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都说编辑是为她人做嫁衣裳的幕后英雄,但每天看那么多稿件、接触那么多教师、校长、教育专家,总有一些感触和想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斗胆站在这里,“编看编说”,与您分享我最真实的心情。
我们这里汇聚了全国关心“整合”、研究“整合”、实践“整合”的人。您在“整合”中是否有一些成功的喜悦想与人分享,有一些现实的困惑要寻求解答?真诚地邀请您也参与进来,做杂志的“主人”而非“看客”。
编辑邮箱:见页眉。QQ:814819519
语文新课程要求实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在引导学生扎实打好语文基础的同时,应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知识、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在: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动态的、海量的信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出现了很多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但最受关注的还是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
● 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概述
“问题驱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的不断生成与不断解决为线索,巧妙地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问题中,引领学生开动发散性思维,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源普尔(K.R.Popper)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学生一切学习活动起源于“问题”,“问题”引导学生去形成认知冲突,发现差距,自我修复,从而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这是一个由知识贯穿的良性循环,通过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的兴趣,不断地诱发其学习、探究、再学习。而这种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在课后由于缺乏教师的直接引导,学生如何能更好地吸收理解知识是设计者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 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设计
1.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是问题驱动的关键,我们所设计的语文问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关注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人教课标版必修四中,《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容易没有兴趣,没有思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品格。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问题的驱动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展开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提高了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2.模块设计
图1展示的是课后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平台,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它符合问题探究式学习理论所提出的理念。学习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探究性学习更要注重课后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分析问题,若学生对这个问题熟悉则可进入下一道题;若不熟悉则系统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此时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学生产生顿悟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则直接进行问题的归纳总结,如果学生未产生顿悟则将知识还原并呈现给他,然后再回到问题,由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学生若还有疑问则仍可跳回知识还原阶段。最后学生将由此问题总结出的知识点在平台上展示,并与其他在线学生进行协作交流。当确保这个知识完全吸收后,学生可以选择:将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知识还原呈现,其后再就这个知识点提出问题,进行下一个循环以加深印象,对有可能掌握的新知识的不断再建构,符合学习—探究—再学习的探究性学习思想。
● 现阶段语文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系统的研究成果
1.目标定位
东师理想语文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软件为中小学生进行课后合作、探究、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问题为驱动,突出解决某一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在完成学校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问题驱动式的课后自主学习、专题探究学习与协作学习,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
问题驱动式学习资源及软件实现的两个目标是:
①整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借助信息化手段将重要的学科知识授与学生。
②通过情境创设、科学探究、交互训练、知识拓展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优化学生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内容结构
东师理想语文问题驱动式学习软件在充分分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整合学科重要知识点,以动画、学习平台、网页为载体,具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以下功能模块(如图2)。
通过网页知识来实现驱动式的学习。例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以“秋”作为问题驱动,由此展开关于“秋”的诗、词、赋、曲、文章。通过内容分析、确立活动目标、重难点分析、解决方法、制订活动实施计划、教师组织指导、评价学习成果的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功能模块的建构,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理解来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秋”进行分析。
①问题:在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关于秋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诗、词、曲、赋、文,体裁可谓备矣。中国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凄惶、或宁静深远,其中贯穿着中国的悲秋传统。这就有必要引领学生去整体感知和掌握,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都对此传统有所认知,达到对秋之意象的理解和运用(如图3)。
②学习:对重点难点的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一定的差异,需在解决基本字词意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习;学生要学会用心体会作品意蕴,理解作者情怀;学生要学会对秋这一意象的理解和运用,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悲秋传统。根据重难点的分析,实施探究活动计划。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意义建构,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建立主题网站,讨论相关内容。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感悟以及创作上传到网站的“我眼中的‘秋’”栏目中,成果交流将不受时空限制。
③解析:以提问法和对比分析法指导学生,诵读后说说整体感受,然后评选出有见地的一句话、最感人的一句话、最值得争论的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浅入深地组织不同问题的自由讨论(如图4)。
④练习:指导学生进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秋’”主题网站或其他相关媒体,初步体验此类作品,说说整体感受。学生随着优美的文字平静凝思,随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展开想象。学生在分组叙述后自由浏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或由教师再适当介绍作品内容,待学生第二遍赏析时,要求学生有更深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展开更深、更细致的想象。之后依据主题网站或精心选择的材料设疑激趣,提出问题(如下页图5)。
⑤拓展:关于“秋”的知识拓展,有诗、词、赋、曲、文章。对“秋”进行理解分析和总结,通过多媒体教学、网页知识、视频、音频、课程动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整体把握所学的知识。
● 结论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尤其在课后更需要一个系统的智能软件来支持学生去巩固、探究知识。东师理想语文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系统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显著效果,但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需要继续探索的。
我们这里汇聚了全国关心“整合”、研究“整合”、实践“整合”的人。您在“整合”中是否有一些成功的喜悦想与人分享,有一些现实的困惑要寻求解答?真诚地邀请您也参与进来,做杂志的“主人”而非“看客”。
编辑邮箱:见页眉。QQ:814819519
语文新课程要求实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在引导学生扎实打好语文基础的同时,应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知识、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在: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动态的、海量的信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出现了很多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但最受关注的还是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
● 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概述
“问题驱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的不断生成与不断解决为线索,巧妙地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问题中,引领学生开动发散性思维,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源普尔(K.R.Popper)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学生一切学习活动起源于“问题”,“问题”引导学生去形成认知冲突,发现差距,自我修复,从而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这是一个由知识贯穿的良性循环,通过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的兴趣,不断地诱发其学习、探究、再学习。而这种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在课后由于缺乏教师的直接引导,学生如何能更好地吸收理解知识是设计者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 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设计
1.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是问题驱动的关键,我们所设计的语文问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关注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人教课标版必修四中,《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容易没有兴趣,没有思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品格。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问题的驱动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展开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提高了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2.模块设计
图1展示的是课后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平台,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它符合问题探究式学习理论所提出的理念。学习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探究性学习更要注重课后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分析问题,若学生对这个问题熟悉则可进入下一道题;若不熟悉则系统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此时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学生产生顿悟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则直接进行问题的归纳总结,如果学生未产生顿悟则将知识还原并呈现给他,然后再回到问题,由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学生若还有疑问则仍可跳回知识还原阶段。最后学生将由此问题总结出的知识点在平台上展示,并与其他在线学生进行协作交流。当确保这个知识完全吸收后,学生可以选择:将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知识还原呈现,其后再就这个知识点提出问题,进行下一个循环以加深印象,对有可能掌握的新知识的不断再建构,符合学习—探究—再学习的探究性学习思想。
● 现阶段语文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系统的研究成果
1.目标定位
东师理想语文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软件为中小学生进行课后合作、探究、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问题为驱动,突出解决某一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在完成学校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问题驱动式的课后自主学习、专题探究学习与协作学习,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
问题驱动式学习资源及软件实现的两个目标是:
①整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借助信息化手段将重要的学科知识授与学生。
②通过情境创设、科学探究、交互训练、知识拓展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优化学生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内容结构
东师理想语文问题驱动式学习软件在充分分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整合学科重要知识点,以动画、学习平台、网页为载体,具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以下功能模块(如图2)。
通过网页知识来实现驱动式的学习。例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以“秋”作为问题驱动,由此展开关于“秋”的诗、词、赋、曲、文章。通过内容分析、确立活动目标、重难点分析、解决方法、制订活动实施计划、教师组织指导、评价学习成果的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功能模块的建构,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理解来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秋”进行分析。
①问题:在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关于秋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诗、词、曲、赋、文,体裁可谓备矣。中国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凄惶、或宁静深远,其中贯穿着中国的悲秋传统。这就有必要引领学生去整体感知和掌握,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都对此传统有所认知,达到对秋之意象的理解和运用(如图3)。
②学习:对重点难点的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一定的差异,需在解决基本字词意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习;学生要学会用心体会作品意蕴,理解作者情怀;学生要学会对秋这一意象的理解和运用,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悲秋传统。根据重难点的分析,实施探究活动计划。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意义建构,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建立主题网站,讨论相关内容。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感悟以及创作上传到网站的“我眼中的‘秋’”栏目中,成果交流将不受时空限制。
③解析:以提问法和对比分析法指导学生,诵读后说说整体感受,然后评选出有见地的一句话、最感人的一句话、最值得争论的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浅入深地组织不同问题的自由讨论(如图4)。
④练习:指导学生进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秋’”主题网站或其他相关媒体,初步体验此类作品,说说整体感受。学生随着优美的文字平静凝思,随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展开想象。学生在分组叙述后自由浏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或由教师再适当介绍作品内容,待学生第二遍赏析时,要求学生有更深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展开更深、更细致的想象。之后依据主题网站或精心选择的材料设疑激趣,提出问题(如下页图5)。
⑤拓展:关于“秋”的知识拓展,有诗、词、赋、曲、文章。对“秋”进行理解分析和总结,通过多媒体教学、网页知识、视频、音频、课程动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整体把握所学的知识。
● 结论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尤其在课后更需要一个系统的智能软件来支持学生去巩固、探究知识。东师理想语文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系统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显著效果,但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需要继续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