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了未来高考改革的方向: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1]。
高考改革方案指出:英语将退出统一高考,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考生可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考试的灵活性、自主性、适应性进一步加强。高考考试社会化是大势所趋,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把学生从疲于奔命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的需要。然而,在众多的考试科目中,为什么英语成为高考改革的“第一刀”?其理论基础是什么?“一年多考”有什么样的利与弊?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理论基础
高考英语首先推行社会化考试,实行“一年多考”,推进了高考改革的破冰之旅。这一以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为宗旨的高考改革,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1.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个性、价值、尊严,注重对个体的整体考查。人本主义的教育目的强调人的自我实现。这一教育目的观就为高考制度改革、推进考试社会化,提供了理論基础。“一年多考”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考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高考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考试的公平性有所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考试适应能力的调节,从而更好地发挥真实水平,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壁垒,使高考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也更利于高等学校和社会选拨优秀的人才。
2.情感过滤假说
克拉申认为,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和情感过滤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并不代表学习者就习得了目的语,二语习得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经过情感过滤才可能变成吸入的语言。学习者只有降低情感过滤,也就是降低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才能有效地吸入语言。考试时,心理素质较差的考生可能注意力难以集中,紧张、焦虑、害怕,最终导致考试结果不甚理想。“一年多考”可以适当降低考生的焦虑,让考生在相对轻松的心境下去参加考试,有利于考生对自身“应考”能力的调节,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3.形成性评价理论
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其主要目的是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形成性评价通过评价来激励主体的参与性,强调学习者建构知识时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对学生知识建构过程进行评价,这就能更客观公正地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英语考试社会化,是评价方式多元化的一种体现。
二、英语“一年多考”推进高考破冰之因
高考改革的核心是在努力实现公平的基础上打破应试教育的壁垒,真正推行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更加注重考试的社会化功能而削弱了考试的选拔功能,这就为英语考试社会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近年来,英语地位被神圣化,导致学生甚至全体国民花费过多的时间学习英语,而国语的地位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社会各界人士对此提出了异议。有人认为,国语是我们的母语,学好国语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同志曾发微博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2]在他看来,在当今社会,汉语越来越被边缘化。他建议教育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升学与英语挂钩,学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不设置英语课程,小学高年级至中学阶段把英语作为选修课,从而提高汉语教学的地位,限制或取缔社会上以盈利为目的的英语培训班的开办。很多学校教师也反映到:现在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英语上,学校、上级也是以英语为重,每学期的测试、竞赛比其它学科多很多,严重挤压了学其他科目的时间。一项调查显示:50.9%的受访者建议在高考中降低英语分数权重[3]。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英语高考进行改革,英语不再纳入高考统考,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另外,英语本身的特征也使得英语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应用性极强,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沟通交流,相比其他科目,一年多考有利于高考英语更好地发挥其本质作用,增强其应用性。英语学习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一次考试并不能判断学生的真实水平,是一门考生成绩浮动较大的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考生成绩的偶然性。此外,高考英语较其他科目的考试具有特殊性,客观题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主观题较少。这一客观因素使得英语一年多考易于操作,如客观题可利用机器阅卷,降低考试成本。
其次,英语成为高考科目改革的第一刀,这是大势所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高考“一年多考”也是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宗旨的,这也可以更好地维护普通高校入学统一考试的安全、有效、公平、公正,确保全体考生的利益。部分省市对英语听力改革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英语“一年多考”奠定了基础。
三、英语“一年多考”的利与弊
在高考英语考试改革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网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共2275人参与):表示看好英语“一年多考”的占42.5%,表示不看好的占38.4%,表示不好说的占19.2%。其中,家长占50.9%,教师占20.1%,学生占8.0%[3]。
对高考英语“一年多考”持肯定意见的受访者认为“一年多考”的好处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分散考试压力。“一考定终身”是一锤子买卖,用分数简单书写学生的一生,这无疑会造成学生、家长、教师的高度紧张。将英语改为“一年多考”,学生就可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考试的压力就会相对减少,就能以更好的心态去参加考试,这使得考试更加人性化。
第二,能更真实地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根据测试理论,多次的测试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在高考中有心理素质较差或受外界干扰的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从而导致与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造成终生的遗憾。高考英语实行“一年多考”,将会改变以往“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局面,降低发挥失常的偶然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第三,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一年多考”对考生以及家长来说都更加人性化。如果在这次考试中没有发挥好,考生还可以选择第二次机会,直到考到自己满意为止。考试的社会化也就将考试从选拔性考试转向水平测试,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合理,招生考试制度不断得以完善。
第四,督促学生刻苦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一年多考”使学生不能再“临时抱佛脚”,而必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一步一个脚印,减少了学生投机取巧的成分。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英语“一年多考”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实质,英语改革的效果也不会太明显,反而会加大考试压力、占用大量社会资源、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进度。
首先,考试压力加大。改革的出发点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却可能事与愿违。有人认为,对于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无论是考一次还是考几次都不能缓解压力,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说,考一次已经是折磨了,一年考几次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且“一年多考”的话,学生总希望自己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发挥得更好,那么学生就会一直处于备战状态,这无疑会加重考生的学业负担。
其次,占用大量社会资源。我国考生数量庞大,在一年一度的大考中,教育部门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为考试服务。如果实行“一年多考”,无论是命题、阅卷、保密工作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实现“一年多考”,有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
最后,打乱学生复习节奏。“一年多考”使教师必须时时为学生参加考试做准备,这无疑会打乱教师的教学进度;同时,学生也不得不为了参加考试而改变学习策略,扰乱复习计划。
一年多考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让教育更加人性化,这是教育改革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应试教育弊端的不断出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但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能操之过急,要稳步推进。
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是时代的呼唤,高考制度要改,但不能照搬外国模式,而且关键不在一年考几次考试,而在于如何与素质教育对接上,如何选拔到真正的优秀人才!要以“是否有利于推进更为广泛的公平,是否有利于促进正面竞争,是否引起的争议和阵痛最小”为标准来衡量高考改革的成效,使高考改革朝着维护教育公平、利于人才培养的方向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半岛晨报.微语录:王旭明:“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N/OL].http://domestic.kankanews.com/c/2013-09-10/0042689570.shtml,2014-3-12.
[3] 孙艺璇,王俊秀.高考英语改革42.5%受访者看好“一年两考”.中国青年报,2013-10-24.
【责任编辑郑雪凌】
高考改革方案指出:英语将退出统一高考,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考生可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考试的灵活性、自主性、适应性进一步加强。高考考试社会化是大势所趋,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把学生从疲于奔命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的需要。然而,在众多的考试科目中,为什么英语成为高考改革的“第一刀”?其理论基础是什么?“一年多考”有什么样的利与弊?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理论基础
高考英语首先推行社会化考试,实行“一年多考”,推进了高考改革的破冰之旅。这一以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为宗旨的高考改革,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1.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个性、价值、尊严,注重对个体的整体考查。人本主义的教育目的强调人的自我实现。这一教育目的观就为高考制度改革、推进考试社会化,提供了理論基础。“一年多考”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考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高考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考试的公平性有所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考试适应能力的调节,从而更好地发挥真实水平,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壁垒,使高考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也更利于高等学校和社会选拨优秀的人才。
2.情感过滤假说
克拉申认为,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和情感过滤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并不代表学习者就习得了目的语,二语习得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经过情感过滤才可能变成吸入的语言。学习者只有降低情感过滤,也就是降低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才能有效地吸入语言。考试时,心理素质较差的考生可能注意力难以集中,紧张、焦虑、害怕,最终导致考试结果不甚理想。“一年多考”可以适当降低考生的焦虑,让考生在相对轻松的心境下去参加考试,有利于考生对自身“应考”能力的调节,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3.形成性评价理论
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其主要目的是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形成性评价通过评价来激励主体的参与性,强调学习者建构知识时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对学生知识建构过程进行评价,这就能更客观公正地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英语考试社会化,是评价方式多元化的一种体现。
二、英语“一年多考”推进高考破冰之因
高考改革的核心是在努力实现公平的基础上打破应试教育的壁垒,真正推行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更加注重考试的社会化功能而削弱了考试的选拔功能,这就为英语考试社会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近年来,英语地位被神圣化,导致学生甚至全体国民花费过多的时间学习英语,而国语的地位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社会各界人士对此提出了异议。有人认为,国语是我们的母语,学好国语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同志曾发微博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2]在他看来,在当今社会,汉语越来越被边缘化。他建议教育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升学与英语挂钩,学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不设置英语课程,小学高年级至中学阶段把英语作为选修课,从而提高汉语教学的地位,限制或取缔社会上以盈利为目的的英语培训班的开办。很多学校教师也反映到:现在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英语上,学校、上级也是以英语为重,每学期的测试、竞赛比其它学科多很多,严重挤压了学其他科目的时间。一项调查显示:50.9%的受访者建议在高考中降低英语分数权重[3]。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英语高考进行改革,英语不再纳入高考统考,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另外,英语本身的特征也使得英语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应用性极强,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沟通交流,相比其他科目,一年多考有利于高考英语更好地发挥其本质作用,增强其应用性。英语学习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一次考试并不能判断学生的真实水平,是一门考生成绩浮动较大的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考生成绩的偶然性。此外,高考英语较其他科目的考试具有特殊性,客观题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主观题较少。这一客观因素使得英语一年多考易于操作,如客观题可利用机器阅卷,降低考试成本。
其次,英语成为高考科目改革的第一刀,这是大势所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高考“一年多考”也是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宗旨的,这也可以更好地维护普通高校入学统一考试的安全、有效、公平、公正,确保全体考生的利益。部分省市对英语听力改革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英语“一年多考”奠定了基础。
三、英语“一年多考”的利与弊
在高考英语考试改革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网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共2275人参与):表示看好英语“一年多考”的占42.5%,表示不看好的占38.4%,表示不好说的占19.2%。其中,家长占50.9%,教师占20.1%,学生占8.0%[3]。
对高考英语“一年多考”持肯定意见的受访者认为“一年多考”的好处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分散考试压力。“一考定终身”是一锤子买卖,用分数简单书写学生的一生,这无疑会造成学生、家长、教师的高度紧张。将英语改为“一年多考”,学生就可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考试的压力就会相对减少,就能以更好的心态去参加考试,这使得考试更加人性化。
第二,能更真实地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根据测试理论,多次的测试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在高考中有心理素质较差或受外界干扰的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从而导致与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造成终生的遗憾。高考英语实行“一年多考”,将会改变以往“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局面,降低发挥失常的偶然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第三,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一年多考”对考生以及家长来说都更加人性化。如果在这次考试中没有发挥好,考生还可以选择第二次机会,直到考到自己满意为止。考试的社会化也就将考试从选拔性考试转向水平测试,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合理,招生考试制度不断得以完善。
第四,督促学生刻苦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一年多考”使学生不能再“临时抱佛脚”,而必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一步一个脚印,减少了学生投机取巧的成分。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英语“一年多考”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实质,英语改革的效果也不会太明显,反而会加大考试压力、占用大量社会资源、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进度。
首先,考试压力加大。改革的出发点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却可能事与愿违。有人认为,对于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无论是考一次还是考几次都不能缓解压力,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说,考一次已经是折磨了,一年考几次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且“一年多考”的话,学生总希望自己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发挥得更好,那么学生就会一直处于备战状态,这无疑会加重考生的学业负担。
其次,占用大量社会资源。我国考生数量庞大,在一年一度的大考中,教育部门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为考试服务。如果实行“一年多考”,无论是命题、阅卷、保密工作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实现“一年多考”,有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
最后,打乱学生复习节奏。“一年多考”使教师必须时时为学生参加考试做准备,这无疑会打乱教师的教学进度;同时,学生也不得不为了参加考试而改变学习策略,扰乱复习计划。
一年多考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让教育更加人性化,这是教育改革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应试教育弊端的不断出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但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能操之过急,要稳步推进。
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是时代的呼唤,高考制度要改,但不能照搬外国模式,而且关键不在一年考几次考试,而在于如何与素质教育对接上,如何选拔到真正的优秀人才!要以“是否有利于推进更为广泛的公平,是否有利于促进正面竞争,是否引起的争议和阵痛最小”为标准来衡量高考改革的成效,使高考改革朝着维护教育公平、利于人才培养的方向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半岛晨报.微语录:王旭明:“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N/OL].http://domestic.kankanews.com/c/2013-09-10/0042689570.shtml,2014-3-12.
[3] 孙艺璇,王俊秀.高考英语改革42.5%受访者看好“一年两考”.中国青年报,2013-10-24.
【责任编辑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