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语文课的生命,情感体验就是语文课的灵魂。孩子的内心是个丰富的情感世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不断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情感体验;共鸣
阅读是语文课的生命,情感体验就是语文课的灵魂,阅读中情感共鸣会使语文更加多姿多彩、光芒四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语文课奏响优美的旋律。
一、阅读情感体验的核心是共鸣
情感体验可分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消极的情感体验。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情感总是伴随着人的一生,时时刻刻;二是情感是能量,总是在不停的流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情感的对应交流,所产生出的这种阅读心理现象,就是“共鸣”。共鸣在心理学上就是同频共振。比如情绪忧伤的文字就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中忧伤的经历。比如: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鲁迅《社戏》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般要做的就是激发兴趣,找相似的地方,找孩子熟悉的东西。找到孩子最接近最相关的感官通道和熟悉的生活场景。就更容易引起共鸣。情绪体验如果体验是积极的,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性就高;如果体验是消极的,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性就低。所以,阅读情感体验的核心是共鸣
二、怎样激发学生阅读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就《社戏》的上述段落而言,我们怎样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呢?
让学生思考和回忆郊游、野炊等情景,还可以用投影图片等手段。特别让学生想象农村的夜景,还配上恰当的音乐。这样,文字似乎我们就近了一些。
要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把文字变活,离不开想象。虽然每个学生想象的世界不一样,可不能脱离语言文字。
比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可以让学生体会文中那群孩子当时的急切看戏的心情,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鸣。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通过回忆,来激发读者的感官体验;“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通过内心逼真的想象,激发读者的内心体验。然而,不同的孩子内心敏感点不一样:有的嗅觉,有的味觉,所以激发孩子的体验还要注意各种差别。另外,“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中“淡黑的?”“铁的兽脊?”有的孩子通过想象读出了一种坚硬的感觉;“扑面而来的清香”,突出了江南特有的柔软味道。这些都得带着情感去赏析。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特定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情感体验。
三、阅读情感共鸣需要引导学生入境
入境就是需要老师通过想象、铺垫、文字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
如何调动学生情感是个比较技术的话,很多时候感觉就是老师在上面激情澎湃的,而学生好像情绪并没有跟着老师走,这里有个“先跟后带”的问题,就是一种先跟随后带领的方式。
要带领孩子进入一个情感世界;首先需要自己是个情感丰富的人,老师自己先要入情,还要找到自己是怎样入情的,再找到引出孩子情感的方式,找到适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话题,打开孩子心灵的那扇门。
比如,就《社戏》这段文字,农村孩子是熟悉的;但城里孩子不熟悉;城里孩子熟悉野炊,可以从野炊的回忆起,跟随孩子的感受,在引到农村,在引到社戏;以此找出契合点。这就是“先跟后带”的入境问题
四、善待学生阅读中不同的情感体验
人们在解读作品中,大多会遵循“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即人的思想是复杂的,解读后的结果也应该是相对复杂的。如果在引导和帮助学生解读的时候,教师总是固定统一的说法,并人为地强化这样的说法,就会改变情感体验的本义,使情感体验程序化。在现今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人们的个性不同,理解不同,观点就会有所不同,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会显出语文教学的个性,展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建构、去创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老山界》里有一句描写夜景的美句“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是这样接近啊!”大部分同学都品析着:“是一个比喻句,把星星比做宝石,写出星夜观景的感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一个学生却这样说:“我认为星星在漆黑的夜里闪烁,它代表一种光明,一种希望,作者认为跟自己很接近,这说明作者认为光明离自己不远,坚信一定能够战胜艰难险阻,取得长征的胜利”。独辟蹊径的体会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
孩子的内心是个丰富的情感世界,毕竟,生活是他们的,阅读的感受也是他们的,老师要善待学生阅读中不同的情感体验。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不断探索,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让学生有极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并通过主观努力,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张宏玉.教育情感与认知教育的统一 教书育人(普教版)2000(16)
[3]张新村,激发情感 感悟美好,中学语文园地,2012.06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2007.06
【关键词】语文阅读;情感体验;共鸣
阅读是语文课的生命,情感体验就是语文课的灵魂,阅读中情感共鸣会使语文更加多姿多彩、光芒四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语文课奏响优美的旋律。
一、阅读情感体验的核心是共鸣
情感体验可分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消极的情感体验。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情感总是伴随着人的一生,时时刻刻;二是情感是能量,总是在不停的流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情感的对应交流,所产生出的这种阅读心理现象,就是“共鸣”。共鸣在心理学上就是同频共振。比如情绪忧伤的文字就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中忧伤的经历。比如: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鲁迅《社戏》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般要做的就是激发兴趣,找相似的地方,找孩子熟悉的东西。找到孩子最接近最相关的感官通道和熟悉的生活场景。就更容易引起共鸣。情绪体验如果体验是积极的,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性就高;如果体验是消极的,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性就低。所以,阅读情感体验的核心是共鸣
二、怎样激发学生阅读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就《社戏》的上述段落而言,我们怎样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呢?
让学生思考和回忆郊游、野炊等情景,还可以用投影图片等手段。特别让学生想象农村的夜景,还配上恰当的音乐。这样,文字似乎我们就近了一些。
要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把文字变活,离不开想象。虽然每个学生想象的世界不一样,可不能脱离语言文字。
比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可以让学生体会文中那群孩子当时的急切看戏的心情,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鸣。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通过回忆,来激发读者的感官体验;“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通过内心逼真的想象,激发读者的内心体验。然而,不同的孩子内心敏感点不一样:有的嗅觉,有的味觉,所以激发孩子的体验还要注意各种差别。另外,“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中“淡黑的?”“铁的兽脊?”有的孩子通过想象读出了一种坚硬的感觉;“扑面而来的清香”,突出了江南特有的柔软味道。这些都得带着情感去赏析。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特定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情感体验。
三、阅读情感共鸣需要引导学生入境
入境就是需要老师通过想象、铺垫、文字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
如何调动学生情感是个比较技术的话,很多时候感觉就是老师在上面激情澎湃的,而学生好像情绪并没有跟着老师走,这里有个“先跟后带”的问题,就是一种先跟随后带领的方式。
要带领孩子进入一个情感世界;首先需要自己是个情感丰富的人,老师自己先要入情,还要找到自己是怎样入情的,再找到引出孩子情感的方式,找到适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话题,打开孩子心灵的那扇门。
比如,就《社戏》这段文字,农村孩子是熟悉的;但城里孩子不熟悉;城里孩子熟悉野炊,可以从野炊的回忆起,跟随孩子的感受,在引到农村,在引到社戏;以此找出契合点。这就是“先跟后带”的入境问题
四、善待学生阅读中不同的情感体验
人们在解读作品中,大多会遵循“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即人的思想是复杂的,解读后的结果也应该是相对复杂的。如果在引导和帮助学生解读的时候,教师总是固定统一的说法,并人为地强化这样的说法,就会改变情感体验的本义,使情感体验程序化。在现今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人们的个性不同,理解不同,观点就会有所不同,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会显出语文教学的个性,展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建构、去创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老山界》里有一句描写夜景的美句“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是这样接近啊!”大部分同学都品析着:“是一个比喻句,把星星比做宝石,写出星夜观景的感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一个学生却这样说:“我认为星星在漆黑的夜里闪烁,它代表一种光明,一种希望,作者认为跟自己很接近,这说明作者认为光明离自己不远,坚信一定能够战胜艰难险阻,取得长征的胜利”。独辟蹊径的体会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
孩子的内心是个丰富的情感世界,毕竟,生活是他们的,阅读的感受也是他们的,老师要善待学生阅读中不同的情感体验。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不断探索,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让学生有极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并通过主观努力,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张宏玉.教育情感与认知教育的统一 教书育人(普教版)2000(16)
[3]张新村,激发情感 感悟美好,中学语文园地,2012.06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