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早已脍炙人口,只有去过台湾才明白:大陆是台湾的乡愁,台湾更是大陆的乡愁!那是文化的乡愁,血脉的乡愁,情感的乡愁……乡愁之外,一趟工艺之旅,亦是文化之旅、美食之旅。
三月是最好的季节。一路从北向南,从台北到高雄,台湾的风土人情,无不让^如沐春风。原来去台湾,就是回家!
其貌不扬的背后
从桃园机场到台北市区,目光所及自然是公路两旁的建筑。远远望去,除了高高在上的台北地标101大厦,整个城市的高楼大厦并不太多。倘若稍待些时日,穿梭其中,你自会发现在略显陈旧的容颜下,这座城市所散发的独特气质。可谓老派中不失创意,沧桑中尽显活力。那不是仅靠钢筋水泥能够定义的。正如龙应台所说,要靠文明的力量。我们从大陆各地跨海而来,不正是要寻求这种力量吗?
于是,第一站我们选择了法蓝瓷。
在灿烂的阳光下,当车停在一栋不起眼的旧楼前时,这个享誉国际的陶瓷企业总部还是打破了人们的想象。恍惚间,法蓝瓷的郑小姐已热情迎出,带我们上楼参观。途经研发设计中心,在紧凑的格子间里,设计师与雕模师们正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中。各种造型独特的坯体正在他们手中精雕细琢。其专注的神情,娴熟的技艺,如同艺术家对待正欲新生的作品!这一幕,再次印证了法蓝瓷给予人们的一贯印象:它既是商品,更是艺术品。
在另一层的法蓝瓷展厅,其更多的经典产品让人目不暇接。不管是让法蓝瓷成名的“蝶舞”系列,为马英九出访定制的赠礼,还是与台北故宫合作开发的瓷品,无不传递出蕴含东方哲理的生活美学。它所代表的文化与艺术之美,是让法蓝瓷深以为傲的。
交流间,郑小姐递给我们她的名片。“这张名片有什么不同?”她说,“这也是我应聘法蓝瓷时考官的问题。”回答各异。答案是,这是一张没有职衔,只有名字的名片。她进一步解释说,在法蓝瓷的管理哲学里,是团队圆形管理。即每个部门都轮流由一个召集人负责,跟进不同的工作及项目。一张名片里的企业文化,足以引发众人思考。
这个由礼品代工起家的陶瓷品牌,如今研发设计在台北,生产在大陆,行销在全球。其创始人陈立恒总爱说,陶瓷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中国人的骄傲。“China isChina,From China back to China!”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们仍然从各种细节里感受到法蓝瓷为华人创造国际陶瓷品牌的自信与努力。或许,一个品牌的成功,不在于企业外表如何华丽大气,而在于其勤练内功——在于目标明确,合理布局,重视设计美学,独到的管理哲学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法蓝瓷给我们每个人都上了一课。
文化守望者
在台北,因为寸土寸金,很多建筑空间都遵循实用主义的设计美学。台湾文化地标之一的汉声杂志社亦是如此。其外表同样不起眼,可大门却被顿有创意地设计成葫芦造型。进去是一个玄关门廊,里面是两个开间的书店。四周的展台及书架上,放满了汉声历年出版的杂志及书籍,以及一些文创生活品。
作为一间文化出版机构,汉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创办以来,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出版的杂志及书籍影响了整整一代台湾人。比如其中的《中国童话》系列,在台湾家庭几乎人手一套。
如今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汉声在北京开设了公司。其创办人黄永松老师也常常奔波于两岸之间。这次因黄老师去了大陆,我们遗憾没能见到他。不过,汉声书店的郑美玲店长及《汉声》杂志的廖雪芬主编仍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此刻我们围坐在长桌边,品着香茗,聆听廖主编介绍《汉声》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分享杂志的办刊经验。
相比本刊《中华手工》的几载光阴,《汉声》那是怎样的四十载啊?它伴随台湾民众前行,推动民间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台湾社会的整体高素质,全凭如《汉声》这般文化种子一粒一粒深耕发芽,乃至有今天的开花结果。文化事业从来都是寂寞的,也都是弱势的。它需要时光的灌溉才能有所收获。汉声的坚守,让人肃然起敬!为了表彰汉声的贡献,台湾政府把汉声所在的街巷,命名为“汉声巷”。这之外,获此殊荣的仅有云门舞集所在的“云门巷”。汉声是一个标杆,激励着所有热爱传统文化与民间工艺的人默默前行!它也是一个密码,让同行者心领神会,携手奋进。对我们来讲,走进汉声,即是汲取精神养料。在浮躁功利的今天,对每一个人尤其重要。
对文化的传承与坚守,如果说汉声让人敬佩,那么日星则让人感动!这是台湾最后一家活字印刷铸字行,隐藏在台北太原路一条更不起眼的小巷内。在电话中,依循店主张介冠先生的指引,我们终于找到日星铸字行。平街及地下两层铺面,无疑就是几十年的老字号。一排排活字字库架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对于好奇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去亲密接触字库上的活字。有人不小心把活字掉落在地上,拾起正待放入架上,却被张先生阻止了。他笑着说,我们这行有个规矩,掉在地上的字不能再放回去。经他解释,我们才明白:原来这十几万字的字库,其位置全靠脑子记。如果重新放入,一是怕放错应置,二是怕铅字损坏,由此会影响印刷时的捡字工作及印刷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激光制版代替了活字印刷,台湾的铸字行也从几十家剩下日星一家。据张先生介绍,零星的一点业务不足以支撑所有的开销。还好房子是自己的,不然这样坚守“要被老婆骂啦!”问他为何要如此坚持?他说:“铸字行是我父亲开的,几十年下来,到如今全台湾只剩一家。我就是要把它传承下去,好让子孙后代能亲眼看到、触摸到什么是祖先的活字印刷!”正如张先生名片上所印:“昔字、惜字、习字”。短短六个字,背后蕴藏了多少的情感与敬意。只有在这一刻,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同文同种!正如龙应台所说:“文化使人们明白了‘同胞’的意义。”临走时,我们纷纷买下喜欢的铅字当做纪念。文化就附着在这小小的铅字上,实在令人感怀!
博物馆之岛
博物馆的质量与数量,从来都是体现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在台湾,不仅大学数量众多,博物馆也遍布全岛。而逛博物馆,也是工艺之旅考察的重要一环。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了68万件珍贵藏品。工艺涉及青铜、玉石、陶瓷、刺绣、漆器、书画、牙雕等各种门类。虽然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仍然让我们大饱眼福。这分明就是一个中华文化宝库!举世闻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等国宝自不待言,更让我们激动的是祖先们凝结智慧与汗水的高超手艺在现代的重现。正如这把象牙编丝扇,用象牙抽丝编织而成。其技艺失传已久,却被大陆的工艺大师所恢复。看到那些历经风雨沧桑迁移来台的国宝被细心珍藏,它们用自身的存在告诉世人中华文明的悠远与伟大,深邃与智慧!身为炎黄子孙,应该骄傲!骄傲的不只是辉煌的历史遗存,还有现代文明在宝岛上的孜孜践行。
带着更多的期待,我们去莺歌看陶瓷,去新竹看玻璃,去三义看木雕,每一个博物馆都独具特色,各有千秋。但相同的是,几乎每一个博物馆都有相应的工艺商店。店内的商品无论大小,从材质到工艺、设计,都跟文创与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反观大陆的博物馆,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莺歌有台湾的“景德镇”之称。走进莺歌陶瓷博物馆,无论是从空间设计、功能布局到体验互动,都值得学习!特别是其功能的多元与民众的互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常规的馆藏展示教育等功能外,莺歌陶瓷博物馆还有可以使用的陶窑,他们会充分利用资源,在创作、展览、产业等多方面与陶艺家、陶瓷业者合作。也有针对成人与儿童设计的,丰富的陶瓷体验课程。我们参观了陶艺DIY教室,不仅面积颇大,而且设计得有趣又实用。
由于历史的沉淀,莺歌逐渐发展成为台湾人的“淘瓷地”。如今与旅游业相结合,莺歌也成为喜欢陶瓷的游客的必游地。漫步在莺歌老街,上百家以陶瓷经营为主的店铺让我们逛花了眼。其中既有名家风格强烈的艺术瓷品,也有日常的陶瓷用品。逛累了,尽可在老街上的富贵陶园大快朵颐。这家结合陶艺展售的特色餐厅,在设计与装潢上都充满艺术风格。其菜品与氛围,都让人赞不绝口。这样美好的饮食体验始终伴随在我们每天的旅程中,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台湾的美食文化。
新竹是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基地,是台湾三大高校中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所在地。新竹的工艺以玻璃闻名于世。在新竹玻璃工艺博物馆,我们正巧赶上国际玻璃艺术节。除了台湾本土的玻璃工艺,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玻璃艺术家作品更让人大开眼界。这种高水;隹的玻璃艺术展在大陆还很少看到,台湾玻璃工艺的水平在整个亚洲可谓名列前茅。博物馆的玻璃工坊内,正有两位工艺师在表演玻璃烧制。一旁的观众席上,有许多父母带着小孩一同观看。随着工艺师将原料在火炉中几次反复烧制、打造,一个红色玻璃盘应运而生,引得人们阵阵欢呼。
离开博物馆时,碰到门口值班的老伯,他问我从大陆哪里来?我说,各地都有,我是在重庆。我问他:“您是新竹人?”他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我是浙江人,1948年就过来了。”
大江大海几十年,我不知道他此生是否还回过故乡。可从这简单的对话,我明显意识到台湾所谓的族群观念。不管是哪里人,不都是中国人么?
工艺之家的启示
台湾最美的是人。从新竹开始,我们逐一拜访了四位著名的工艺家。
黄安福老师是我们杂志的老朋友了,在安福玻雕工作室,黄老师现场给大家展示了精湛的玻雕技艺,令人折服不已!只一刻钟的功夫,一匹矫健逼真的骏马就在黄老师手中栩栩如生。除了勤于创作之外,黄老师还担任台湾工艺发展协会理事长,致力于台湾工艺产业的推动与发展,包括推动两岸工艺的文化交流。喝着香茶,吃着台湾特色点心,我们与黄老师相谈甚欢。特别是黄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两岸的工艺就是要互相学习,提高水平,一起去挣外国人的钱。
而在台中,陶艺家李幸龙与我们分享了漆陶工艺的创作心得;在南投竹山,石雕艺术家陈培泽则与我们讨论了工艺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同在南投,竹艺大师、大禾竹艺工坊创始人刘文煌一来就用其设计的机关盒给我们出了难题,也引发大家浓厚的交流兴趣。刘老师的幽默风趣,不时带来阵阵欢声笑语。听说团员中来自西藏的著名诗人、设计师贺中嗜酒如命,刘老师打趣说要带朋友去拉萨找老贺拼酒。性情中人,总是让人开心!
这些工艺大师们,虽然工艺不同,风格迥异,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引领风骚。他们温厚的性情,专注的态度,执著的工艺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
他们无一例外都入选了“台湾工艺之家”。这是由台湾“文化部”指导,“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主办的权威评选计划。迄今为止,全台湾已有200余位在各个工艺领域获得“台湾工艺之家”殊荣的工艺家。获得“台湾工艺之家”之后,将获得政府如下扶持:1.帮助改善门面、改善空间;2.与地方大学合作;3.组织到岛外参展,在行销上给予补助;4.给予设备补助等。这是从政府层面对工艺的推广与扶持机制。一方面为工艺师提升技艺、创造品牌给予帮助,另一方面也让工艺贴近生活与民众。为此,工艺中心还编纂了《台湾艺游趣》系列指南书籍,引领民众接触工艺文化。
让传统工艺点燃文创之光
要考察台湾工艺,决不可错过“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它从政府与战略的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角度。
该中心位于南投县草屯镇,前身是于1954年1月8日成立的“南投县工艺品产销合作社”。同年7月被誉为“台湾工艺之父”的颜水龙将其改制为南投县工艺研究班,1959年改制为“南投县工艺研习所”。之后又经多次改制,如今是台湾“文化部”下辖机构之一。其主要目标在于:加强工艺文化研究、保存特有工艺技术、培育优秀工艺人才,以及办理工艺竞赛与展览。
完全与印象中的政府与研究机构不同,中心的整个氛围让人舒心惬意。因为这里就是一个工艺天堂!不仅有生活工艺馆、工艺设计馆、工艺资讯馆,还有地方工艺馆和“工艺的店”。在生活工艺馆,每一个工艺门类都有一个工坊,集展览、销售、手作体验为一体。黄安福老师的小女儿也在这里的玻璃工坊工作,她设计的玻璃饰品独具风格,让人喜爱不已。工艺设计馆则集中展出了由工艺中心发起创立的“Yii易”品牌的代表作品。其中有创意十足的竹编茧形椅子,用水灾漂流木创作的书法漆柜……这些充满设计感与审美趣味、实用价值的工艺作品,曾在米兰与北欧的设计大展上备受好评,为亚洲设计争得荣光。难怪日本设计大师喜多俊之会说:“从参展的‘Yii易’品牌产品中,我看见了亚洲之美。” 在随后座谈交流中,接待我们的林秀娟组长介绍了工艺中心的概况,以及台湾文化事业的施政理念,主要是龙应台提出的“四化”。即“泥土化”,是指整合村落文化资源,发展村落微型文化产业,让村落人才回流,建构在地生活美学空间。“国际化”是指增加11个境外文化据点,带动台湾文创产业和文化国际行销的发展。“产值化”是指维持台湾经济竞争力,建立云端“文创咖啡厅”,促进文创内容的流通。“云端化”是指建构文艺整合行动化服务和文化资源库。在此理念下,我们了解到更多工艺中心对工艺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执行计划。包括之前提到的“台湾工艺之家”、“Yii易”品牌计划、各种工艺评奖、展览展销会,以及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等。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工艺中心对台湾工艺发展的推动明确而又实在,既有高度又有深度。
工艺中心只是一个缩影。通过这一行参访,包括去华山文创园、广兴纸寮、卓也小屋、三和瓦窑、宜兰传统艺术中心等地,我们可以看到台湾无处不在的文创氛围。而颜水龙当年所强调的工艺的美与产业价值,如今在台湾重获重视。台湾各界通过创作、产业及教育三个方向推动工艺发展。工艺与文创紧密相连,其根植传统而不囿于传统,从而在生活用品、装饰艺术、贸易礼品、艺术创作等类型间生发出多元身份。这种多元方向产生的工艺活力,是令人羡慕的。这是此行给我们最大的感受。
[编者按]
2013年3月3日至12日,由中华手工杂志社主办的第三期“台湾工艺之旅”顺利出行。从台北出发,途经新北、新竹、苗栗、南投、嘉义、台南、高雄、宜兰等地,考察点涉及工艺企业、博物馆、工作室、文创园区、政府机构等20余处。一行13人,9天行程,在考察工艺文化的同时,也体验台湾社会的人文风情。时间虽然短暂,却让团员获益良多。
考察感言
李宝庆
(光彩年华(北京)科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此次台湾之行收获很多,也学习到了很多。从业务层面讲,台湾的手工艺从业者用一种执著的精神保留、传承着中华传统的工艺、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这种精神值得“浮躁”的我们深思和学习,需要静下心来踏实做事。
另外一方面,此行我们也深切的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积淀和传承。台湾的文明程度比我们要高,民众心态平和淡定,举止彬彬有礼,素质很高,环境干净整洁,这种人文社会环境对我的冲击很大。导游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心细致的安排以及贴心的服务,让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吴佳莹
(凯里好花红工艺品销售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对台湾手工艺产业的感受那就是:品牌营销加专注,任何小产品都可以做成大产业。从我们参观茶山房肥皂铺、三和瓦窑、大禾竹业等都是以品牌经营的理念在经营小商品,但是加上专注的力量就可以使工匠变成大师,使产品变成作品;当商品上附着了品牌和文化的时候,它就不是单纯的商品,就成为文化艺术的载体。俗话说:卖商品最高境界就是卖文化。这就是我要学习的。反观贵州民族工艺品行业,拥有丰富的加工资源,文化资源,但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依赖低端的价格竞争,欠缺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得整个行业发展缓慢,层次偏低,如何从台湾手工艺产业中借鉴经验帮助自身发展,我认为:品牌打造,文化深挖,产业创新,模式创新是必由之路。
贺中
(诗人、设计师)
台湾社会所体现的文明素质,可以归结为几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日本职人精神的影响;民主制度的洗礼。
刘广玲
(山东临沂设计师)
回想台湾之行,收获颇多。每一天都会拜访一位文化传承人,或参观传统文化工坊和博物馆。惊讶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密切接轨。随处所散发的美感时刻引起大脑风暴,不断被冲击,不断被震撼!这是一种坚持与心灵沉寂的力量。这是一种态度!
爱上台湾,不如说是爱上了台湾的文化,爱上了创造及发展台湾文化的艺术者!根植于艺术者心中的文化信仰带给了他们生活的乐趣与追求。是他们为艺术作品赋予了生命,令人爱不释手。台湾,令我们流连忘返,我一定会再来。祝福台湾!
周虹
(成都古骑士商贸公司总经理)
去台湾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向他们学习把事情做到极致,这种极致包括到各个方面。以后的商业竞争就要看谁做得细了。
三月是最好的季节。一路从北向南,从台北到高雄,台湾的风土人情,无不让^如沐春风。原来去台湾,就是回家!
其貌不扬的背后
从桃园机场到台北市区,目光所及自然是公路两旁的建筑。远远望去,除了高高在上的台北地标101大厦,整个城市的高楼大厦并不太多。倘若稍待些时日,穿梭其中,你自会发现在略显陈旧的容颜下,这座城市所散发的独特气质。可谓老派中不失创意,沧桑中尽显活力。那不是仅靠钢筋水泥能够定义的。正如龙应台所说,要靠文明的力量。我们从大陆各地跨海而来,不正是要寻求这种力量吗?
于是,第一站我们选择了法蓝瓷。
在灿烂的阳光下,当车停在一栋不起眼的旧楼前时,这个享誉国际的陶瓷企业总部还是打破了人们的想象。恍惚间,法蓝瓷的郑小姐已热情迎出,带我们上楼参观。途经研发设计中心,在紧凑的格子间里,设计师与雕模师们正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中。各种造型独特的坯体正在他们手中精雕细琢。其专注的神情,娴熟的技艺,如同艺术家对待正欲新生的作品!这一幕,再次印证了法蓝瓷给予人们的一贯印象:它既是商品,更是艺术品。
在另一层的法蓝瓷展厅,其更多的经典产品让人目不暇接。不管是让法蓝瓷成名的“蝶舞”系列,为马英九出访定制的赠礼,还是与台北故宫合作开发的瓷品,无不传递出蕴含东方哲理的生活美学。它所代表的文化与艺术之美,是让法蓝瓷深以为傲的。
交流间,郑小姐递给我们她的名片。“这张名片有什么不同?”她说,“这也是我应聘法蓝瓷时考官的问题。”回答各异。答案是,这是一张没有职衔,只有名字的名片。她进一步解释说,在法蓝瓷的管理哲学里,是团队圆形管理。即每个部门都轮流由一个召集人负责,跟进不同的工作及项目。一张名片里的企业文化,足以引发众人思考。
这个由礼品代工起家的陶瓷品牌,如今研发设计在台北,生产在大陆,行销在全球。其创始人陈立恒总爱说,陶瓷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中国人的骄傲。“China isChina,From China back to China!”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们仍然从各种细节里感受到法蓝瓷为华人创造国际陶瓷品牌的自信与努力。或许,一个品牌的成功,不在于企业外表如何华丽大气,而在于其勤练内功——在于目标明确,合理布局,重视设计美学,独到的管理哲学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法蓝瓷给我们每个人都上了一课。
文化守望者
在台北,因为寸土寸金,很多建筑空间都遵循实用主义的设计美学。台湾文化地标之一的汉声杂志社亦是如此。其外表同样不起眼,可大门却被顿有创意地设计成葫芦造型。进去是一个玄关门廊,里面是两个开间的书店。四周的展台及书架上,放满了汉声历年出版的杂志及书籍,以及一些文创生活品。
作为一间文化出版机构,汉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创办以来,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出版的杂志及书籍影响了整整一代台湾人。比如其中的《中国童话》系列,在台湾家庭几乎人手一套。
如今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汉声在北京开设了公司。其创办人黄永松老师也常常奔波于两岸之间。这次因黄老师去了大陆,我们遗憾没能见到他。不过,汉声书店的郑美玲店长及《汉声》杂志的廖雪芬主编仍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此刻我们围坐在长桌边,品着香茗,聆听廖主编介绍《汉声》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分享杂志的办刊经验。
相比本刊《中华手工》的几载光阴,《汉声》那是怎样的四十载啊?它伴随台湾民众前行,推动民间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台湾社会的整体高素质,全凭如《汉声》这般文化种子一粒一粒深耕发芽,乃至有今天的开花结果。文化事业从来都是寂寞的,也都是弱势的。它需要时光的灌溉才能有所收获。汉声的坚守,让人肃然起敬!为了表彰汉声的贡献,台湾政府把汉声所在的街巷,命名为“汉声巷”。这之外,获此殊荣的仅有云门舞集所在的“云门巷”。汉声是一个标杆,激励着所有热爱传统文化与民间工艺的人默默前行!它也是一个密码,让同行者心领神会,携手奋进。对我们来讲,走进汉声,即是汲取精神养料。在浮躁功利的今天,对每一个人尤其重要。
对文化的传承与坚守,如果说汉声让人敬佩,那么日星则让人感动!这是台湾最后一家活字印刷铸字行,隐藏在台北太原路一条更不起眼的小巷内。在电话中,依循店主张介冠先生的指引,我们终于找到日星铸字行。平街及地下两层铺面,无疑就是几十年的老字号。一排排活字字库架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对于好奇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去亲密接触字库上的活字。有人不小心把活字掉落在地上,拾起正待放入架上,却被张先生阻止了。他笑着说,我们这行有个规矩,掉在地上的字不能再放回去。经他解释,我们才明白:原来这十几万字的字库,其位置全靠脑子记。如果重新放入,一是怕放错应置,二是怕铅字损坏,由此会影响印刷时的捡字工作及印刷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激光制版代替了活字印刷,台湾的铸字行也从几十家剩下日星一家。据张先生介绍,零星的一点业务不足以支撑所有的开销。还好房子是自己的,不然这样坚守“要被老婆骂啦!”问他为何要如此坚持?他说:“铸字行是我父亲开的,几十年下来,到如今全台湾只剩一家。我就是要把它传承下去,好让子孙后代能亲眼看到、触摸到什么是祖先的活字印刷!”正如张先生名片上所印:“昔字、惜字、习字”。短短六个字,背后蕴藏了多少的情感与敬意。只有在这一刻,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同文同种!正如龙应台所说:“文化使人们明白了‘同胞’的意义。”临走时,我们纷纷买下喜欢的铅字当做纪念。文化就附着在这小小的铅字上,实在令人感怀!
博物馆之岛
博物馆的质量与数量,从来都是体现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在台湾,不仅大学数量众多,博物馆也遍布全岛。而逛博物馆,也是工艺之旅考察的重要一环。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了68万件珍贵藏品。工艺涉及青铜、玉石、陶瓷、刺绣、漆器、书画、牙雕等各种门类。虽然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仍然让我们大饱眼福。这分明就是一个中华文化宝库!举世闻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等国宝自不待言,更让我们激动的是祖先们凝结智慧与汗水的高超手艺在现代的重现。正如这把象牙编丝扇,用象牙抽丝编织而成。其技艺失传已久,却被大陆的工艺大师所恢复。看到那些历经风雨沧桑迁移来台的国宝被细心珍藏,它们用自身的存在告诉世人中华文明的悠远与伟大,深邃与智慧!身为炎黄子孙,应该骄傲!骄傲的不只是辉煌的历史遗存,还有现代文明在宝岛上的孜孜践行。
带着更多的期待,我们去莺歌看陶瓷,去新竹看玻璃,去三义看木雕,每一个博物馆都独具特色,各有千秋。但相同的是,几乎每一个博物馆都有相应的工艺商店。店内的商品无论大小,从材质到工艺、设计,都跟文创与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反观大陆的博物馆,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莺歌有台湾的“景德镇”之称。走进莺歌陶瓷博物馆,无论是从空间设计、功能布局到体验互动,都值得学习!特别是其功能的多元与民众的互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常规的馆藏展示教育等功能外,莺歌陶瓷博物馆还有可以使用的陶窑,他们会充分利用资源,在创作、展览、产业等多方面与陶艺家、陶瓷业者合作。也有针对成人与儿童设计的,丰富的陶瓷体验课程。我们参观了陶艺DIY教室,不仅面积颇大,而且设计得有趣又实用。
由于历史的沉淀,莺歌逐渐发展成为台湾人的“淘瓷地”。如今与旅游业相结合,莺歌也成为喜欢陶瓷的游客的必游地。漫步在莺歌老街,上百家以陶瓷经营为主的店铺让我们逛花了眼。其中既有名家风格强烈的艺术瓷品,也有日常的陶瓷用品。逛累了,尽可在老街上的富贵陶园大快朵颐。这家结合陶艺展售的特色餐厅,在设计与装潢上都充满艺术风格。其菜品与氛围,都让人赞不绝口。这样美好的饮食体验始终伴随在我们每天的旅程中,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台湾的美食文化。
新竹是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基地,是台湾三大高校中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所在地。新竹的工艺以玻璃闻名于世。在新竹玻璃工艺博物馆,我们正巧赶上国际玻璃艺术节。除了台湾本土的玻璃工艺,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玻璃艺术家作品更让人大开眼界。这种高水;隹的玻璃艺术展在大陆还很少看到,台湾玻璃工艺的水平在整个亚洲可谓名列前茅。博物馆的玻璃工坊内,正有两位工艺师在表演玻璃烧制。一旁的观众席上,有许多父母带着小孩一同观看。随着工艺师将原料在火炉中几次反复烧制、打造,一个红色玻璃盘应运而生,引得人们阵阵欢呼。
离开博物馆时,碰到门口值班的老伯,他问我从大陆哪里来?我说,各地都有,我是在重庆。我问他:“您是新竹人?”他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我是浙江人,1948年就过来了。”
大江大海几十年,我不知道他此生是否还回过故乡。可从这简单的对话,我明显意识到台湾所谓的族群观念。不管是哪里人,不都是中国人么?
工艺之家的启示
台湾最美的是人。从新竹开始,我们逐一拜访了四位著名的工艺家。
黄安福老师是我们杂志的老朋友了,在安福玻雕工作室,黄老师现场给大家展示了精湛的玻雕技艺,令人折服不已!只一刻钟的功夫,一匹矫健逼真的骏马就在黄老师手中栩栩如生。除了勤于创作之外,黄老师还担任台湾工艺发展协会理事长,致力于台湾工艺产业的推动与发展,包括推动两岸工艺的文化交流。喝着香茶,吃着台湾特色点心,我们与黄老师相谈甚欢。特别是黄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两岸的工艺就是要互相学习,提高水平,一起去挣外国人的钱。
而在台中,陶艺家李幸龙与我们分享了漆陶工艺的创作心得;在南投竹山,石雕艺术家陈培泽则与我们讨论了工艺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同在南投,竹艺大师、大禾竹艺工坊创始人刘文煌一来就用其设计的机关盒给我们出了难题,也引发大家浓厚的交流兴趣。刘老师的幽默风趣,不时带来阵阵欢声笑语。听说团员中来自西藏的著名诗人、设计师贺中嗜酒如命,刘老师打趣说要带朋友去拉萨找老贺拼酒。性情中人,总是让人开心!
这些工艺大师们,虽然工艺不同,风格迥异,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引领风骚。他们温厚的性情,专注的态度,执著的工艺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
他们无一例外都入选了“台湾工艺之家”。这是由台湾“文化部”指导,“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主办的权威评选计划。迄今为止,全台湾已有200余位在各个工艺领域获得“台湾工艺之家”殊荣的工艺家。获得“台湾工艺之家”之后,将获得政府如下扶持:1.帮助改善门面、改善空间;2.与地方大学合作;3.组织到岛外参展,在行销上给予补助;4.给予设备补助等。这是从政府层面对工艺的推广与扶持机制。一方面为工艺师提升技艺、创造品牌给予帮助,另一方面也让工艺贴近生活与民众。为此,工艺中心还编纂了《台湾艺游趣》系列指南书籍,引领民众接触工艺文化。
让传统工艺点燃文创之光
要考察台湾工艺,决不可错过“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它从政府与战略的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角度。
该中心位于南投县草屯镇,前身是于1954年1月8日成立的“南投县工艺品产销合作社”。同年7月被誉为“台湾工艺之父”的颜水龙将其改制为南投县工艺研究班,1959年改制为“南投县工艺研习所”。之后又经多次改制,如今是台湾“文化部”下辖机构之一。其主要目标在于:加强工艺文化研究、保存特有工艺技术、培育优秀工艺人才,以及办理工艺竞赛与展览。
完全与印象中的政府与研究机构不同,中心的整个氛围让人舒心惬意。因为这里就是一个工艺天堂!不仅有生活工艺馆、工艺设计馆、工艺资讯馆,还有地方工艺馆和“工艺的店”。在生活工艺馆,每一个工艺门类都有一个工坊,集展览、销售、手作体验为一体。黄安福老师的小女儿也在这里的玻璃工坊工作,她设计的玻璃饰品独具风格,让人喜爱不已。工艺设计馆则集中展出了由工艺中心发起创立的“Yii易”品牌的代表作品。其中有创意十足的竹编茧形椅子,用水灾漂流木创作的书法漆柜……这些充满设计感与审美趣味、实用价值的工艺作品,曾在米兰与北欧的设计大展上备受好评,为亚洲设计争得荣光。难怪日本设计大师喜多俊之会说:“从参展的‘Yii易’品牌产品中,我看见了亚洲之美。” 在随后座谈交流中,接待我们的林秀娟组长介绍了工艺中心的概况,以及台湾文化事业的施政理念,主要是龙应台提出的“四化”。即“泥土化”,是指整合村落文化资源,发展村落微型文化产业,让村落人才回流,建构在地生活美学空间。“国际化”是指增加11个境外文化据点,带动台湾文创产业和文化国际行销的发展。“产值化”是指维持台湾经济竞争力,建立云端“文创咖啡厅”,促进文创内容的流通。“云端化”是指建构文艺整合行动化服务和文化资源库。在此理念下,我们了解到更多工艺中心对工艺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执行计划。包括之前提到的“台湾工艺之家”、“Yii易”品牌计划、各种工艺评奖、展览展销会,以及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等。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工艺中心对台湾工艺发展的推动明确而又实在,既有高度又有深度。
工艺中心只是一个缩影。通过这一行参访,包括去华山文创园、广兴纸寮、卓也小屋、三和瓦窑、宜兰传统艺术中心等地,我们可以看到台湾无处不在的文创氛围。而颜水龙当年所强调的工艺的美与产业价值,如今在台湾重获重视。台湾各界通过创作、产业及教育三个方向推动工艺发展。工艺与文创紧密相连,其根植传统而不囿于传统,从而在生活用品、装饰艺术、贸易礼品、艺术创作等类型间生发出多元身份。这种多元方向产生的工艺活力,是令人羡慕的。这是此行给我们最大的感受。
[编者按]
2013年3月3日至12日,由中华手工杂志社主办的第三期“台湾工艺之旅”顺利出行。从台北出发,途经新北、新竹、苗栗、南投、嘉义、台南、高雄、宜兰等地,考察点涉及工艺企业、博物馆、工作室、文创园区、政府机构等20余处。一行13人,9天行程,在考察工艺文化的同时,也体验台湾社会的人文风情。时间虽然短暂,却让团员获益良多。
考察感言
李宝庆
(光彩年华(北京)科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此次台湾之行收获很多,也学习到了很多。从业务层面讲,台湾的手工艺从业者用一种执著的精神保留、传承着中华传统的工艺、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这种精神值得“浮躁”的我们深思和学习,需要静下心来踏实做事。
另外一方面,此行我们也深切的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积淀和传承。台湾的文明程度比我们要高,民众心态平和淡定,举止彬彬有礼,素质很高,环境干净整洁,这种人文社会环境对我的冲击很大。导游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心细致的安排以及贴心的服务,让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吴佳莹
(凯里好花红工艺品销售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对台湾手工艺产业的感受那就是:品牌营销加专注,任何小产品都可以做成大产业。从我们参观茶山房肥皂铺、三和瓦窑、大禾竹业等都是以品牌经营的理念在经营小商品,但是加上专注的力量就可以使工匠变成大师,使产品变成作品;当商品上附着了品牌和文化的时候,它就不是单纯的商品,就成为文化艺术的载体。俗话说:卖商品最高境界就是卖文化。这就是我要学习的。反观贵州民族工艺品行业,拥有丰富的加工资源,文化资源,但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依赖低端的价格竞争,欠缺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得整个行业发展缓慢,层次偏低,如何从台湾手工艺产业中借鉴经验帮助自身发展,我认为:品牌打造,文化深挖,产业创新,模式创新是必由之路。
贺中
(诗人、设计师)
台湾社会所体现的文明素质,可以归结为几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日本职人精神的影响;民主制度的洗礼。
刘广玲
(山东临沂设计师)
回想台湾之行,收获颇多。每一天都会拜访一位文化传承人,或参观传统文化工坊和博物馆。惊讶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密切接轨。随处所散发的美感时刻引起大脑风暴,不断被冲击,不断被震撼!这是一种坚持与心灵沉寂的力量。这是一种态度!
爱上台湾,不如说是爱上了台湾的文化,爱上了创造及发展台湾文化的艺术者!根植于艺术者心中的文化信仰带给了他们生活的乐趣与追求。是他们为艺术作品赋予了生命,令人爱不释手。台湾,令我们流连忘返,我一定会再来。祝福台湾!
周虹
(成都古骑士商贸公司总经理)
去台湾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向他们学习把事情做到极致,这种极致包括到各个方面。以后的商业竞争就要看谁做得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