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学术内容,是高一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因此,对学生而言,文章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性和趣味性。学术论文难在概念的界定,课堂教学时应努力维持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联和区别。同时,作为广义上的议论文的一种,学术论文在语言上有其严谨性和思辨性,应该引导学生加以品读分析。
二、教学目标
1.明概念:清晰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关联与区别,初步了解传统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析语言:分析学术论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体味本文语言整散相间、文白交杂的生动特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老王”与“王老”?
1.出示课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投影简单介绍作者庞朴。
2.执教教师简单自我介绍。投影出示教师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重要的获奖信息等。
第一次和大家一起上课,有必要做个自我介绍,如果有一天我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你们除了称呼我“王老师”,是打算叫我“老王”呢还是“王老”?称呼“老王”和“王老”又有什么区别呢?
3.讨论明确:
⑴称呼“老王”,显得老师年纪比较大,但给人亲切随意的感觉,比较能够体现师生间的平等和友谊。
⑵称呼“王老”显得老师岁数很大了,德高望重,给人一种很威严很让人敬佩的感觉。
4.汉语中的回环词。
其实不管是“老王”还是“王老”,都是由相同语素组成的,但由于词序不同而意义有所不同的一组回环词。这种词一般属于偏正式,前偏后正,词语的意思重心在后一个语素,例如“雪白”与“白雪”、“蜜蜂”与“蜂蜜”等等。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课文的标题其实也是一组回环词:“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也是偏正式的,那么这两个词语,它的意思重心就在后一个词语上。
(二)明概念:“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联与区别。
1.本文原文是长达20000余字的学术论文,课文收录只是5000余字的节选。学术论文最难的是对概念的界定(定义或名称),通俗地说就是需要解释的东西。比如“人”这个概念,字典的解释就很抽象也很复杂,但我们都知道“人”是个什么样的。
2.解读课文第二、三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3.讨论明确:
4.师生举例分析: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
(三)析语言:分析学术论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与严谨性。
1.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出示例一:
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设疑:这一句中“铸造”、“诞生”、“孕育”三个词的使用顺序能否调换?
明确:不能。“铸造”意思指铸就,是已经完成了的事物或不能更改的过去;“诞生”指刚刚出现的事物,应用于现在;“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所以它和未来相搭配。这三个词在使用中存在明显的时间顺序,分别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搭配使用,体现出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出示例二:
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起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
设疑:这一句中“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会有区别吗?
明确:有区别。“不堪设想”讲的是客观后果,“不忍设想”说的是主观后果。由于某些传统具有的保守、落后、顽固不化的弊端,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中,其造成的灾难和不幸不仅仅是体现在活生生的生活中,也印存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所以,作者分别用“不堪”和“不忍”准确地写出了一些愚昧的传统文化在现实和精神上所带来的后果。
2.分析语言的生动性。出示例一:
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
设疑:这句话读起来有怎样的感觉或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产生的呢?
明确:这一节文字朗读起来语调铿锵,很有力量和气势,很容易折服读者,易使读者接受其观点。这一句集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连用六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形成一气呵成的整句效果。
出示例二: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设疑:这段话读起来感觉有些文白交杂,但是又很琅琅上口,这是因为什么呢?
明确:这一句也体现了整句的语言特点,分析了传统文化演变中时间的并叙以及文化形式的分类,加上大量的成语运用,使语言准确精简、传神生动。教师尽可能结合全文,将文中的成语如“明日黄花”、“昙花一现”、“斑驳陆离”、“有史可稽”等意义和用法加以讲解。
3.语言的思辨性。出示例子:课文“文化传统”部分第四、五、六段的首句。
(1)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2)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
(3)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
设疑:这几句话处于每段的开头,从结构的角度看,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行文?体现了语言运用上的什么特点?
明确:起始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在分析文化传统的“有惰性”和“缓慢性”的特征时,非常注意词语的严密搭配,务求使语言做到辩证、全面、缜密。运用表示承转的关联词,入情入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恰如其分地把握表达的分寸,不武断、不绝对,辩证地看待事物存在的多面性,非常符合国人说话表达的习惯,易于被受众所接受。
4.情境语言训练:
如果你的同桌语文成绩考差了,套用以下句式,你打算如何劝慰他(她)?
一般说来,;当然,这并非说;
当然,这也并非说。
(四)找论点: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1.从全文看,文章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2.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举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传统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不易变化的一面,也有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尽管这种变化是渐进的,相当缓慢的。保守的一面,是由传统本身的惰性所决定的,而可变的一面,是指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接触、碰撞,从彼此拒斥,相互攻讦,到最终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成为新传统,带来新变化。如果一味迷恋传统,认为祖上传下来的一点也不能动,就会排斥外来文化,传统就成了包袱;如果正确认识传统,能辨识其积极的有意义的部分,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并与自身融合到一起,传统就成了财富。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
例一:儒家学说思想倡导入世为官,如果从这种思想能激励年轻人应该具有自己的积极奋进、自强不息的人生目标,或者说是年轻人应该有事业心的角度而言,它应该是一种财富。但如果从古时不少青年为了顺应这种主流思想,以为官作为自己的唯一出路,这就不好了。如范进中举,最后以发疯而告终,实则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因而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应该是一种包袱。
例二:封建礼教中针对妇女的贞操观——从一而终,“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它的财富与包袱又在于什么?从要求妇女对婚姻的忠贞,对丈夫的忠诚角度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说是一种财富;但这种婚姻观是残缺的,婚姻需要男女双方的忠诚,坚贞,仅靠妇女一方坚守是不行的,这种观念助长了男性在婚姻中的责任感的流失和妇女的悲惨命运,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所以这又是封建礼教的包袱所在。
3.如何正确对待“传统”,作者持什么观点?
明确:既然“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所以我们应辨证地去认识传统,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学习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精神,做到“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也就是对“传统”既要继承又要创新。而这也是我们这个专题的主要话题——如何面对我们曾经拥有的文化传统,如何继承和创造我们的悠久文明。
(五)再拓展:谈谈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关系的理解。
观察下列一组图片, 参看图片说明,运用本文的有关论述,将该组图片综合起来思考,谈谈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关系的理解。
图片说明:四合院就是房屋从四面“合(拢)”过来。四合院除了正房必须朝南,还有个“左厨右厕”的老规矩。(左图)
20世纪90年代,苏州建造的住宅小区。粉墙黛瓦的围墙内是一幢幢别墅和公寓房。(右图)
明确:分析要点如下:
对传统的继承:
1.色彩运用:淡逸的审美;2.围墙运用:封闭的观念;3.朝向选择:气候的适应;4.建筑形式:特定的地理。
对传统的创新:
1.布局的合理;2.楼层的增加;3.面积的增多;4.功能的完善。■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学术内容,是高一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因此,对学生而言,文章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性和趣味性。学术论文难在概念的界定,课堂教学时应努力维持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联和区别。同时,作为广义上的议论文的一种,学术论文在语言上有其严谨性和思辨性,应该引导学生加以品读分析。
二、教学目标
1.明概念:清晰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关联与区别,初步了解传统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析语言:分析学术论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体味本文语言整散相间、文白交杂的生动特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老王”与“王老”?
1.出示课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投影简单介绍作者庞朴。
2.执教教师简单自我介绍。投影出示教师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重要的获奖信息等。
第一次和大家一起上课,有必要做个自我介绍,如果有一天我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你们除了称呼我“王老师”,是打算叫我“老王”呢还是“王老”?称呼“老王”和“王老”又有什么区别呢?
3.讨论明确:
⑴称呼“老王”,显得老师年纪比较大,但给人亲切随意的感觉,比较能够体现师生间的平等和友谊。
⑵称呼“王老”显得老师岁数很大了,德高望重,给人一种很威严很让人敬佩的感觉。
4.汉语中的回环词。
其实不管是“老王”还是“王老”,都是由相同语素组成的,但由于词序不同而意义有所不同的一组回环词。这种词一般属于偏正式,前偏后正,词语的意思重心在后一个语素,例如“雪白”与“白雪”、“蜜蜂”与“蜂蜜”等等。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课文的标题其实也是一组回环词:“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也是偏正式的,那么这两个词语,它的意思重心就在后一个词语上。
(二)明概念:“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联与区别。
1.本文原文是长达20000余字的学术论文,课文收录只是5000余字的节选。学术论文最难的是对概念的界定(定义或名称),通俗地说就是需要解释的东西。比如“人”这个概念,字典的解释就很抽象也很复杂,但我们都知道“人”是个什么样的。
2.解读课文第二、三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3.讨论明确:
4.师生举例分析: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
(三)析语言:分析学术论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与严谨性。
1.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出示例一:
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设疑:这一句中“铸造”、“诞生”、“孕育”三个词的使用顺序能否调换?
明确:不能。“铸造”意思指铸就,是已经完成了的事物或不能更改的过去;“诞生”指刚刚出现的事物,应用于现在;“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所以它和未来相搭配。这三个词在使用中存在明显的时间顺序,分别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搭配使用,体现出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出示例二:
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起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
设疑:这一句中“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会有区别吗?
明确:有区别。“不堪设想”讲的是客观后果,“不忍设想”说的是主观后果。由于某些传统具有的保守、落后、顽固不化的弊端,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中,其造成的灾难和不幸不仅仅是体现在活生生的生活中,也印存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所以,作者分别用“不堪”和“不忍”准确地写出了一些愚昧的传统文化在现实和精神上所带来的后果。
2.分析语言的生动性。出示例一:
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
设疑:这句话读起来有怎样的感觉或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产生的呢?
明确:这一节文字朗读起来语调铿锵,很有力量和气势,很容易折服读者,易使读者接受其观点。这一句集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连用六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形成一气呵成的整句效果。
出示例二: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设疑:这段话读起来感觉有些文白交杂,但是又很琅琅上口,这是因为什么呢?
明确:这一句也体现了整句的语言特点,分析了传统文化演变中时间的并叙以及文化形式的分类,加上大量的成语运用,使语言准确精简、传神生动。教师尽可能结合全文,将文中的成语如“明日黄花”、“昙花一现”、“斑驳陆离”、“有史可稽”等意义和用法加以讲解。
3.语言的思辨性。出示例子:课文“文化传统”部分第四、五、六段的首句。
(1)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2)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
(3)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
设疑:这几句话处于每段的开头,从结构的角度看,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行文?体现了语言运用上的什么特点?
明确:起始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在分析文化传统的“有惰性”和“缓慢性”的特征时,非常注意词语的严密搭配,务求使语言做到辩证、全面、缜密。运用表示承转的关联词,入情入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恰如其分地把握表达的分寸,不武断、不绝对,辩证地看待事物存在的多面性,非常符合国人说话表达的习惯,易于被受众所接受。
4.情境语言训练:
如果你的同桌语文成绩考差了,套用以下句式,你打算如何劝慰他(她)?
一般说来,;当然,这并非说;
当然,这也并非说。
(四)找论点: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1.从全文看,文章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2.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举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传统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不易变化的一面,也有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尽管这种变化是渐进的,相当缓慢的。保守的一面,是由传统本身的惰性所决定的,而可变的一面,是指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接触、碰撞,从彼此拒斥,相互攻讦,到最终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成为新传统,带来新变化。如果一味迷恋传统,认为祖上传下来的一点也不能动,就会排斥外来文化,传统就成了包袱;如果正确认识传统,能辨识其积极的有意义的部分,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并与自身融合到一起,传统就成了财富。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
例一:儒家学说思想倡导入世为官,如果从这种思想能激励年轻人应该具有自己的积极奋进、自强不息的人生目标,或者说是年轻人应该有事业心的角度而言,它应该是一种财富。但如果从古时不少青年为了顺应这种主流思想,以为官作为自己的唯一出路,这就不好了。如范进中举,最后以发疯而告终,实则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因而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应该是一种包袱。
例二:封建礼教中针对妇女的贞操观——从一而终,“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它的财富与包袱又在于什么?从要求妇女对婚姻的忠贞,对丈夫的忠诚角度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说是一种财富;但这种婚姻观是残缺的,婚姻需要男女双方的忠诚,坚贞,仅靠妇女一方坚守是不行的,这种观念助长了男性在婚姻中的责任感的流失和妇女的悲惨命运,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所以这又是封建礼教的包袱所在。
3.如何正确对待“传统”,作者持什么观点?
明确:既然“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所以我们应辨证地去认识传统,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学习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精神,做到“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也就是对“传统”既要继承又要创新。而这也是我们这个专题的主要话题——如何面对我们曾经拥有的文化传统,如何继承和创造我们的悠久文明。
(五)再拓展:谈谈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关系的理解。
观察下列一组图片, 参看图片说明,运用本文的有关论述,将该组图片综合起来思考,谈谈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关系的理解。
图片说明:四合院就是房屋从四面“合(拢)”过来。四合院除了正房必须朝南,还有个“左厨右厕”的老规矩。(左图)
20世纪90年代,苏州建造的住宅小区。粉墙黛瓦的围墙内是一幢幢别墅和公寓房。(右图)
明确:分析要点如下:
对传统的继承:
1.色彩运用:淡逸的审美;2.围墙运用:封闭的观念;3.朝向选择:气候的适应;4.建筑形式:特定的地理。
对传统的创新:
1.布局的合理;2.楼层的增加;3.面积的增多;4.功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