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一词的来源。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一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定的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他积极地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去,要指导、引导他如何去做,这就涉及到了启发的运用。那么,小学数学的启发性教学又该如何实施呢?
一、利用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教材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如一年级下册中,“位置”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
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二、启发思维,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启发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向纵深发展,是启发的关键。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
1.设疑提问是一种启发教学。发起提问是启发思维的很有效的办法之一,如果提问有很好的切入点,能发人深思,那么学生的思维便会非常活跃,教学将随之生动。如果再有教师的因势利导,便会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
2.启发教学并不等同于提问。提问式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重数量,轻质量;重提问,轻反馈;重形式,轻实效;而启发性教学对以上弊端予以完善。启发式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催化剂,这个催化剂要能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独立作出猜测或判断,而不只是停留于外在形式是否热闹上。
(二)启发思维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还应该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要循序渐进,跨度适中;给予耐心,便于思考;有所侧重,画龙点睛;步步深入,乘胜追击。总之要达到启发、引导的目的。
三、鼓励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一)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落实。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老师不用作示范,可以让学生自己设法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于是,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乐在其中,而教师则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才有活力。把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通过测量身边的实物,如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学生们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这样,可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正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要靠他们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代他们完成,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思考能力的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懦夫、低能人,新课程改革就形同虚设,就失去了教改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教师要重视启发,要学会铺路,学会架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获得,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共同构建活力四射的数学课堂。
一、利用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教材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如一年级下册中,“位置”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
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二、启发思维,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启发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向纵深发展,是启发的关键。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
1.设疑提问是一种启发教学。发起提问是启发思维的很有效的办法之一,如果提问有很好的切入点,能发人深思,那么学生的思维便会非常活跃,教学将随之生动。如果再有教师的因势利导,便会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
2.启发教学并不等同于提问。提问式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重数量,轻质量;重提问,轻反馈;重形式,轻实效;而启发性教学对以上弊端予以完善。启发式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催化剂,这个催化剂要能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独立作出猜测或判断,而不只是停留于外在形式是否热闹上。
(二)启发思维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还应该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要循序渐进,跨度适中;给予耐心,便于思考;有所侧重,画龙点睛;步步深入,乘胜追击。总之要达到启发、引导的目的。
三、鼓励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一)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落实。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老师不用作示范,可以让学生自己设法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于是,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乐在其中,而教师则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才有活力。把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通过测量身边的实物,如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学生们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这样,可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正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要靠他们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代他们完成,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思考能力的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懦夫、低能人,新课程改革就形同虚设,就失去了教改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教师要重视启发,要学会铺路,学会架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获得,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共同构建活力四射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