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据资料显示,许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都可以追溯到自己童年以致幼儿早期在家庭中曾受到的心理刺激和心理暗示。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第一课堂。幼儿期是健康心理形成的关键期,所以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疏导,家庭教育是个主战场。
[摘要]心理健康;幼儿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关键期
目前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据资料显示,一些青少年、大学生、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都可以追溯到自己童年以至幼儿早期在家庭中曾受到的心理刺激和心理暗示。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儿童期是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而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第一课堂。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观念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赫尔巴特说:“一个好父亲(母亲)胜过一百个好老师”。所以我认为,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疏导,家庭教育是个主战场。
那么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通常应具备哪些主要的心理特征,家庭教育中怎样促进孩子具有积极健康心理呢?在此,我想粗浅谈谈以下看法。
一、 家长首先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正确认识“幼
儿期心理健康”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
现在家家都是一个孩子,家长都能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保证孩子吃好,穿好。重视对孩子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给孩子择校,让孩子上各类特长班,尽可能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尽可能预防孩子身体生病。大人们普遍认为,今天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整天无忧无虑,应该是最幸福的一代了。可事实上,由于大家对幼儿心理健康关注不够,致使不少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他们或孤僻、胆怯、自卑、妒忌或任性、自私、易怒、霸道……这些行为表现如在幼儿早期教育引导得好,那么就会很快好转,如若教育不当或听之任之就会导致将来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的健康和谐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也和成人一样是身心结合的统一体。健康的人不单单是指身体没病,而是身体和心理的和谐、健康发展。身体健康有健康指标,那么,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不仅包括没有心理疾病,主要还包括乐观、自信、上进、合群、有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虽然在幼儿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年龄少,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一个人心理失调或异常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产生,而是有早期根源的。
我曾看到过一个报道,说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小时候陪妈妈去看牙医,在医生对妈妈实施牙科手术的过程中,妈妈由于心脏病突发死在了手术椅上。这个阴影一直笼罩在吉姆心中,后来她长大了,成了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不幸的是她也患上了牙病,而且越来愈严重,但是无论家人怎样劝说,她都坚持不愿去看牙医。再后来牙病折磨的她实在受不了时,家人把牙医请到了家中,所有亲人都陪伴着她,但意外却发生了,正当牙医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时,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却在手术椅上死去了。当时报纸评价说,她是被多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由于当年没有人关注他那时的紧张心理--她认为牙病会要人命。没有人及时疏导让他明白--牙病是会诱发心脏病的。她的妈妈之前可能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患,妈妈的死只是一个巧合,纯属意外,那么他就不至于在四十年后发生这样的悲剧。因为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年龄相比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可逆转性,并且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很轻微,只是些倾向性问题,如果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引导就像帮助孩子改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一样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孩子们受益终生。
因此,关注幼儿期心理健康,细心了解孩子心理动向,尽早实施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教育、疏导会对一个人心理的终生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父母要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去影响教育孩子
要教育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父母首先应调整好心态,努力促使自己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如果父母乐观、上进、有责任感且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那无疑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我以前班上一位幼儿家长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他们是一对很有激情的年轻人,每天早上总是坚持按时和孩子一起步行或跑步入园,孩子来幼儿园后他们满脸笑容与老师打招呼与孩子说再见,有时还给孩子愉快地摆出很酷的造型。后来我们知道,一路上他们总会快乐地给孩子随机介绍途径的单位,建筑名称和相关知识。或者是交谈身边花、草、树木、天气变化、小动物、幼儿园活动等等。每天都是碰到什么说什么,遇上什么谈什么,平时幼儿园里无论开展什么亲子游园活动他们都积极参加,所以,我们每天都能见到这个孩子一脸阳光。在幼儿园里它不仅乐观、自信、参与意识强,而且身体健康、知识面广,语言表达和自理能力都很不错,适应能力强与同伴相处融洽,总之是个很优秀、很全面的孩子。我常常会想起这个孩子和他的父母。我觉得这孩子才算真正幸运又幸福,就算他在外面受了挫折、委屈,有他乐观、开朗的父母悉心教育和引导,他也能很快摆脱,恢复健康心态。因为这都源于他心态健康的父母影响。相反,我们身边有些孩子,他们冷漠、孤僻、情绪多变、易怒、不合群,这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常常和家长的不良心态和教养方式有关。我们常听人说某某孩子跟他的父母个性像极了,就是这个道理。
三、家长与子女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形成健康心理
现在仍有部分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棍棒下出孝子”的古训,部分家长总是习惯在孩子调皮任性时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威胁孩子按自己的要求行事。这在当时也许孩子被打怕了,顺着你的意思做了,表面看是乎达到了教育目的,但长此以往会严重扭曲幼儿的心理,导致孩子畏缩、怯懦、仇恨、叛逆。我们经常听说身边一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打骂而离家出走或是一些小时候还算听话的娃娃一上中学就总是伙同他人在外打架斗殴……所以在家里大人最好不要一味用武力镇压孩子,而是应与孩子保持朋友式的平等、民主关系。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大人首先模范地做好,遇到孩子某方面出现了问题屡教不改时,反省反省自己的所为,静下心来,听听孩子的想法、看法。家里的一日活动安排,如节假日外出旅游、布置房间、给孩子转学、报兴趣班等相关事宜,让孩子积极参与意见,民主协商解决,真正视孩子为家庭的主人,这样孩子长大后遇事才会有主见,更自信、独立。 我曾听说过一个朋友的女儿以前也很任性、自私,喜欢和同伴攀比吃穿,乱花钱,不懂节约。妈妈是一个人带女儿的,她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不为所动。多次批评,孩子出尔反尔。打也打过,效果甚微。于是妈妈就改变了教育方式,尝试让女儿参与家庭理财和分担家务。他的做法是:让孩子看自己的存折、工资卡、然后让女儿了解每天、每月的家庭支出,再具体到女儿一人平均每天、每月支出多少,比比这一块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每月除去必须的水、电、生活费、交通费,结余多少。女儿仔细看妈妈算过之后变得沉默了。接着每到周末妈妈就把买早点的任务交给女儿,再后来让女儿和她一起分担洗衣、打扫卫生、买菜等家务。让女儿决定是否去春游,买不买游戏机、电脑……慢慢地女儿自私、乱花钱的毛病改掉了,他除了自觉搞好学习,主动帮妈妈做家务外,还偷偷用节省下的零花钱给生病的妈妈买营养品;给过生日的妈妈买小礼物……看爱心、孝心就这样培养出来了。这位妈妈后来由衷的对人说:“好孩子是教出来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向这位妈妈学学,采用最科学,最适合你孩子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孩子早期出现的问题,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父母要重视孩子交往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谓人类的心理疾病主要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在家庭中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想要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我认为首先父母应在早期(0-6岁)保证幼儿享有和谐的教育爱,保证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满足其心理需求及情感抚慰。其次就是要淡化家长的权威意识,努力与孩子建立朋友式平等、民主关系,与孩子友好相处。
除此之外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还包括与周围伙伴的关系,幼儿园里的师幼及同伴关系。要处理好孩子同伴间的关系,那么它要求家长首先处理好自己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以及邻里、亲友关系。以自身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教给孩子同伴相处的技巧,如:尊老爱幼,谦虚、礼让;乐于分享、学会等待、轮流干某件事,遵守规则;愿与伙伴协同完成一件事等。同时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尽量多给孩子提供和创造与同伴交往相处的机会,把孩子大胆放出去或积极支持孩子邀请同伴来家游戏,让孩子在集体中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对于胆小、害羞的孩子尤其要多做引导、鼓励。久而久之孩子会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懂得接纳和欣赏别人,替别人着想。孩子在幼儿园与老师同伴相处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环。我们发现幼儿园里与同伴、教师关系融洽的孩子在园情绪更稳定,学习、生活、游戏中也表现得更自信、大胆。
相反,如家长自身不善与人交往,且不重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提供甚至剥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或过分溺爱或漠不关心,就会严重阻碍孩子交往能力、合作意识的发展,导致孩子从小孤僻、自私、自我中心,会使孩子在今后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或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媒体曾报道的马加爵事件及多起大中学生,成年人自杀、恶意杀人事件都是很典型的事例。
总之,我认为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比知识、技能传授更重要。我最喜欢看到孩子欢乐的笑脸,更喜欢常常听到孩子欢乐的笑声。身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衷心的希望身边的每个孩子都能真正身心健康的快乐成长。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之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以后只要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习惯成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所以说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民族的未来素质,需要每个为人父母者都能完善健康意识,优化家庭心理教育环境,通过合理、科学的心里培养,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和谐健康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大力加强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 杜代章 1995年第5期《学前教育研究》
[摘要]心理健康;幼儿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关键期
目前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据资料显示,一些青少年、大学生、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都可以追溯到自己童年以至幼儿早期在家庭中曾受到的心理刺激和心理暗示。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儿童期是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而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第一课堂。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观念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赫尔巴特说:“一个好父亲(母亲)胜过一百个好老师”。所以我认为,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疏导,家庭教育是个主战场。
那么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通常应具备哪些主要的心理特征,家庭教育中怎样促进孩子具有积极健康心理呢?在此,我想粗浅谈谈以下看法。
一、 家长首先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正确认识“幼
儿期心理健康”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
现在家家都是一个孩子,家长都能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保证孩子吃好,穿好。重视对孩子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给孩子择校,让孩子上各类特长班,尽可能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尽可能预防孩子身体生病。大人们普遍认为,今天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整天无忧无虑,应该是最幸福的一代了。可事实上,由于大家对幼儿心理健康关注不够,致使不少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他们或孤僻、胆怯、自卑、妒忌或任性、自私、易怒、霸道……这些行为表现如在幼儿早期教育引导得好,那么就会很快好转,如若教育不当或听之任之就会导致将来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的健康和谐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也和成人一样是身心结合的统一体。健康的人不单单是指身体没病,而是身体和心理的和谐、健康发展。身体健康有健康指标,那么,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不仅包括没有心理疾病,主要还包括乐观、自信、上进、合群、有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虽然在幼儿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年龄少,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一个人心理失调或异常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产生,而是有早期根源的。
我曾看到过一个报道,说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小时候陪妈妈去看牙医,在医生对妈妈实施牙科手术的过程中,妈妈由于心脏病突发死在了手术椅上。这个阴影一直笼罩在吉姆心中,后来她长大了,成了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不幸的是她也患上了牙病,而且越来愈严重,但是无论家人怎样劝说,她都坚持不愿去看牙医。再后来牙病折磨的她实在受不了时,家人把牙医请到了家中,所有亲人都陪伴着她,但意外却发生了,正当牙医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时,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却在手术椅上死去了。当时报纸评价说,她是被多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由于当年没有人关注他那时的紧张心理--她认为牙病会要人命。没有人及时疏导让他明白--牙病是会诱发心脏病的。她的妈妈之前可能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患,妈妈的死只是一个巧合,纯属意外,那么他就不至于在四十年后发生这样的悲剧。因为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年龄相比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可逆转性,并且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很轻微,只是些倾向性问题,如果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引导就像帮助孩子改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一样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孩子们受益终生。
因此,关注幼儿期心理健康,细心了解孩子心理动向,尽早实施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教育、疏导会对一个人心理的终生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父母要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去影响教育孩子
要教育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父母首先应调整好心态,努力促使自己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如果父母乐观、上进、有责任感且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那无疑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我以前班上一位幼儿家长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他们是一对很有激情的年轻人,每天早上总是坚持按时和孩子一起步行或跑步入园,孩子来幼儿园后他们满脸笑容与老师打招呼与孩子说再见,有时还给孩子愉快地摆出很酷的造型。后来我们知道,一路上他们总会快乐地给孩子随机介绍途径的单位,建筑名称和相关知识。或者是交谈身边花、草、树木、天气变化、小动物、幼儿园活动等等。每天都是碰到什么说什么,遇上什么谈什么,平时幼儿园里无论开展什么亲子游园活动他们都积极参加,所以,我们每天都能见到这个孩子一脸阳光。在幼儿园里它不仅乐观、自信、参与意识强,而且身体健康、知识面广,语言表达和自理能力都很不错,适应能力强与同伴相处融洽,总之是个很优秀、很全面的孩子。我常常会想起这个孩子和他的父母。我觉得这孩子才算真正幸运又幸福,就算他在外面受了挫折、委屈,有他乐观、开朗的父母悉心教育和引导,他也能很快摆脱,恢复健康心态。因为这都源于他心态健康的父母影响。相反,我们身边有些孩子,他们冷漠、孤僻、情绪多变、易怒、不合群,这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常常和家长的不良心态和教养方式有关。我们常听人说某某孩子跟他的父母个性像极了,就是这个道理。
三、家长与子女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形成健康心理
现在仍有部分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棍棒下出孝子”的古训,部分家长总是习惯在孩子调皮任性时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威胁孩子按自己的要求行事。这在当时也许孩子被打怕了,顺着你的意思做了,表面看是乎达到了教育目的,但长此以往会严重扭曲幼儿的心理,导致孩子畏缩、怯懦、仇恨、叛逆。我们经常听说身边一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打骂而离家出走或是一些小时候还算听话的娃娃一上中学就总是伙同他人在外打架斗殴……所以在家里大人最好不要一味用武力镇压孩子,而是应与孩子保持朋友式的平等、民主关系。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大人首先模范地做好,遇到孩子某方面出现了问题屡教不改时,反省反省自己的所为,静下心来,听听孩子的想法、看法。家里的一日活动安排,如节假日外出旅游、布置房间、给孩子转学、报兴趣班等相关事宜,让孩子积极参与意见,民主协商解决,真正视孩子为家庭的主人,这样孩子长大后遇事才会有主见,更自信、独立。 我曾听说过一个朋友的女儿以前也很任性、自私,喜欢和同伴攀比吃穿,乱花钱,不懂节约。妈妈是一个人带女儿的,她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不为所动。多次批评,孩子出尔反尔。打也打过,效果甚微。于是妈妈就改变了教育方式,尝试让女儿参与家庭理财和分担家务。他的做法是:让孩子看自己的存折、工资卡、然后让女儿了解每天、每月的家庭支出,再具体到女儿一人平均每天、每月支出多少,比比这一块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每月除去必须的水、电、生活费、交通费,结余多少。女儿仔细看妈妈算过之后变得沉默了。接着每到周末妈妈就把买早点的任务交给女儿,再后来让女儿和她一起分担洗衣、打扫卫生、买菜等家务。让女儿决定是否去春游,买不买游戏机、电脑……慢慢地女儿自私、乱花钱的毛病改掉了,他除了自觉搞好学习,主动帮妈妈做家务外,还偷偷用节省下的零花钱给生病的妈妈买营养品;给过生日的妈妈买小礼物……看爱心、孝心就这样培养出来了。这位妈妈后来由衷的对人说:“好孩子是教出来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向这位妈妈学学,采用最科学,最适合你孩子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孩子早期出现的问题,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父母要重视孩子交往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谓人类的心理疾病主要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在家庭中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想要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我认为首先父母应在早期(0-6岁)保证幼儿享有和谐的教育爱,保证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满足其心理需求及情感抚慰。其次就是要淡化家长的权威意识,努力与孩子建立朋友式平等、民主关系,与孩子友好相处。
除此之外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还包括与周围伙伴的关系,幼儿园里的师幼及同伴关系。要处理好孩子同伴间的关系,那么它要求家长首先处理好自己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以及邻里、亲友关系。以自身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教给孩子同伴相处的技巧,如:尊老爱幼,谦虚、礼让;乐于分享、学会等待、轮流干某件事,遵守规则;愿与伙伴协同完成一件事等。同时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尽量多给孩子提供和创造与同伴交往相处的机会,把孩子大胆放出去或积极支持孩子邀请同伴来家游戏,让孩子在集体中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对于胆小、害羞的孩子尤其要多做引导、鼓励。久而久之孩子会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懂得接纳和欣赏别人,替别人着想。孩子在幼儿园与老师同伴相处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环。我们发现幼儿园里与同伴、教师关系融洽的孩子在园情绪更稳定,学习、生活、游戏中也表现得更自信、大胆。
相反,如家长自身不善与人交往,且不重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提供甚至剥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或过分溺爱或漠不关心,就会严重阻碍孩子交往能力、合作意识的发展,导致孩子从小孤僻、自私、自我中心,会使孩子在今后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或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媒体曾报道的马加爵事件及多起大中学生,成年人自杀、恶意杀人事件都是很典型的事例。
总之,我认为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比知识、技能传授更重要。我最喜欢看到孩子欢乐的笑脸,更喜欢常常听到孩子欢乐的笑声。身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衷心的希望身边的每个孩子都能真正身心健康的快乐成长。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之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以后只要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习惯成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所以说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民族的未来素质,需要每个为人父母者都能完善健康意识,优化家庭心理教育环境,通过合理、科学的心里培养,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和谐健康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大力加强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 杜代章 1995年第5期《学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