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考古学理论的认识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uan2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考古学自从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以来,中国陆续出版了对西方考古学理论介绍的著作,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学者也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诸多努力。理论对考古学非常重要,是考古学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考古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并且不断地影响着考古学者们的工作,对考古材料的解释说明是一个指导框架。
  【关键词】考古;考古学理论;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47-02
  “考古”一词,在中国北宋时期的《考古图》一书中有所出现,但当时所称“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中国近代“考古学”源于西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考古学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了很大飞跃。随着工作中越来越多接触到田野考古、调查、航拍等工作,深切地感受到考古学理论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考古学理论在以后考古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考古学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陈胜前教授从人文科学和学问的角度认为,学术意义通常是整体的和长期的,因此有必要着眼于大局而从小处着手。但是,在当前的教育行业中,“着眼大局”的教育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考古意义上,陈教授说:“考古学是了解人与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考古学探讨人的来历,并探讨人类行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过程,这对于人们了解自己至关重要。同时,考古学具有长期演变的优势,使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事物的發展趋势;为了了解长期演变的趋势,考古学更多地关注诸如结构研究之类更稳定的因素,这使得考古学家可以比宏观研究更长的时间,考古学家虽然不能改变现实,但他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现实并掌握其发展趋势。考古是了解过去的一种方法,也是了解现实和未来的关键。
  二、考古学理论
  所谓“理论”是关于事物存在的原理或原因的讨论。这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事物的存在是合理的;另一个是对人的暂时性讨论和暂时性的看法。
  在考古实践中,应该先了解原因,然后再加以确定。正是考古理论使人们知道了这一点。加拿大的考古学家特里格认为考古学理论主要由高级、中级和低级理论组成的体系。其中高级理论主要是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总的理论,对于具体的考古学研究所起的作用不大。而中级理论是指在直观的考古遗存与物质现象与非直观的人类行为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理论。低级理论是考古学的实证研究理论,对一些反复观察到的现象做规律的总结。
  陈教授总结了考古学理论的层次并做了解释说明:
  (1)考古材料存在之“理”。考古资料是指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
  (2)考古学材料形成过程之“理”。可以解答考古材料的来源,并涉及废弃过程、墓葬科学和地质考古学的研究。
  (3)透物见人之“理”。解释如何从考古资料中获得人类行为。
  石器分析、陶器分析、墓葬分析等主体的考古学研究就是如此。
  (4)人类社会、文化与行为理解方面。虽然不在考古学的范畴之内,但考古学需要借助到它们用以完成研究。
  (5)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考古学存在的可能与意义,以及考古学如何发展以及其他问题①(能达到第五个层次的只有过程考古学与后过程考古学)。
  总结规律的前四个层面与特里格所说没有太大不同,但却增加了“考古材料的形成过程”这一级。陈教授与特里格最大的不同,是陈教授认为除这些以外还存在一个“考古学学科本身的理论”,或将考古学理论分为两部分,一是解释遗存物到人类行为,就是考古研究的过程;二是从自身究其原因,反省自身的问题。
  由此可知,理论大概是用来解释现象的系统或可予以检验的假设。对理论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就可以对考古学理论有一个大概的把握,考古学理论指对考古学现象进行解释的一系列系统或可予以检验的假设。所以考古学理论是建立在考古学现象之上的,对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应是古代社会的全部,只是考古学的研究途径是通过古代人们遗留下来的东西来进行的。
  三、考古学理论发展进程
  考古学理论是多元化的。时间由早到晚一次是:一是进化考古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化考古学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解释考古材料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了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分析工具。这时期人们认为达尔文的学说既是生物进化的学说,又是哲学思想的证明。从地质学和考古学的证据来看,进化论发展不但是理论,而且是事实。它证明了,从原始时代的石器到埃及和古罗马的古代文明是一脉相承的渐变发展过程。在考古学和人类学领域,学者们纷纷采用进化论来分析各种文化社会现象,探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二是文化历史考古学,19世纪的下半叶,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导致地下文物的大量出土,人们开始感到文化的巨大差异,考古学家将出土的考古材料同民族的身份连接起来,而不是像进化考古学那样仅仅是将考古材料进行了分期并建立起发展阶段,这样就导致文化历史考古学的诞生。在这一阶段,考古学家解释考古材料的分析工具主要有考古学文化、器物类型学和传播论;三是新考古学,到20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许多新的技术得以在考古学领域进行应用,考古学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成熟、严密和系统化的阶段。如,放射性碳测年法、考古航空摄影、孢粉分析等。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转向结构主义来了解人类的思维,一些学者们或从象征考古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或从结构考古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或从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或从认知考古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些不同的思潮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学术群体,被称为是“后进程考古学”。
  四、考古学与文物保护   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指明了未来考古工作方向,在最后的时光中,张先生讲述了考古学与文物保护二者间的联系。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将考古工作纳入文物保护体制中,首先,解释与考古有关的文物和考古工作的特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十一条》中提及:“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②,这就是说“文物是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不可再生載体”。同样,不可再生性质和独特的个性,也是考古学所涉及的那部分文物的特性。考古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文物。张先生曾说:“考古学遗存是经,考古发掘则是对遗存的注疏;考古发掘是经,室内整理是对发掘的注疏;室内整理是经,考古报告是对室内整理的注疏;考古报告是经,研究是对考古报告的注疏。” ③同时,从实地调查到研究的过程被视为读取,恢复和解释考古遗迹的过程。可以看出,如果把对文物起作用的考古工作视为对文物的使用,那么,考古是文物使用中最基础、最有用的方法。此外,文物只能通过考古获得价值。只有科学地使用才能保证文物的其他科学利用,并在时代的发展中发挥文物的作用。因此,利用文物是考古学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考古具有破坏和保护文物的双重特性。考古学对文物的必要使用具有对已使用文物进行破坏和保护的双重性质。考古破坏文物,是因为在阅读文物中,考古手段至今仍是调查、勘探和发掘的方式。在读取遗存的过程中,勘探和发掘必将给文物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而这一阶段又是无法避免的。
  考古学对文物起到的保护性作用。首先,根据遗存的原始外观及其积累情况进行考古发掘、室内整理和考古报告对遗存进行揭示、记录和解释,最终可以告知和揭示什么样的遗存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关系,并可以根据记录信息进行解释或模拟还原;第二,在开挖过程中充分收集文物,同时收集的部分文物标本可用于测试和研究,以及恢复或复原的 “不可移动”遗迹用来展示、宣传;第三,除已发表的考古报告外,还应恢复和修复在工作过程中收集的文物,还包括文字、图纸、所有原始记录和测试报告,已存档并保留用以后查看;第四,着重关注文物保护,在每项发掘阅读文物的工作当中,都会产生新的保护经验和失误教训。
  文物或者考古遗存是中国考古学的根基,是中国考古学发展或发展的源泉,也是滋养中国考古学不断向前的血液。中国考古学要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坚持以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指导原则。为了维护和贯彻文物保护法,必须把考古工作融入文物保护体系里。考古学理论依靠考古学发展而发展,考古学又为文物保护提供依据。切实将考古工作纳入文物保护体制中,并且坚持求真务实的学术道路,不断推进考古学的创新,是考古学今后“走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途径。
  注释:
  ①陈胜前:《学习考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十一条》,2017-11-4修订。
  ③张忠培:《考古学与文物保护(摘要)》,《中国文物报》2015年7月3日。
其他文献
【摘要】“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作者是明代冯梦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本聚焦于“三言”中以苏州城市为故事背景的内容,阐述当时的社会风土人情、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等内容,展现明清时期的苏州城市文化特点。  【关键词】人物;地域;民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25-02  基金项目:本文
期刊
【摘要】《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也是叶圣陶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相较于时间维度,从空间转移的角度看倪焕之的生活道路显然更为切合。在“城镇—乡镇—上海”的空间转移过程中,倪焕之完成了三个“有望—无望—有望”的互文叙事,这正是他追求真理,勇往前行的证明。  【关键词】《倪焕之》;空间转移;互文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1834年别林斯基在《望远镜》的副刊《杂谈》上发表成名作《文学的幻想》,随后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文章和提出了许多文学和美学创见,奠定了其现实主义批评开创者的地位。他所提出的文学民族性思想、文学与现实关系的论述至今不朽。别林斯基的文学理论遗产是值得人们研究和探讨的,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别林斯基关于文学民族性思想、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论对当代文学创作及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别林斯基;俄国文学;民族
期刊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代表之一,是马克思初次尝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经济学展开批判研究。基于中国知网的409篇期刊文献对著作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索相关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实践”“异化劳动”等,并对其进行前沿探索。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子承父业这一观念在社会上享有根深蒂固的认同感,但它隐藏的是阶层间不公平的代际传递。以布尔迪厄的再生产理论观之,资本主义社会的子承父业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造成的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教育提供文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学校教育负责审查和排斥,这使优势阶层稳固自己特权的同时将下层阶层排除在外,是优势阶层对自身利益的变相维护,这种维护进一步稳固以优势阶层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关键
期刊
【摘要】武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植根于中国人骨子里特有的江湖精神,几代人回忆里的忠义情怀。虽近年来在市场上引起反响的武侠作品逐年减少,但通过对热播的武侠剧《山河令》进行分析,可以对比大陆新武侠和传统武侠作品的异同,从而得出中国武侠作品的典型人物的类型转变、“侠义道”精神的重置和海外文化输出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江湖;新武侠;年轻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从表面看,“封建”一词自古便有,来源于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到近代以前,“封建”一直被作为与“郡县”相对应的词汇使用。近代兴盛起来的“封建”一词,却是对西文“feudalism”的翻译,虽与中国原有的“封建”在语义上有一定联系,但其内涵已扩充,从而引起诸多纷争和讨论。本文拟从国家体制、社会与政治批判三个角度,对“封建”一词进行梳理。  【关键词】“封建”;国家体制;社会与政治
期刊
【摘要】《深入北方的小路》是作家弗拉纳根的巅峰之作,在这部以日本“死亡铁路”集中营战俘为题材的小说中,弗拉纳根展示了日本文化矛盾的两面——对美和崇高的极度追求和对普通生命的极度残暴,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二战中日本文化与侵略的共谋。  【关键词】弗拉纳根;《深入北方的小路》;二战创伤叙事;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
期刊
【摘要】评书艺术是中国口头文学的优秀代表,无论是精彩的打斗场面还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与评书表演艺术家的精湛表演技巧分不开。传统评书长篇居多,龙套人物三教九流层出不穷,但以前的老评书艺人大多目不识丁,却能牢牢记住书中人物的姓名与绰号且能根据自身积累的说书经验自行创造人物姓名与绰号,本文就这一现象作梳理分析,解释其成因。  【关键词】评书;龙套;书套子;姓名绰号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改编自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作品,讲述了一位数学天才石神利用缜密的逻辑思维设下一场迷局,只是为了帮助失手杀死前夫的邻居靖子和她的女儿脱罪。随着警方的调查和天才物理学家汤川的不断推理,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本文主要是从《嫌疑人X的献身》的人物性格、情节安排、主题意蕴这三个方向进行剖析,其中石神的“献身”、汤川和靖子等人的两难选择以及电影的结局,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怜悯与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