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让讨论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对文本的研究应领先于学生,深于学生,并在参与交流中丰富、提升自己的见解和完善自己的教法。其次,计论是有技巧的,需要老师来设计并不断的调控学生的情绪。有效的课堂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讨论;阅读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2-0058-01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受重视,一些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涌现,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讨论总是一种很常见的学习方法。然而,目前我们课堂讨论的现状是:流于形式,成为点缀,完全是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喝彩声的必要手段,为讨论而讨论。为此,更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索。
首先,教师对文本〔教学内容〕的研究应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并在参与交流中丰富、提升自己的见解和完善自己的教法。王富仁教授说:“尊重课文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是我们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确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唯一途径。”所以对文本的“求异”或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总是受特定的文本限定的。教师自己明白了这一文本读解的规律,才能理性地组织课堂讨论,正确引导学生去寻找作品的本质性意义,领悟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得到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的熏陶。在这样的基础上,讨论才能出成果,出新意。在讨论中激发思维、形成比较,讨论就是成功的。所以,在实践中,教师必须勤于钻研文本,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同时注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发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有意识地筛选。离开了文本,失去对解读的本质性意义、本体性意义,语文课就没了语文味。
其次,讨论它是有技巧的,需要教师来设计并不断的调控学生的情绪。讨论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它的严密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讨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明白学生讨论要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第二,讨论之前必须有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第三就是教师要及时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通过学生的情绪来做出判断。及时的终止讨论,避免浪费时间。第四要有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把他们那一组讨论的成果讲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还会让在讨论中处于弱势的学生再次寻找问题的思路。第五要让每一个学生形成书面文字,只有写出来学生才算是真正的了解。
那么,怎样有效组织课堂讨论呢?笔者认为:
第一,用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努力创设和谐的环境。“师生谐和教学兴”(肖家芸)。可以说,没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没有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没有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就不能顺利开展课堂讨论。因此,营造良好的讨论环境有赖于教师改变专制的教学作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情辞恳切、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讨论,乐于讨论。事实证明,充分尊重学生不同见解的做法,不但构建了师生的和谐关系,还使学生的一些新奇而富有创造的观点不时在课堂中涌现出来。
第二、精心选择讨论的问题,恰当把握讨论的时机。课堂讨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了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鉴于此,在不少语文教学公开课中,课堂讨论被一些语文教师作为一道不可或缺的“菜
肴”,在教学环节中无视教材的特点和具体的要求,千篇一律开展“轰轰烈烈”的课堂讨论,以突出“议论纷纷”的课堂气氛;更有甚者,发展到了“一讨(论)到底”的局面,这实在是对课堂讨论的误用滥用!我们要精选讨论的问题,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争执,有必要进行讨论,以正本清源。通过讨论,能使学生的观点由分散到统一,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到认识的升华。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考虑是否进行讨论,因为讨论这一教学形式本身就具有集集体智慧来解决难题的优势。设计讨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价值,又要使学生能够接受。
设计“问题”重要,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同样重要。遇到疑难问题时展开讨论,能够使讨论成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彼此启发,集思广益,从而深化认识,顺利解决问题;遇到意见不一,出现争执时展开讨论,可以使问题“越辨越明”,从而激发思维,强化正确的认识。为此,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不但要求教师精熟文本,还要求教师要体察“生”情,对学生渴求明白的问题灵活开展课堂讨论,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灵活选择讨论的形式,合理调控讨论的过程。课堂讨论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指导式讨论、辩论式讨论、报告式讨论、陈述评价性讨论、相互提问式讨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讨论内容的特点等因素来确定恰当的讨论形式,要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言、有所获。
第四、适时采用适度、多样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评价一定要适时、适度,又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但教师评价要适时、适度,评价要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或深入持续,或另辟蹊径,或针锋相对,或全面综述。三是有声评价与无声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的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口头评价,其次是无声评价。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却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讨论,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让我们真正变课堂为学堂,使课堂讨论真正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途
径,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讨论;阅读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2-0058-01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受重视,一些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涌现,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讨论总是一种很常见的学习方法。然而,目前我们课堂讨论的现状是:流于形式,成为点缀,完全是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喝彩声的必要手段,为讨论而讨论。为此,更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索。
首先,教师对文本〔教学内容〕的研究应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并在参与交流中丰富、提升自己的见解和完善自己的教法。王富仁教授说:“尊重课文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是我们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确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唯一途径。”所以对文本的“求异”或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总是受特定的文本限定的。教师自己明白了这一文本读解的规律,才能理性地组织课堂讨论,正确引导学生去寻找作品的本质性意义,领悟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得到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的熏陶。在这样的基础上,讨论才能出成果,出新意。在讨论中激发思维、形成比较,讨论就是成功的。所以,在实践中,教师必须勤于钻研文本,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同时注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发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有意识地筛选。离开了文本,失去对解读的本质性意义、本体性意义,语文课就没了语文味。
其次,讨论它是有技巧的,需要教师来设计并不断的调控学生的情绪。讨论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它的严密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讨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明白学生讨论要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第二,讨论之前必须有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第三就是教师要及时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通过学生的情绪来做出判断。及时的终止讨论,避免浪费时间。第四要有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把他们那一组讨论的成果讲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还会让在讨论中处于弱势的学生再次寻找问题的思路。第五要让每一个学生形成书面文字,只有写出来学生才算是真正的了解。
那么,怎样有效组织课堂讨论呢?笔者认为:
第一,用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努力创设和谐的环境。“师生谐和教学兴”(肖家芸)。可以说,没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没有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没有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就不能顺利开展课堂讨论。因此,营造良好的讨论环境有赖于教师改变专制的教学作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情辞恳切、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讨论,乐于讨论。事实证明,充分尊重学生不同见解的做法,不但构建了师生的和谐关系,还使学生的一些新奇而富有创造的观点不时在课堂中涌现出来。
第二、精心选择讨论的问题,恰当把握讨论的时机。课堂讨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了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鉴于此,在不少语文教学公开课中,课堂讨论被一些语文教师作为一道不可或缺的“菜
肴”,在教学环节中无视教材的特点和具体的要求,千篇一律开展“轰轰烈烈”的课堂讨论,以突出“议论纷纷”的课堂气氛;更有甚者,发展到了“一讨(论)到底”的局面,这实在是对课堂讨论的误用滥用!我们要精选讨论的问题,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争执,有必要进行讨论,以正本清源。通过讨论,能使学生的观点由分散到统一,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到认识的升华。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考虑是否进行讨论,因为讨论这一教学形式本身就具有集集体智慧来解决难题的优势。设计讨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价值,又要使学生能够接受。
设计“问题”重要,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同样重要。遇到疑难问题时展开讨论,能够使讨论成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彼此启发,集思广益,从而深化认识,顺利解决问题;遇到意见不一,出现争执时展开讨论,可以使问题“越辨越明”,从而激发思维,强化正确的认识。为此,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不但要求教师精熟文本,还要求教师要体察“生”情,对学生渴求明白的问题灵活开展课堂讨论,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灵活选择讨论的形式,合理调控讨论的过程。课堂讨论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指导式讨论、辩论式讨论、报告式讨论、陈述评价性讨论、相互提问式讨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讨论内容的特点等因素来确定恰当的讨论形式,要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言、有所获。
第四、适时采用适度、多样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评价一定要适时、适度,又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但教师评价要适时、适度,评价要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或深入持续,或另辟蹊径,或针锋相对,或全面综述。三是有声评价与无声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的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口头评价,其次是无声评价。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却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讨论,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让我们真正变课堂为学堂,使课堂讨论真正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途
径,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