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新闻的敏感性、解说词和画面要相辅相成可提高栏目表现力、注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合理适度应用,丰富栏目表现力、配音配乐定位准确,适量应用,提高栏目的感染力等。
关键词:
电视专题片编辑 技巧
现在,我们的电视节目已逐渐趋向栏目化,而栏目要想在行业中制胜,创新是其唯一的法宝。因此,作为一个栏目质量主宰者的电视编导在运用电视思维进行构思时要有运筹帷幄、通观全局的思想,要有对全片整体把握和设计的能力,充分发挥电视语言各要素的优势使各语言形态相互融合,形成形、声一体化的有机整体。
《空军战魂---高志航》、《他们的家在四川》,是笔者2005年和2006年为我台(通化市電视台)《生活秀》、《关注家园》栏目制作完成的两期节目,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并分获2006,2007年度吉林省广播电视社教类专题片一等奖,现以这两则作品为例浅述一下笔者对电视专题栏目制作方法运用的几点想法,以期与广大同仁有更多的宝贵经验交流。
一、较强的新闻敏感性,以曾经或现在依旧生活在通化这片热土的人为活动主体,提高栏目与观众的亲和力
栏目亲近化,亲近栏目化,亲近主体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播出节目与观众心灵距离上的远与近、亲与疏。
高志航,吉林省通化县人。1937年8月14日,杭州笕桥。在这里,中国空军打响了抗日空战的第一枪。当时抗日空军4大队大队长高志航首开记录,击落日本96陆攻轰炸机。他成为中国空军在抗战中第一个击落日机的飞行员,由此在中国抗日史上记录下了浓重的第一笔。2002年8月14日,“八·一四”空战大捷65周年纪念日,解放军空军、吉林省通化市政府、北京航空联谊会等在高志航的故乡吉林省通化市龙泉路40号高志航故居举行了高志航烈士纪念馆开幕典礼。以此纪念他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奋不顾身、死而后已的英雄行为。针对高志航烈士纪念馆的开幕,我们栏目准备进行宣传。在确定了选题和初步策划后,我们决定改变过去“主持人+地点”,或纯粹解说人物的制作方法,而是借远在台湾和云南的高志航的两个女儿来通化为高志航烈士纪念馆揭幕的契机,请姐妹俩以回忆的方式讲述自己心中的父亲。摄影师从高志航的两个女儿在父亲的烈士纪念馆参观开始进行全程记录。途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们制作的宝贵素材,撰写解说词就是将这些看似随意、散乱的素材,串接到一起,成片后节目将历史、人民的英雄、女儿心中的父亲、我们通化人的骄傲等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观众跟着摄影机的运动节奏渐渐“入境”,从而达到了更高的共鸣度。
《他们的家在四川》也是采取了同样的制作方法。以五名家在四川的通化师范学院的学生为活动主体,用祈福活动的不同侧面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揉融在一起,由于展示的是远在他乡的几个普通人对四川家乡的真挚情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提高了节目感染力。一位观众在节目播出后打电话告诉我们说:“虽然我们通化与四川距离遥远,但我们和这几个四川大学生的心在一起,我们愿意帮助这几个内心饱受地震创伤的学生重建他们的家园”。
二、解说词和画面要相辅相成,提高栏目表现力
栏目制作是电视媒体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但是不少栏目编导、在制作方法上仍是选择先确定主题,写出解说词,再分镜头拍摄,最后按照解说词剪贴画面。其实,栏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形式,给创作、制作人员在制作方法上,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解说词和画面主次关系处理和搭配上,可以相对灵活。一方面解说词决定画面的选择使用,另一方面稿子的产生也取决于画面素材的掌握和占有。解说词往往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并非必须一贯到底,要充分运用画面语言这个视觉“解说词”来共同表现主题。
上述两部专题片都是在大量占有画面素材后,为了达到让观众在了解历史、纪实事件和表现人物方面达到最大的视觉感知,首先选择确定精彩或感人的画面素材后,由画定词。解说词的撰写就是把已选素材有机的串接到一起,叙述并加以必要的背景介绍,使两者搭配错落有致,稀疏相间,张驰有度,串接流畅。有时无声的画面语言会让观众留下更大思维、思考、欣赏空间。如《空军战魂---高志航》中,高志航女儿在纪念馆前长达9秒的长境头;双手推门时发出的吱嘎声,没有任何解说却让观众被女儿对父亲的深深想念和浓烈的爱而深深打动。
《他们的家在四川》中通化师范学院的学生们夜晚在校园中心点燃手中蜡烛为四川灾区遇难同胞祈福的一组镜头:围成一个“心形”圈、固定蜡烛、点燃蜡烛,双手合十,画面足以反映其情其景,此时若加一个主持人或添加解说词,则显得画蛇添足,暄宾夺主。
三、注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合理适度应用,丰富栏目表现力
这里讲的背景资料侧重于指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背景。这些背景资料的合理应用,会十分有效地衬托主题,使节目丰富生动、系统完整、主题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在《空军战魂---高志航》中,如果仅有纪念馆主体镜头的串接,难以让观众对主题产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此,笔者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影视资料图片穿插其间。
四、配音配乐定位准确,适量应用,提高栏目的感染力
主持人的配音风格和节目中的音乐选择配置是节目的组成部分,也是栏目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市级电视媒体由于受人力、物力、体制等因素的客观制约,往往就是那么几位播音员、主持人,播音风格也主要是以播报式新闻播音为主,难以做到针对栏目主题内容选择相应定位的播音风格。面对这种情况,我请主持人用低缓、平和的语音语调,叙述活动发生过程,进行配音解说,这种风格的定位与节目内容十分吻合,使观众在一种平静之中更好地得以潜入并产生共鸣。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抽象的语言,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在栏目制作过程中,为节目准确适量地配加音乐,在节目中可有效地点化主题、烘托主题、升华主题,起承上启下、转换调剂和营造情感氛围的作用。乐曲的选择和剪裁要从节目内容的需要出发,与整个节目的气氛谐调一致。同一段乐曲可以重复用在不同场景。如果不同的几段乐曲,则要注意乐曲间风格的协调统一。在制作过程中,重要的是恰到好处,不可喧宾夺主。
在《他们的家在四川》的片尾,学生用蜡烛祈福,一辆辆运输援助物资的卡车在前行,通化市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捐物……此时响起了《我们都是一家人》中“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那荡漾在云霄的呼唤,呼唤出了“通化与四川在一起……”,音乐由弱渐强,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以上所述都是节目制作的常规手法,其实作为电视编导的创新,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一种调和的作用,只有编导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思考,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赢得观众对自己节目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周建国.新闻编辑的艺术.新闻爱好者,2003.9.
[2]朱连生.电视编辑小语.人民政协报,2004.12.6.
本文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新闻的敏感性、解说词和画面要相辅相成可提高栏目表现力、注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合理适度应用,丰富栏目表现力、配音配乐定位准确,适量应用,提高栏目的感染力等。
关键词:
电视专题片编辑 技巧
现在,我们的电视节目已逐渐趋向栏目化,而栏目要想在行业中制胜,创新是其唯一的法宝。因此,作为一个栏目质量主宰者的电视编导在运用电视思维进行构思时要有运筹帷幄、通观全局的思想,要有对全片整体把握和设计的能力,充分发挥电视语言各要素的优势使各语言形态相互融合,形成形、声一体化的有机整体。
《空军战魂---高志航》、《他们的家在四川》,是笔者2005年和2006年为我台(通化市電视台)《生活秀》、《关注家园》栏目制作完成的两期节目,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并分获2006,2007年度吉林省广播电视社教类专题片一等奖,现以这两则作品为例浅述一下笔者对电视专题栏目制作方法运用的几点想法,以期与广大同仁有更多的宝贵经验交流。
一、较强的新闻敏感性,以曾经或现在依旧生活在通化这片热土的人为活动主体,提高栏目与观众的亲和力
栏目亲近化,亲近栏目化,亲近主体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播出节目与观众心灵距离上的远与近、亲与疏。
高志航,吉林省通化县人。1937年8月14日,杭州笕桥。在这里,中国空军打响了抗日空战的第一枪。当时抗日空军4大队大队长高志航首开记录,击落日本96陆攻轰炸机。他成为中国空军在抗战中第一个击落日机的飞行员,由此在中国抗日史上记录下了浓重的第一笔。2002年8月14日,“八·一四”空战大捷65周年纪念日,解放军空军、吉林省通化市政府、北京航空联谊会等在高志航的故乡吉林省通化市龙泉路40号高志航故居举行了高志航烈士纪念馆开幕典礼。以此纪念他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奋不顾身、死而后已的英雄行为。针对高志航烈士纪念馆的开幕,我们栏目准备进行宣传。在确定了选题和初步策划后,我们决定改变过去“主持人+地点”,或纯粹解说人物的制作方法,而是借远在台湾和云南的高志航的两个女儿来通化为高志航烈士纪念馆揭幕的契机,请姐妹俩以回忆的方式讲述自己心中的父亲。摄影师从高志航的两个女儿在父亲的烈士纪念馆参观开始进行全程记录。途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们制作的宝贵素材,撰写解说词就是将这些看似随意、散乱的素材,串接到一起,成片后节目将历史、人民的英雄、女儿心中的父亲、我们通化人的骄傲等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观众跟着摄影机的运动节奏渐渐“入境”,从而达到了更高的共鸣度。
《他们的家在四川》也是采取了同样的制作方法。以五名家在四川的通化师范学院的学生为活动主体,用祈福活动的不同侧面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揉融在一起,由于展示的是远在他乡的几个普通人对四川家乡的真挚情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提高了节目感染力。一位观众在节目播出后打电话告诉我们说:“虽然我们通化与四川距离遥远,但我们和这几个四川大学生的心在一起,我们愿意帮助这几个内心饱受地震创伤的学生重建他们的家园”。
二、解说词和画面要相辅相成,提高栏目表现力
栏目制作是电视媒体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但是不少栏目编导、在制作方法上仍是选择先确定主题,写出解说词,再分镜头拍摄,最后按照解说词剪贴画面。其实,栏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形式,给创作、制作人员在制作方法上,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解说词和画面主次关系处理和搭配上,可以相对灵活。一方面解说词决定画面的选择使用,另一方面稿子的产生也取决于画面素材的掌握和占有。解说词往往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并非必须一贯到底,要充分运用画面语言这个视觉“解说词”来共同表现主题。
上述两部专题片都是在大量占有画面素材后,为了达到让观众在了解历史、纪实事件和表现人物方面达到最大的视觉感知,首先选择确定精彩或感人的画面素材后,由画定词。解说词的撰写就是把已选素材有机的串接到一起,叙述并加以必要的背景介绍,使两者搭配错落有致,稀疏相间,张驰有度,串接流畅。有时无声的画面语言会让观众留下更大思维、思考、欣赏空间。如《空军战魂---高志航》中,高志航女儿在纪念馆前长达9秒的长境头;双手推门时发出的吱嘎声,没有任何解说却让观众被女儿对父亲的深深想念和浓烈的爱而深深打动。
《他们的家在四川》中通化师范学院的学生们夜晚在校园中心点燃手中蜡烛为四川灾区遇难同胞祈福的一组镜头:围成一个“心形”圈、固定蜡烛、点燃蜡烛,双手合十,画面足以反映其情其景,此时若加一个主持人或添加解说词,则显得画蛇添足,暄宾夺主。
三、注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合理适度应用,丰富栏目表现力
这里讲的背景资料侧重于指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背景。这些背景资料的合理应用,会十分有效地衬托主题,使节目丰富生动、系统完整、主题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在《空军战魂---高志航》中,如果仅有纪念馆主体镜头的串接,难以让观众对主题产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此,笔者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影视资料图片穿插其间。
四、配音配乐定位准确,适量应用,提高栏目的感染力
主持人的配音风格和节目中的音乐选择配置是节目的组成部分,也是栏目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市级电视媒体由于受人力、物力、体制等因素的客观制约,往往就是那么几位播音员、主持人,播音风格也主要是以播报式新闻播音为主,难以做到针对栏目主题内容选择相应定位的播音风格。面对这种情况,我请主持人用低缓、平和的语音语调,叙述活动发生过程,进行配音解说,这种风格的定位与节目内容十分吻合,使观众在一种平静之中更好地得以潜入并产生共鸣。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抽象的语言,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在栏目制作过程中,为节目准确适量地配加音乐,在节目中可有效地点化主题、烘托主题、升华主题,起承上启下、转换调剂和营造情感氛围的作用。乐曲的选择和剪裁要从节目内容的需要出发,与整个节目的气氛谐调一致。同一段乐曲可以重复用在不同场景。如果不同的几段乐曲,则要注意乐曲间风格的协调统一。在制作过程中,重要的是恰到好处,不可喧宾夺主。
在《他们的家在四川》的片尾,学生用蜡烛祈福,一辆辆运输援助物资的卡车在前行,通化市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捐物……此时响起了《我们都是一家人》中“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那荡漾在云霄的呼唤,呼唤出了“通化与四川在一起……”,音乐由弱渐强,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以上所述都是节目制作的常规手法,其实作为电视编导的创新,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一种调和的作用,只有编导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思考,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赢得观众对自己节目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周建国.新闻编辑的艺术.新闻爱好者,2003.9.
[2]朱连生.电视编辑小语.人民政协报,200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