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提升策略:问题引路,小材详做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时常会听到这么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写作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厚障壁,而作文作为中考语文试题150分中占60分的板块,对学生的中考语文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作文是决胜中考语文的关键。有不少历经过高考、中考的学生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如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一条更清晰的思路,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重任。为此,笔者做了些尝试,通过问题引路,拓宽学生思维,实现小材详做。
  一、课文引路,解决“无米之炊”之急
  课文引路就是指导学生从课内文章中学会选材,这是有效的捷径。学生在写作文时最难的是不知道写什么,提起笔无从下手,咬着笔头干着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的《背影》、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莫怀戚的《散步》三篇文章选材和主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确:《背影》是以“背影”为中心素材,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的情景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写“我”童年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感悟到了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用勇气和信心,只要把问题分解开来,逐渐战胜每个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困难,获得成功;《散步》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名家们的作品也是用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深刻情理的,拉近学生与名家的距离,减少了学生写作选材的困境,增强学生从生活中选取琐碎小事的意识,解决“无米之炊”的困惑。
  二、问题引路,实现“小材详做”之举
  问题引路就是以设问的方式指导学生将事件的发展过程转化成几个问题,然后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将事件写具体。
  1.例文导析
  以学生熟悉的课文《背影》为例来看看如何把小材料写得具体详细:“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通过仔细推敲,明确这段话主要是交代了这么几个问题:
  问题一:怎么会出现父亲的背影。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问题二:父亲要去买橘子,“我”怎么做。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问题三:“我”看到的背影是怎么样的。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问题四:父亲是怎么到月台的。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问题五:“我”的感受怎么样。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技法归纳经过问题的分析,学生明确在写作文之前应对感受最深的部分和与主题关系最紧密的部分进行思考,问几个“怎么”或“怎么样”,然后结合事件发展过程使用适当的描写方法。如《背影》中问题一的语言描写、问题二的心理描写、问题三的肖像描写、问题四的动作描写、问题五神态描写,这样文章内容就会写得具体详细。最后用流利的语言连成完整的段落。
  3.实战演练
  结合前面的指导,引导学生用设问法将运动会上的一个场景用300字左右写具体详细,并将思考过程放慢,分步操作。
  步骤一:概括写。用简洁的一句话写出这个场景(谁干什么怎么样)。
  “他参加100米短跑比賽,获得冠军。”
  步骤二:设问题。抓住关键词“短跑比赛”用“怎么”“怎么样”设置问题。
  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设置系列问题,根据写作重点可以整理出主要的问题:起跑前是怎样准备的,怎么起跑的,跑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场外的表现怎么样,怎样冲刺的。
  步骤三:展细节。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问题答案。
  学生逐个对问题进行有效回答,用上具体的描写、生动的修辞,整体语言丰富了,内容详实了,读起来更加有吸引力。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只见他在起跑线上半蹲着,左脚尖死死顶住起跑线,右膝轻轻跪在跑道上,两只手牢牢地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抬着头,竖起耳朵,两眼直盯前方。那样子,犹如一只展翅待飞的雄鹰。‘预备……’发令员宏亮的声音响起,他的右腿慢慢绷直,脚尖蹬地,仿佛是一张拉开了的弓。‘呯!’,枪响了,他飞快地向前冲出去,像刚出膛的子弹,像一支离弦的箭,像脱了缰的野马……抬头,闭眼,咬牙,摆臂……‘加油!——’‘冲啊!——’广播里、跑道边响起了啦啦队热情的助威,运动场沸腾了。终点,到了,只见他头一低,胸脯一挺,红绳挂在了他的胸前,如同一条荣耀的绶带。
  三、有效指导,结出丰硕成果
  有了问题引路的指导,学生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上学期期末考作文平均分36.8分(总分60分),下学期作文平均分达到了47.6分。同时,学生在作文中也会运用一些生动细致的描写,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摘录以下几段以共享:
  “叔叔,换硬币!”小男孩兴冲冲奔向收银台。叔叔脸一沉,转手抓起一枚硬币,朝小男孩面前一丢,“咚!”硬币落在了收银台上。小男孩踮起脚尖,使出全身力气,从收银台上拾起硬币,说了声“谢谢”,转身走向摇摇车。(学生一)
  伸出我稚嫩的手,轻轻掰过一朵盛开的花儿,移至鼻尖,一股淡淡的花香沁入心肺,浑身一颤,醉了!(学生二)
  山,从远处看,它是绿色的,绿得那么透,那么深。慢慢的它的脸蛋上还抹了一层“防晒霜”,一层厚重而又轻盈的——雾纱,把它饰得那么神秘,从男子汉变成美女子,从雄伟变成了婉约。(学生三)
  指导学生运用设置问题的方法拓宽写作思路,已初显风采。笔者相信,在今后的作文指导教学中持之以恒,从不同角度全面指导学生运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是梦。
  本文系2020年连城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05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莒溪中学
其他文献
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也可以说是十八个学习主题。这样看,小群文阅读教学和学习任务群之间有着相通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文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小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群”中发现真实问题,确定探究主题,形成语文能力,完成发展核心素养的任务。  “小群文阅读”的“小”主要体现在
期刊
语用意识,即学生自主运用语言的意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其理解语言文字,再对语言文字进行运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笔者紧扣阅读教学,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为例,从“找出主语”“体会修辞”“分析句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找出主语,读懂内容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课文难度会
期刊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生”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紫藤萝瀑布》出自学养深厚的散文大家宗璞之手。这篇近似“大象无形”的著名散文,引得不少专家学者津津乐道。文章通过描述紫藤萝花的盛开并回忆过去遭遇从而悟出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种由作者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的写法,似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瓢饮”,来探微其“花”与“人”关系的处理技法,对我们认识文章的
期刊
在如今,“文化”这一词汇,恐怕是雅士俗人最为常用的名词了。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几乎存在于这世上的一切: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可冠之以“文化”之名。由此看出,如今正处于“泛文化”发展的时代。根据其内涵:俗,存在着“俗文化”;雅,存在着“雅文化”,其虽然皆以“文化搭台”,但是却又各行其是。雅与俗看似相互背离,但却又能兼而有之。在如今的发展中,“雅俗皆宜,雅俗共赏”,成为了新的审美标准。语文教学作
期刊
谢有顺先生曾经评论说:“贾平凹的散文,表达的正是贾平凹这个人,他是‘跳出来的’,所以我常常能在他的散文中,读到辛酸和悲凉,这种感觉,比读他的小说时要强烈得多。”细品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此言评得极为恰切。  一、《一棵小桃树》中的“小桃树”  “一棵小桃树”在文中既是标题,又是作者行文的明线。从全文看,“小桃树”的经历既平常又坎坷。起先,“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让我们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语文教学需要鼓励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洞察作者如此表达的深刻用意,真正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统编版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出自名家名篇,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言语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文本语言的价值资源,引导学生在探寻、洞察、想象和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笔者以统编版三下《花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
期刊
在古代文献中,“为”字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词性、用法如何,我国语法学界对此历来存在较大分歧。因此,深入探讨“为”字的用法及功能,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为”字基本意义为起点,主要针对王力、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有关“为”字语法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罗列出“为”字的几种词性及其主要义项,并适当引用其他文献例句,以求比较完整地归纳古代文献中的“为”字多种用法,使其利于中学校本课程中教
期刊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精神成长。《台阶》一文塑造了一位传统中国乡村“父亲”的形象,通过父爱的特殊含义,发现台阶的“震动”;通过文本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变化;通过思辨的悠远,感受台阶的意蕴,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台阶》一文是“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写人记事的文章,所选取的人物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这篇课文中所呈现的父亲形象,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中国土生土
期刊
语文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扩大阅读面,能让学生在接触大量文本的基础上,体会美感的共性,提升审美能力。在语文课本中包含许多经典的散文,这些散文充满美感,令人百读不厌。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美感的来源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其他与之相关的文本,构造整合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散文《昆明的雨》时,教师引入了同为汪曾祺创作的课
期刊
《〈论语〉选读》是语文出版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之一。“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述,旨在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论著内容与观点,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  一、《〈论语〉选读》“学的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运行模式  1.分解任务,形成任务链条  在“目标—活动—评价”中,要将“目标”分解为“任务”,这是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