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自古是中国人的四大喜事。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洞房花烛夜”依然是中国人生命最值得期待、最美好的一件事。从结婚成本、彩礼、结婚照到婚恋观和婚礼形式……变化的背后是不同年代结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迁,
婚礼随着时光在逐渐改变。
改变的是形式,恒久不变的是甜蜜。
单纯
那个年代的婚礼正赶上了新中国初期物质匮乏、一穷二白的时候,婚礼也简单如白纸。结婚时,男方家里不可能拿出太多的东西来操办婚事,大多是东凑西借最后勉强摆几桌饭菜宴请血缘最近的本家亲戚,大家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喝喜酒。那个时期的粮食是用粮票定量供应的,根本不够吃。当然,在婚礼那天还是能看到米饭和猪肉,只是“限量配发”而已。于是在操力婚事的前几天,全家都得省吃俭用很长时间。
那天新郎和新娘大都能如愿地穿上了不合“旧气”的婚礼服,虽说是土布料子,但也足足令他们兴奋好几个日夜。当时的结婚证就是两张分别贴有个人一寸小照片如手掌大小的普通硬纸。新郎新娘在照相馆非常虔诚地手持《毛主席语录》照几张庄重大方的结婚照,两人肩膀间至少还留有一个拳头的距离。
五六十年代的人结婚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一般老百姓结婚就是发一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
简朴
20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关系民生的商品仍需要凭票购买。那时的婚礼大都办得极其简朴,大多数人延续老传统,在家里摆开“酒席”大宴亲朋。办一场又热闹又体面的婚礼,只需一二百元而已。新郎新娘平日里要好的伙伴,都穿着绿色或蓝色的军装,口里唱着“东方红、太阳升……”出于对工人阶级力量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颂,据说婚礼上新郎一般身着灰黑色的工人装,新娘则穿着红卫兵式的绿色军装。新人面对毛主席像,由证婚人完成证婚就可以了。
到了70年代末,结婚时逐渐对大、小衣柜,桌椅等家具进行硬性要求,后来慢慢过渡到“几大件”。当时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需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做条件了。很多过来人还记得当时“三大件”的价格:上海全钢手表121元,永久牌自行车150元左右,上海牌缝纫机100余元。70年代的“豪华婚车”是三轮车,婚宴虽“俗”,但亲朋好友的祝福真挚。那时的婚礼主要内容是新娘点烟,新人当众“啃苹果”,亲朋—起闹新房。
多元
20世纪80年代的婚礼,刚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于是操办起婚事来便比较隆重。虽然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但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都是按“高标准、严要求”购置的。缝纫机、自行车、电风扇是那个年代人们追求的“高科技”嫁妆。
结婚那天,新郎穿件“保养”得不错的蓝色中山装,新娘是红颜色的棉袄罩衫,夫妻二人去照相馆,花几块钱拍一张黑白的大头合影贴在结婚证上,再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吃顿饭,就算结了人生的一桩大事。出席婚礼的亲朋好友也注重情面,多是送些棉被、毛毯、水桶之类的生活用品。80年代末黑白电视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大伙儿在觥筹交错的同时,仍不忘盯紧着电视屏幕上的画面。
个性
这时人们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婚礼更加丰富多彩。婚纱影楼、婚庆公司遍布大街小巷,于是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元素。这时候新人普遍住上了单位分的楼房,虽然面积不大,装修简单,只是粉刷了墙面,地上铺了时髦的花瓷砖,但是软件上的配置还是有了不少名牌:25英寸的东芝彩电、春兰空调、小天鹅洗衣机、长岭冰箱……
步入90年代后期,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婚礼也随之越来越多元化。三轮车婚礼、户外婚礼、仿古婚礼、纯西式婚礼、集体婚礼,还有更加新奇的海底婚礼、空中婚礼等,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TIPS:
各地结婚成本大曝光
北京:以男方家庭30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6万计,(103.8-30)/6=12年。结论为:男方倾家荡产+男人不吃不喝工作12年=讨一个北京中等条件的老婆的成本。(以下同)
南京:以男方家庭20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5万元计,(70-20)/5=10年。
上海:以男方家庭50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6元万计,(140.02-50)/6=15年。
深圳:以男方年薪6万元,而不用家里钱来算,85.8万元/6万元=14年。
广州:以男方家庭30万元的家产,男方年收入6万元计,(104.8-30)/6=12年。
杭州:以男方家庭27.8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6万元计,(127.8-27.8)/6=16.667年。
苏州:以男方家庭30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6万元计,(74.95-30)/6=7.5年。
武汉:以男方家庭30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6万元计,20.2/6=3-4年。
泰州:以男方家庭10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3万元计,(46.4-10)/3=15.5年。
婚礼随着时光在逐渐改变。
改变的是形式,恒久不变的是甜蜜。
单纯
那个年代的婚礼正赶上了新中国初期物质匮乏、一穷二白的时候,婚礼也简单如白纸。结婚时,男方家里不可能拿出太多的东西来操办婚事,大多是东凑西借最后勉强摆几桌饭菜宴请血缘最近的本家亲戚,大家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喝喜酒。那个时期的粮食是用粮票定量供应的,根本不够吃。当然,在婚礼那天还是能看到米饭和猪肉,只是“限量配发”而已。于是在操力婚事的前几天,全家都得省吃俭用很长时间。
那天新郎和新娘大都能如愿地穿上了不合“旧气”的婚礼服,虽说是土布料子,但也足足令他们兴奋好几个日夜。当时的结婚证就是两张分别贴有个人一寸小照片如手掌大小的普通硬纸。新郎新娘在照相馆非常虔诚地手持《毛主席语录》照几张庄重大方的结婚照,两人肩膀间至少还留有一个拳头的距离。
五六十年代的人结婚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一般老百姓结婚就是发一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
简朴
20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关系民生的商品仍需要凭票购买。那时的婚礼大都办得极其简朴,大多数人延续老传统,在家里摆开“酒席”大宴亲朋。办一场又热闹又体面的婚礼,只需一二百元而已。新郎新娘平日里要好的伙伴,都穿着绿色或蓝色的军装,口里唱着“东方红、太阳升……”出于对工人阶级力量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颂,据说婚礼上新郎一般身着灰黑色的工人装,新娘则穿着红卫兵式的绿色军装。新人面对毛主席像,由证婚人完成证婚就可以了。
到了70年代末,结婚时逐渐对大、小衣柜,桌椅等家具进行硬性要求,后来慢慢过渡到“几大件”。当时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需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做条件了。很多过来人还记得当时“三大件”的价格:上海全钢手表121元,永久牌自行车150元左右,上海牌缝纫机100余元。70年代的“豪华婚车”是三轮车,婚宴虽“俗”,但亲朋好友的祝福真挚。那时的婚礼主要内容是新娘点烟,新人当众“啃苹果”,亲朋—起闹新房。
多元
20世纪80年代的婚礼,刚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于是操办起婚事来便比较隆重。虽然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但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都是按“高标准、严要求”购置的。缝纫机、自行车、电风扇是那个年代人们追求的“高科技”嫁妆。
结婚那天,新郎穿件“保养”得不错的蓝色中山装,新娘是红颜色的棉袄罩衫,夫妻二人去照相馆,花几块钱拍一张黑白的大头合影贴在结婚证上,再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吃顿饭,就算结了人生的一桩大事。出席婚礼的亲朋好友也注重情面,多是送些棉被、毛毯、水桶之类的生活用品。80年代末黑白电视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大伙儿在觥筹交错的同时,仍不忘盯紧着电视屏幕上的画面。
个性
这时人们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婚礼更加丰富多彩。婚纱影楼、婚庆公司遍布大街小巷,于是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元素。这时候新人普遍住上了单位分的楼房,虽然面积不大,装修简单,只是粉刷了墙面,地上铺了时髦的花瓷砖,但是软件上的配置还是有了不少名牌:25英寸的东芝彩电、春兰空调、小天鹅洗衣机、长岭冰箱……
步入90年代后期,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婚礼也随之越来越多元化。三轮车婚礼、户外婚礼、仿古婚礼、纯西式婚礼、集体婚礼,还有更加新奇的海底婚礼、空中婚礼等,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TIPS:
各地结婚成本大曝光
北京:以男方家庭30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6万计,(103.8-30)/6=12年。结论为:男方倾家荡产+男人不吃不喝工作12年=讨一个北京中等条件的老婆的成本。(以下同)
南京:以男方家庭20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5万元计,(70-20)/5=10年。
上海:以男方家庭50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6元万计,(140.02-50)/6=15年。
深圳:以男方年薪6万元,而不用家里钱来算,85.8万元/6万元=14年。
广州:以男方家庭30万元的家产,男方年收入6万元计,(104.8-30)/6=12年。
杭州:以男方家庭27.8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6万元计,(127.8-27.8)/6=16.667年。
苏州:以男方家庭30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6万元计,(74.95-30)/6=7.5年。
武汉:以男方家庭30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6万元计,20.2/6=3-4年。
泰州:以男方家庭10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3万元计,(46.4-10)/3=1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