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拔管桩的承载力的设计应用

来源 :建筑科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ha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PHC管桩现已广泛應用于土木基础工程中,创造了显著社会效益和经验效益,显示出其优越的综合性能,特别在竖向压力方面。但其在抗拔力方面应用研究较小。本文结合广东省标准《锤击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的修订体会,介绍抗拔管桩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在工程中应用实例,为抗拔管桩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应用提供依据,可供设计、施工、监理和检测等人员参考。
  [关键词]抗拔管桩;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
  
  1.前言
  
  近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涌现了一大批功能齐全,造型新颖的建筑,而大型、高层建筑占有很大的比例,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建筑,为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来满足使用功能和人防工程的需要,施工建(构)物的基础同时承受竖向压力,有时上拔荷载较大甚至成为主要作用力,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建筑工程:无上部结构的地下室、地下停车场、污水处理池、深井泵房、船坞、人防和地铁工程;高耸结构如输电线铁塔、电视塔、烟囱的基础;锚锭基础以及在水平力作用下出现上拔力的建(构)筑物基础,如码头、挡土墙等,都有可能遇到工程结构的抗浮抗拔问题。
  抗浮抗拔措施视具体情况而定,型式种类多样,最常见的是设置锚杆和抗拔桩。常用的抗拔桩型式主要有钻(冲)孔灌注桩、预制方桩和预应力管桩。
  抗拔管桩在广东乃至全国可说方兴未艾,据统计,我国目前有管桩厂约400家,其中大部分厂设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福建、云南、上海、天津等省、市。每年生产各类管桩约3亿米,产值达300多亿人民币,形成了一个富有朝气的新兴产值,同时为管桩行业配套的辅助产品年产值近250亿元,管桩已占全国水泥制品行业产值的70%左右。广东现有管桩生产厂约55家,近五年来,每年生产销售管桩数量在7000万延米以上。建筑工程中用得最多的是400和500管桩,约占总销量的70%左右。其中90%以上是承受压力为主的抗压桩,抗拔桩的数量不到总应用量的10%,但抗拔管桩只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会显示出其施工方便、工期短、造价便宜等许多优点,大有发展前途。可以预计,随着人们对抗拔桩的逐步加深认识,其应用量会逐年增多。本文结合广东省标准《锤击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的修订体会,介绍抗拔管桩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在工程中应用实例,为抗拔管桩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
  
  4. 抗拔管桩的结构构造
  
  主要应注意下列3个问题:桩身结构;接头;桩顶(头)与承台的连接问题。
  管桩与承台连接时,桩顶嵌入承台深度宜取100mm;另一条是:对于抗拔桩,应将桩的纵向钢筋全部直接锚入承台内。锚固长度不得小于50倍纵向钢筋直径且不小于500mm。
  预应力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表5是计算结果:
  表中d为预应力钢筋直径。常用的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则C30混凝土中的预应力锚固长度为113d,当钢筋直径为9.0mm时,则锚固长度为102cm;当钢筋直径为10.7mm时,则锚固长度为120cm。
  
  4.1 桩身结构问题
  4.1.1 桩身的配筋。
  4.1.2 端板的质量。目前端板质量存在二大问题:端板的材质和端板的厚度。(1)端板的材质大部分不符合规定;(2)端板的厚度普遍较薄。新广东规程不是按管桩直径来规定端板厚度,而是根据预应力钢筋的粗细来规定端板的最小厚度参见表6:
  端板的材质、板厚、坡口尺寸等要严格按有关规范的要求设置。
  
  参考文献
  [1]徐醒华等,新型锤棱锥形桩尖在广东地区工程中的应用.2007.1《岩土工程界》第10卷第一期.
  [2]徐醒华等,PHC管桩在韶关岩溶地区的应用,2006.12《建筑施工》第28卷第12期.
  [3]徐醒华,我国管桩的生产、应用和发展,建筑技术,2006(3).
  [4]徐醒华.等,管桩工程在典型地质施工的质量控制,施工技术2005(增刊).
  [5]徐醒华等•超短PHC管桩在建筑物基础加固中的应用,建筑结构,2004(12).
  [6]徐醒华等•锚杆静压桩在建筑物基础加固中的应用.建筑结构2004(12).
  [7]徐醒华等•PHC管桩承载力分析设计应用.广东土木与建筑,2005(11).
  [8]徐醒芬等•PHC抗拔管桩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广东土木与建筑,2007(12).
  [9]广东省标准《锤击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2008.
  [10]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1]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
  [12]《预应力混凝土管桩》0.3SG40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集仓库、物流配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建筑不断出现,形成仓储类建筑。此类问题具有普遍性。为了最大限度预防仓储类建筑火灾,及减少火灾损失、控制人员伤亡,分析此类建筑的现状和火灾隐患,提出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和技术保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仓储类建筑;火灾隐患;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714【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2-089
期刊
【摘 要】 阐述BIM技术在项目从概念产生到完全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从深化设计入手,通过对施工模拟与施工组织方案相结合,造价管理,材料进场、下料管理,劳动力配置,机械排版等等各项工作的安排的应用,从而得到最有效的经济地控制。  【关键词】 BIM技术;成本控制;材料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2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6-081-03  1 B
期刊
【摘要】 园林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园林建设中,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在体现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为构建和谐、美观的园林景观提供基础,这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一种水乳交融关系,是体现园林人工美与自然美形态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园林;植物;建筑物;配置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986.34【文献
期刊
【摘要】 广州市某高架桥工程现浇钢筋砼箱梁匝道,支模高度在15.38m~19.09m之间,属于超高支模施工。支架分为桥下不通车地段和通车地段两种,桥下不通车地段采用钢管落地满布支架搭设\桥下通车地段采用立柱贝雷架系统支模搭设。本文介绍其设计与施工方法。  【关键词】 城市;高架桥工程;钢筋砼箱梁;超高支模;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 TU755.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
期刊
[摘要]孔隙率是多孔水泥混凝土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保证混凝土试件成型后或路面铺筑后的实测孔隙率与目标孔隙率一致,是多孔路面技术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多孔混凝土的不同孔隙率,提出试件室内成型方法应满足的条件;基于试件不同成型方法的对比试验,推荐振动压实法为理想的试件室内成型方法,试件孔隙率离散性不大、孔隙分布较为均匀,成型固结能量孔隙率差稳定,无明显粗颗粒破碎现象,且能较好的模拟当前路面工程常用施工机械
期刊
【摘要】 在工程设计中,合理地计算水击值,对保证工程的安全与正常运行、优化管道设计。长距离重力流输水管道水锤计算及防护方法探讨,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计算分析。  【关键词】 长距离;管道;重力流;水锤  【中图分类号】 TU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2-041-03  【Abstract】 n engineering design, reasonably
期刊
【摘 要】 本文首先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做了简要的概述,论述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它的特点。结合实例,浅谈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重点对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以及影响施工项目质量因素的控制作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施工质量管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 TU71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6-060-03  作为建筑工
期刊
【摘要】 高层建筑基础作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和非常关键的部分,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除了考虑本身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考虑上部结构体系、使用环境、地理环境条件(地基土质、风、地震等)、施工条件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才能设计出既安全又经济的基础形式。  【关键词】 结构设计;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概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75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727-5123(2
期刊
【摘要】 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样板引入的概念已逐渐深入建筑行业,完善着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对质量控制的方式手段。本文以样板点评实例,对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具有显著成效的做法。  【关键词】 样板点评;做法;成效  【中图分类号】 TU716【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2-074-02  1前言  对
期刊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同時期的结构设计方法,比较和分析了1994年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与现行设计方法的差异,并就现行规范的设计方法——可靠性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可靠度;水泥混凝土板厚    我国的公路路面设计规范,最早的为1958年交通部前公路总局制定的《路面设计规范》(草案),于1965年修订为《公路路面设计规范》(JT1004-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