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有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习惯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有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阅读是间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还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从中突出了“对话”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文本”在对话中的地位,那么,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学习语文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思路呢?
学习语文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以往的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但预习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内的,而且局限于上课前的,这样做是不够的。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可以让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种资料,而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这样,教学中对文本既有阐释,又有质疑,课内外信息互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师生简单的信息交流,增加了生生互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不管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理解,还是对某个重点段落的朗读,都可以进行小组方式讨论,交流。这样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有一个不良的习惯就是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结果一部分学生是“左耳听,右耳出”,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画出重要的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在书上记下来。
宋代朱熹指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忠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在于居敬而持志。”阅读训练的对象是学生,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收到实效。因此,我们不论训练什么,都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表达的空间。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比如教学《蛇与庄稼》一课,讲到“猫与苜蓿”的联系时,学生对于猫与田鼠、蜜蜂与苜蓿以及猫与苜蓿的关系,都理解得很好。但是,“田鼠为什么影响蜜蜂给苜蓿传粉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的主动性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有的说,田鼠在田里跑,蜜蜂可能害怕就飞走了;还有的说,田鼠的病毒可能会影响蜜蜂;最后还是见多识广的一位同学揭开了这一谜底:原来这种蜜蜂是一种土蜂,土蜂在地里做巢产卵,田鼠不光破坏土蜂的巢,还吃它的卵,进而影响了蜜蜂给苜蓿传粉。由此可见,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阅读训练的主人。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习惯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有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阅读是间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还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从中突出了“对话”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文本”在对话中的地位,那么,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学习语文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思路呢?
学习语文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以往的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但预习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内的,而且局限于上课前的,这样做是不够的。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可以让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种资料,而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这样,教学中对文本既有阐释,又有质疑,课内外信息互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师生简单的信息交流,增加了生生互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不管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理解,还是对某个重点段落的朗读,都可以进行小组方式讨论,交流。这样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有一个不良的习惯就是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结果一部分学生是“左耳听,右耳出”,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画出重要的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在书上记下来。
宋代朱熹指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忠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在于居敬而持志。”阅读训练的对象是学生,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收到实效。因此,我们不论训练什么,都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表达的空间。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比如教学《蛇与庄稼》一课,讲到“猫与苜蓿”的联系时,学生对于猫与田鼠、蜜蜂与苜蓿以及猫与苜蓿的关系,都理解得很好。但是,“田鼠为什么影响蜜蜂给苜蓿传粉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的主动性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有的说,田鼠在田里跑,蜜蜂可能害怕就飞走了;还有的说,田鼠的病毒可能会影响蜜蜂;最后还是见多识广的一位同学揭开了这一谜底:原来这种蜜蜂是一种土蜂,土蜂在地里做巢产卵,田鼠不光破坏土蜂的巢,还吃它的卵,进而影响了蜜蜂给苜蓿传粉。由此可见,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阅读训练的主人。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