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9—0113—01
创新意识是人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主动去探索未知领域的观念和动机,是人运用自身能力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注重于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创新环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过程,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言的机会。笔者认为,营造创新的氛围,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环境民主宽松,师生之间平等相待,学生才有充分的自由度,才能进行创新。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倡质疑,欢迎学生向教师“叫板”。对学生的创意要充分肯定,特别要大力赞扬那些不为众议所左右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即使是错误答案,也不要简单否定,要肯定其合理性。
二、创设情境,培養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答案,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实践证明,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而创设情境是营造课堂良好氛围的好措施。因此,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创设了“猴王分桃的故事”的故事情境:猴王把3个桃子平均分给8个猴子,每个猴子得这些桃的■,小猴子们都不满意。猴王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10个猴子,每个猴子得这些桃得■,小猴子们都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大家说谁更聪明呢?由此导入新课。 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创新才有可能,而多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理解线段的特点以及线段与直线的关系,笔者利用多媒体的“闪烁”功能给学生进行演示:在直线上任取两点,两点间的一段“闪烁”几下,引出线段。这几下“闪烁”,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线段的特点及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又如,教学“角的认识”时,笔者适时利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扇面等实物图,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东西,抽取本质,引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这样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概念,并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大纲(修订版)》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10的分与合”时,笔者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等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并引导学生把小棒分成两堆摆一摆,看谁的分法最多。这时学生都积极动手、动脑,笔者又引导学生讨论、小结。这样,既调动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9—0113—01
创新意识是人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主动去探索未知领域的观念和动机,是人运用自身能力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注重于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创新环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过程,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言的机会。笔者认为,营造创新的氛围,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环境民主宽松,师生之间平等相待,学生才有充分的自由度,才能进行创新。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倡质疑,欢迎学生向教师“叫板”。对学生的创意要充分肯定,特别要大力赞扬那些不为众议所左右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即使是错误答案,也不要简单否定,要肯定其合理性。
二、创设情境,培養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答案,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实践证明,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而创设情境是营造课堂良好氛围的好措施。因此,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创设了“猴王分桃的故事”的故事情境:猴王把3个桃子平均分给8个猴子,每个猴子得这些桃的■,小猴子们都不满意。猴王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10个猴子,每个猴子得这些桃得■,小猴子们都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大家说谁更聪明呢?由此导入新课。 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创新才有可能,而多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理解线段的特点以及线段与直线的关系,笔者利用多媒体的“闪烁”功能给学生进行演示:在直线上任取两点,两点间的一段“闪烁”几下,引出线段。这几下“闪烁”,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线段的特点及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又如,教学“角的认识”时,笔者适时利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扇面等实物图,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东西,抽取本质,引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这样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概念,并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大纲(修订版)》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10的分与合”时,笔者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等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并引导学生把小棒分成两堆摆一摆,看谁的分法最多。这时学生都积极动手、动脑,笔者又引导学生讨论、小结。这样,既调动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