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对语文教学而言,同样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责任。那么,在语文教学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谨以在教学实践中的浅陋认识略说于后,求教于大家。
明确教学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是语文工具性决定的。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早就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就科技发展来说,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是高科技的重点之一,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应用研究水平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先决条件。就提高劳动者素质来说,主要在提高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应用研究水平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先决条件。就提高劳动者素质来说,主要在提高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而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中最基本的因素。”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和提高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用的能力,直到“个个学生”掌握和运用,才是尽了“份内的责任”。
但是,语文学科在本质上又是一门人文学科,语言集中地体现了人文性。语言是人的意识、生命活动、心灵的体现、语言理所当然地跟人的精神、思想联系在一起。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认同中华文明。简言之,学习语文要塑造“中国心”,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而具有中国的灵魂。所以,语文教学的另一重要的任务就应当是思想品德教育。当然,思想品德教育不雷同于政治或思想品德课,它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树立为国为民万死不辞的崇高理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一句话,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学习祖国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学生灵魂。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他还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的技能。”这就是说,在教学中除了培养使用工具书等的习惯外,还要把课文当作最好的例子,从每类课文中找出科学的规律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达到能用一把钥匙开多反锁。比如教学生认字识词,各累语汇,判别句型句式,分清体裁方法,逐步形成语感,掌握一定的语言行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扎实的训练,做到目的性与重点性相结合,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指导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力求既务实又灵活。
要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例如,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翻查工具书、写笔记和心得、观察思考、质疑寻根、记忆积累等习惯。这些习惯养成了,学生一辈子受用无穷,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才得以实现。
优化课堂结构,面向全体学生
在近年来语文教改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魏书先生的“自学六步法”,李吉林先生的“情景教学法”蔡澄清先生的“点拔教学法”,于漪先生的“目中有人”观念,大都具有这样一引起本质特点:把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总目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思想,都设置了导读、自读、质疑、讨论、小结、反馈等几个环节,把课堂作为教学主阵地,以实现教学任务为目的,因材施教,体现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这就是说,语文教学一定要以课堂为主阵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课堂结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要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处处时时以学生为中心,发扬民主思想,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时,就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活动的机会和任务,尽力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然,这要求在制定目标,选择教法,感情分配上都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语言训练为主,打好语言文学基础。要想法创造恰当的情境氛围,激励学生投入学习活动,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抓住学生这个根本,在培养语文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基础上,进而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及责任感,教学任务又何愁不能实现呢?
注重“学以致用”,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如何把单纯的应试教育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这也是目前语文教学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首先要端正教学思想,认识“致用”的重要性。在新的形势下,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思想敏锐,视野开阔,敢于开拓创新,善于社会交际,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贯彻“学民致用”的原则,将实际应用的语文现象恰当地引入语文教学活动之中,要重视语语言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致用”性,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度加强实用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需要写就能写,需要说就能说”的语文素质。第三,要听说读写教学并重,改变语文教学只重读写,轻听说的弊端,重视培养学生听、说的运用能力。只有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通过系统的听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才可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
学生素质的高低是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或组织课外语文教学活动中注意“学以致用”,不搞花架子,认真落实素质教育, 培养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
收稿日期:2013-08-06
明确教学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是语文工具性决定的。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早就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就科技发展来说,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是高科技的重点之一,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应用研究水平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先决条件。就提高劳动者素质来说,主要在提高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应用研究水平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先决条件。就提高劳动者素质来说,主要在提高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而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中最基本的因素。”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和提高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用的能力,直到“个个学生”掌握和运用,才是尽了“份内的责任”。
但是,语文学科在本质上又是一门人文学科,语言集中地体现了人文性。语言是人的意识、生命活动、心灵的体现、语言理所当然地跟人的精神、思想联系在一起。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认同中华文明。简言之,学习语文要塑造“中国心”,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而具有中国的灵魂。所以,语文教学的另一重要的任务就应当是思想品德教育。当然,思想品德教育不雷同于政治或思想品德课,它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树立为国为民万死不辞的崇高理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一句话,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学习祖国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学生灵魂。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他还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的技能。”这就是说,在教学中除了培养使用工具书等的习惯外,还要把课文当作最好的例子,从每类课文中找出科学的规律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达到能用一把钥匙开多反锁。比如教学生认字识词,各累语汇,判别句型句式,分清体裁方法,逐步形成语感,掌握一定的语言行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扎实的训练,做到目的性与重点性相结合,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指导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力求既务实又灵活。
要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例如,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翻查工具书、写笔记和心得、观察思考、质疑寻根、记忆积累等习惯。这些习惯养成了,学生一辈子受用无穷,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才得以实现。
优化课堂结构,面向全体学生
在近年来语文教改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魏书先生的“自学六步法”,李吉林先生的“情景教学法”蔡澄清先生的“点拔教学法”,于漪先生的“目中有人”观念,大都具有这样一引起本质特点:把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总目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思想,都设置了导读、自读、质疑、讨论、小结、反馈等几个环节,把课堂作为教学主阵地,以实现教学任务为目的,因材施教,体现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这就是说,语文教学一定要以课堂为主阵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课堂结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要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处处时时以学生为中心,发扬民主思想,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时,就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活动的机会和任务,尽力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然,这要求在制定目标,选择教法,感情分配上都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语言训练为主,打好语言文学基础。要想法创造恰当的情境氛围,激励学生投入学习活动,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抓住学生这个根本,在培养语文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基础上,进而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及责任感,教学任务又何愁不能实现呢?
注重“学以致用”,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如何把单纯的应试教育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这也是目前语文教学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首先要端正教学思想,认识“致用”的重要性。在新的形势下,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思想敏锐,视野开阔,敢于开拓创新,善于社会交际,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贯彻“学民致用”的原则,将实际应用的语文现象恰当地引入语文教学活动之中,要重视语语言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致用”性,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度加强实用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需要写就能写,需要说就能说”的语文素质。第三,要听说读写教学并重,改变语文教学只重读写,轻听说的弊端,重视培养学生听、说的运用能力。只有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通过系统的听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才可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
学生素质的高低是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或组织课外语文教学活动中注意“学以致用”,不搞花架子,认真落实素质教育, 培养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
收稿日期:201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