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历来对此都极为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前初中学校的教师工作环节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之音,部分教师不愿意着力抓德育教育的工作。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学校的整体工作势必会受到影响:
一、当前部分初中老师对德育教育的困惑
近几年来在工作中,经常听见一些初中老师抱怨:现在的初中生太难教了,教师工作难做。有一些老师往往是出于申报高一级职称的目的,而一旦目的达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会对德育教育工作“敬而远之”。探究其原因,概括起来如下:
1、认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太快。“减负”工作,特别是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制度步子迈得大了些,急了些。由于取消了“必要”的淘汰机制,使得一些小学生没有达到真正合格的标准就升入了初中,而进入初中之后,面对陡然增大的学习压力——三年后的中考,中考科目任课教师、家长、社会及高一级学校对学生分数的明确要求,这些在小学阶段没有打下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他们脆弱的学习承受心理就会轰然倒塌,代之而来的就是强烈的叛逆心理;伴随而来的就是自暴自弃,厌学逃课,不服管教等等一系列让人头痛的不良表现。增大了初中班级管理的难度。
2、认为现在有不少民办学校,利用其灵活的办学、用人机制及针对性极强的市场运作模式,形成了较好的办学效益;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日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这些民办学校就必然会吸引走不少优秀的学生。在生源不理想的情况下,自己的教学成效本身就难以显现。
3、认为初中阶段的学校,自主权限不大,学校无力给班主任老师提供更大、更多的利益方面的扶持,再加上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正处于性格、心理的转型时期,被戏称为“叛逆危险期”,需要初中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与其他教育阶段(小学、高中)的班主任老师相比,利益方面明显不如而责任和付出却相对要大得多,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吸引力当然就不大了。
4、认为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虽然也关注德育教育工作,制定了一些政策和规定,但是,这些政策和规定务虚的成份较大,与老师常年累月的辛勤付出相比,倾斜力度不够;此外《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学生的权益关注得太多,而老师教育、管理学生的权益却受到限制。可是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特别是确保学生在校安全方面的职责,又十分具体地落到老师身上,这是一个很难处理好的矛盾。
二、解除当前教师工作困惑的前提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和真谛。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美誉固定在教师身上,不就是对广大优秀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默默付出、辛勤耕耘、甘为人梯等等高尚行为的充分肯定吗?如果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却没有做好要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思想准备,让人不禁会怀疑他是否能尽到一名教师的职责,更不用说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老师了。
所以,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
三、全面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1、以情育情,以情动人,知、情、行协调发展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有的教师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教师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还有的教师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2、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3、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
一、当前部分初中老师对德育教育的困惑
近几年来在工作中,经常听见一些初中老师抱怨:现在的初中生太难教了,教师工作难做。有一些老师往往是出于申报高一级职称的目的,而一旦目的达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会对德育教育工作“敬而远之”。探究其原因,概括起来如下:
1、认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太快。“减负”工作,特别是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制度步子迈得大了些,急了些。由于取消了“必要”的淘汰机制,使得一些小学生没有达到真正合格的标准就升入了初中,而进入初中之后,面对陡然增大的学习压力——三年后的中考,中考科目任课教师、家长、社会及高一级学校对学生分数的明确要求,这些在小学阶段没有打下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他们脆弱的学习承受心理就会轰然倒塌,代之而来的就是强烈的叛逆心理;伴随而来的就是自暴自弃,厌学逃课,不服管教等等一系列让人头痛的不良表现。增大了初中班级管理的难度。
2、认为现在有不少民办学校,利用其灵活的办学、用人机制及针对性极强的市场运作模式,形成了较好的办学效益;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日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这些民办学校就必然会吸引走不少优秀的学生。在生源不理想的情况下,自己的教学成效本身就难以显现。
3、认为初中阶段的学校,自主权限不大,学校无力给班主任老师提供更大、更多的利益方面的扶持,再加上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正处于性格、心理的转型时期,被戏称为“叛逆危险期”,需要初中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与其他教育阶段(小学、高中)的班主任老师相比,利益方面明显不如而责任和付出却相对要大得多,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吸引力当然就不大了。
4、认为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虽然也关注德育教育工作,制定了一些政策和规定,但是,这些政策和规定务虚的成份较大,与老师常年累月的辛勤付出相比,倾斜力度不够;此外《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学生的权益关注得太多,而老师教育、管理学生的权益却受到限制。可是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特别是确保学生在校安全方面的职责,又十分具体地落到老师身上,这是一个很难处理好的矛盾。
二、解除当前教师工作困惑的前提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和真谛。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美誉固定在教师身上,不就是对广大优秀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默默付出、辛勤耕耘、甘为人梯等等高尚行为的充分肯定吗?如果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却没有做好要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思想准备,让人不禁会怀疑他是否能尽到一名教师的职责,更不用说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老师了。
所以,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
三、全面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1、以情育情,以情动人,知、情、行协调发展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有的教师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教师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还有的教师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2、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3、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