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饶 进
宜宾学院
【摘 要】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被赋予新的含义,怎样从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工作理念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要任务。
【关键词】学生管理;创新;学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化轨道,这就必将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去衡量办学水平,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也必将向国际标准转变;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步伐加快,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等等。所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迫切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要转变观念,探索新的工作体制,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全面的创新,而思想是先导,要创新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脑筋,从传统的工作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从不切实际的“高、空、虚”的工作理念中解放出来,树立五种新的工作理念。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高校学生工作的传统的做法就是从学校的条条框框出发,要求学生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这就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引导学生把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
“为了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创造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的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育人为本的这一个价值目标上来。学生工作必须面向每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这是高校学生工作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高校学生工作只是关注人,而不是教育人,只是按照学校、教师的尺度去“雕刻”学生,那就偏离了高校教育本来的目标。
二、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素质的人才标准观
这是解决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创造力将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成为关系市场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力量,那种“唯文凭、唯分数、唯专业”传统的人才观已不合时宜。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方面,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对创造力的发掘,训练、强化、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才能,积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新世纪的人才应该是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创新人才。
三、树立突出主体、开发潜能、激发创造的工作方法观
这是解决高校学生工作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传统的学生工作常常是管而不导,堵而不疏。这种治标不治本、浮在面上的学生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优化。通过思想信念教育,为学生进行需要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整提供精神动力和情绪指南;通过正面引导、反面惩戒来进行学生的需要诱导;通过动机激励、过程磨砺、利益驱动来进行学生的需要驱动等等,激发创造学生内在成才的动力,从道理上说服学生,让学生弄清是非,权衡利弊,从而使学生正确规范自身行为,正确选择调整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需要结构。而教育观念要打破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布局的模式,适当地提倡拉开档次,铺开阶梯,允许有部分人先走上去,另一部分人在扶上去的育人的阶梯原则。
四、树立体现互动性、层次性、整合性的工作体制观
这是解决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理念问题。高效的工作体制可以促发主体的工作热情、兴趣,使主体在工作中不断产生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成为主体不断产生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的不竭动力;也可使整个工作群体形成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体制重心的错位,造成协调、服务部门忙于应付具体事物性的工作,而无暇对整个学生工作进行协调与把握;
其次,体制基层的虚位,学生工作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使整个学生工作活力欠缺,创造力不够;
再次,体制的整体创造力的空位,造成领导机构、协调部门、基层组织的脱节。面对新世纪的高校学生工作必须要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进行体制理念的创新,这样整个工作网络就会形成一个动态、灵活的高效的“金字塔”型体系。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职责所在,学校应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形成“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教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的一个工作大格局。
五、树立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服务内容的科学工作内涵
这是解决高校学生工作具体工作内涵的理念问题。教育、管理、服务是学生工作的三大主题,但是在新的时期这三大主题的结合方式以及它们三者自身的内涵就存在理念创新的问题。传统上不同程度的存在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而教育、服务功能被溺化、淡化,使工作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水平。面对新的形势: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学分制的推广,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及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等等,传统的教育、管理已不合时宜,不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变化和他们的成长规律。
首先,要创新教育内涵理念。这是探讨学生教育的具体目标及教育方式等。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等。“要培养丰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对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慨括。而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教育内涵来说,就是要进行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全面成才教育。而教育的方法主要是从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向启发式、引导式、激发创造式的教育转变。
其次,要创新管理内涵理念。这是探讨学生管理目标及方法等。高校学生要从传统的以本本上的制度和手中的权力去管理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导向管”。管理的内容要从点上的管理到整个层次管理;管理的对象要从个别管理到抓典型的管理;管理的依据要从校纪校规的管理上升到以法治校、民主治校的高度层次;管理的手段要变直接管理为主到宏观和导向管理为主,变教师管理为主到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总之,就是要从被动式、强迫式的管理变主动式、民主式的管理,从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走向以教育、服务为主的工作模式。
再次,要创新服务内涵理念。这是探讨学生工作服务目标及方法等。高校工作要从管理型的工作模式走向教育型、服务型的工作模式,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优化校园软硬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面成才的内在动力。服务的内容要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同层次的最小化。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投资者和消费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服务,改善生活环境,对学生社区进行物业化管理,健全社区功能,构筑集文化、休闲、娱乐、购物、健身为一体的文化社区;提供勤工助学服务,扩大勤工助学服务,扩大勤工助学的网路与途径,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学习服务,指导学生考研、出国、创作发明;提供就业服务,健全信息网路,加强政策、心理、技术各方面的指导等。
参考文献:
[1]詹万生.和谐德育的基本内涵[N].青年时讯,2006-04-20.
[2]孙凯.主题班会——发展学生能力的阵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3]王俊杰,浅谈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N].教育教学论坛,2010,(06)
宜宾学院
【摘 要】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被赋予新的含义,怎样从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工作理念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要任务。
【关键词】学生管理;创新;学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化轨道,这就必将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去衡量办学水平,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也必将向国际标准转变;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步伐加快,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等等。所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迫切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要转变观念,探索新的工作体制,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全面的创新,而思想是先导,要创新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脑筋,从传统的工作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从不切实际的“高、空、虚”的工作理念中解放出来,树立五种新的工作理念。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高校学生工作的传统的做法就是从学校的条条框框出发,要求学生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这就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引导学生把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
“为了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创造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的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育人为本的这一个价值目标上来。学生工作必须面向每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这是高校学生工作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高校学生工作只是关注人,而不是教育人,只是按照学校、教师的尺度去“雕刻”学生,那就偏离了高校教育本来的目标。
二、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素质的人才标准观
这是解决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创造力将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成为关系市场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力量,那种“唯文凭、唯分数、唯专业”传统的人才观已不合时宜。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方面,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对创造力的发掘,训练、强化、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才能,积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新世纪的人才应该是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创新人才。
三、树立突出主体、开发潜能、激发创造的工作方法观
这是解决高校学生工作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传统的学生工作常常是管而不导,堵而不疏。这种治标不治本、浮在面上的学生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优化。通过思想信念教育,为学生进行需要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整提供精神动力和情绪指南;通过正面引导、反面惩戒来进行学生的需要诱导;通过动机激励、过程磨砺、利益驱动来进行学生的需要驱动等等,激发创造学生内在成才的动力,从道理上说服学生,让学生弄清是非,权衡利弊,从而使学生正确规范自身行为,正确选择调整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需要结构。而教育观念要打破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布局的模式,适当地提倡拉开档次,铺开阶梯,允许有部分人先走上去,另一部分人在扶上去的育人的阶梯原则。
四、树立体现互动性、层次性、整合性的工作体制观
这是解决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理念问题。高效的工作体制可以促发主体的工作热情、兴趣,使主体在工作中不断产生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成为主体不断产生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的不竭动力;也可使整个工作群体形成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体制重心的错位,造成协调、服务部门忙于应付具体事物性的工作,而无暇对整个学生工作进行协调与把握;
其次,体制基层的虚位,学生工作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使整个学生工作活力欠缺,创造力不够;
再次,体制的整体创造力的空位,造成领导机构、协调部门、基层组织的脱节。面对新世纪的高校学生工作必须要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进行体制理念的创新,这样整个工作网络就会形成一个动态、灵活的高效的“金字塔”型体系。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职责所在,学校应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形成“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教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的一个工作大格局。
五、树立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服务内容的科学工作内涵
这是解决高校学生工作具体工作内涵的理念问题。教育、管理、服务是学生工作的三大主题,但是在新的时期这三大主题的结合方式以及它们三者自身的内涵就存在理念创新的问题。传统上不同程度的存在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而教育、服务功能被溺化、淡化,使工作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水平。面对新的形势: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学分制的推广,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及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等等,传统的教育、管理已不合时宜,不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变化和他们的成长规律。
首先,要创新教育内涵理念。这是探讨学生教育的具体目标及教育方式等。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等。“要培养丰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对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慨括。而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教育内涵来说,就是要进行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全面成才教育。而教育的方法主要是从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向启发式、引导式、激发创造式的教育转变。
其次,要创新管理内涵理念。这是探讨学生管理目标及方法等。高校学生要从传统的以本本上的制度和手中的权力去管理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导向管”。管理的内容要从点上的管理到整个层次管理;管理的对象要从个别管理到抓典型的管理;管理的依据要从校纪校规的管理上升到以法治校、民主治校的高度层次;管理的手段要变直接管理为主到宏观和导向管理为主,变教师管理为主到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总之,就是要从被动式、强迫式的管理变主动式、民主式的管理,从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走向以教育、服务为主的工作模式。
再次,要创新服务内涵理念。这是探讨学生工作服务目标及方法等。高校工作要从管理型的工作模式走向教育型、服务型的工作模式,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优化校园软硬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面成才的内在动力。服务的内容要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同层次的最小化。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投资者和消费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服务,改善生活环境,对学生社区进行物业化管理,健全社区功能,构筑集文化、休闲、娱乐、购物、健身为一体的文化社区;提供勤工助学服务,扩大勤工助学服务,扩大勤工助学的网路与途径,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学习服务,指导学生考研、出国、创作发明;提供就业服务,健全信息网路,加强政策、心理、技术各方面的指导等。
参考文献:
[1]詹万生.和谐德育的基本内涵[N].青年时讯,2006-04-20.
[2]孙凯.主题班会——发展学生能力的阵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3]王俊杰,浅谈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N].教育教学论坛,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