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385-01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比较固定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为活动提供相应的指导,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主动交流和合作,积极地探究和思考,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独立思考,勤于发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主观实践活动。
1.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就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在课前、课中、课后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机会,应用新学知识。让学生养成主动预习新课的习惯,通过部分理解、消化、记忆、同时发现问题,有利于上课专心听讲,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2.发挥“问题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问问题、善问问题、乐问问题的习惯。“爱问”,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反思,仅局限于寻求答案。这是最低层次的问题方式。“善问”,当问题呈现出来,经过动手查找相关的材料,并反复思考推敲,确实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重难点知识,主动找老师询问。“乐问”是通过问题提升自己不足,发现思维缺失点。学生通过每天与教师沟通,错题求助、方法指点、心理暗示、模版归纳、思维提升,学会自主学习并形成习惯。
二 积极发言,乐于交流,培养学生养成合作学习性的习惯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使学生“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学生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教学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同伴互助合作学习,让学生自由配对,互相学习、纠错,最后两人共同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直接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班级授课制的问题,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要求。全员合作教学,它是指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它以教学班全体成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课堂全体成员参与并合作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何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何处理小组活动中出现的意外问题与突发事件,怎样汇报学习成果等等,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三 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具备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富于创新的实验精神,培养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了实验技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維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化学中的实验形式多样,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在观察中形成思考和探索的习惯;通过小组实验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使学生乐意探索;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富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学生养成热爱探究的习惯。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多做实验,多开展和实验相关的活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热爱实验,乐于探究的习惯。在化学实验中,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结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能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体会物质结构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必然联系,逐步培养学生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对少数学生操作上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指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实验结束时向全班学生指出,并进行规范化的演示。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除了实验课外,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探究的习惯。
四 关注课堂,富于表现,培养学生形成高效课堂学习的习惯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听和记,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这样的学习习惯比较被动,学习效率不高,学习质量不佳。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积极展示、有个性发展的理念,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为线索,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延伸发展为教学流程,课堂上学生潜心自学、专注投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等交流、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而且爱学习,每节课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逐步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下的高效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多以学生为主,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交流、合作、探究的情景,启发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感知教材,探究发现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在思维碰撞中获得认同感或受到启发,从而自我修正,发展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观点,或发现自己的困惑点疑点。教师努力做到让学生每节课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积极参与课堂,逐步养成高校课堂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导致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比较固定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为活动提供相应的指导,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主动交流和合作,积极地探究和思考,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独立思考,勤于发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主观实践活动。
1.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就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在课前、课中、课后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机会,应用新学知识。让学生养成主动预习新课的习惯,通过部分理解、消化、记忆、同时发现问题,有利于上课专心听讲,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2.发挥“问题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问问题、善问问题、乐问问题的习惯。“爱问”,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反思,仅局限于寻求答案。这是最低层次的问题方式。“善问”,当问题呈现出来,经过动手查找相关的材料,并反复思考推敲,确实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重难点知识,主动找老师询问。“乐问”是通过问题提升自己不足,发现思维缺失点。学生通过每天与教师沟通,错题求助、方法指点、心理暗示、模版归纳、思维提升,学会自主学习并形成习惯。
二 积极发言,乐于交流,培养学生养成合作学习性的习惯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使学生“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学生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教学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同伴互助合作学习,让学生自由配对,互相学习、纠错,最后两人共同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直接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班级授课制的问题,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要求。全员合作教学,它是指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它以教学班全体成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课堂全体成员参与并合作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何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何处理小组活动中出现的意外问题与突发事件,怎样汇报学习成果等等,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三 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具备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富于创新的实验精神,培养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了实验技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維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化学中的实验形式多样,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在观察中形成思考和探索的习惯;通过小组实验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使学生乐意探索;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富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学生养成热爱探究的习惯。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多做实验,多开展和实验相关的活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热爱实验,乐于探究的习惯。在化学实验中,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结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能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体会物质结构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必然联系,逐步培养学生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对少数学生操作上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指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实验结束时向全班学生指出,并进行规范化的演示。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除了实验课外,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探究的习惯。
四 关注课堂,富于表现,培养学生形成高效课堂学习的习惯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听和记,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这样的学习习惯比较被动,学习效率不高,学习质量不佳。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积极展示、有个性发展的理念,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为线索,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延伸发展为教学流程,课堂上学生潜心自学、专注投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等交流、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而且爱学习,每节课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逐步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下的高效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多以学生为主,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交流、合作、探究的情景,启发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感知教材,探究发现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在思维碰撞中获得认同感或受到启发,从而自我修正,发展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观点,或发现自己的困惑点疑点。教师努力做到让学生每节课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积极参与课堂,逐步养成高校课堂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导致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