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禁伐后,大兴安岭林区以木材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地区经济陷入发展困境,产业转型“阵痛”更加大了解决林业职工增收问题的难度。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和汇总相关知识,对全面禁伐后的大兴安岭林区如何通过经济转型实现林业职工增收进行了浅显分析,并提出几点措施。
关键词:大兴安岭 林业职工 经济转型 增收 对策
一、大兴安岭林区林业职工收入现状
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禁伐一方面对治理违法采伐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林区百姓的基本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林业产业产值的锐减直接导致地区财政收入的减少,以木材采伐加工为生的6万名林业职工面临直接失业的问题。因此,如何将林区完备的森林工业体系转变为多元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如何扭转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转型,促进林业职工增收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林业职工增收面临的问题
1.“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束缚群众思想,自我创收能力弱。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与大兴安岭特区政府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木材的采伐、加工、销售是该地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产业结构单一且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大兴安岭林区职工对森工企业依赖性较强。一旦木材产业的收入锐减,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管理效率和职工的生活水平。
2.“天保”工程、全面禁伐的实施,职工收入持续大幅下降。国家于1998年开始实施"天保”工程,使得以林木资源赖以为生的森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下降,林业职工的收入同时也受到极大影响。全面禁伐后,木材产业链中的采伐、运输、检验、贮藏、加工、销售面临严重萎缩,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林业职工甚至直接失去经济来源。
3.林区产业结构失调,职工收入来源单一。在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森林工业体系内部,初级的圆木采伐和加工产业即第二产业占据很大的比重,第一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三次产业间发展严重不均衡。产业链短,附加值较低,且各个产业间的横向联系较少,整体发展水平低,职工收入来源单一。
4.林业职工年龄偏大,专业技能单一,难以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林业职工多为当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较差,接续新兴产业十分困难。而高科技、创新性、专业化的人才资源又严重匮乏。虽然政府有相应的引进人才计划,但受制于交通、气候、地理、工作条件、收入等因素,难以真正留住人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是留在家乡。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局势更加严峻,很难短时间内提高林业职工的营收,其收入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单一。
三、关于大兴安岭经济转型与林业职工增收的对策
1.加大政策扶植力度,提高财政资金补贴。全面禁伐后大兴安岭森工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为了维持其正常运转需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同时给予企业和林业职工一定的政策优惠。一方面,促进企业优化经营模式,改变传统的资源型企业形象,树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产业机制,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找到新的盈利点,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另一方面,对林业职工给予资金补贴,在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调动其进行森林抚育、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促进非木产业的发展,打破一木独大的局面,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2.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补偿资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国家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要将其作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使全面禁伐政策带来的长期生态效益落到实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丰富和完善生态补偿手段,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提高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调动社会居民积极性。开发新型森林资源。全面实施“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富民兴区”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传统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大产业”体系建设,深化林区职工生态保护观念,促进其收入水平的提升。
3.改革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大兴安岭地区“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大兴安岭地委应当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政企分开运营。一来地方政府可以专注于行使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打好脱贫攻坚战。二来各级林业局可以依托有力的政策倾斜,建立自负盈亏的运营机制,采用市场化经营模式,提高工作积极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大程度的获取大兴安岭林區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4.积极推动新兴替代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天保”工程和全面禁伐政策的实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经济,但同时也倒逼大兴安岭地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提出的大力发展六大产业,即生态旅游业、森林生态食品业、生物医药业、水经济和绿色矿业、森林碳汇业和文化产业便是推进产业转型最好的佐证。其中生态旅游产业依托大兴安岭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地缘位置和特色的历史文化,目前已经打造出漠河神州北极、龙江第一湾、中国最冷小镇等众多旅游景点,形成了西线森林冰雪游、中线便捷找北游、东线湿地界江游三大旅游线路,将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相结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另外,地区政府也要积极扶持建设一批高质量大规模的龙头企业,例如打造"兴安药谷”占领北药产业发展新高地,聚力发展"蓝莓经济”,让小浆果结出“金果实”。依靠企业来发挥拉动地区替代产业发展的带头作用。同时也可利用企业产品将大兴安岭的特色品牌打出去,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推进林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针对部分经济大户,政府可以引导其开展种植、养殖、采摘等经营活动,实现重新创业。
5.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体系,建设好人才队伍。首先要吸收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促进林区新的种植品种、生产技术的引入,推动林区特色产业链的形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之后定期开展对职工的培训活动或组织现有人员外出实地调研,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和经营理念,提高职工技能与综合素质,使其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实现再次就业或自主创收。例如,十八站林业局在一年内先后聘请5名专家举办10余次讲座,将数十名技术人员派驻各菌包厂,分片包户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在充分利用优秀人才的同时,要提高其工资待遇,采用多种方式激励优秀人才,保证人才不外流。
6.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兴安岭地区全面禁伐后,短时间内替代产业的产出难以维持原有的财政收入。因此国家要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为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化之前的过渡时期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维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林区职工增收。地区政府还应努力减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差异,实现低保制度城乡一体化。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7.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外界投资。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媒体向外界宣传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让产品"走出去”扩大地区的知名度。地方政府定期组织商贸投资洽谈会,吸引外部社会资本向林区融资,促进投资多元化,推动多层次产业的发展,为产业转型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平达,李丹丹,王勤芳.禁伐背景下林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5.
[2]李文辉.林区转型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中国林业经济[J],2015(3).
[3]王玉芳,徐永乐.生态功能区建设下国有林区产业转型效果评价.林业经济[J],2014(5).
[4]绿色产业发展处.聚力发展“蓝莓经济”小浆果结出“金果实”.中国林业网,2015(5).
关键词:大兴安岭 林业职工 经济转型 增收 对策
一、大兴安岭林区林业职工收入现状
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禁伐一方面对治理违法采伐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林区百姓的基本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林业产业产值的锐减直接导致地区财政收入的减少,以木材采伐加工为生的6万名林业职工面临直接失业的问题。因此,如何将林区完备的森林工业体系转变为多元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如何扭转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转型,促进林业职工增收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林业职工增收面临的问题
1.“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束缚群众思想,自我创收能力弱。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与大兴安岭特区政府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木材的采伐、加工、销售是该地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产业结构单一且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大兴安岭林区职工对森工企业依赖性较强。一旦木材产业的收入锐减,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管理效率和职工的生活水平。
2.“天保”工程、全面禁伐的实施,职工收入持续大幅下降。国家于1998年开始实施"天保”工程,使得以林木资源赖以为生的森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下降,林业职工的收入同时也受到极大影响。全面禁伐后,木材产业链中的采伐、运输、检验、贮藏、加工、销售面临严重萎缩,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林业职工甚至直接失去经济来源。
3.林区产业结构失调,职工收入来源单一。在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森林工业体系内部,初级的圆木采伐和加工产业即第二产业占据很大的比重,第一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三次产业间发展严重不均衡。产业链短,附加值较低,且各个产业间的横向联系较少,整体发展水平低,职工收入来源单一。
4.林业职工年龄偏大,专业技能单一,难以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林业职工多为当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较差,接续新兴产业十分困难。而高科技、创新性、专业化的人才资源又严重匮乏。虽然政府有相应的引进人才计划,但受制于交通、气候、地理、工作条件、收入等因素,难以真正留住人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是留在家乡。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局势更加严峻,很难短时间内提高林业职工的营收,其收入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单一。
三、关于大兴安岭经济转型与林业职工增收的对策
1.加大政策扶植力度,提高财政资金补贴。全面禁伐后大兴安岭森工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为了维持其正常运转需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同时给予企业和林业职工一定的政策优惠。一方面,促进企业优化经营模式,改变传统的资源型企业形象,树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产业机制,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找到新的盈利点,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另一方面,对林业职工给予资金补贴,在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调动其进行森林抚育、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促进非木产业的发展,打破一木独大的局面,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2.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补偿资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国家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要将其作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使全面禁伐政策带来的长期生态效益落到实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丰富和完善生态补偿手段,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提高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调动社会居民积极性。开发新型森林资源。全面实施“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富民兴区”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传统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大产业”体系建设,深化林区职工生态保护观念,促进其收入水平的提升。
3.改革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大兴安岭地区“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大兴安岭地委应当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政企分开运营。一来地方政府可以专注于行使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打好脱贫攻坚战。二来各级林业局可以依托有力的政策倾斜,建立自负盈亏的运营机制,采用市场化经营模式,提高工作积极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大程度的获取大兴安岭林區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4.积极推动新兴替代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天保”工程和全面禁伐政策的实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经济,但同时也倒逼大兴安岭地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提出的大力发展六大产业,即生态旅游业、森林生态食品业、生物医药业、水经济和绿色矿业、森林碳汇业和文化产业便是推进产业转型最好的佐证。其中生态旅游产业依托大兴安岭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地缘位置和特色的历史文化,目前已经打造出漠河神州北极、龙江第一湾、中国最冷小镇等众多旅游景点,形成了西线森林冰雪游、中线便捷找北游、东线湿地界江游三大旅游线路,将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相结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另外,地区政府也要积极扶持建设一批高质量大规模的龙头企业,例如打造"兴安药谷”占领北药产业发展新高地,聚力发展"蓝莓经济”,让小浆果结出“金果实”。依靠企业来发挥拉动地区替代产业发展的带头作用。同时也可利用企业产品将大兴安岭的特色品牌打出去,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推进林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针对部分经济大户,政府可以引导其开展种植、养殖、采摘等经营活动,实现重新创业。
5.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体系,建设好人才队伍。首先要吸收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促进林区新的种植品种、生产技术的引入,推动林区特色产业链的形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之后定期开展对职工的培训活动或组织现有人员外出实地调研,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和经营理念,提高职工技能与综合素质,使其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实现再次就业或自主创收。例如,十八站林业局在一年内先后聘请5名专家举办10余次讲座,将数十名技术人员派驻各菌包厂,分片包户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在充分利用优秀人才的同时,要提高其工资待遇,采用多种方式激励优秀人才,保证人才不外流。
6.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兴安岭地区全面禁伐后,短时间内替代产业的产出难以维持原有的财政收入。因此国家要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为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化之前的过渡时期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维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林区职工增收。地区政府还应努力减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差异,实现低保制度城乡一体化。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7.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外界投资。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媒体向外界宣传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让产品"走出去”扩大地区的知名度。地方政府定期组织商贸投资洽谈会,吸引外部社会资本向林区融资,促进投资多元化,推动多层次产业的发展,为产业转型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平达,李丹丹,王勤芳.禁伐背景下林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5.
[2]李文辉.林区转型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中国林业经济[J],2015(3).
[3]王玉芳,徐永乐.生态功能区建设下国有林区产业转型效果评价.林业经济[J],2014(5).
[4]绿色产业发展处.聚力发展“蓝莓经济”小浆果结出“金果实”.中国林业网,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