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天歌——守护侗族的灵魂之歌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高增侗寨,坐落于贵州黔东南大山深处,侗语称“告顺”, 译汉语称“高增”,其意思是指由从江县城渡口上面随小溪而上排列最顶头的村寨。东、南、北三面环水,小溪由寨前流过,属山谷地带。建寨有600多年的历史,全村579户,2172人,其侗族戏剧文化浓厚,被誉为“中国侗族大歌之乡”。
  以饭养身,以歌养心
  侗族大歌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自然合声的的多声部民间合唱形式,高、中、低音浑为一体,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典雅优美著称于世。2009年11月,贵州从江侗族大歌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语称“嘎老”(Gai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传承沿续久远的民间合唱音乐。被称为“清泉般闪亮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和灵魂。她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着侗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侗族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村子里不分男女,无论老幼,个个都会唱侗族大歌,视歌为宝,都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如今村寨里的青壮年大多出去上学或打工了,学唱侗歌的人也越来越少,许多古老而优秀的侗族大歌随着歌师的老去而渐渐流失了,“口传心授”的侗族大歌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守护传统,无字而传歌声
  为了让侗族大歌能够世代相传,弘扬优秀的侗族民间音乐文化,从江生态文化社发起了守护侗族无字天歌传习班公益项目,邀请老歌师为高增乡的青少年传授侗族大歌,学习侗族民间乐器琵琶、牛腿琴、侗笛等,从小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 此项目是由从江生态文化社携手乡村360网、腾讯公益乐捐平台共同发起、中国扶贫金会支持的公益众筹项目,在腾讯乐捐752位网友的关注与努力下,共募集得善款17579.25元。
  此项目的老歌师均为青壮年时期歌队里的优秀歌手,经长期的积累 ,掌握了大量的传统歌词和曲调 ,精通侗族的历史故事及民风民俗, 如今已有儿孙的老歌师白天要在田间地头劳作,而青少年要到学校上课,所以在侗族青年志愿者组织下,第一期在高增村做试点,邀请上、下、坝三个自然寨的老歌师在家中开设侗族课程,每天晚饭后给青少年传授侗族历史故事以及侗族大歌等,然后每月3个自然寨的学员在传习班基地进行集中学习2次,老歌师以口传心授方式培养侗族大歌传承人。
  守护侗族无字天歌传习基地开班以来,参与的老歌师11人,学员人数共100余人,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仅5岁。
  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公益项目由当地侗族青年志愿者协助开展日常的训练,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的方式,记录侗族大歌、历史故事和传习班的活动进展等,让每个人不仅能聆听自己美妙的歌声,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历史记忆。同时还会定期推选优秀学员组成一个侗族民间艺术团参加省内外的民族才艺交流展示。希望能通过项目活动能让侗族大歌继续传承下去,实现侗家人的文化自觉。正如侗家人常说的,“汉族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
其他文献
马宏杰 著 /39.80元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马宏杰用12年时间,跟拍了中国最后一代民间耍猴艺人在全国及边境地区行走江湖的故事。  作者跟着耍猴人一起四处游走,一起扒火车,一起卖艺,和猴子一起打地铺露宿,记录了耍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家庭生活,记录了耍猴人云游海外,以及上当受骗、倾家荡产、被刑拘的各种离奇遭遇,从一个特殊的群体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与变化。在作者的镜头和文字里,猴
期刊
父亲说过,我们这个家庭是体面的家庭。父亲所说的体面,不是指有钱有势大官显位,而是说我们这个家庭有个很好的家风,那就是人人喜欢读书爱学习。  从爷爷说吧。我的爷爷念过私塾,认识不少字,而且字写得好。每逢过年过节,村里人争着邀请去写对联。爷爷还是一把“铁算盘”,加减乘除、开方、乘方各种珠算方法烂熟于心。因此,村里村外常常有人请爷爷去算自己不会算的账。爷爷是个热心人,给人家帮忙吃顿饭就行了,别的啥也不要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把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标志我们将全面步入法治建设新时代。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开发建设于1999年,搬迁宁夏南部贫困山区的移民群众22万人,回族人口
期刊
近年来,留守儿童遭遇不幸的新闻频繁爆出,今年,在“六一儿童节”之后的第八天,6月9日,贵州毕节4兄妹服农药中毒死亡。一时间,关于留守儿童的话题讨论异常热烈。  6102.55万: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全国农村流动儿童达28
期刊
烈日炎炎,却没能阻挡得住村民们读书的脚步,当记者走进山西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王村农家书屋时,顿时被村民们的读书热情所感染。书屋正墙上悬挂一幅象征书籍的竹简画,竹简下书“用书籍开启智慧,用智慧点亮人生”。这幅竹简画,为这间农家书屋增添了些许温情,使之更具品位,更富内涵。书屋宽敞明亮,靠墙排列整齐的书柜上摆放着科普、农业、文学、少儿、种植、养殖、家庭等各类书籍,空调全天都开放,五六位读者正在专注而安静地
期刊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北海市银海区下村扎实推进村基层文化建设,于2011年建起了30多平方米的农家书屋,现有藏书3000多册,2014年被评为全区示范“数字”农家书屋。  下村位于北航北海学院东南方,距市区约10公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其大力发展近海捕捞和海水养殖业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领导重视,完善建设  下村农家书屋建于2011年12月份,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喜爱的“求知
期刊
我叫刘熙,现年71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我是原平市法院退休干部,现居住在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西镇乡田家庄村,2009年起担任田家庄村农家书屋管理员。  当书屋管理员是我理想的选择。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农业感情特深。从法院退休回村内定居后,我总想为村里、村民办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08年秋,新村委会大院建成后,村党支部书记让我筹办图书室,我欣然应允。退休几年来总算找到个发挥余热的理想
期刊
狂犬病,又称为“疯狗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是一种人兽共患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烈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为主要特征,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100%的急性传染病。而狂犬病的元凶,就是一种形如“子弹”的狂犬病毒,在病毒分类上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感染上狂犬病毒,就如同“子弹”击中要害一样,紧随而来的只能是死亡。  狂犬病自古就有,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美
期刊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位于吕梁山东麓,汾河水西畔,距汾阳古城五公里,紧靠太汾高速公路和307国道,与驰名中外的杏花村相毗邻,全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居民800户,2600口人。  近年来,贾家庄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道路,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取得了光辉的业绩。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光荣称号。  贾家庄农家书屋建成于20
期刊
晒麦  1979年7月,我参加完高考回到家里的时候,生产队的小麦还没有收完,麦收时正值雷雨时节,整个麦收过程处处体现的就是一个“抢”字,叫“龙口夺食”,我没有理由不参加抢收劳动。大约紧张了半个月,麦子便收完打完了。  一般情况下,麦子晒到半干,就要赶着缴公粮了,那时候,缴公粮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各个生产队不但要努力争取超额完成任务,而且还要暗中较劲争取领先完成。所以生产队都是早早就把好麦子送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