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边疆民族地区学生接触外界信息、与外界交流、获取信息、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受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就显得较为吃力,对他们而言,学好语文、掌握语文较为困难。本文针对当地学生的现状,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加强语文基本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要性,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能力;语文基本功;识字量;规范书写
杨崇龙老师在其《云南教育问题研究》一书中,针对怒江地区教育起点低、基础差、群众教育观念淡薄等问题,指出基础教育中要让学生过好语言关,使学生能流利地用汉语表达,强调了语文学科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必要性。这实质上也就要求教师能针对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宜的训练计划,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正确认读汉字,提高识字量
在基础教育中,注重识字,夯实语文基础,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它的重要性。我国古代私塾的启蒙教学以认字为主,按照汉字声韵的特点,编了许多适合儿童记诵的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等。古人在儿童时期就基本过了汉字关,为读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汉字是学生读、写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才能更好地进行读、写活动。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字识字量一般都非常有限,这影响到学生正常地阅读和写作。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必须从汉字入手,加强学生的识字量。
认读汉字,提高识字量,要先解决读的问题,做到会读,读准。由于受民族语境和地方方音的影响,学生的读音中,既有声母不清、混淆的问题,也有韵母、声调混淆的问题。声母中最为典型的是平舌音与翘舌音不分,经常把z、c、s与zh、ch、sh混在一起,学生会把“发高烧”读成“发高骚”,“尝一尝”为“赏一赏”;韵母方面最普遍的是ian、in、ing、uan、uen的混淆,如把“监考”的“监”发成“津”,“便”发成“并”,“蹲”发成“端”;声调方面,最普遍的是阳平与上声不分,大多数情况下,把大部分阳平调的字读成上声调,而把大部分上声调的字读成阳平调。可以说准确认读汉字成了怒江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最大的困难,如果老师不注重训练,这个问题就会困扰学生。训练中选用国家规定的《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字帖)作为训练材料,印发给学生,来指导学生认读汉字。训练初始,针对学生声母、韵母混淆的现象,先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读准声母和韵母,然后再进行汉字的认读教学。将汉字量分配到每周,所用的材料共有26页,每页140字,每周要求学生过完一页。每节课前十分钟教学生认读汉字,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字义上不作过高要求。针对学生读音存在的问题,在字帖上,使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给这些字作标记,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每周的前两天以老师领读为主,后几天以学生自读为主,每次读五遍,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只要在以上存在的问题上下功夫,一个星期完成一页汉字的认读任务是完全可以的。通过反复地抓,三十周的时间,汉字的认读任务基本可以完成。
二、正确识记字形,做到规范书写
边疆少数民族学生,错别字现象较为严重,书写不规范的问题还较为突出。学生作文中错别字多,书写潦草、书面混乱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曾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早上,我起了床,打开门,看见门口有一堆牛屎,我吃了一斤。”另外,像“吃了一段饭”“挨了一断打”这样的语句在学生的作文中时有出现。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要注意读准字音外,加强学生的规范书写的训练就尤为必要。
学生的书写不规范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错字。就是写错了的字,即本无此字却写出来。表现在:1.字的结构、长短错位,如“落”“茫”“萍”“前”等写成了左右结构,“恭”字的最后两点是横着点的却写成了上下点,“垂”的第七、第八画写成了上短下长。“寺”的第三、第四画也写成了上短下长,一个部首写得不规范,就错一串字。2.随意增减笔画。如“舞”字少一横;以“尧”为声旁组成的字,将“尧”的上半部写成了“戈”;“虎”字的第三画是横钩写成了横;“熙”、“颐”的第一个部首写成了“臣”;3.笔画的书写不规范。如“事”的第六画,“君”的第二画,“争”的第四画,学生书写时都没有出头;“沛”字的右边写成了“市”;“禹”;“禺”的第七、八、九画应该是竖、横、点三画,却写成了竖钩、点两画;以“士”为声旁或部首的字都写成了“土”;“爬”“抓”的‘爪”寫成了“瓜”。4.笔顺不规范,这是隐性的不规范书写。如“方”的第三画是横折钩,而不是撇;“肃”的五至七画是撇、竖、点、点,而不是撇、点、点、竖;“青”“责”“表”的第二画是横而不是竖。这些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不规范的汉字。为纠正这些书写不规范的字,从3500个常用字中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字挑选出来,单独整理,指导学生抄写,并以听写的方式加以巩固。长抓不懈,这些字的书写学生是能够掌握的。
(二)别字。主要指用错了的字,也就是该用此字而用了另一字。这类字大量的出现于学生的书面表达中,严重地影响了语意的表达。别字主要是由于形近或音近、音同而造成的。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字义、词义不甚了解,平时读书又少。而边疆民族地区,别字还有一个新来源,由于学生发音不准确,像把“便”读成“并”,把“顿”读成“段”或“断”,在书面表达中也就把它们混用了,出现了因误读而误用的现象。基础教育阶段,如果教师不重视这些问题,不给予学生指导,促其改正,那么,这些用错了的字将会一直错下去,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总之,强调汉字的识字教学,强化识字量,规范书写,就是为学生的读写打基础。解决了字的问题,学生就能更好地去阅读、去写作。同时学生通过阅读与写作,又能促进其语文基本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实现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学生能运用所学,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参考文献:
[1]杨崇龙.《云南教育问题研究》.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2版.
[2]戴汝潜.《汉字教与学》.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关键词:语文能力;语文基本功;识字量;规范书写
杨崇龙老师在其《云南教育问题研究》一书中,针对怒江地区教育起点低、基础差、群众教育观念淡薄等问题,指出基础教育中要让学生过好语言关,使学生能流利地用汉语表达,强调了语文学科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必要性。这实质上也就要求教师能针对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宜的训练计划,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正确认读汉字,提高识字量
在基础教育中,注重识字,夯实语文基础,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它的重要性。我国古代私塾的启蒙教学以认字为主,按照汉字声韵的特点,编了许多适合儿童记诵的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等。古人在儿童时期就基本过了汉字关,为读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汉字是学生读、写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才能更好地进行读、写活动。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字识字量一般都非常有限,这影响到学生正常地阅读和写作。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必须从汉字入手,加强学生的识字量。
认读汉字,提高识字量,要先解决读的问题,做到会读,读准。由于受民族语境和地方方音的影响,学生的读音中,既有声母不清、混淆的问题,也有韵母、声调混淆的问题。声母中最为典型的是平舌音与翘舌音不分,经常把z、c、s与zh、ch、sh混在一起,学生会把“发高烧”读成“发高骚”,“尝一尝”为“赏一赏”;韵母方面最普遍的是ian、in、ing、uan、uen的混淆,如把“监考”的“监”发成“津”,“便”发成“并”,“蹲”发成“端”;声调方面,最普遍的是阳平与上声不分,大多数情况下,把大部分阳平调的字读成上声调,而把大部分上声调的字读成阳平调。可以说准确认读汉字成了怒江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最大的困难,如果老师不注重训练,这个问题就会困扰学生。训练中选用国家规定的《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字帖)作为训练材料,印发给学生,来指导学生认读汉字。训练初始,针对学生声母、韵母混淆的现象,先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读准声母和韵母,然后再进行汉字的认读教学。将汉字量分配到每周,所用的材料共有26页,每页140字,每周要求学生过完一页。每节课前十分钟教学生认读汉字,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字义上不作过高要求。针对学生读音存在的问题,在字帖上,使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给这些字作标记,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每周的前两天以老师领读为主,后几天以学生自读为主,每次读五遍,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只要在以上存在的问题上下功夫,一个星期完成一页汉字的认读任务是完全可以的。通过反复地抓,三十周的时间,汉字的认读任务基本可以完成。
二、正确识记字形,做到规范书写
边疆少数民族学生,错别字现象较为严重,书写不规范的问题还较为突出。学生作文中错别字多,书写潦草、书面混乱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曾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早上,我起了床,打开门,看见门口有一堆牛屎,我吃了一斤。”另外,像“吃了一段饭”“挨了一断打”这样的语句在学生的作文中时有出现。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要注意读准字音外,加强学生的规范书写的训练就尤为必要。
学生的书写不规范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错字。就是写错了的字,即本无此字却写出来。表现在:1.字的结构、长短错位,如“落”“茫”“萍”“前”等写成了左右结构,“恭”字的最后两点是横着点的却写成了上下点,“垂”的第七、第八画写成了上短下长。“寺”的第三、第四画也写成了上短下长,一个部首写得不规范,就错一串字。2.随意增减笔画。如“舞”字少一横;以“尧”为声旁组成的字,将“尧”的上半部写成了“戈”;“虎”字的第三画是横钩写成了横;“熙”、“颐”的第一个部首写成了“臣”;3.笔画的书写不规范。如“事”的第六画,“君”的第二画,“争”的第四画,学生书写时都没有出头;“沛”字的右边写成了“市”;“禹”;“禺”的第七、八、九画应该是竖、横、点三画,却写成了竖钩、点两画;以“士”为声旁或部首的字都写成了“土”;“爬”“抓”的‘爪”寫成了“瓜”。4.笔顺不规范,这是隐性的不规范书写。如“方”的第三画是横折钩,而不是撇;“肃”的五至七画是撇、竖、点、点,而不是撇、点、点、竖;“青”“责”“表”的第二画是横而不是竖。这些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不规范的汉字。为纠正这些书写不规范的字,从3500个常用字中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字挑选出来,单独整理,指导学生抄写,并以听写的方式加以巩固。长抓不懈,这些字的书写学生是能够掌握的。
(二)别字。主要指用错了的字,也就是该用此字而用了另一字。这类字大量的出现于学生的书面表达中,严重地影响了语意的表达。别字主要是由于形近或音近、音同而造成的。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字义、词义不甚了解,平时读书又少。而边疆民族地区,别字还有一个新来源,由于学生发音不准确,像把“便”读成“并”,把“顿”读成“段”或“断”,在书面表达中也就把它们混用了,出现了因误读而误用的现象。基础教育阶段,如果教师不重视这些问题,不给予学生指导,促其改正,那么,这些用错了的字将会一直错下去,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总之,强调汉字的识字教学,强化识字量,规范书写,就是为学生的读写打基础。解决了字的问题,学生就能更好地去阅读、去写作。同时学生通过阅读与写作,又能促进其语文基本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实现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学生能运用所学,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参考文献:
[1]杨崇龙.《云南教育问题研究》.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2版.
[2]戴汝潜.《汉字教与学》.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