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初中生掌握较为灵活的学习方法,就成了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大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了一些辅导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因此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一、“自学分类辅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进行分类自学辅导教学要扬长避短,并注意遵循以下三个教学原则:
1、“班集体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条教学原则。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既保存了班集体,又保存了个别化。这样就做到了班定步调与自定步调相结合,在保证学生的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2、“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
掌握“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教师在教材上下功夫,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时中间30~40分钟内对照阅读提纲专心自学。
3、“自检与他检”相结合来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好坏主要靠教师的检查(即他检)才知道。在分类自学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检能力和自检习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学生自检能力的形成是逐步的、缓慢的,因此我们采用自检和他检相结合的原则,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增长,他检与自检的比重会逐渐发生变化。
二、教学贴近生活,做到“玩”中“学”
很多数学的案例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就成了贴近数学生活教学的第一要素。对于这一点,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情着手,或者从他们关心的事情着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自然而然的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优秀资源,特别是要挖掘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紧密的案例,在初中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点,使学生从教材中鼓噪的数学知识想象成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因此,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并能促使学生在思考日常事件中学到数学知识。
三、“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1、“类”的划分与“导学”。
分类的实质意义在于:把班内的学生之间潜隐的多样性差异用若干个“类”揭示出来,从而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统考的学科成绩,此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现实水平,因此可以作为分类的重要条件之一。另外一条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确定敏捷而稳定(快而准),敏捷而不稳定(快而不准),不敏捷而稳定(慢而准),不敏捷又不稳定(慢而不准)四种思维类型。最后把成绩和思维类型综合起来考虑,就能把全班学生分成A类、B类和C类。
实验班划分为A、B、C三类后,教师对各类学生进行同中有异、各有侧重的导学:A、B类侧重于基础,侧重于复习巩固,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查漏补缺,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逐步缩小与C类同学的差距。上课尽可能给他们有较多的发言机会,尽量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起他们的参与,树立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C类着重于总结、加深和提高。注重训练他们的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这部分学生能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逐步形成稳定、扎实的数学功底,成为班级中数学的“领头雁”。
2、“推进目标”的设置。
①A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自己看书、练习的习惯和同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只要教师加以指导,就能按时完成低难度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练习任务,通过指导逐步形成自学习惯。②B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自学习惯和主动学习的品质;只要稍加指导,就能按时保质完成中等难度的数学练习。通过指导,B类学生的比例应有一定幅度地提高,一部分B类学生能转化为C类学生。③C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严谨、踏实的学习品质。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通过引导,C类生的比例应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少量学习潜力大的C类生应能发展为特优生。
3、“阅读提纲”的编制。
采用“自学分类辅导法”组织课堂教学时,师生的活动都围绕阅读提纲展开。它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核心,将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目标融为一体。②统一性原则:阅读提纲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统一性要求”,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或超过最低发展纲要,最基本的智能要素,不管哪类学生,都要切实掌握。③弹性原则:编制阅读提纲要重视各类学生的不同特征,做到同中有异,各有侧重,使每个学生都能“吃得饱”。④推进性原则:阅读提纲要有利于催动A类生主动完成B类生的学习任务,催动B类学生主动完成C类生的学习任务,催动C类生向智能的广度和深度拓展。
根据上述四条原则,我们将阅读提纲设计成由浅入深编排的多层次的导学题。第一层次是“基础题”人人必做,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原则编排。第二层次是:“加深题”,它是A类生的选做题,是B、C类学生的必做题。第三层次是“拓展题”,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它是A、B类学生的选做题,是C类学生的必做题。分类定要求,鼓励升层,既有统一要求,又富有足够的弹性,让各类学生“各尽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4、课堂教学程序的安排。
科学、实用的课堂教学程序,既是教师教的模式,也是学生学的指南。因此我们在编制教学程序时力求做到:①教学程序要便于学生自学,便于老师辅导。②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教学程序可以调节。
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是以实施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法和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宗旨。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浓厚的兴趣为目的而展开的教学过程。如何以课堂教学程序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是本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而优化课堂教学程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保证。我们经过近两年的不断试验。觉得切实可行,从而总结出了:实验班的课堂教学程序包括“启、读、练、知、结”五个环节: “启”就是教师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启发和引导各类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读”就是各类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按阅读提纲去认真阅读课本和思考问题;“练”就是要求各类学生亲自动脑、动手解答有关练习或进行具体操作,把学过的知识转化为技能;“知”就是各类学生及时验知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若出现差错应及时去纠正;“结”就是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
5、开设辅导课实行分类指导。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教学的实际情况,便于学生及时解决疑难问题,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特设置数学教学辅导课,每周一节,教师辅导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集体辅导主要是解决学生自学后出现的共性问题。个别辅导是指导个别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数学辅导重点照顾A、B类学生,鼓励他们多练、多思、多问,及时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使其逐步提高。同时鼓励C类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及时提出不同要求,注重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此外还提供学生之间的相互辅导,优等生与差生结对子帮教,通过这些环节将辅优补差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促使“优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饱”。
6、“升降级制度”的确定。
对中学生而言,升级是一种激励性评价,意味着奋进和成功。一个学生的升降级要看两个条件:一是要看他在一系列的学习作业中的质量情况;二要看每学期两次的达标评估成绩。符合条件的升上一级,升降级计划每学期安排一次。
四、“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的初步效果
通过两年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经历了四个阶段,获得了如下的效果:
1、 自学能力明显增强。
“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注重各层次学生自学方法的辅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并把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研究放在首位,而教师的辅导是根据各层次学生认知的最佳效果来调节的。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实验班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形成,对其它学科能力的迁移是十分明显的;它使实验班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既减轻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受到了实验班学生的普遍欢迎,全班有88%学生喜欢这种教法。
2、 学习成绩全面提高 。
经过二年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大有改观。从学生学业水平分析、教育成效测试可以看出:前测(初中入学考试)时实验班平均分要比对比班低二分,后测时实验班反超出对比班三分多;优秀率前测时实验班低于对比班十一个百分点,后测时实验班反超出对比班十二个百分点。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无关因素已被严格控制。
3、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
实验班学生自主进行作业的时间显著增多,据问卷调查统计,实验班有87%学生认为比实验前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有70%的学生认为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了。学生“三闲”( 闲思、闲话、闲事)所用的时间大为减少,扭转了开小差,做小动作的不良习惯,课堂45分钟的时间利用率得到了提高。
总之,“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践证明是确有成效的,但是,任何实验都是一个探索、渐进的过程。本人所做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教材本身的梯度大,对A类学生自学有困难,如何辅导A类学生使成效更佳?又如学生个体的组别归属与自尊心理的矛盾、学生个体组别的归属与发展的矛盾,如何协调效果更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自学分类辅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进行分类自学辅导教学要扬长避短,并注意遵循以下三个教学原则:
1、“班集体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条教学原则。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既保存了班集体,又保存了个别化。这样就做到了班定步调与自定步调相结合,在保证学生的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2、“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
掌握“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教师在教材上下功夫,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时中间30~40分钟内对照阅读提纲专心自学。
3、“自检与他检”相结合来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好坏主要靠教师的检查(即他检)才知道。在分类自学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检能力和自检习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学生自检能力的形成是逐步的、缓慢的,因此我们采用自检和他检相结合的原则,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增长,他检与自检的比重会逐渐发生变化。
二、教学贴近生活,做到“玩”中“学”
很多数学的案例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就成了贴近数学生活教学的第一要素。对于这一点,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情着手,或者从他们关心的事情着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自然而然的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优秀资源,特别是要挖掘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紧密的案例,在初中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点,使学生从教材中鼓噪的数学知识想象成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因此,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并能促使学生在思考日常事件中学到数学知识。
三、“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1、“类”的划分与“导学”。
分类的实质意义在于:把班内的学生之间潜隐的多样性差异用若干个“类”揭示出来,从而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统考的学科成绩,此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现实水平,因此可以作为分类的重要条件之一。另外一条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确定敏捷而稳定(快而准),敏捷而不稳定(快而不准),不敏捷而稳定(慢而准),不敏捷又不稳定(慢而不准)四种思维类型。最后把成绩和思维类型综合起来考虑,就能把全班学生分成A类、B类和C类。
实验班划分为A、B、C三类后,教师对各类学生进行同中有异、各有侧重的导学:A、B类侧重于基础,侧重于复习巩固,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查漏补缺,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逐步缩小与C类同学的差距。上课尽可能给他们有较多的发言机会,尽量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起他们的参与,树立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C类着重于总结、加深和提高。注重训练他们的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这部分学生能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逐步形成稳定、扎实的数学功底,成为班级中数学的“领头雁”。
2、“推进目标”的设置。
①A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自己看书、练习的习惯和同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只要教师加以指导,就能按时完成低难度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练习任务,通过指导逐步形成自学习惯。②B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自学习惯和主动学习的品质;只要稍加指导,就能按时保质完成中等难度的数学练习。通过指导,B类学生的比例应有一定幅度地提高,一部分B类学生能转化为C类学生。③C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严谨、踏实的学习品质。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通过引导,C类生的比例应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少量学习潜力大的C类生应能发展为特优生。
3、“阅读提纲”的编制。
采用“自学分类辅导法”组织课堂教学时,师生的活动都围绕阅读提纲展开。它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核心,将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目标融为一体。②统一性原则:阅读提纲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统一性要求”,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或超过最低发展纲要,最基本的智能要素,不管哪类学生,都要切实掌握。③弹性原则:编制阅读提纲要重视各类学生的不同特征,做到同中有异,各有侧重,使每个学生都能“吃得饱”。④推进性原则:阅读提纲要有利于催动A类生主动完成B类生的学习任务,催动B类学生主动完成C类生的学习任务,催动C类生向智能的广度和深度拓展。
根据上述四条原则,我们将阅读提纲设计成由浅入深编排的多层次的导学题。第一层次是“基础题”人人必做,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原则编排。第二层次是:“加深题”,它是A类生的选做题,是B、C类学生的必做题。第三层次是“拓展题”,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它是A、B类学生的选做题,是C类学生的必做题。分类定要求,鼓励升层,既有统一要求,又富有足够的弹性,让各类学生“各尽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4、课堂教学程序的安排。
科学、实用的课堂教学程序,既是教师教的模式,也是学生学的指南。因此我们在编制教学程序时力求做到:①教学程序要便于学生自学,便于老师辅导。②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教学程序可以调节。
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是以实施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法和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宗旨。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浓厚的兴趣为目的而展开的教学过程。如何以课堂教学程序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是本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而优化课堂教学程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保证。我们经过近两年的不断试验。觉得切实可行,从而总结出了:实验班的课堂教学程序包括“启、读、练、知、结”五个环节: “启”就是教师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启发和引导各类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读”就是各类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按阅读提纲去认真阅读课本和思考问题;“练”就是要求各类学生亲自动脑、动手解答有关练习或进行具体操作,把学过的知识转化为技能;“知”就是各类学生及时验知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若出现差错应及时去纠正;“结”就是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
5、开设辅导课实行分类指导。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教学的实际情况,便于学生及时解决疑难问题,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特设置数学教学辅导课,每周一节,教师辅导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集体辅导主要是解决学生自学后出现的共性问题。个别辅导是指导个别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数学辅导重点照顾A、B类学生,鼓励他们多练、多思、多问,及时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使其逐步提高。同时鼓励C类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及时提出不同要求,注重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此外还提供学生之间的相互辅导,优等生与差生结对子帮教,通过这些环节将辅优补差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促使“优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饱”。
6、“升降级制度”的确定。
对中学生而言,升级是一种激励性评价,意味着奋进和成功。一个学生的升降级要看两个条件:一是要看他在一系列的学习作业中的质量情况;二要看每学期两次的达标评估成绩。符合条件的升上一级,升降级计划每学期安排一次。
四、“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的初步效果
通过两年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经历了四个阶段,获得了如下的效果:
1、 自学能力明显增强。
“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注重各层次学生自学方法的辅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并把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研究放在首位,而教师的辅导是根据各层次学生认知的最佳效果来调节的。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实验班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形成,对其它学科能力的迁移是十分明显的;它使实验班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既减轻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受到了实验班学生的普遍欢迎,全班有88%学生喜欢这种教法。
2、 学习成绩全面提高 。
经过二年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大有改观。从学生学业水平分析、教育成效测试可以看出:前测(初中入学考试)时实验班平均分要比对比班低二分,后测时实验班反超出对比班三分多;优秀率前测时实验班低于对比班十一个百分点,后测时实验班反超出对比班十二个百分点。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无关因素已被严格控制。
3、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
实验班学生自主进行作业的时间显著增多,据问卷调查统计,实验班有87%学生认为比实验前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有70%的学生认为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了。学生“三闲”( 闲思、闲话、闲事)所用的时间大为减少,扭转了开小差,做小动作的不良习惯,课堂45分钟的时间利用率得到了提高。
总之,“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践证明是确有成效的,但是,任何实验都是一个探索、渐进的过程。本人所做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教材本身的梯度大,对A类学生自学有困难,如何辅导A类学生使成效更佳?又如学生个体的组别归属与自尊心理的矛盾、学生个体组别的归属与发展的矛盾,如何协调效果更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