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知道黄濬的名字,是在他的名著《花随人圣 摭忆》里面,准确的说,是看了瞿兑之先生的序言,才勾起我对这位近代才人的兴趣。黄濬字哲维,号秋岳,福建侯官(福州)人,近代的同光体诗人之一,陈衍(石遗)老人的弟子,在民初的北京文坛,他曾经是叱咤一时的人物,还很受到汪精卫的赏识,任命为行政院机要秘书,但是他的下场很不光彩:民国二十六年(1937),他因出卖蒋介石的江阴要塞机密被揭发,以通敌罪伏法,是抗战以来的第一位以汉奸罪伏法的高官。
黄濬的才情,无疑是后世的文人赏识和惋惜他的因由。他青年时在京华做小官的时候,已经和石遗老人、黄节、曾习经、林琴南等名士唱和,在《摭忆》中,他所提到的清季老宿还有很多,如沈曾植也曾经对他青眼有加,同辈之中,和秋岳交情最深的,非梁鸿志莫属。梁是他的福建同乡,又是石遗的同门,甚至诗的风格也很有相同之处。
在近年的拍卖上偶尔可以见到一些秋岳的书法作品,见诸绢素,他的书法确实是民国初年的名家,早在1989年王朝宾编《民国书法》时,就收入他的一件条幅,见得比较多的是他的对联,有欧体的骨力和北碑的硬朗,和梁鸿志的肥腴又不同趣。黄写对联喜欢用朱丝栏格,然后集唐宋人的诗句作对,就像梁任公所喜欢的那种。还有他和张大千昆仲也是好朋友,大千的画也多见他的题诗。物稀则贵,现在他的片纸只字也不容易见到了,前年友人买到一对,价钱已在万元以上矣。
黄的书法还可以见到,要读他的诗集却比较费劲。他的诗近几十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几乎不见于各种选本之中,钱仲联编《近代诗抄》,连郑海藏也不收录,何况秋岳。他的诗集名为《聆风簃诗》,八卷附词一卷,这套诗集和它的作者命运一样都是多灾多难的。
汪辟疆《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丙丁之交,上海中华书局拟以《爰居阁诗》(梁鸿志),及夏敬观《忍古楼诗》,黄溶《聆风移诗》同时印刷问世,三家皆先后与中华签有合同,不意排印未竣,事变忽起,黄以通敌服上刑,书局畏祸,印事搁浅,爰居(指梁)急赴书局将《聆风移诗》稿取回,合同取消。”这里的丙丁,当指1936、1937之间的事,梁因为中华迟迟未交出他的《爰居阁诗》印样,索性也取回了自己的诗稿,所以中华只印了《忍古楼诗》一种。
梁鸿志毕竟很重同门之交情,1941年,他已身任汪记的监察院长,他出资重印了《聆风簃诗》,今天还可以读到秋岳的遗诗,梁的心力是不可不记的。
在民国的个人别集中,《聆风簃》和《爰居阁》都是最精的一类:板框高大,开本宽阔,字体仿宋体,有欧的瘦长姿态,刚好与黄秋岳的书法相呼应。书的题签,是梁鸿志的手笔,最前面是陈石遗的序,夏敬观的序,然后,是梁鸿志的序。
梁序的文字,流露出对这位数十年同门诗友的缱绻之情,在回忆了光绪末年他们相识,交往的经历之后,在最后一段,他写道:
呜呼,哲维亡矣,其不亡者仅此!余以三十年之交旧,追维平日文酒之乐,离合之迹,虽风逝电谢,不可抟挽,然一展卷间,仿佛遇诸纸上,令人悲咽不可仰回矣。哲维临命之岁(指1937年),序余《爰居阁诗》,脱稿示余,并几赏析,宛然前日事耳。今颉之既刻聆风簃诗,乃征余序,辄以泪濡笔书此,以塞其意,哲维有知,其许我耶?
同门的凋谢,故友的伏法,令梁痛心之余,也令梁勾起对自身遭际的孤单、迷茫之感,当时他只是一个有名无权的傀儡。“颉之”是黄的幼子,梁虽然自己资助印书,但是还是由黄的家属出面,当时黄的家人正在彷徨之中,秋岳是父子二人同日同罪伏法的,没有梁的资助,哪有这份心力。瞿兑之的《摭忆》序说:哲维骤被独柳之祸云云,说的还比较隐晦,而梁的序言就毫不掩饰他的悲伤之情。
黄的书斋,都知道叫“花随人圣庵”,可是这个奇怪的名字,没有人作过解释,寒斋藏有一件他精心书写的小楷扇子,两面写了数百字的自作诗,送给北京著名的画家汤涤(定之),其中第一首就是和梁鸿志的《超山二首》,其中写到“花当答客问,圣句信妙独”,这也许是“花随人圣”的一个注释吧。
梁鸿志的照片,见过不止一张,黄的模样,却很稀少,多番搜寻之下,终于在民国初的《青鹤》杂志扉页中见到一幅:小圆的脸庞,戴着圆圆的眼镜,微有须,儒雅之中带着几分清气,对着这幅照片,对着他秀硬的书法,清峻的诗篇,我怎么也无法和“奸细”两字联想起来。秋岳诗有云“南望战云初不极,更移归梦入刀环”:南方战云还没有卷起,他却真的先赴“刀环”了。`
黄濬的才情,无疑是后世的文人赏识和惋惜他的因由。他青年时在京华做小官的时候,已经和石遗老人、黄节、曾习经、林琴南等名士唱和,在《摭忆》中,他所提到的清季老宿还有很多,如沈曾植也曾经对他青眼有加,同辈之中,和秋岳交情最深的,非梁鸿志莫属。梁是他的福建同乡,又是石遗的同门,甚至诗的风格也很有相同之处。
在近年的拍卖上偶尔可以见到一些秋岳的书法作品,见诸绢素,他的书法确实是民国初年的名家,早在1989年王朝宾编《民国书法》时,就收入他的一件条幅,见得比较多的是他的对联,有欧体的骨力和北碑的硬朗,和梁鸿志的肥腴又不同趣。黄写对联喜欢用朱丝栏格,然后集唐宋人的诗句作对,就像梁任公所喜欢的那种。还有他和张大千昆仲也是好朋友,大千的画也多见他的题诗。物稀则贵,现在他的片纸只字也不容易见到了,前年友人买到一对,价钱已在万元以上矣。
黄的书法还可以见到,要读他的诗集却比较费劲。他的诗近几十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几乎不见于各种选本之中,钱仲联编《近代诗抄》,连郑海藏也不收录,何况秋岳。他的诗集名为《聆风簃诗》,八卷附词一卷,这套诗集和它的作者命运一样都是多灾多难的。
汪辟疆《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丙丁之交,上海中华书局拟以《爰居阁诗》(梁鸿志),及夏敬观《忍古楼诗》,黄溶《聆风移诗》同时印刷问世,三家皆先后与中华签有合同,不意排印未竣,事变忽起,黄以通敌服上刑,书局畏祸,印事搁浅,爰居(指梁)急赴书局将《聆风移诗》稿取回,合同取消。”这里的丙丁,当指1936、1937之间的事,梁因为中华迟迟未交出他的《爰居阁诗》印样,索性也取回了自己的诗稿,所以中华只印了《忍古楼诗》一种。
梁鸿志毕竟很重同门之交情,1941年,他已身任汪记的监察院长,他出资重印了《聆风簃诗》,今天还可以读到秋岳的遗诗,梁的心力是不可不记的。
在民国的个人别集中,《聆风簃》和《爰居阁》都是最精的一类:板框高大,开本宽阔,字体仿宋体,有欧的瘦长姿态,刚好与黄秋岳的书法相呼应。书的题签,是梁鸿志的手笔,最前面是陈石遗的序,夏敬观的序,然后,是梁鸿志的序。
梁序的文字,流露出对这位数十年同门诗友的缱绻之情,在回忆了光绪末年他们相识,交往的经历之后,在最后一段,他写道:
呜呼,哲维亡矣,其不亡者仅此!余以三十年之交旧,追维平日文酒之乐,离合之迹,虽风逝电谢,不可抟挽,然一展卷间,仿佛遇诸纸上,令人悲咽不可仰回矣。哲维临命之岁(指1937年),序余《爰居阁诗》,脱稿示余,并几赏析,宛然前日事耳。今颉之既刻聆风簃诗,乃征余序,辄以泪濡笔书此,以塞其意,哲维有知,其许我耶?
同门的凋谢,故友的伏法,令梁痛心之余,也令梁勾起对自身遭际的孤单、迷茫之感,当时他只是一个有名无权的傀儡。“颉之”是黄的幼子,梁虽然自己资助印书,但是还是由黄的家属出面,当时黄的家人正在彷徨之中,秋岳是父子二人同日同罪伏法的,没有梁的资助,哪有这份心力。瞿兑之的《摭忆》序说:哲维骤被独柳之祸云云,说的还比较隐晦,而梁的序言就毫不掩饰他的悲伤之情。
黄的书斋,都知道叫“花随人圣庵”,可是这个奇怪的名字,没有人作过解释,寒斋藏有一件他精心书写的小楷扇子,两面写了数百字的自作诗,送给北京著名的画家汤涤(定之),其中第一首就是和梁鸿志的《超山二首》,其中写到“花当答客问,圣句信妙独”,这也许是“花随人圣”的一个注释吧。
梁鸿志的照片,见过不止一张,黄的模样,却很稀少,多番搜寻之下,终于在民国初的《青鹤》杂志扉页中见到一幅:小圆的脸庞,戴着圆圆的眼镜,微有须,儒雅之中带着几分清气,对着这幅照片,对着他秀硬的书法,清峻的诗篇,我怎么也无法和“奸细”两字联想起来。秋岳诗有云“南望战云初不极,更移归梦入刀环”:南方战云还没有卷起,他却真的先赴“刀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