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得批评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乐2岁多,什么都好,就是有个毛病让人头疼,那就是听不得批评,哪怕只是稍微提醒一下哪里没做好,他都会反抗得厉害,轻则顶嘴,重则哭闹摔东西。孩子为什么这么小就听不得批评呢?!难道是叛逆期还没过去吗?
  比起表扬和赞美,批评的确容易让人抵触,成人如此,孩子亦然。所以,乐乐的这种反应很普遍、很正常。如何才能让孩子听得进去批评、虚心接受批评呢?首先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处在叛逆期、不听话等标签,要弄清楚孩子抗拒批评背后的原因,再自省一下自己批评孩子的方式是否妥当。也许孩子听不得批评,问题不都在孩子那儿。
  孩子对批评背后有担心
  如果父母在教养过程中难以做到无条件的爱,比如孩子做得好就开心,孩子做错了什么就很生气,孩子就会对亲子关系缺乏安全感,把父母的批评和父母对自己的爱关联起来,担心做错事后失去爸爸妈妈的爱,自然难以心平气和地对待批评,更有甚者会“睁着眼睛说瞎话”——坚决不承认事情是自己做的,让父母哭笑不得。
  给父母的建议:
  父母要自己先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平时少跟孩子讲条件,比如,“如果你表现得乖乖的,妈妈就给你买小汽车。”“如果你再这样,爸爸就不爱你了!”这类话最好少跟孩子说。反过来,可以经常在睡前或拥抱孩子的时候多跟孩子说:“妈妈爱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因为你是妈妈的宝贝。”“无论你是什么样子,爸爸都爱你。”孩子需要反复确认爸爸妈妈的爱。当他感受到足够安全,再面对批评时,他会知道,即使这件事没做好,爸爸妈妈对他的爱也不会变少——消除了这方面的担心,面对批评時,孩子或许就会变得勇敢一些。
  具体在某件事上批评孩子的时候,父母也可以先让孩子明白,他之所以挨批评,是因为具体的某件事没做好,但不会影响爸爸妈妈对他的爱。比如可以这样说:“爸爸妈妈非常爱你,可是这件事,妈妈觉得你做得不够有礼貌,希望你能改一下。”这样的表达,不仅可以强化爸爸妈妈对他的爱,久而久之还可以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批评的只是这件事,而不是说他这个人不好,孩子自然就容易虚心接受批评了。
  父母批评的方式不走心
  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从不注意方式方法,批评的话随意就说,认为反正错的是孩子,怎么说他都应该听下去,并且应该马上改正自己的错误。但实际上,孩子也是感情丰富的“小人儿”,批评能不能被虚心接受,父母的表达方式也非常重要。
  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做了一件错事,就把相关的陈芝麻烂谷子般孩子做过的类似的事一股脑地翻出来唠叨。还有的父母,孩子只不过做事慢了点,上来就给孩子贴标签,或拿孩子跟别人横向比较,“你怎么这么笨呢?”“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军军那样拿东西细心些呢?”换位思考一下,作为成人,我们也非常讨厌别人这么批评自己。
  这类的批评,孩子不仅听不进去,还容易激起反抗。美国神经学家保罗 . D . 麦克莱恩的“三脑说”认为,人的大脑由负责认知活动的大脑皮层、主管情绪的边缘系统和负责基本生命活动的脑干三部分组成的,常规状态下,我们处在大脑皮层主导的意识活动状态,一旦情绪被批评触发,大脑的活动马上就会降格到由脑干主导,以保全尊严为首要任务,产生“战斗”(反抗)/“逃跑”(不配合,罢工)反应。当父母批评的方式有问题时,孩子马上就会被情绪左右,自然难以理性地面对批评了。
  给父母的建议:
  要想避免这种不当的批评方式引发孩子的“战斗/逃跑”反应,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能随口就来,要特别注意表达方式,尽量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横向比较,不带情绪,这样孩子接受起来,可能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批评本身不合理
  有时候父母批评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而是孩子的行为方式跟父母期待的不一致,比如某件事情可以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但孩子的做法跟父母习惯的做法不一样,或者是父母觉得孩子的做法太笨拙,就忍不住批评孩子。还有的父母,自己做事喜欢偷懒,一旦孩子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就受不了,哪怕孩子的行为本身没什么不合理的,也会批评孩子做得不对。比如孩子都喜欢玩水玩沙,可是玩的时候往往会弄脏衣服、鞋子,有些父母觉得很闹心,就忍不住在孩子挥发天性时批评孩子不听话。这类批评,本身就不是孩子的错,孩子当然听不进去了。
  给父母的建议:
  批评孩子的话出口前,一定要先冷静一下,想一想:我批评孩子,是因为他这件事本身做错了,还是因为不符合我的期待,或者是让我觉得麻烦了?如果答案是后两者,就要学会闭嘴,如果是孩子本身的错误,和上一条一样,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所以,批评孩子是应该的,但是怎么批评的效果更好,对孩子的帮助更大,需要父母不断尝试和摸索。
其他文献
给宝宝剪剪睫毛,睫毛会变得又长又密,更漂亮!这是真的吗?睫毛可以随便剪吗?  宝宝剪睫毛真的可以促生长变漂亮吗?新妈妈的圈子里经常流行一个神奇的传说:把新生宝宝的睫毛剪一剪,就能收获睫毛卷卷翘翘、又浓又密的漂亮宝宝!不知道多少妈妈跃跃欲试,可是看到宝宝那无辜的眼神,却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剪睫毛真的有用吗?会不会做了无用功?  花花妈妈一直羡慕杂志上那些大眼睛、翘睫毛的小模特,梦想着自己也能有个这么漂
被看成是爱心满满表现的“分享”与“捐赠”,实际意义是什么呢?符合中国文化的“分享”与“捐赠”又该如何实践呢?不要小看中西方文化上的一点点差异,如果不了解它,可能会让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出现很大的偏差。  分享和捐赠两个词都植根于西方文化土壤,后移植到中国。  “分享”本无情  对20世纪的中國人来说,“分享”并不是像今天孩子都能挂在嘴边的日常用词,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并没有收录
寶宝喜欢和宠物玩,万一被宠物咬一下或被抓挠出血了,这时紧急处置很重要!
到规划未来,很多父母会说我家孩子刚上幼儿园,现在就提规划未来是不是太早了。其实所有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有了对孩子未来的设想和期待,比如中国自古就有让孩子抓周儿的习俗。孩子满1岁时,家人会在孩子面前摆放很多东西,书、毛笔、印章、玩具等。借助于孩子抓拿的物品,父母会对孩子的未来有所期待,有所畅想。再比如很多父母问过孩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孩子的回答有动物学家、幼儿园老师、足球运动员、工程师、公交车司机
“我每天辛苦地挤奶、背奶,一点儿都舍不得浪费,可是宝宝白天就是不肯用奶瓶喝奶。无论是我背奶背回来的母乳,还是冲调的配方奶,统统不接受。”(小米妈妈)  “我家宝宝白天不用奶瓶、小勺喝任何奶,只等媽妈下班回家就一头扎进妈妈怀里吃母乳。时间长了,小脸似乎都瘦了一圈,体重也不长。”(萌宝妈妈)  在过渡阶段,大多数宝宝既可以直接吸吮妈妈的乳房,又会用奶瓶喝母乳或配方奶。不过,总有一些宝宝在需要用奶瓶时,
新年外出或者带宝宝旅行途中,家长需要这样一个小帮手。Skip Hop围巾小伙伴可以陪伴孩子玩耍,让爸爸妈妈们专注于驾车。  这款可爱的摇玩偶会发出咯咯声和沙沙声,而且附有柔软的彩色磨牙胶,有助于帮助宝宝在玩乐中发展多重感官。  购买地点:Babies Joy, Mothercare, Amazon
2015年8月6日,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在北京召开“百城万婴成长信息卡”项目汇报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常务副会长张竞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杨志海等领导到会讲话,中央党校、公安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房山区政府、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中国防伪技术协会、中小企业协会诚信建设工作委员会、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北京市房山区、中国金海国际集团公司和经济
我刚刚得知自己怀孕的消息,每天期待着与宝宝见面的日子。请问,我该如何计算预产期呢?预产期到底准不准?  计算预产期有很多方法,现在最常用的是19世纪初德国的内格莱医生提出的方法。这种计算方法采用的原则是假设月经周期为28天,整个孕期的持续时间为280天(40周)。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大约只有接近5%左右的孕妈妈在40周预产期这一天分娩。  按照目前的计算方法,预产期是一个点。其实在产科医生看来,预产
包括儿童性侵犯在内的虐待儿童现象久而远之。早于100多年前就有相关的研究和文献记载。然而,虐待儿童的现象却常年并未受到高度关注,儿童性侵犯更是隐藏,儼然成为不能说的秘密。儿童性侵犯持续发生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不断伤害儿童,并给儿童、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  作为父母,应以保护儿童远离性侵犯为己任。  因为,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唯一的那朵花。
有一次去网站录节目,聊起“用思维导图读绘本”这个话题,主持人问:“低龄宝宝也可以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吗?”答案当然是:可以!而且我有个很好玩的解决方案——就是自创“卡片导图法”,它非常好用,并且不限于绘本阅读,不限于低龄宝宝。  低龄宝宝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肯定是需要父母协助的,但这并不是说,完全由父母代劳。我们可以循序渐进,让孩子熟悉,然后尝试去使用导图。  用自制导图来“演示”绘本  比如跟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