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高职教育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目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是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我院机电专业为例,对校企合作的专业运行机制下实践“校企双主体、工学双循环”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为地方性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工学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国家高职教育十三五规划纲要精神,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以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生产实践对接,已经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作为西部地区的地市级高职院校,目前校企合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地方性企业少,多为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企业方在参与校企合作时经常流于形式,合作程度不深,合作效能低下,因此探索如何发挥地方少有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专业运行机制,真正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是建好地方性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石。
一、“校企双主体、工学双循环”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为解决企业方参与专业建设流于形式,机电作为我院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在学院校企合作“三联机制”的保障下,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与五粮液普什集团等企业建立起了紧密的、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校企共同驱动、共建共育共管”的专业运行机制,在该专业运行机制的保障下,专业实践形成 “校企双主体,工学双循环”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提升了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效(如图1)。
1)校企双主体共建专业。专业依托五粮液集团装备制造产业链,与五粮液集团下属普什集团紧密合作,组建了“机电专业教学中心”,成立了专业教学中心管委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机电专业教学中心实行管委会双主任负责制,使得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中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如企业方主导专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和教学资源整合,参与教学过程;校方负责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真正达到了校企的深度融合。2)工学双循环实施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培养成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标准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并将企业典型产品或任务融入课程教学,厂校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专家技术人员进课堂、进企业,校企全程参与“校内教学和实验实训—校外企业生产和实践教学—校内教学和生产实践—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及认知实习,其中企业认知实习在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负责。第二学年: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企业生产实际,一期在企业工作,一期在校内学习,工学交替,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强化专业知识、积累工作经验、体验企业文化;在企业工作期间,以兼职教师为主,专任教师为辅。第三学年:上期在学校完成专业综合实训,下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全面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专业探索形成了“项目引团队学”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教学按照教师编组,学生组队,以项目为载体,按照“任务确定→工作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过程,实施“教、学、做”三步骤小循环,实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技能及职业素质的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步增长。学生身份随着项目的实施的不同阶段,在学生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之间转换。如学生在《数控机床装调、维护及维修》课程的学习中,前4个项目在学院以学生身份和教师共同学习数控机床的基本安装与调试技能,后3个项目学生分为6个小组,由企业教师带进企业,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加企业的真实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工作,完成企业生产任务。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也更强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课程的合格率。
三、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为更好地保障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专业进行了质量监控机制及评价制度建设,制定了机电专业教学中心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了机电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了机电专业教学督导,完善了“一考双控三有”的人才培养质量内部评价机制及“基于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外部评价机制。“一考”是指课程考试(核)制度改革,建立起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检测制度;“双控”是指通过学分制和素质积分制,管控人才培养质量;“三有”是建立在双控基础上,学生学业学分合格、职业技能合格和素质积分合格,方能达到毕业条件。“多元评价”的主体是企业行业、用人单位、社会(家长、学生等)和第三方机构。机电专业每年开展专业市场调查,对企业行业、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同时与麦可思公司合作进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调查,将调查分析结论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依据,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评价体系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并逐步成型。
四、结语
我院机电专业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抓手,创新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通过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了专业与企业的先进技术融合、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融合、专业生产实训基地融合、专业师生员工身份融合,极大的提升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索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河,王志刚.地市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研究——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15(19).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 号)[Z].2006,11,03.
作者简介:陈琪(1975-),女, 四川成都人,研究生,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机电与检测技术、CAD/CAM/CAE。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工学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国家高职教育十三五规划纲要精神,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以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生产实践对接,已经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作为西部地区的地市级高职院校,目前校企合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地方性企业少,多为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企业方在参与校企合作时经常流于形式,合作程度不深,合作效能低下,因此探索如何发挥地方少有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专业运行机制,真正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是建好地方性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石。
一、“校企双主体、工学双循环”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为解决企业方参与专业建设流于形式,机电作为我院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在学院校企合作“三联机制”的保障下,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与五粮液普什集团等企业建立起了紧密的、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校企共同驱动、共建共育共管”的专业运行机制,在该专业运行机制的保障下,专业实践形成 “校企双主体,工学双循环”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提升了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效(如图1)。
1)校企双主体共建专业。专业依托五粮液集团装备制造产业链,与五粮液集团下属普什集团紧密合作,组建了“机电专业教学中心”,成立了专业教学中心管委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机电专业教学中心实行管委会双主任负责制,使得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中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如企业方主导专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和教学资源整合,参与教学过程;校方负责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真正达到了校企的深度融合。2)工学双循环实施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培养成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标准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并将企业典型产品或任务融入课程教学,厂校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专家技术人员进课堂、进企业,校企全程参与“校内教学和实验实训—校外企业生产和实践教学—校内教学和生产实践—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及认知实习,其中企业认知实习在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负责。第二学年: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企业生产实际,一期在企业工作,一期在校内学习,工学交替,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强化专业知识、积累工作经验、体验企业文化;在企业工作期间,以兼职教师为主,专任教师为辅。第三学年:上期在学校完成专业综合实训,下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全面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专业探索形成了“项目引团队学”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教学按照教师编组,学生组队,以项目为载体,按照“任务确定→工作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过程,实施“教、学、做”三步骤小循环,实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技能及职业素质的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步增长。学生身份随着项目的实施的不同阶段,在学生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之间转换。如学生在《数控机床装调、维护及维修》课程的学习中,前4个项目在学院以学生身份和教师共同学习数控机床的基本安装与调试技能,后3个项目学生分为6个小组,由企业教师带进企业,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加企业的真实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工作,完成企业生产任务。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也更强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课程的合格率。
三、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为更好地保障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专业进行了质量监控机制及评价制度建设,制定了机电专业教学中心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了机电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了机电专业教学督导,完善了“一考双控三有”的人才培养质量内部评价机制及“基于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外部评价机制。“一考”是指课程考试(核)制度改革,建立起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检测制度;“双控”是指通过学分制和素质积分制,管控人才培养质量;“三有”是建立在双控基础上,学生学业学分合格、职业技能合格和素质积分合格,方能达到毕业条件。“多元评价”的主体是企业行业、用人单位、社会(家长、学生等)和第三方机构。机电专业每年开展专业市场调查,对企业行业、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同时与麦可思公司合作进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调查,将调查分析结论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依据,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评价体系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并逐步成型。
四、结语
我院机电专业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抓手,创新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通过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了专业与企业的先进技术融合、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融合、专业生产实训基地融合、专业师生员工身份融合,极大的提升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索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河,王志刚.地市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研究——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15(19).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 号)[Z].2006,11,03.
作者简介:陈琪(1975-),女, 四川成都人,研究生,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机电与检测技术、CAD/CAM/C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