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四代人的军人情结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sie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袁巍然,笔名巍然、魏然。70后。军旅之途与文字结缘,笔耕不辍20余年,发表作品近二百万字,多篇作品获奖。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巍然的老家》、杂文随笔集《直面现实》,非虚构长篇系列散文《袁庄原味》三部曲将由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付梓。
  我出生在一个革命的家庭里。我的爷爷、伯父以及三个哥哥和我都曾经是军人,我的三个侄子也是军人且现在还有2人继续在军营服役。一个大家庭有四代人相继参军确实为数不多。出现这一状况,还要从我的奶奶说起。
  奶奶是山东人,在当地是大户人家。爷爷是苏北的农民,论出身和家庭条件,奶奶和爷爷是不般配的。可是,当奶奶听说爷爷有过从军经历,于是改变了看法,很快与爷爷组成了家庭。后来有了我伯父和父亲。
  在伯父即将成年时,爷爷奶奶便急切地送长子参军参战,因为时值中华民族处在最危难之际。伯父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与敌人的斗争中英勇顽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父亲回忆说,当爷爷奶奶得知伯父牺牲的噩耗,都沉默了很久,奶奶最后只说了两个字,值得。从此,爷爷奶奶从未说过后悔的话。
  多年后,我陪父亲看露天电影,电影中放到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片断,父亲想到自己英年早逝的哥哥以及两个尚在部队服役的儿子,不禁掩面而泣。年幼的我不谙世事,更没有读懂父亲,便问父亲为啥难过,父亲哽咽着说“有国才有家,和平来之不易啊!你大爷(伯父)牺牲后,爷爷奶奶经常偷偷抹泪,作为亲兄弟我也是非常难受……”。父亲的一番话对我触动很大,当时将拳头攥得紧紧的,暗暗发誓长大后也要参军报国,成为一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保卫祖国和人民。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我已经迈入了高考的行列,原本成绩不错的我,毅然放弃高考去参军,为此家庭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因为我们家军人已经很多了,多数家庭成员想让我考大学。而我态度很坚决,因为我在幼年时期常听父亲讲述家庭光荣的革命史,我的爷爷和他的两个弟弟都曾参军报国,其中最小的弟弟在抗日战争初期的一次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还有我伯父的故事……这些,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就是一种特殊的红色教育,深深地影响了我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在争执不下时,已是耄耋之年的祖母则站在了我这边,支持我参军。至今还记得当时奶奶说过的一番话“当初我送你大爷(伯父)上前线打日本鬼子,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呀,咱们只有保住了国家,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只有军队强大了,才不会被外人欺负。将来我不在了,你们也要一代代把兵当下去……”。在奶奶看来,只有国家强大,小家才能幸福。这也是未读书的奶奶对整个家庭最朴素的家风教育,现在看来那就是初心。于是,我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
  我入伍至今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了,当初穿上军装的喜悦之情依然历历在目。我兴高采烈地从人武部将崭新的军装领回来,便迫不及待地从头到脚把自己“武装”起来。新军服穿在身上,虽看上去显得有些臃肿,但照样乐得合不拢嘴,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兴奋地对着镜子照前照后,还对着镜子练了练举手礼,那非标准的军礼看上去很滑稽。在房间孤芳自赏了无数遍还不过瘾,又特意走到大街上,骄傲地享受着路人投射过来的羡慕目光,可谓神气十足。
  至此,我们兄弟6(我是老小)人中有4人薪火相传,相继参军报效祖国,完成伯父未尽的夙愿。正是在我们的影响下,我的3个侄儿也相继参军。就这样,我们一家四代9人穿上了军装。在我们家中,参军报国既是忠贞不变的爱国情怀,也是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更是四代人的初心使然。这也许是我们家族最荣耀的事情吧。
  教书育人续传家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曾国藩曾语:一个家族要长久兴旺,靠权力、靠财富很难,但良好的家风可以。在我的家中,爷爷奶奶虽未读过书,却懂得“舍小家为大家”“勤俭持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诸多类似的道理,他们用那简明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给我家后代奠定了人生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奶奶让刚中学毕业的父亲报考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在他们看来,教书育人也是报国,国家不打仗了,教育能使国家强大。父亲发奋努力,成了一名奔波于乡间小路的教师,风里来雨里去,享受着那份桃李满天下的喜悅与欣慰。在父亲的影响下,我的嫂子以及没有参军的二哥和五哥相继成为老师。家庭中目前已有6人的职业是教师,有的虽已经退休了但仍关注着教育事业,有的还兢兢业业地坚守在教师岗位上。父亲经常教育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用父亲的话说,如今我们都生活在福窝里。
  脱下军装的我,被安置在某市直机关工作,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保持着业余写作的习惯,目前已出版了散文集《巍然的老家》和杂文随笔集《直面现实》,第三部非虚构系列乡土散文三部曲《袁庄原味》即将面世。我用笔墨记录着社会家庭的点滴变化以及时代的变迁,将我们家的好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陈炜,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有小说发表于 《江南》 《星火》 《短篇小说》 《黄河文学》 《百花园》 《天池小小说》 等刊物。  午后,一个消息传遍了勒瓦尔村:吟游诗人来了。人们期待着傍晚劳作结束后,听吟游诗人弹着竖琴吟诵英雄传奇。勒瓦尔是个渔村,离西罗王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泊拉多只有半个钟头的路程,但人们不喜欢已在城市崭露头角的戏剧,依然对传统的吟游诗人情有独钟
期刊
定 位  风,有了弯曲。我便学会告别  用一颗石子卜算去向  出发地在某公交站台,或许在  某条街尾。最好在  落霞成为群山部分之间,此刻  我在晦暝中惆怅成吹灭的灯盏  我在莽莽苍苍中成为夜的形体  做一回,俘虏者的梦,理想  在村庄的燕子呢喃的菜园种菜  平凡人的生活是我的生活  我的伟大与荣耀是活得平凡  我的弱点是夜间明澈的露珠  渗入漆黑的土地依然觉得明澈  弯弯的耳朵  耳朵在夜空彎弯
期刊
作者简介:干海兵,中國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曾担任专业诗歌编辑20余年。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诗歌、散文写作,出版有诗文集 《夜比梦更远》 《远足:短歌或74个瞬间》 《大海的裂纹》 等多部。有作品被专业选刊选载或获奖。  月夜黄姚  溪水流着流着就拐向了黑夜  月亮碎了,青石板的小街  萤火虫提着  那孤星般闪烁的柿子  我来过这儿,是被微风  还是被悬铃般的梦呓,叮当在  一去难返的青苔上。我
期刊
作者简介:杨莙,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作协会员,重庆文学院创作员。作品散见于 《人民文学》 《星火》 《青年作家》《大观》 《短篇小说》 等刊物。  妈的,婊子!看着曾美女甩着两扇肥臀和几个男人离去的背影,看上去斯斯文文的贾先生又一次爆了粗口。  贾先生是做生意的,业余喜欢写作,他的朋友打趣地称他为贾作家。他非但不介意,平时还总是这样介绍自己:我姓贾,别人都叫我贾作家。反而给人风趣、有胸襟的印
期刊
1  听说火车站要建起来了,我和伊格外兴奋。  伊说,要不我们去看火车站吧!  我说,可是我们不知道它在哪儿!  伊说,不知道就不知道,找找总会知道的。  我皱着眉,点着头,心想也是,刚和伊跑到村口的大青石那儿,噩耗就从村子里的大喇叭里传了出来。  伊的父亲从树上掉下来,摔得不省人事。  伊的父亲为啥要上树?  有人说,伊的父亲爬的那棵树虽然离村子很远,但打好几辈起就是伊家的。伊的父亲可爱惜那棵树
期刊
作者简介:刘奔海,1998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先后在 《小说界》 《中国铁路文艺》 《北方文学》 《绿洲》 《椰城》 《回族文学》 等刊物发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被 《读者》 《青年文摘》 《青年博览》等刊物转载。  每天晚上看完电视,哪怕再晚,我都要翻看一遍手机微信才能入睡,这已经是多年形成的习惯。可我现在对看微信开始心理过敏,特别是深夜,更是有了一种恐惧感,因为我怕看到堂妹的信息。  那
期刊
作者简介:卞云飞,江苏扬州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有作品刊发于 《诗刊》 《扬子江诗刊》 《飞天》 《星星》 《广西文学》 等。出版诗集 《一瞬间的照彻》 《云的翅膀》。  寺院空了  延绵的金色围墙包裹樟树与鸟鸣,  菩萨慈眉,拈花手在大雄宝殿中  和木鱼对弈  香客已去,  香炉里尚有余烬,人间尚有病魔……  一些飞尘落下去  成为另一些灰尘  受难日  庚子年正月初八,阳光婴儿般
期刊
作者简介:谢发印,四川乡村教师,业余写作者,在多家文学刊物发表诗歌作品若干首。  缝合术  在我生活的山村,每年都  能看到好几次缝合  清创  穿针,小心翼翼地引线  缝住伤口,包扎出一片像雪一样的白  一场场雪,何尝不是对村庄、对原野进行  一次次包扎  纱布浩大。应裹着什么样的伤痕  那伤口,是在山谷?在屋顶?在一声  劳动号子里?在一句句山歌里……  来不及看清伤痕。就被冻得  直哆嗦。于
期刊
作者简介:李子,湖北麻城人,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大鹏新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 《作品》 《散文选刊》 《芒种》 《辽河》 《嘉应文学》 《飞霞》 等四十多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多次获奖。  多少年过去了,某日在海天一色的大鹏湾我居然碰到了我的中学同学芸。海风、巨浪、昨日黄花,一杯把盏的咖啡煮着消逝的青春。  那时,水鸟翩飞,大雕的嗷叫里,仿佛山雨欲来之势。海蒙蒙,看不见远处的帆船,但依然能听清楚
期刊
1988年,我还在江西工作。那年,江西省公安厅在弋阳的圭峰召开了一次笔会,我也应邀参加了。几十年过去了,那次笔会有两件事记忆犹新。一是参观了长胜机械厂,这是当时的一家三线企业,生产机枪。厂里特意安排了打机关枪的活动,一架机枪铁链拴了,旁边好几箱子弹。厂里陪同的那个人说,你们想打多少子弹就打多少。我们以为他开玩笑,后来才知道是真的。那是试枪场。生产出来的机枪要抽样试枪,检验质量。试枪员每天抠得指头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