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发达源于饥饿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_f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饮食发达,源于饥饿——即过去的中国人,来一口吃的不容易,所以,一旦有机会、有能力吃,尽量往好里吃,要是你一筷子下去,能顶上我100筷子那么名贵、那么稀罕,就足以证明你比我富有、比我成功啥的。
  慢慢地就有了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的习惯,乃至形成了味觉和消化功能的惯性。传统食物,讲究肥腻,即油大、肉多、糖重,滋味厚,皆源于此。
  所以,倘若能在饮食中舍肥甘而亲清俭,是极为难得的,一般人做不到,也不愿意做。清俭养生,那个传说从清康熙年间一直活到民国的长寿老人李庆远,在他250岁的时候介绍养生经验,归结起来一个字:俭。
  俗话为官三代,才会穿衣吃饭,说的还是讲究、崇尚的还是一筷子顶别人100筷子。
  但是也有为官者,不改其清俭之德——
  明代宣德年间,有一个叫韦广的人,官居御史,为官很清廉。退休后回到老家,过着很俭朴的生活。当年的老部下出公差路过老领导韦广的老家,要去拜访老同志。韦广听说来客人了,愁啊!没有什么好东西待客,就自驾小舟到江上去捕鱼。鱼还没捕到,客人们就到了——客人虽是部下,毕竟是现官,朝廷有制度,出入不能失了礼仪和体面,所以一路人马,动静不小。韦广远远地看见人马喧嚣,就知道是客人们到了,鱼也不捕了,赶紧登岸,抄小路跑,翻墙回家,慌忙找出整齐一点的旧衣服换上。等客人登门了,老同志韦广已经忙活得满头大汗。客人关心地问:“老领导,你为何满头大汗?”韦广从容说到:“哈!刚才我到邻村去了,听说你们来了,急忙赶回来,所以那啥……”随从中有几个人偷偷地咬耳朵:“装啥装?这不是刚才我们在江边看到的那个蹲在小船上捕鱼的老头吗?”这帮小子诡秘地做鬼脸,笑了。
  清俭之为德,皆因为人有标准,所谓“毋不敬”(见《礼记》)。然过于刻苦,有违人情常理,所以袁枚以女弟子之口,对之以“必以情”(见《左传))。
  有的人清俭之名声响亮,以至于吝——明陈孟贤的同僚们觉得陈孟贤太抠门,就给他编了个段子:说腊月廿四,各家灶神上天去玉帝那儿报到述职。灶神们个个一身黑衣拜见玉帝,只有陈孟贤家的灶神是一身白衣。玉帝问:“小同志,大家都一身黑,独你一身白,怎么这么另类?”陈盂贤家的灶神就哭了:“别的大哥所在人家,天天生火做饭,过人过的日子,所以他们都给熏黑了;俺在陈盂贤家的厨房灶台上趴了整整一年,他家几乎不做饭,更不请客,我想黑都熏不黑呀!”
  陈孟贤还不算最寒酸的,有个在朝廷当供奉官的罗承嗣,冬天,他的邻居总是听到隔壁罗大人家有“得得得”的声音,以为歌星龚琳娜住在隔壁,晚上在家练唱《忐忑》呢!问题是练歌也不能整晚都练呀?邻居很纳闷儿:会不会是罗家私造兵器,要卖给恐怖分子呢!纠结了很久,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将墙壁凿了一个小孔,偷窥罗大人家。不看不知道,一看,邻居眼泪下来了:罗大人一家哪儿是唱歌或打造兵器呀?是全家冻得,跟上了发条似的不住地牙齿打架呢!
其他文献
气候变化无常,“低碳生活”已经成了现在最时髦的生活方式。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回收再利用,人人都能数出许多低碳准则,不过,下面这些另类低碳Idea可能你想都想不到,但是,他们也是有理有据的哦,而且就会陪你度过一生。    生:改变呼吸也能低碳    呼吸是生命的象征,也是人出生要做的第一件事,人们以为呼吸与生俱来,无需去了解,其实关于它的秘密很多。健康的新生儿每分钟呼吸次数接近40次,成人
期刊
遭到朱炜如此直白的拒绝,我很受伤,但我心有不甘。我向姐妹们打听朱炜的个人情况,姐妹们告诉我,朱炜28岁,以前是有个女朋友,是他读军校时的同学,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分了手,以后朱炜就再没谈过女朋友。  我一连向上级首长递了三封申请书,要求调到侦察大队去,只有调到侦察大队,我才能天天看到朱炜。但总队领导一直没有答应我的要求。,  不能去侦察大队,我很难有见到朱炜的机会。我开始给朱炜写信,每半个月一封。前面
期刊
今天,物质之丰富与获食之轻易,直至出现“全球同吃一种汉堡包”的商业奇迹,堪称宏大景观。没有科学研究表明现代人比古代人吃得更多,但从可支配食物数量、想像力和浪费的程度等诸多方面来看,人类餐桌正上演越来越疯狂的戏码。  许多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注意到现代饮食所体现的不寻常行为。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丁·琼斯在专著《宴飨的故事》中写道:“今天,进餐者们跨越了整个地球,固着一个巨大的营火分享食物。”  
期刊
考倒郎成平的伪命题    参加郎咸平的新闻发布会时,他讲了自己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博士时一件有意思的小事。  郎咸平的博士生导师以教学不循规蹈矩出名。导师给郎咸平和他的同学们上的第一节课是这样的:首先导师发给每人一打厚厚的稿纸,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命题,说:“我们先来考试,请用你学过的知识求证推导出一个结论。”能做郎成平同学的自然不是等闲之辈,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提笔就写。  转眼两个多
期刊
到国外上学是我最先提出来的,那时我11岁。当时就读的景山学校整体水平虽然很高,但对我压力不大,放学以后就没事了,心里感到有点“空”,不满足。爷爷说过:“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我想,自己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环境到外面闯一闯?我的想法得到姥爷、姥姥和四姨的支持,他们鼓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当时到哪儿去八字还没一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从景山退了学在家自学,那时我刚上初一。  至于为
期刊
你已经被最热烈地爱恋过  一次两次三四五次  乃至万千无量如恒河沙数  我仍然要将我的爱露注入  在你的海中  你或许不会因此而满溢  但若非如此  我将必定干枯  你愿意接受我的倾注吗  就像我自始而终的承受  你的熟视无睹
期刊
读胡锦涛同志登在《求是》杂志的年度开篇,有个感觉,总书记非常强调科学。共提到“科学”39次。  这也是当代大趋势。美国去年出版了一本书,《科学就是文化》(Science is Culture),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社会学家、小说家在书中对谈科学对文化的影响。他们说,到了今天,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包括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谈话。科学和当代整体文化已经无法分列。  笔者很同意
期刊
苏紫紫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一个裸体模特。女大学生很多,女模特也很多,但是这两种身份放在一起,用媒体的话来说,“两个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名词,被她拽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张力,有了故事。  苏紫紫的身份还有很多。她自述年幼时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她的家遭遇了强拆,奶奶被打伤住进医院;她曾经在贫困线上挣扎,站过柜台,发过传单,然后才当上了裸模。简言之,她是一个苦孩子,一个奋斗者,一个对现实的
期刊
不管他们男人多么自大,今日的许多明白女人,嘴上不一定讲破,内心里却很清楚,他们实在都很小。  举例说,克林顿够大了吧?可是女人们已经看见他哭过好几回了。在去年,我最想知道的事情之一,就是当全世界的女人们从电视上看到克林顿哭了,那会儿,她们心里是怎么看他。无奈,没有哪个女人肯把真实想法告诉我。我就只好自己猜了,约摸她们内心里会觉得克林顿怪可怜的,而不管她们嘴上是怎么议论。女人们倒不是那么容易就原谅了
期刊
核能不安全    在最近的一次美国全国民调中,72%的受访者对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表示担忧。然而,在60年的核能运用历史中,不到100人直接死于核电站事故。  “煤炭和石油等燃料看似更安全,但从统计数据上看,它们更加致命。每年,好几百人因为采煤死亡,主要死于职业病和井下事故。煤电站的危害也不容忽视。”退休核物理学家杰拉德·E·马什说。煤电站释放的辐射远远超过核电站。每年有2.4万人因为煤电站污染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