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高增侗寨,坐落于贵州黔东南大山深处,侗语称“告顺”, 译汉语称“高增”,其意思是指由从江县城渡口上面随小溪而上排列最顶头的村寨。东、南、北三面环水,小溪由寨前流过,属山谷地带。建寨有600多年的历史,全村579户,2172人,其侗族戏剧文化浓厚,被誉为“中国侗族大歌之乡”。
以饭养身,以歌养心
侗族大歌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自然合声的的多声部民间合唱形式,高、中、低音浑为一体,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典雅优美著称于世。2009年11月,贵州从江侗族大歌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语称“嘎老”(Gai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传承沿续久远的民间合唱音乐。被称为“清泉般闪亮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和灵魂。她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着侗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侗族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村子里不分男女,无论老幼,个个都会唱侗族大歌,视歌为宝,都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如今村寨里的青壮年大多出去上学或打工了,学唱侗歌的人也越来越少,许多古老而优秀的侗族大歌随着歌师的老去而渐渐流失了,“口传心授”的侗族大歌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守护传统,无字而传歌声
为了让侗族大歌能够世代相传,弘扬优秀的侗族民间音乐文化,从江生态文化社发起了守护侗族无字天歌传习班公益项目,邀请老歌师为高增乡的青少年传授侗族大歌,学习侗族民间乐器琵琶、牛腿琴、侗笛等,从小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 此项目是由从江生态文化社携手乡村360网、腾讯公益乐捐平台共同发起、中国扶贫金会支持的公益众筹项目,在腾讯乐捐752位网友的关注与努力下,共募集得善款17579.25元。
此项目的老歌师均为青壮年时期歌队里的优秀歌手,经长期的积累 ,掌握了大量的传统歌词和曲调 ,精通侗族的历史故事及民风民俗, 如今已有儿孙的老歌师白天要在田间地头劳作,而青少年要到学校上课,所以在侗族青年志愿者组织下,第一期在高增村做试点,邀请上、下、坝三个自然寨的老歌师在家中开设侗族课程,每天晚饭后给青少年传授侗族历史故事以及侗族大歌等,然后每月3个自然寨的学员在传习班基地进行集中学习2次,老歌师以口传心授方式培养侗族大歌传承人。
守护侗族无字天歌传习基地开班以来,参与的老歌师11人,学员人数共100余人,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仅5岁。
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公益项目由当地侗族青年志愿者协助开展日常的训练,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的方式,记录侗族大歌、历史故事和传习班的活动进展等,让每个人不仅能聆听自己美妙的歌声,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历史记忆。同时还会定期推选优秀学员组成一个侗族民间艺术团参加省内外的民族才艺交流展示。希望能通过项目活动能让侗族大歌继续传承下去,实现侗家人的文化自觉。正如侗家人常说的,“汉族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
以饭养身,以歌养心
侗族大歌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自然合声的的多声部民间合唱形式,高、中、低音浑为一体,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典雅优美著称于世。2009年11月,贵州从江侗族大歌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语称“嘎老”(Gai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传承沿续久远的民间合唱音乐。被称为“清泉般闪亮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和灵魂。她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着侗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侗族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村子里不分男女,无论老幼,个个都会唱侗族大歌,视歌为宝,都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如今村寨里的青壮年大多出去上学或打工了,学唱侗歌的人也越来越少,许多古老而优秀的侗族大歌随着歌师的老去而渐渐流失了,“口传心授”的侗族大歌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守护传统,无字而传歌声
为了让侗族大歌能够世代相传,弘扬优秀的侗族民间音乐文化,从江生态文化社发起了守护侗族无字天歌传习班公益项目,邀请老歌师为高增乡的青少年传授侗族大歌,学习侗族民间乐器琵琶、牛腿琴、侗笛等,从小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 此项目是由从江生态文化社携手乡村360网、腾讯公益乐捐平台共同发起、中国扶贫金会支持的公益众筹项目,在腾讯乐捐752位网友的关注与努力下,共募集得善款17579.25元。
此项目的老歌师均为青壮年时期歌队里的优秀歌手,经长期的积累 ,掌握了大量的传统歌词和曲调 ,精通侗族的历史故事及民风民俗, 如今已有儿孙的老歌师白天要在田间地头劳作,而青少年要到学校上课,所以在侗族青年志愿者组织下,第一期在高增村做试点,邀请上、下、坝三个自然寨的老歌师在家中开设侗族课程,每天晚饭后给青少年传授侗族历史故事以及侗族大歌等,然后每月3个自然寨的学员在传习班基地进行集中学习2次,老歌师以口传心授方式培养侗族大歌传承人。
守护侗族无字天歌传习基地开班以来,参与的老歌师11人,学员人数共100余人,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仅5岁。
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公益项目由当地侗族青年志愿者协助开展日常的训练,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的方式,记录侗族大歌、历史故事和传习班的活动进展等,让每个人不仅能聆听自己美妙的歌声,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历史记忆。同时还会定期推选优秀学员组成一个侗族民间艺术团参加省内外的民族才艺交流展示。希望能通过项目活动能让侗族大歌继续传承下去,实现侗家人的文化自觉。正如侗家人常说的,“汉族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