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如果制造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将会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的稳健发展。首先分析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环境,就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符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 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
一、引言
从历史各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来看,制造业在工业强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和主导作用,制造业产值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70%-80%的经济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国家强大兴盛的重要保障。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快速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制造业飞速发展,在短短的近二十年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工业成就,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实现了制造业工业化体系的完整建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
但是,近几年来国际贸易形势风云突变,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关税、贸易壁垒等重新进入了国际贸易的视野,打破了原先的国际贸易发展秩序,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贸易局势,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居危思危,重新评估外在发展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规划作出相应调整,不能再过度依赖以前的发展模式,制定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全新的突围发展路径,真正将中国打造为一个制造业强国。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我国制造业快速起步,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打造了世界上唯一一个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善的工业体系。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业从“引进来”转变为“走出去”,逐渐走向国际贸易的舞台。虽然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不断地发展扩大。但也要意识到我国制造业中存在的问题,补齐不足才能更好地发展。
(一)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
一是增长速度较快,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我国制造业的增长高于世界制造业增长的平均水平,规模持续不断地扩大,国际地位以及影响力不断攀升。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160722亿元,占世界比重19.8%,超越美国,跃升为世界排名第一。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30万亿元,占世界比重28%,稳居世界排名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二是打造了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善的工业体系。我国制造业工业结构由门类单一发展为门类多样化、由低级制造发展为中高端制造,建立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门类齐全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按照2018年國际工业分类标准,测算我国制造业工业体系的完整度,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尤其是在航天技术、生物制造、海洋工程、铁路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领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制造业产业发展呈现出迅速多元化局面。
三是实现了与国际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制造业逐步走向世界的舞台,标志着我国制造业与国际接轨,进行深度融合。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薄弱,通过“引进来”,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策略,实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下,中国制造业渐渐从“引进来”转变为“走出去”的发展方式,对外直接投资从2000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298.3亿元,加快了与国际制造业接轨的步伐。
(二)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对于技术引进和低成本优势的依赖,使得我国制造业企业普遍具有重引进轻创新的观念,从而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格局,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缺乏减缓了我国制造业整体的发展速度。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制造业企业科技水平提升的关键,而中国制造业企业在中低端领域进行着激烈的价格竞争,先进的技术产业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核心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为50%左右,新产品开发70%靠外来技术。根据《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8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9677.9亿元,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19%。同期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以色列4.25%、韩国4.24%、瑞典3.25%,日本3.14%、德国2.93%、美国2.74%、法国2.25%。我国研发投入资金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比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从科技成果来衡量,成果转化率明显偏低。此外,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存在监管缺失、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导致企业缺乏信心和动力从事技术研发和创新等活动。
三是缺乏自主品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更多地强调效益和规模,却没有注重建立自己的制造业品牌形象。而西方过家通过塑造品牌信誉,打造良好口碑,牢牢把控研发、设计等产业链条的高端环节,将低端的生产加工制造环节进行外包,利用品牌效应获取高额利润。相对来说,中国知名的制造业国际品牌却屈指可数,像华为、联想等,绝大多数企业只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厂。缺少像通用、三星、苹果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
三、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尽管我国制造业生产规模在持续不断地增长和扩大,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在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发挥竞争优势。
一是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降低,国外需求减少。关税是国际贸易环境出现变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征关税提高了出口国商品的价格,导致出口国商品价格竞争优势的丧失,进而导致国外对出口国商品需求的减少。由于中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加工组装环节,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创新性,在加征关税后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生产价格相对较低的同质商品所取代。导致国外需求大量减少,国内制造业生产厂商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缩减生产活动,降低了经济增长的活力。 二是产业链发生转移,出现外资撤离现象。我国制造业企业很多均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加工生产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这一环节生产利润相对较低,无法通过进一步降低价格来抵消因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关税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外企业关闭了中国的厂房,将生产链条转移到没有关税的东南亚国家,从而出现外资撤离的现象。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导致像索尼、三星等国际知名企业已纷纷将生产线撤离中国,转往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三是汇率的波动性提高,结构性风险性加大。2008年以来中国汇率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7人民币以下的水平,而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导致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截止到2019年8月5日人民币兑美元突破了7的关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增加了企业的境外融资成本,结汇风险性提高。企业为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寻求以最优汇率结算,导致结汇周期延长,造成资金积压,增加了资金成本和汇率风险。
四、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国家层面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降低出口依赖,提振内需。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导向和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有所上升,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消费占比依然偏低。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商品的交换,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就是消费,没有以消费为支撑的商品生产,生产活动容易偏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路径,造成过度生产或错误生产等现象。中国应利用外部贸易环境变化的机会调整经济发展的结构,降低对出口导向和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减少过剩产能,提升投资的效率,转变为内需主导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二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降低经济增长对于出口的依赖需要时间进行调整。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产业生产链条,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因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受阻的生产能力进行疏导,给予调整生产缓冲的时间。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区域合作建设,提升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水平。中国要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形成长久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打开新的商品出口市场,为受到出口贸易影响的制造业产能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三是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自主创新能力是制造业保持和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制造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政府需要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机制体系,合理的规划制造产业发展方向,加大税收優惠的力度,积极鼓励、引导相关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制造业创新投入、收益、应用的实施主体。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的前期须投入大量资金并且需要承担失败的可能性,如果知识产权很容易被模仿、剽窃,企业将失去自主研发的动力。
(二)企业层面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只是价格的竞争,也是品质、性能和创新性等的异质性竞争。制造业企业想要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以及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就必须转变经营发展观念,进行自主研发。自主研发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同时还要面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创新活动必然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辛过程。但是一旦成功转化为产值,所掌握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将给我们带来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利润收入,成为制造业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是发扬工匠精神,打造自主品牌。品牌就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品质和信誉。国际制造业竞争已经进入品牌竞争阶段,培养和打造国际品牌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企业一直是引领世界的标杆,他们专注于某一个细分领域,不断地精益求精、做到极致,注重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打造享誉全球的品牌。我国制造业企业要避免过度多元化、大而不强的经营模式,着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发扬工匠精神,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精益求精,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既是在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也可以让自己屹立不倒。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将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关系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经济利益的共同体。中国是全球化经济贸易的参与者和得益者,中国也将始终努力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贸易的合作关系。但是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冲突导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这种发展趋势必然会影响到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所以,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做好应对未来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准备,调整生产结构,加强技术研发与升级转型,从而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实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突围,保持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
参考文献:
[1]潘秋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9(09).
[2]胡迟.以创新驱动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成长——七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9(18).
[3]马永伟.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东南学术,2019(06).
[4]潘云鹤,刘曦卉,明新国,汤永川,刘惠荣.中国制造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04).
[5]赵宏图.从国际产业转移视角看“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性与国际性[J].现代国际关系,2019(03).
[6]程强,刘天天,李超.贸易战为高端制造业发展背书[J].国际金融,2018(05).
[7]王贵国.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J].中国法律评论,2018(05).
(王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制造业 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
一、引言
从历史各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来看,制造业在工业强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和主导作用,制造业产值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70%-80%的经济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国家强大兴盛的重要保障。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快速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制造业飞速发展,在短短的近二十年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工业成就,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实现了制造业工业化体系的完整建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
但是,近几年来国际贸易形势风云突变,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关税、贸易壁垒等重新进入了国际贸易的视野,打破了原先的国际贸易发展秩序,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贸易局势,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居危思危,重新评估外在发展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规划作出相应调整,不能再过度依赖以前的发展模式,制定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全新的突围发展路径,真正将中国打造为一个制造业强国。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我国制造业快速起步,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打造了世界上唯一一个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善的工业体系。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业从“引进来”转变为“走出去”,逐渐走向国际贸易的舞台。虽然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不断地发展扩大。但也要意识到我国制造业中存在的问题,补齐不足才能更好地发展。
(一)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
一是增长速度较快,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我国制造业的增长高于世界制造业增长的平均水平,规模持续不断地扩大,国际地位以及影响力不断攀升。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160722亿元,占世界比重19.8%,超越美国,跃升为世界排名第一。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30万亿元,占世界比重28%,稳居世界排名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二是打造了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善的工业体系。我国制造业工业结构由门类单一发展为门类多样化、由低级制造发展为中高端制造,建立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门类齐全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按照2018年國际工业分类标准,测算我国制造业工业体系的完整度,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尤其是在航天技术、生物制造、海洋工程、铁路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领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制造业产业发展呈现出迅速多元化局面。
三是实现了与国际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制造业逐步走向世界的舞台,标志着我国制造业与国际接轨,进行深度融合。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薄弱,通过“引进来”,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策略,实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下,中国制造业渐渐从“引进来”转变为“走出去”的发展方式,对外直接投资从2000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298.3亿元,加快了与国际制造业接轨的步伐。
(二)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对于技术引进和低成本优势的依赖,使得我国制造业企业普遍具有重引进轻创新的观念,从而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格局,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缺乏减缓了我国制造业整体的发展速度。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制造业企业科技水平提升的关键,而中国制造业企业在中低端领域进行着激烈的价格竞争,先进的技术产业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核心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为50%左右,新产品开发70%靠外来技术。根据《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8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9677.9亿元,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19%。同期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以色列4.25%、韩国4.24%、瑞典3.25%,日本3.14%、德国2.93%、美国2.74%、法国2.25%。我国研发投入资金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比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从科技成果来衡量,成果转化率明显偏低。此外,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存在监管缺失、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导致企业缺乏信心和动力从事技术研发和创新等活动。
三是缺乏自主品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更多地强调效益和规模,却没有注重建立自己的制造业品牌形象。而西方过家通过塑造品牌信誉,打造良好口碑,牢牢把控研发、设计等产业链条的高端环节,将低端的生产加工制造环节进行外包,利用品牌效应获取高额利润。相对来说,中国知名的制造业国际品牌却屈指可数,像华为、联想等,绝大多数企业只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厂。缺少像通用、三星、苹果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
三、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尽管我国制造业生产规模在持续不断地增长和扩大,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在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发挥竞争优势。
一是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降低,国外需求减少。关税是国际贸易环境出现变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征关税提高了出口国商品的价格,导致出口国商品价格竞争优势的丧失,进而导致国外对出口国商品需求的减少。由于中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加工组装环节,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创新性,在加征关税后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生产价格相对较低的同质商品所取代。导致国外需求大量减少,国内制造业生产厂商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缩减生产活动,降低了经济增长的活力。 二是产业链发生转移,出现外资撤离现象。我国制造业企业很多均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加工生产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这一环节生产利润相对较低,无法通过进一步降低价格来抵消因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关税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外企业关闭了中国的厂房,将生产链条转移到没有关税的东南亚国家,从而出现外资撤离的现象。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导致像索尼、三星等国际知名企业已纷纷将生产线撤离中国,转往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三是汇率的波动性提高,结构性风险性加大。2008年以来中国汇率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7人民币以下的水平,而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导致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截止到2019年8月5日人民币兑美元突破了7的关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增加了企业的境外融资成本,结汇风险性提高。企业为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寻求以最优汇率结算,导致结汇周期延长,造成资金积压,增加了资金成本和汇率风险。
四、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国家层面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降低出口依赖,提振内需。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导向和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有所上升,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消费占比依然偏低。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商品的交换,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就是消费,没有以消费为支撑的商品生产,生产活动容易偏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路径,造成过度生产或错误生产等现象。中国应利用外部贸易环境变化的机会调整经济发展的结构,降低对出口导向和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减少过剩产能,提升投资的效率,转变为内需主导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二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降低经济增长对于出口的依赖需要时间进行调整。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产业生产链条,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因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受阻的生产能力进行疏导,给予调整生产缓冲的时间。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区域合作建设,提升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水平。中国要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形成长久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打开新的商品出口市场,为受到出口贸易影响的制造业产能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三是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自主创新能力是制造业保持和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制造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政府需要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机制体系,合理的规划制造产业发展方向,加大税收優惠的力度,积极鼓励、引导相关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制造业创新投入、收益、应用的实施主体。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的前期须投入大量资金并且需要承担失败的可能性,如果知识产权很容易被模仿、剽窃,企业将失去自主研发的动力。
(二)企业层面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只是价格的竞争,也是品质、性能和创新性等的异质性竞争。制造业企业想要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以及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就必须转变经营发展观念,进行自主研发。自主研发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同时还要面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创新活动必然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辛过程。但是一旦成功转化为产值,所掌握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将给我们带来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利润收入,成为制造业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是发扬工匠精神,打造自主品牌。品牌就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品质和信誉。国际制造业竞争已经进入品牌竞争阶段,培养和打造国际品牌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企业一直是引领世界的标杆,他们专注于某一个细分领域,不断地精益求精、做到极致,注重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打造享誉全球的品牌。我国制造业企业要避免过度多元化、大而不强的经营模式,着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发扬工匠精神,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精益求精,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既是在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也可以让自己屹立不倒。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将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关系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经济利益的共同体。中国是全球化经济贸易的参与者和得益者,中国也将始终努力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贸易的合作关系。但是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冲突导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这种发展趋势必然会影响到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所以,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做好应对未来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准备,调整生产结构,加强技术研发与升级转型,从而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实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突围,保持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
参考文献:
[1]潘秋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9(09).
[2]胡迟.以创新驱动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成长——七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9(18).
[3]马永伟.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东南学术,2019(06).
[4]潘云鹤,刘曦卉,明新国,汤永川,刘惠荣.中国制造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04).
[5]赵宏图.从国际产业转移视角看“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性与国际性[J].现代国际关系,2019(03).
[6]程强,刘天天,李超.贸易战为高端制造业发展背书[J].国际金融,2018(05).
[7]王贵国.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J].中国法律评论,2018(05).
(王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