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尿道板纵切卷管(TIP)尿道成形术术毕时更换小一号支撑导尿管对术后尿道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6例尿道下裂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0.5~15.4岁,中位年龄1.5岁。远段型尿道下裂47例(39.5%),中段型62例(52.1%),近段型10例(8.4%)。尿道板发育不佳者49例(42.2%)。116例均由同一术者行TIP尿道成形术。术中成形尿道时分别选用F8、F10、F12支撑导尿管的例数为92例(79.3%)、17例(14.7%)、7例(6.0%)。根据术毕时尿液引流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A组为常规支撑导尿管组56例,在术中保证无张力成形尿道的前提下,术毕时选用尽可能粗的支撑导尿管;B组为更换支撑导尿管组60例,在A组基础上,术毕时更换小一号支撑导尿管,更换过程简便,无不良反应。A组和B组的中位年龄分别为1.5岁和1.4岁;远段、中段、近段型尿道下裂分别为24例(42.9%)和29例(48.3%)、27例(48.2%)和26例(43.3%)、5例(8.9%)和5例(8.3%);尿道板发育不佳分别为25例(44.6%)和24例(40.0%);成形尿道时选用F8、F10、F12支撑导尿管的例数分别为46例(82.1%)和46例(75.0%)、7例(12.5%)和10例(18.3%)、3例(5.4%)和4例(6.7%),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术后随访6~66个月,平均(23.6±17.3)个月。留置导尿期间73例(62.9%)出现尿道口溢尿,其中A组15例(26.8%),B组58例(9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尿道并发症需再次手术者5例(4.3%),均为A组患者,其中尿道瘘4例,尿道口狭窄1例。两组术后尿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IP尿道成形术术毕时更换小一号支撑导尿管操作简便,术后尿道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优于常规方法留置支撑导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