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缅甸号称“微笑佛国”,是一个信封小乘佛教的国家;自佛教传入缅甸之后,在缅甸王权的支持下,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对缅甸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所以本文旨在探讨缅甸人行善的这一行为思想和佛教的关系。
【关键词】缅甸;缅甸佛教;行善
全球最乐善好施的国家排名缅甸连续三年排行榜首,据德国《焦点》周刊11日报道,慈善援助基金会对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的慈善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缅甸的受调查者中,有92%的人曾在去年捐款行善,帮助陌生人的比例为55%,50%的人担任过志愿者。这样,缅甸的慈善指数达到66%。报告认为,缅甸人乐善好施,与大多数人信奉佛教有关。
一、精神上的影响
佛教是缅甸文化的核心,它在各个方面影响着缅甸人,也影响着缅甸社会。
在缅甸上至君王,下及庶民百姓,从他们的生活、习俗到各个文化角落,无处不充满较浓厚的佛教色彩。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教不但与缅甸人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也与缅甸文化融为一体了。
缅甸人一直把实现佛教教义作为自己道德的最高追求,并有一整套的伦理制度,对个人行为有严格的限定。人们都以佛法的规范来安身立命,佛教在缅甸已深入人心,其朴素的伦理观念与民间习俗已经融合为一体,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佛教对缅甸人的精神影响无处不在,成为全国人民的重要精神支柱,佛教学说和教义也渗透到了缅甸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的组成与巩固,与来自佛教的传统密切相关。由于佛教的社会整合功能,佛教思想也影响到了缅甸社会,规范了社会成员的伦常行为,指导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1以佛教教义来统一思想和价值观念
2以佛教原则来指导他们观察、分析、为人处世的哲学观
3以佛教戒律来作为他们思想修养的基本指导原则
佛教的哲学思想影响到了缅甸人的世界观,对其文化人格的定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佛教是一种宗教,对缅甸人而言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缅甸人行善观念
缅甸是一个传统的佛教国家,缅甸的佛教徒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7.2%,佛教深入到了缅甸任命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整个缅甸社会,可以说缅甸文化就是一种佛教文化。而且佛教传人缅甸已有上千年历史,宗教思想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缅甸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系。
缅甸人笃信佛教,在佛教世界观的影响下,缅甸人产生了思辨的人生哲学,形成了双重文化人格。他们一方面安于现状、消极保守,另一方面为改变命运,克己求善、乐于助人。缅甸民族性格中的遁世思想虽然消极,但他们宽容大度,乐善好施的品德却有利于社会的整合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缅甸的传统习俗打有深深的佛教烙印。佛教影响着缅甸人的人生观,成为缅甸人的精神支柱并伴随其一生;它影响着缅甸人的价值观、道德标准,成为缅甸人日常生活中道德尺度;佛教还影响着缅甸人的传统节日,成为缅甸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制度文化习俗离不开佛教佛教是缅甸文化的核心,他在各个方面影响着缅甸人,也影响着缅甸社会。比如:
1敬僧
在缅甸,僧侣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礼遇。人们见到和尚,尤其是见到高级僧侣就要跪拜。全国几十万僧人的饮食日用到袈裟香火,都是由普通百姓布施和捐赠的。施舍被认为是积善行德,将得到来世的善报,比如化斋,缅甸人供奉完佛像后就等待僧人来化斋,吃饭时僧人还没来,主人则把饭菜预留好,缅甸人从不把吃剩的食物布施给僧人,他们认为这是要遭到报应的,即便没有做好的饭菜,都把家里的水果,糖,茶等布施给僧人。
2布施
缅甸社会施舍成俗,且范围十分广泛。他们认为,乐善好施是一种高尚又积德的行为,必有好报。注重布施时心中是否诚恳,并不计较布施的数量。缅甸的凉水坛文化,最直接地体现了缅甸人乐善好施的品质。
3持戒
在缅历每月的持戒日,佛教徒们要到佛寺礼佛守戒。持戒日清晨,佛教徒们带着奉献给僧人和自食的食品来到佛塔或寺院。佛塔或寺院的主持向众人高声朗诵念持戒日应遵守的戒律和佛经中相应某一节,然后众人向僧人奉献食品。并在供香客休息的亭子、走廊中用膳。饭后,有的人数念珠静思,一般人在那里吸烟闲谈。到傍晚时才走出佛塔或寺院回家。少数虔诚的教徒,持戒日的前一个晚上就到佛塔或寺院的亭子或走廊过夜,在持戒日晚上还继续留下,到第二天清晨才回家。
4出家出家和修行成为缅甸男子的必修课。在缅甸,男子没有出家当过和尚,没有进行过剃度礼,就意味着没有受过教礼,也就不能算是“成人”。这样的人会遭到社会的藐视,不论是就业,还是婚嫁都会受到限制。缅甸男孩子剃度仪式礼一般在6-20岁间进行,大多数选在13、14岁剃度,剃度后孩子就留在寺院,正式成為了一名出家人。一般在寺庙里当少至一周多至几个月的小沙弥后可以还俗,有的从此皈依佛门,成为佛教弟子。
【关键词】缅甸;缅甸佛教;行善
全球最乐善好施的国家排名缅甸连续三年排行榜首,据德国《焦点》周刊11日报道,慈善援助基金会对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的慈善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缅甸的受调查者中,有92%的人曾在去年捐款行善,帮助陌生人的比例为55%,50%的人担任过志愿者。这样,缅甸的慈善指数达到66%。报告认为,缅甸人乐善好施,与大多数人信奉佛教有关。
一、精神上的影响
佛教是缅甸文化的核心,它在各个方面影响着缅甸人,也影响着缅甸社会。
在缅甸上至君王,下及庶民百姓,从他们的生活、习俗到各个文化角落,无处不充满较浓厚的佛教色彩。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教不但与缅甸人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也与缅甸文化融为一体了。
缅甸人一直把实现佛教教义作为自己道德的最高追求,并有一整套的伦理制度,对个人行为有严格的限定。人们都以佛法的规范来安身立命,佛教在缅甸已深入人心,其朴素的伦理观念与民间习俗已经融合为一体,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佛教对缅甸人的精神影响无处不在,成为全国人民的重要精神支柱,佛教学说和教义也渗透到了缅甸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的组成与巩固,与来自佛教的传统密切相关。由于佛教的社会整合功能,佛教思想也影响到了缅甸社会,规范了社会成员的伦常行为,指导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1以佛教教义来统一思想和价值观念
2以佛教原则来指导他们观察、分析、为人处世的哲学观
3以佛教戒律来作为他们思想修养的基本指导原则
佛教的哲学思想影响到了缅甸人的世界观,对其文化人格的定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佛教是一种宗教,对缅甸人而言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缅甸人行善观念
缅甸是一个传统的佛教国家,缅甸的佛教徒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7.2%,佛教深入到了缅甸任命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整个缅甸社会,可以说缅甸文化就是一种佛教文化。而且佛教传人缅甸已有上千年历史,宗教思想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缅甸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系。
缅甸人笃信佛教,在佛教世界观的影响下,缅甸人产生了思辨的人生哲学,形成了双重文化人格。他们一方面安于现状、消极保守,另一方面为改变命运,克己求善、乐于助人。缅甸民族性格中的遁世思想虽然消极,但他们宽容大度,乐善好施的品德却有利于社会的整合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缅甸的传统习俗打有深深的佛教烙印。佛教影响着缅甸人的人生观,成为缅甸人的精神支柱并伴随其一生;它影响着缅甸人的价值观、道德标准,成为缅甸人日常生活中道德尺度;佛教还影响着缅甸人的传统节日,成为缅甸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制度文化习俗离不开佛教佛教是缅甸文化的核心,他在各个方面影响着缅甸人,也影响着缅甸社会。比如:
1敬僧
在缅甸,僧侣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礼遇。人们见到和尚,尤其是见到高级僧侣就要跪拜。全国几十万僧人的饮食日用到袈裟香火,都是由普通百姓布施和捐赠的。施舍被认为是积善行德,将得到来世的善报,比如化斋,缅甸人供奉完佛像后就等待僧人来化斋,吃饭时僧人还没来,主人则把饭菜预留好,缅甸人从不把吃剩的食物布施给僧人,他们认为这是要遭到报应的,即便没有做好的饭菜,都把家里的水果,糖,茶等布施给僧人。
2布施
缅甸社会施舍成俗,且范围十分广泛。他们认为,乐善好施是一种高尚又积德的行为,必有好报。注重布施时心中是否诚恳,并不计较布施的数量。缅甸的凉水坛文化,最直接地体现了缅甸人乐善好施的品质。
3持戒
在缅历每月的持戒日,佛教徒们要到佛寺礼佛守戒。持戒日清晨,佛教徒们带着奉献给僧人和自食的食品来到佛塔或寺院。佛塔或寺院的主持向众人高声朗诵念持戒日应遵守的戒律和佛经中相应某一节,然后众人向僧人奉献食品。并在供香客休息的亭子、走廊中用膳。饭后,有的人数念珠静思,一般人在那里吸烟闲谈。到傍晚时才走出佛塔或寺院回家。少数虔诚的教徒,持戒日的前一个晚上就到佛塔或寺院的亭子或走廊过夜,在持戒日晚上还继续留下,到第二天清晨才回家。
4出家出家和修行成为缅甸男子的必修课。在缅甸,男子没有出家当过和尚,没有进行过剃度礼,就意味着没有受过教礼,也就不能算是“成人”。这样的人会遭到社会的藐视,不论是就业,还是婚嫁都会受到限制。缅甸男孩子剃度仪式礼一般在6-20岁间进行,大多数选在13、14岁剃度,剃度后孩子就留在寺院,正式成為了一名出家人。一般在寺庙里当少至一周多至几个月的小沙弥后可以还俗,有的从此皈依佛门,成为佛教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