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教育制度的重建过程探讨

来源 :大学·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gzijiang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战后的日本,国家疲惫,百废待兴,却仍能在1950年代后期创造丰硕的经济成果,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完善的教育制度向经济复苏提供了人才,同时促成了社会的稳定。本文旨在探讨二战后至1950年代初期日本教育制度的重建,通过与二战前日本教育制度的比较,凸显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转型的方向,也刻画出二战后日本教育从“精英”走向“普及”的过程。
  关键词:日本;教育制度;战后;美国;GHQ
  中图分类号:G5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7-0154-03
  一、研究背景
  日本于1945年二战战败后,美国GHQ(驻日盟军总司令部)接管日本,全面更新并重建日本的国家制度。在教育政策方面,二战后的日本在GHQ的指导下,在教育上排除了“军国主义”与极端的“国家主义”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擘画二战后日本的教育蓝图。战后日本的教育制度,是以取代二战前《大日本帝国宪法》的《日本国宪法》为依归,这部又被称为《和平宪法》或《战后宪法》的新宪法,于1946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实施。基础教育方面,在《日本国宪法》第26条中,明文规定了“全体国民,按照法律规定,都有依其能力所及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以及“全体国民,按照法律规定,都有使受其保护的子女接受普通教育的义务。义务教育免费”。在高等教育方面,则受到第23条“保障学术自由”所规范[1]。二战后日本的教育制度,基于宪法23条与26条,确定了其基本方向。至于规范教育制度的基本法令,则是在不违反23条与26条的精神下,另外以1947年3月22日公布实施的《教育基本法》以及同年4月1日实施的《学校教育法》加以具体规范[2]。而相对于二战后的《教育基本法》与《学校教育法》,二战前则是以《教育敕语》规定教育精神与方针,再由各级学校法令(如《帝国大学令》《专门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令》《国民学校令》)等规范实际实施的细节,较为琐碎[3]。同样的,二战前的日本教育制度,也与二战后有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探讨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或政策的先行研究文章并未兼论战前的状况。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是以二战后日本教育初期制度的转型与重建为主题,同时与日本在二战前的教育制度进行比较,以凸显本文论点。
  二、二战前的日本教育制度(1919年至1945年)
  1872年,日本制定“学制”,开始近代教育的滥觞;同时颁布《教育敕语》,一直延续到1945年。《教育敕语》于战后被废止,改以《教育基本法》与《学校教育法》规范教育制度。二战前的日本教育制度,采取修业年限各异的各种学校并列的“复线型学校体系”,在制度上较为复杂。
  图1为1919—1945年的日本的主要学制图(图1与下方图2皆为原始史料,较不清晰。故将学制图的主要内容于正文中进行说明叙述。)。图中可以见到,从初等教育的小学校毕业后,学生就进入了第一次的分流。小学校毕业后进入“实业学校”者,毕业后大多担任产业的初、中阶人才;有意担任小学校教师者则进入修业年限2年的“高等小学校”,之后再进入修业年限4年的“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又称普通师范学校,仍属中等教育的范畴。至于欲进入高等教育学习者,需先就读“中学校”后才进行分流,中学校毕业后进入“高等师范学校”者毕业后可以担任中学校或师范学校教师;进入“专门学校”者依照专长毕业后投入医学,农林或工业等领域担任中、高阶人才;而欲就读大学者必须于中学校毕业后进入“高等学校”或“大学预科”,最后才能进入大学。当时日本本土的大学,除了7所帝国大学之外,还有单科大学,如商科大学、工科大学、文理科大学、医科大学,以及从专门学校升格的大学,如早稻田等,但数量极其有限,能进入大学者几乎都是经过高度筛选的精英,毕业后大多担任工商要职或政府官僚。
  二战前的日本教育崇尚精英主义,虽然初等教育的就学率超过90%,但大多数的学生在小学校学习读书识字等基本能力后,就回家务农、帮忙家中事业或从事简单的工作,升学率并不高,即使1937年,小学校毕业后未升学者仍达80%,能进入中等学校(高等小学校、师范学校、实业学校等)就读者最高至13%,其中以进入高等教育为目标的中学校入学率最高仅8%左右。中学校的学费高昂,因此学业优秀但家境不好的学生,大多以免学费且毕业后可以马上就任教师的师范学校为升学方向,以此为循环,让初等教育的优秀师资不致匮乏。另一方面,高昂的中学校学费也达到以资本筛选阶层的效果,因此最终进入大学者,除了本身的天资就十分优异之外,身份也几乎都是士族(武士阶层的后代)、地主、富商或政府高官的子弟[4]。
  三、二战结束初期的日本教育制度(1945年至1952年)
  1945年,日本在二戰刚结束时,国家疲惫,国土亟待复兴重建,在GHQ的指导下制定新宪法,以创造和平的国家为目标。教育政策上以“机会均等”以及“男女共学”为原则,接受美国教育使节团(U.S. Education Mission to Japan)之建议,统合各级学校的法令,将旧制大学改制为新制大学,旧制中学校改制为中学校与高等学校,国民学校(1941年发足)改制为小学校,此即自1947年4月1日起实施的“六三三四学制”[5]。二战后的日本仿效美式的“自由主义”教育方针,配合日本宪法中“教育机会均等”之理念,公布《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以为实施学校教育之依据。至于课程,则由文部省订定之《学习指导要领》为准绳,以审定教科书。此后,日本政府陆续公布《教育委员会法》(1948年)、《私立学校法》(1948年)、《社会教育法》(1949年)、《私立学校振兴法》(1951年)等法令,完善了教育行政相关的法规。日本于1952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二战后的日本学制,不同于战前的“复线型学校体系”,改采“单线型学校体系”,其基本学制如图2。由图2可见,二战后的日本学制,小学校6年,中学校与高等学校(简称高校)各3年,高校毕业后可选择进入2-3年制的短期大学或者4年制的一般大学。日本战后的义务教育规定满6岁至15岁的学童必须接受教育,义务教育期间为9年。规范学校制度的法令为《学校教育法》,无论是制度上还是法令上皆相较于二战前大幅简化。另外,日本在战后初期面临的问题之一,还有师资的不足,1950年时,全国无资格的教师仍高达25%,因此日本政府制定了教师资格取得的制度,让师范学校体系之外的大学也能培养具有教师资格的机会[6]。   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又称对日和平条约、对日和约)》正式生效。日本恢复独立国地位之前,其战后教育制度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初步的转型与重建,足以为教育普及、教育人才、维持社会稳定与支持产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程度的基础。
  四、小结
  二战结束后,日本沦为战败国,百业凋敝,但仍在1950年代后期,创造出一连串的经济成果。究其原因,二战后的国际局势,如冷战体制、韩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爆发,让成为对抗前线的日本受到美国高度的援助;国内重建的内需需求,使得日本积极发展重工业,巩固财阀体系、并为了维持产业稳定而推行终身雇用制等政策性支持,加上战后的日本宪法为和平宪法,军费低廉,这些要素皆促成日本经济的持续成长,甚至创造出一连串经济奇迹。在这些经济成果的背后,依照宫泽健介的研究,从战前持续至战后,持续培养出较高素质国民并维持稳定的人才供给的教育政策与制度,也功不可没[7]。
  研究发现,二战后初期的日本教育,扬弃“军国主义”的思想,修改“精英主义”的路线,导入美国“自由主义”精神,在和平宪法的规定下,普及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在1945年至1952年GHQ占领主政期间,日本的教育制度已经打下良好的根基,也为1950年代后期起飞的日本经济,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与保障基础。


  參考文献:
  [1]日本国驻华大使馆,译.日本国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实施)[EB/OL].[2021-01-09]. https://www.cn.emb-japan.go.jp/itpr_zh/kenpo_zh. html.
  [2]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基本法[EB/OL]. https://www. mext. go.jp/b_menu/kihon/about/mext_00003.html.(1947年制定之《教育基本法》(旧法)已于2006年12月15日修订通过,同月22日公布实施(新法)。一般认为“新法”较“旧法”较为强调“道德”与“爱国心”,而遭到部份人士的批判。相较于《教育基本法》长达60年以上才修订,规定学校制度等教育事宜的《学校教育法》至今则修订超过30次以上。)
  [3]米田俊彦.近代日本教育関係法令体系[M].东京:港の人出版,2009.
  [4]中岡俊介.近代日本経済エリート層と高等教育歴の比較考察―富裕企業家·商人層の事例から企業家·商人層の事例から.国士馆大学政经论丛[J].东京:国士馆大学,2012,24(01).
  [5]木村元.学校の戦後史(岩波新书)[M].东京:岩波书店,2015.
  [6]山崎博敏.戦後における教員需要の変化と国立教員養成学部の対応.教育科学[J].广岛:广岛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育学教室,2017(31):5-57.
  [7]宫澤健介.戦後日本における人的資本の計測(特集経済成長政策と知識の創造).フィナンシャル·レビュー[J].东京:财务省财务总合政策研究所,2016(03):29-40.
  (责任编辑:淳洁)
其他文献
摘 要:“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一流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本文分析了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提出了理论、实验和实习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因理论课时不足而导致的教学内容讲授不完整的问题,又加强了实践和理论结合的程度。这种教学模式也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一流学科建设,并为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招生形式越来越多元化,生源类型也越来越复杂,中职、高中各类型学校生源并存,导致高职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学情更加复杂化,同时也对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單一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要求。本文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为例,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上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探索,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人才培养,使不同类型的学生
期刊
摘要:目前各个高校实践教学随着互联网及虚拟仿真的飞速发展正面临着改革,高校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实验实践教学已成为必然要求,这对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优化实验教学资源有着巨大意义。本文以攝影测量基础实习课程为例,总结了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虚拟仿真教学软件,提出摄影测量基础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措施,并结合教学过程实施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价,总结出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及特点,旨在更好地强化摄影测
期刊
摘要:课程设计是教学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从建筑设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入手,结合BIM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自身特点,以独立式小住宅设计与施工图课程为例,探索制定新的课程标准,进行工作机制创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过程转变、学习平台搭建,探讨基于“1+X”制度的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课程建设路径,从相关教学模块构建、强化实践教学和搭建教学资源库等方面,培养具有基本建筑设计能力与BIM技术应用
期刊
摘 要:寧夏大学阿拉伯学院的本科生管理实行“3+1”的培养模式,即本科生在国内接受三年教育,在国外接受一年访学教育。海外访学学生管理是确保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关键手段。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以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2019年赴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留学的学生为例,探析海外访学学生管理机制,以期为国内高校外国语学院的管理机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海外访学学生;管理机制;培养
期刊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可以推动航空服务专业教学的创新发展。而构建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也能培养航空服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基于此,需要先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完善的云服务平台系统、优化云服务平台的教学资源、加强网络平台及安全的管理等工作,增强云服务平台构建质量,提升航空服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
期刊
摘要:协同教学是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文章从协同教学的含义、作用以及该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论述。研究认为,只有选择合适的协同教学模式,建立有效沟通相互支持的协同教学团队,提高团队协同教学素养,才能保证新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协同教学;金融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
期刊
摘要:影视后期特效课程思政以培养思想意识为灵魂,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根本,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以主题的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思政内容既是创作主题,创作作品又服务于社会宣传。  关键词:课程思政;影视后期特效;线上线下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7-0081-02  基金项目院
期刊
摘要:课程思政是集中多方力量面向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要求,也是大思政背景的具体内涵。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高校专业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更为有效的素材和方法。但在两者融合的具体落实环节,高校方面要首先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内涵和具体学习要求进行分析,为找到合理的融合教学路径提供支持。本文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提出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地域文化结合、理论
期刊
摘要: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祖国的发展需要人才来推动,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需要顺应时代作出教育模式上的调整,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重心,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实践和理论的双向教学。本文以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为例,主要从培养机械创新人才的角度,分析了依托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展开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及客观支持条件,联系专业实际提出了当前进行实践教学的可行措施。本研究发现,基于学科竞賽和科技创新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