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可提供就业岗位紧缺、高校毕业生不良的就业观念、高校盲目扩招及就业指导工作落实的不全面等原因造成高校毕业生越来越难就业。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人才的资源配置、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项工作势在必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还有待研究。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07-2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势
伴随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总数倍增,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毕业生就业由统一分配转为自主择业。“啃老族”的队伍在壮大,“北漂族”、“校漂族”队伍开始出现,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的队伍在不断膨胀。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工资水平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了“零工资”就业,无业可就、有业不就的现象频频凸显。就业形势与政策,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关心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能否顺利就业。充分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掌握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可以更好地了解择业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供求不平衡,信息不及时
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中型和小型企业总数相对较少,可提供的就业空间较小。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那么劳动者有百分之六十五至百分之八十在其中就业。日本国民总数为1.25亿,中型和小型企业总数为六百六十万个;相比之下中国国民总数十三亿,中型和小型企业为700万个,势必影响劳动力的富余,直接会造成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如政府、社会就业机构,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部门,新闻媒体,人才市场,人际网络等。由于一些部门对就业信息的掌握和宣传不对称、不及时,导致高校毕业生再择业过程中不能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造成“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的现象,使得很多高校毕业生丧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不良就业观念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毕业生对自身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对将来的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大学毕业生从众心理严重,羡慕别人找到什么样的好工作,不考虑自身条件,片面强调工资待遇,认为只有留在大城市、沿海地区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不愿意去县城、边远山区或是西部地区工作。即使遇到可以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也不甘愿就职;一些大学毕业生受专业限制的观念影响,只希望找到与自己本专业相符合的就业岗位,渴望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进而创造个人价值。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只考虑本专业适合工作领域,非专业工作领域的工作不做选择,导致错失很多就业良机;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问题上有很大的依赖性,认为家长或是学校理所应当会给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岗位,甚至一些家长主动承担起为孩子找工作的重任,使得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加具有懒惰性,不积极主动择业、不敢面对就业竞争,只是消极等待;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毕业生往往容易忽视自主创业。在毕业选择工作时,惯于寻求将自己置于单位管理之下模式的工作氛围,不愿或是不敢尝试自主创业。
(三)教育与需求脱节,造成供求不匹配
一些专业被大众捧为热门专业,所谓热门专业即是当前社会上好就业的一些专业。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变化性比较大,几年变换为一个周期,大学生在上学时的热门专业可能在毕业的时候已成为了冷门专业。大学专业调整大概4年一个周期,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远远高于这个速度。这需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市场岗位信息需求的汇集和分析,帮助学生在报考专业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选择,避免大学专业选择的盲从。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学习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是造成毕业即失业的原因之一,很多毕业生迫于紧张的就业形势,只能跨专业就业。
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式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不断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但人才的培养仍缺乏合理性。麦肯锡曾说过:尽管中国每年有300多万大学毕业生,真正适合到跨国公司工作的估计在16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在数量上确实达到了大众化,但很多毕业生缺少实战经验、眼高手低、自身定位不准确,盲目地追求地位、名利、待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并非找不到任何工作,而是对一些收入少、社会地位低的工作不屑一顾。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不尽如人意,还有待提升。
(四)就业指导工作落实不全面
高校转向大众化教育,连续多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总额攀升,教学质量得不到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素质普遍下降,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多年来,教学方式没有突破,教育始终处于一种模式。很多高校为了提高生源,着手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希望以就业促生源,通过开设就业讲座、组织招聘会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工作。但由于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上去,就业指导老师本身能力有限,对学生的求职技巧指导不到位。就业工作未形成体系,使得就业工作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政策
大学毕业生在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就业政策没有深刻地了解,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无法实现较好的职业选择,成就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对就业政策理解不深,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有误、就业准备不充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的原因之一。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制度,了解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遇,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
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而不是到了大学生快毕业的时候才得到重视。如果大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对相关就业知识有所了解,比较早地了解当前的就业竞争,他们学习的动力将会更大,学习的劲头更强,能够促进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从大学入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到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教育,要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使学生充分重视这门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发挥就业指导课程应有的功能。
(三)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当前社会大学生难就业的现象很普遍,但并不是社会不需要大学生了,而是种种原因造成大学生不能顺利找到理想工作,岗位不能及时聘到专业性人才,人才与岗位不能相匹配。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使用人单位适应市场机制,了解各专业情况,更具体的了解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性格等特点。通过就业指导可以帮助那些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毕业生客观分析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对自身条件有清晰准确的定位,使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选择与自己相匹配的岗位,达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大学生是高素质的专业群体,是国家进步不可或缺的能源。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建设,经济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对促进经济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进行自身定位,顺利就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引导
思想是行为的导向。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钥匙。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宣传动员、情绪安抚、心理疏导、行为引导等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进行就业定位。使大学生克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产生的不良心态,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试方法,以确保毕业生能以良好、健康、积极的心态走向工作岗位。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素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也应由传统的技能指导转向兼顾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
(二)注重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
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很关键,首先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就业指导教师不仅具备讲解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还要需要掌握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相关等方面的知识。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要具有规划性、专业性、长久性。定期举办就业工作方面的培训,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培训,及时了解就业方面的新政策和新动向。要向学生宣讲不同时期的就业政策及其与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发展的关系。要能够结合实际准确生动地宣传就业政策,不照本宣科。对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疑虑,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和疏通工作,能够积极热情帮助学生排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困惑。还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就业指导工作要深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参与解决就业过程中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就业实践的机会
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局限于传授就业理论、求职技巧、面试技巧等,还应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进行个别有效的指导。在大学期间,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与用人单位接触,使大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环境、工作的氛围和工作实际中需要的应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就业理论知识的了解,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社会实践和就业基地建设是保证学生拥有众多择业机会的重要条件,高校可以凭借自身专业优势为依托,在社会上开展与专业相符的就业基地建设。通过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合作,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帮助大学生了解人才市场的信息,引导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是企业找到需求的人才,实现就业过程的人职匹配。
【参考文献】
[1]郑国盖.浅议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致富向导刊.2010(11).
[2]李学云.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0(8).
[3]田明学.新时期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初探[J].魅力中国.2010(6).
[4]左中秀.论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J]. 社会工作刊.2007(2).
[5]曾惠芳.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能力[J]. 边疆经济与文化刊.2006(10).
【收稿日期】2011年1月5日
【作者简介】李宁(1982- ),女,吉林洮南人,长春师范学院,助教,英语文学学士,思想政治教育学在读硕士。费兰凤(1982- ),女,吉林梨树人,长春师范学院,助教,文学学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读硕士。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07-2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势
伴随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总数倍增,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毕业生就业由统一分配转为自主择业。“啃老族”的队伍在壮大,“北漂族”、“校漂族”队伍开始出现,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的队伍在不断膨胀。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工资水平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了“零工资”就业,无业可就、有业不就的现象频频凸显。就业形势与政策,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关心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能否顺利就业。充分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掌握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可以更好地了解择业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供求不平衡,信息不及时
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中型和小型企业总数相对较少,可提供的就业空间较小。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那么劳动者有百分之六十五至百分之八十在其中就业。日本国民总数为1.25亿,中型和小型企业总数为六百六十万个;相比之下中国国民总数十三亿,中型和小型企业为700万个,势必影响劳动力的富余,直接会造成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如政府、社会就业机构,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部门,新闻媒体,人才市场,人际网络等。由于一些部门对就业信息的掌握和宣传不对称、不及时,导致高校毕业生再择业过程中不能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造成“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的现象,使得很多高校毕业生丧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不良就业观念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毕业生对自身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对将来的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大学毕业生从众心理严重,羡慕别人找到什么样的好工作,不考虑自身条件,片面强调工资待遇,认为只有留在大城市、沿海地区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不愿意去县城、边远山区或是西部地区工作。即使遇到可以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也不甘愿就职;一些大学毕业生受专业限制的观念影响,只希望找到与自己本专业相符合的就业岗位,渴望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进而创造个人价值。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只考虑本专业适合工作领域,非专业工作领域的工作不做选择,导致错失很多就业良机;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问题上有很大的依赖性,认为家长或是学校理所应当会给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岗位,甚至一些家长主动承担起为孩子找工作的重任,使得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加具有懒惰性,不积极主动择业、不敢面对就业竞争,只是消极等待;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毕业生往往容易忽视自主创业。在毕业选择工作时,惯于寻求将自己置于单位管理之下模式的工作氛围,不愿或是不敢尝试自主创业。
(三)教育与需求脱节,造成供求不匹配
一些专业被大众捧为热门专业,所谓热门专业即是当前社会上好就业的一些专业。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变化性比较大,几年变换为一个周期,大学生在上学时的热门专业可能在毕业的时候已成为了冷门专业。大学专业调整大概4年一个周期,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远远高于这个速度。这需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市场岗位信息需求的汇集和分析,帮助学生在报考专业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选择,避免大学专业选择的盲从。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学习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是造成毕业即失业的原因之一,很多毕业生迫于紧张的就业形势,只能跨专业就业。
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式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不断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但人才的培养仍缺乏合理性。麦肯锡曾说过:尽管中国每年有300多万大学毕业生,真正适合到跨国公司工作的估计在16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在数量上确实达到了大众化,但很多毕业生缺少实战经验、眼高手低、自身定位不准确,盲目地追求地位、名利、待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并非找不到任何工作,而是对一些收入少、社会地位低的工作不屑一顾。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不尽如人意,还有待提升。
(四)就业指导工作落实不全面
高校转向大众化教育,连续多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总额攀升,教学质量得不到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素质普遍下降,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多年来,教学方式没有突破,教育始终处于一种模式。很多高校为了提高生源,着手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希望以就业促生源,通过开设就业讲座、组织招聘会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工作。但由于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上去,就业指导老师本身能力有限,对学生的求职技巧指导不到位。就业工作未形成体系,使得就业工作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政策
大学毕业生在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就业政策没有深刻地了解,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无法实现较好的职业选择,成就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对就业政策理解不深,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有误、就业准备不充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的原因之一。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制度,了解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遇,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
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而不是到了大学生快毕业的时候才得到重视。如果大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对相关就业知识有所了解,比较早地了解当前的就业竞争,他们学习的动力将会更大,学习的劲头更强,能够促进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从大学入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到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教育,要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使学生充分重视这门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发挥就业指导课程应有的功能。
(三)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当前社会大学生难就业的现象很普遍,但并不是社会不需要大学生了,而是种种原因造成大学生不能顺利找到理想工作,岗位不能及时聘到专业性人才,人才与岗位不能相匹配。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使用人单位适应市场机制,了解各专业情况,更具体的了解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性格等特点。通过就业指导可以帮助那些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毕业生客观分析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对自身条件有清晰准确的定位,使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选择与自己相匹配的岗位,达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大学生是高素质的专业群体,是国家进步不可或缺的能源。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建设,经济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对促进经济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进行自身定位,顺利就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引导
思想是行为的导向。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钥匙。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宣传动员、情绪安抚、心理疏导、行为引导等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进行就业定位。使大学生克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产生的不良心态,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试方法,以确保毕业生能以良好、健康、积极的心态走向工作岗位。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素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也应由传统的技能指导转向兼顾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
(二)注重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
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很关键,首先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就业指导教师不仅具备讲解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还要需要掌握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相关等方面的知识。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要具有规划性、专业性、长久性。定期举办就业工作方面的培训,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培训,及时了解就业方面的新政策和新动向。要向学生宣讲不同时期的就业政策及其与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发展的关系。要能够结合实际准确生动地宣传就业政策,不照本宣科。对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疑虑,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和疏通工作,能够积极热情帮助学生排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困惑。还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就业指导工作要深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参与解决就业过程中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就业实践的机会
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局限于传授就业理论、求职技巧、面试技巧等,还应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进行个别有效的指导。在大学期间,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与用人单位接触,使大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环境、工作的氛围和工作实际中需要的应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就业理论知识的了解,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社会实践和就业基地建设是保证学生拥有众多择业机会的重要条件,高校可以凭借自身专业优势为依托,在社会上开展与专业相符的就业基地建设。通过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合作,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帮助大学生了解人才市场的信息,引导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是企业找到需求的人才,实现就业过程的人职匹配。
【参考文献】
[1]郑国盖.浅议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致富向导刊.2010(11).
[2]李学云.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0(8).
[3]田明学.新时期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初探[J].魅力中国.2010(6).
[4]左中秀.论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J]. 社会工作刊.2007(2).
[5]曾惠芳.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能力[J]. 边疆经济与文化刊.2006(10).
【收稿日期】2011年1月5日
【作者简介】李宁(1982- ),女,吉林洮南人,长春师范学院,助教,英语文学学士,思想政治教育学在读硕士。费兰凤(1982- ),女,吉林梨树人,长春师范学院,助教,文学学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