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美术课堂中,中国油画欣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作品进行欣赏并重视学生的评述。教师引导时,应注重欣赏角度有侧重,作品有经典性;注重解析名家名作的背景;注重作品民族风格、思想性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关键词】中学美术 中国油画 欣赏教学
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美术教材,“欣赏 评述”单元的中国油画作品,选用的基本是新中国美术代表作。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中国油画,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贯穿于中国油画欣赏课始终,旨在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课程的能力。
一、学生做什么
(一)自主合作探究。《美术课程标准解读》认为:“进行美术欣赏最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也可以将三种方式综合到一起。”学生在欣赏中国油画作品时,既是主体,又是求知者。为使学生取得“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效果,笔者在课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油画的相关资料,提出相关问题。通过布置预习任务,明确小组分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参与课堂探究的热情。
(二)重视学生的评述。评述指的是美术评论,它属于欣赏活动的一部分。美术新课标强调:“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述。”因此,在中国油画欣赏课中,学生的评述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教师做什么
在新课程中,虽然教师处于辅助、协调的地位,但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老师需要精心设计、反复权衡,尽力使课堂效果最优化。在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中国油画欣赏,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 注重重点。1.欣赏角度有侧重。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作品的能力和方法。比如,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从传记的角度,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从美术史的角度等。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不同的中国油画作品选择的欣赏角度应该有所侧重,角度过多不仅影响课堂进度,而且评述作品也会显得松散,所以多角度中也应突出重点。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罗工柳的《地道战》时,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就是重点角度;欣赏杜键的《在激流中前进》时,则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上大面积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雄健有力的油画笔触,凝重的色调,来体会黄河船工们在劳动中所展示出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其中美术语言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就应对学生加以重点引导,其余角度或轻轻带过,或干脆不提。2.作品的选择应具经典性。中国油画历经百年发展,涌现出了大量名家名作,在中学美术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精选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欣赏。笔者认为,在美术欣赏课中,必须把经典作品引进课堂,因为“经典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经典性和永恒性,在于无论是它的艺术形式、技法,还是它所具有的精神内涵,都是最优秀的。”教材上选登的中国油画作品虽然是编委们精心挑选的经典作品,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应拘泥于教材,应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授教作品,可兼顾未入选教材的名家名作,拓展学生视野。
(二) 注重解析背景。课堂上,教师需用心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求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对名家名作的历史、传记等背景感兴趣,在课堂上参与热情很高。于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中国油画时,立足背景的解析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中国油画史的简要解析。邵大箴在他的文章中把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归纳为初始期、培育期、转换期、新生期、逆转期、勃兴期。其中每一时期若要展开都可洋洋洒洒,但中学美术课在时间上不允许全面铺开,因此在课堂上只是简单介绍,对于初始期、培育期这些学生难以记忆的名词一般不提,只侧重于简要解析具有突出成就的新中国油画史,与教材内容相呼应。2.作品历史背景的解析。有些中国油画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例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每当我对学生讲述这矗立在狼牙山之巅的伟大形象背后隐藏的动人故事时,学生专注倾听的神情,仿佛跨越了时空,与画面中的英雄同呼吸、共命运。
(三)注重解读艺术特点。在进行中国油画欣赏评述时,作品所蕴涵的艺术特点,教师应给予有效的解读。其中涉及到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艺术语言,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基础,体会不深。因而我在引导学生欣赏时,艺术特点上侧重于解读以下两点:
1.作品的民族风格。许多中国油画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因此,在欣赏课上,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民族特色。例如,欣赏吴冠中的《鲁迅的故乡》,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品味那重重叠叠的黑瓦白墙,迂回曲折的小桥流水,画面平衡的黑白位置,统一的青灰冷色调,让他们发现某些技法、画面形式源自中国水墨画,从中体会中西合璧的油画技巧。2.作品的思想性。在引导学生探讨中国油画的艺术特点时,作品的思想性需要重点解读。例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除了探求油画的民族风格外,也展现了对开国元勋的崇敬和建设新中国的热情。罗中立的《父亲》,高达两米的画幅上,用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那古铜色的脸、饱经艰苦岁月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缺牙的嘴巴,通过老师的解读,激发了学生深切关注广大农民命运的情感。经典的中国油画往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内涵或涉及文化、政治、社会等背景,或体现作者的个性、思想、艺术观,或传达所享有的气氛、心情、观念等,需要教师对不同作品进行不同的思想内涵解读。
综上所述,在中学美术课堂中的中国油画欣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对作品进行欣赏时,学生需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重视学生的评述。教师引导时,应注重欣赏角度有侧重,作品有经典性;注重解析名家名作的背景;注重作品民族风格、思想性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作品欣赏中感受到兴趣、乐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阮荣春.《中国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
【关键词】中学美术 中国油画 欣赏教学
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美术教材,“欣赏 评述”单元的中国油画作品,选用的基本是新中国美术代表作。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中国油画,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贯穿于中国油画欣赏课始终,旨在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课程的能力。
一、学生做什么
(一)自主合作探究。《美术课程标准解读》认为:“进行美术欣赏最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也可以将三种方式综合到一起。”学生在欣赏中国油画作品时,既是主体,又是求知者。为使学生取得“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效果,笔者在课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油画的相关资料,提出相关问题。通过布置预习任务,明确小组分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参与课堂探究的热情。
(二)重视学生的评述。评述指的是美术评论,它属于欣赏活动的一部分。美术新课标强调:“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述。”因此,在中国油画欣赏课中,学生的评述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教师做什么
在新课程中,虽然教师处于辅助、协调的地位,但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老师需要精心设计、反复权衡,尽力使课堂效果最优化。在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中国油画欣赏,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 注重重点。1.欣赏角度有侧重。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作品的能力和方法。比如,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从传记的角度,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从美术史的角度等。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不同的中国油画作品选择的欣赏角度应该有所侧重,角度过多不仅影响课堂进度,而且评述作品也会显得松散,所以多角度中也应突出重点。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罗工柳的《地道战》时,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就是重点角度;欣赏杜键的《在激流中前进》时,则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上大面积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雄健有力的油画笔触,凝重的色调,来体会黄河船工们在劳动中所展示出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其中美术语言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就应对学生加以重点引导,其余角度或轻轻带过,或干脆不提。2.作品的选择应具经典性。中国油画历经百年发展,涌现出了大量名家名作,在中学美术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精选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欣赏。笔者认为,在美术欣赏课中,必须把经典作品引进课堂,因为“经典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经典性和永恒性,在于无论是它的艺术形式、技法,还是它所具有的精神内涵,都是最优秀的。”教材上选登的中国油画作品虽然是编委们精心挑选的经典作品,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应拘泥于教材,应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授教作品,可兼顾未入选教材的名家名作,拓展学生视野。
(二) 注重解析背景。课堂上,教师需用心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求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对名家名作的历史、传记等背景感兴趣,在课堂上参与热情很高。于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中国油画时,立足背景的解析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中国油画史的简要解析。邵大箴在他的文章中把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归纳为初始期、培育期、转换期、新生期、逆转期、勃兴期。其中每一时期若要展开都可洋洋洒洒,但中学美术课在时间上不允许全面铺开,因此在课堂上只是简单介绍,对于初始期、培育期这些学生难以记忆的名词一般不提,只侧重于简要解析具有突出成就的新中国油画史,与教材内容相呼应。2.作品历史背景的解析。有些中国油画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例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每当我对学生讲述这矗立在狼牙山之巅的伟大形象背后隐藏的动人故事时,学生专注倾听的神情,仿佛跨越了时空,与画面中的英雄同呼吸、共命运。
(三)注重解读艺术特点。在进行中国油画欣赏评述时,作品所蕴涵的艺术特点,教师应给予有效的解读。其中涉及到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艺术语言,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基础,体会不深。因而我在引导学生欣赏时,艺术特点上侧重于解读以下两点:
1.作品的民族风格。许多中国油画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因此,在欣赏课上,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民族特色。例如,欣赏吴冠中的《鲁迅的故乡》,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品味那重重叠叠的黑瓦白墙,迂回曲折的小桥流水,画面平衡的黑白位置,统一的青灰冷色调,让他们发现某些技法、画面形式源自中国水墨画,从中体会中西合璧的油画技巧。2.作品的思想性。在引导学生探讨中国油画的艺术特点时,作品的思想性需要重点解读。例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除了探求油画的民族风格外,也展现了对开国元勋的崇敬和建设新中国的热情。罗中立的《父亲》,高达两米的画幅上,用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那古铜色的脸、饱经艰苦岁月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缺牙的嘴巴,通过老师的解读,激发了学生深切关注广大农民命运的情感。经典的中国油画往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内涵或涉及文化、政治、社会等背景,或体现作者的个性、思想、艺术观,或传达所享有的气氛、心情、观念等,需要教师对不同作品进行不同的思想内涵解读。
综上所述,在中学美术课堂中的中国油画欣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对作品进行欣赏时,学生需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重视学生的评述。教师引导时,应注重欣赏角度有侧重,作品有经典性;注重解析名家名作的背景;注重作品民族风格、思想性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作品欣赏中感受到兴趣、乐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阮荣春.《中国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