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办只有26年的萍乡四中,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名校。近三年来,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奥林匹克竞赛中,萍乡四中频频获得大奖:2005年该校有1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2006年该校的郑瑾瑜、徐煜、王天一、黄婧依4人分别夺得英语、数学、物理一等奖,另有14人获二、三等奖;2007年该校再攀新高,各科均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有38位同学获奖,其中谭鑫、文才、吴芳禹、熊文超、陈露露5名同学分别夺得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一等奖,还有6人获二等奖,27人获三等奖。
从2003年开始,萍乡市中考状元的桂冠连续5年被该校学生摘得。2004年该校有30名毕业生直接录取为萍乡中学理科实验班新生。2006年全市中考成绩前10名的佼佼者中,该校考生就有8人。2007年中考,600分考生数和录取重点高中的人数该校又居第一。
年轻的萍乡四中,现已打造为江西省示范性初级中学、江西省双语实验学校和双语研究基地。学校承担了4项国家级实验研究课题、3项省级重点实验研究课题。该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目标教学研究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先进单位”“全国双合格优秀(示范)家长学校”“全国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全国Z+Z智能教育平台应用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先进单位”。2007年9月,该校又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联合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一流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萍乡四中已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求学之地!
课题实验是这样引领的
“我们站在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进一步强化课题引领意识,坚持走‘实验创名校’的道路,制定了近远期工作目标,整体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树立了良好的内外形象,保证了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校长刘新泉这样阐释了课题实验的重要作用。
萍乡四中长期开展新课程实验、目标教学实验、双语实验、多媒体教学实验、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实验等一系列课题实验,所承担的“Z+Z智能教育平台应用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结题获教育部的表彰。2006年结题评估时全国评选两所优秀学校,该校与广州实验中学同时当选。该校承担的“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课题,在省级中期评估中成为全省受省教育厅表彰的两所学校之一。
“Z+Z智能教育平台应用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课题,是该校重点攻关的课题。这一课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动画教学模型,弥补学生抽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该课题组主要成员、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陈长明老师介绍说:“我校从2005年开始就进行了该项实验,是全国29所实验学校之一。‘Z+Z’智能平台与美国几何画板相似,能够把抽象的图形,变成形象的三维动画。比如在‘动点’中两个点运动相交,就能够像电视画面一样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看。”
“这项研究是‘白手起家’。”陈长明老师说,开始进行这项实验研究的时候,非常吃力。但是他们发扬“钉子精神”刻苦钻研,不懂就向别人请教,课题组的教师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他们做了100多件课件,发给教育部课题组的专家,请他们指点。
陈长明老师介绍说,有时候课件做不出来就先放一放,等来了灵感后再来做,但是参与的老师却时时刻刻都会去想:吃饭想,走路想,晚上躺在床上睡觉也在想。彭培禄老师制作的“博士帽”课件就是这样苦想出来的,该课件可以平移、旋转。该校教师制作的几个正方体放在一起的“三视图”课件,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察看数学图形,启发学生的思维,张景中院士都称赞这个课件做得好,可这凝聚了参与该项实验教师的多少心血!
萍乡四中是一块课题实验的沃土,共承担了10项课题实验,其中有4项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已经经历了6年以上两轮实验。课题实验覆盖了全部学科,均取得了圆满成功。学校每年都要花费10万余元的资金派教师到外地去学习,包括每年派2名教师去英国学习,以整体提升学校的课题研究水平。
历经6年的课改实验,老师们实践新课标的理念得到了提升,教学策略得到了转变,教学水平上了新台阶。
记者随堂听了刘菁菁老师上的一堂语文课《吴汉何尝杀妻》。刘老师在讲课中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演,以一个接一个的课堂提问来“导”,话语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课堂非常活跃,效果非常好。由此可见该校课题研究之一斑。
个性化德育是这样进行的
这是发生在萍乡四中的几个个案:
个案1一位刚升入学校的初一新生,在学校的操场上和人打架,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时才发现她是女扮男装。老师问她为什么要扮成男孩子时,她说她母亲离过三次婚,她决不做女人,要做男子汉。该学生在班上表现异常,成为问题学生。
个案2有一个男生,迟到了半个小时,班主任询问了一下原因,他不答理。当老师第二次询问时,谁知他竟然用拳头将老师打伤了。随后校长把他叫到办公室,他才说明了事情的缘由:他父母那天宣布离婚,他一气之下在馆子里喝了大量的酒,情感无法控制,导致事件发生。
个案3上课铃声响了,学生齐刷刷地在操场上排好队等老师来上体育课。这时女生A的爸爸带着刚结婚的后妈向女生A打招呼,其中一个喜欢恶作剧的男同学说:“哎呀!好漂亮的后妈呀!”引起了全班的哄笑,女生A也笑了。转瞬间,女生A“破笑为涕”,走出队伍,跑过操场,冲到校门外,等老师、家长、同学反应过来时,女生A已消失了。父亲苦苦找了三天才把她找回。
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特别脆弱,而萍乡四中离异家庭的孩子有很多。刘新泉校长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全校2000余名学生中,离异家庭孩子有88人,占全校学生的4.27%,其中男生39人,女生49人;父母一方长期在外的有50人,占学生总数的2.42%;父母一方死亡的单亲孩子20人,占学生总数的0.97%。
刘新泉校长认为,这些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包括父母一方长期在外家庭)的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很多孩子成为“问题学生”。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萍乡四中不断探索个性化德育之路。
学校进行了调查摸底,为特殊家庭的学生建立了档案,因人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班主任的代偿功能。本着缺什么代偿什么的原则,该校在编班时把单亲学生中缺父亲的,让男教师当班主任;缺母亲的,让女教师当班主任。对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给他(她)过生日;对情绪不稳定的学生,特别注意批评的方法;对自信心不强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正因为班主任创造性地发挥了代偿功能,温暖了一大批边缘学生。
刘玉萍老师有一句名言:“最好的手段是爱”,道出了萍乡四中老师的共同心声。有一个男生,家境很好,家长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父母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时间管他,因此他一步步陷入了电脑游戏的泥潭不能够自拔。刘玉萍老师决心用耐心和细心来感化他。刘老师经常散步到他家里去看望他,做他的思想工作,与他的父母沟通,共同做好他的转化工作。刘老师还主动要求他的父母,把买给他喝的牛奶放到教师办公室,由刘老师及时提醒他喝。后进生是渴望温暖和关爱的,几件小事就打动了这个孩子。结果这个孩子就主动要求刘老师和他一同把电脑拆掉,学习也进步得很快。
黎笑红老师班上有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经常穿一双破鞋子,而这位学生的父母很忙,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去做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黎老师就为他买了一双新鞋子和袜子。这个学生内心非常感动,以感恩的心情去学习,各方面都进步得很快。
这样的故事在萍乡四中还真不少。教师们以爱心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全国优秀教师左德鸿任教的班上有位女生,父母离异后,情绪很不稳定,一次因家庭原因而出走,左老师找了三天才找到。见面时,左老师不是批评而是紧紧抱着这位学生,整整拥抱了10分钟。这位学生心灵受到了震撼,并把老师的爱视为母爱,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中考考取了重点中学。
刘新泉校长把德育个性化形象地比喻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围绕着个性化德育,学校开发了健康教育、乐器、微机、篮球四门校本课程,构建个性化德育的载体。
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该校创造了“示范项目+专题课+校本课”的新模式。2005年该校被确定为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示范校。学校通过课堂教育、宣传栏、手抄报、同伴教育活动、夏令营等形式,让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2007年7月,该校承办了全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夏令营。该校的学生志愿者纷纷走向街头向市民宣讲预防艾滋病知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07年11月,该校举行了第三轮同伴教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骨干,让他们把知识、技能传递给同龄人、朋友、家人,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萍乡四中还是公安部百所禁毒教育示范校。单亲家庭子女教育课题是该校承担的省级研究课题,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通过个案辅导、结对帮助等形式,弥补了单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纠正了他们的不良行为。
“家长对孩子学乐器很感兴趣,但就是热不起来,原因是部分学生参加了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而对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家长来说,学费昂贵负担不起。为什么不能够进入课程满足家长、学生的需求呢?5年前,学校开设了乐器课并作为校本课程的重头戏。5年来,萍乡四中的毕业生都会演奏一门乐器。”刘新泉校长介绍了学校开设乐器课的背景。
不单是乐器课,还有计算机课、篮球课都成为该校的一种普及性的课程,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大,成为个性化德育的有力抓手。素质教育之花在这里灿烂开放!
□本栏责任编辑谢爱林
E-mail:[email protected]
从2003年开始,萍乡市中考状元的桂冠连续5年被该校学生摘得。2004年该校有30名毕业生直接录取为萍乡中学理科实验班新生。2006年全市中考成绩前10名的佼佼者中,该校考生就有8人。2007年中考,600分考生数和录取重点高中的人数该校又居第一。
年轻的萍乡四中,现已打造为江西省示范性初级中学、江西省双语实验学校和双语研究基地。学校承担了4项国家级实验研究课题、3项省级重点实验研究课题。该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目标教学研究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先进单位”“全国双合格优秀(示范)家长学校”“全国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全国Z+Z智能教育平台应用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先进单位”。2007年9月,该校又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联合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一流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萍乡四中已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求学之地!
课题实验是这样引领的
“我们站在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进一步强化课题引领意识,坚持走‘实验创名校’的道路,制定了近远期工作目标,整体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树立了良好的内外形象,保证了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校长刘新泉这样阐释了课题实验的重要作用。
萍乡四中长期开展新课程实验、目标教学实验、双语实验、多媒体教学实验、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实验等一系列课题实验,所承担的“Z+Z智能教育平台应用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结题获教育部的表彰。2006年结题评估时全国评选两所优秀学校,该校与广州实验中学同时当选。该校承担的“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课题,在省级中期评估中成为全省受省教育厅表彰的两所学校之一。
“Z+Z智能教育平台应用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课题,是该校重点攻关的课题。这一课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动画教学模型,弥补学生抽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该课题组主要成员、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陈长明老师介绍说:“我校从2005年开始就进行了该项实验,是全国29所实验学校之一。‘Z+Z’智能平台与美国几何画板相似,能够把抽象的图形,变成形象的三维动画。比如在‘动点’中两个点运动相交,就能够像电视画面一样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看。”
“这项研究是‘白手起家’。”陈长明老师说,开始进行这项实验研究的时候,非常吃力。但是他们发扬“钉子精神”刻苦钻研,不懂就向别人请教,课题组的教师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他们做了100多件课件,发给教育部课题组的专家,请他们指点。
陈长明老师介绍说,有时候课件做不出来就先放一放,等来了灵感后再来做,但是参与的老师却时时刻刻都会去想:吃饭想,走路想,晚上躺在床上睡觉也在想。彭培禄老师制作的“博士帽”课件就是这样苦想出来的,该课件可以平移、旋转。该校教师制作的几个正方体放在一起的“三视图”课件,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察看数学图形,启发学生的思维,张景中院士都称赞这个课件做得好,可这凝聚了参与该项实验教师的多少心血!
萍乡四中是一块课题实验的沃土,共承担了10项课题实验,其中有4项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已经经历了6年以上两轮实验。课题实验覆盖了全部学科,均取得了圆满成功。学校每年都要花费10万余元的资金派教师到外地去学习,包括每年派2名教师去英国学习,以整体提升学校的课题研究水平。
历经6年的课改实验,老师们实践新课标的理念得到了提升,教学策略得到了转变,教学水平上了新台阶。
记者随堂听了刘菁菁老师上的一堂语文课《吴汉何尝杀妻》。刘老师在讲课中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演,以一个接一个的课堂提问来“导”,话语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课堂非常活跃,效果非常好。由此可见该校课题研究之一斑。
个性化德育是这样进行的
这是发生在萍乡四中的几个个案:
个案1一位刚升入学校的初一新生,在学校的操场上和人打架,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时才发现她是女扮男装。老师问她为什么要扮成男孩子时,她说她母亲离过三次婚,她决不做女人,要做男子汉。该学生在班上表现异常,成为问题学生。
个案2有一个男生,迟到了半个小时,班主任询问了一下原因,他不答理。当老师第二次询问时,谁知他竟然用拳头将老师打伤了。随后校长把他叫到办公室,他才说明了事情的缘由:他父母那天宣布离婚,他一气之下在馆子里喝了大量的酒,情感无法控制,导致事件发生。
个案3上课铃声响了,学生齐刷刷地在操场上排好队等老师来上体育课。这时女生A的爸爸带着刚结婚的后妈向女生A打招呼,其中一个喜欢恶作剧的男同学说:“哎呀!好漂亮的后妈呀!”引起了全班的哄笑,女生A也笑了。转瞬间,女生A“破笑为涕”,走出队伍,跑过操场,冲到校门外,等老师、家长、同学反应过来时,女生A已消失了。父亲苦苦找了三天才把她找回。
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特别脆弱,而萍乡四中离异家庭的孩子有很多。刘新泉校长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全校2000余名学生中,离异家庭孩子有88人,占全校学生的4.27%,其中男生39人,女生49人;父母一方长期在外的有50人,占学生总数的2.42%;父母一方死亡的单亲孩子20人,占学生总数的0.97%。
刘新泉校长认为,这些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包括父母一方长期在外家庭)的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很多孩子成为“问题学生”。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萍乡四中不断探索个性化德育之路。
学校进行了调查摸底,为特殊家庭的学生建立了档案,因人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班主任的代偿功能。本着缺什么代偿什么的原则,该校在编班时把单亲学生中缺父亲的,让男教师当班主任;缺母亲的,让女教师当班主任。对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给他(她)过生日;对情绪不稳定的学生,特别注意批评的方法;对自信心不强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正因为班主任创造性地发挥了代偿功能,温暖了一大批边缘学生。
刘玉萍老师有一句名言:“最好的手段是爱”,道出了萍乡四中老师的共同心声。有一个男生,家境很好,家长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父母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时间管他,因此他一步步陷入了电脑游戏的泥潭不能够自拔。刘玉萍老师决心用耐心和细心来感化他。刘老师经常散步到他家里去看望他,做他的思想工作,与他的父母沟通,共同做好他的转化工作。刘老师还主动要求他的父母,把买给他喝的牛奶放到教师办公室,由刘老师及时提醒他喝。后进生是渴望温暖和关爱的,几件小事就打动了这个孩子。结果这个孩子就主动要求刘老师和他一同把电脑拆掉,学习也进步得很快。
黎笑红老师班上有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经常穿一双破鞋子,而这位学生的父母很忙,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去做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黎老师就为他买了一双新鞋子和袜子。这个学生内心非常感动,以感恩的心情去学习,各方面都进步得很快。
这样的故事在萍乡四中还真不少。教师们以爱心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全国优秀教师左德鸿任教的班上有位女生,父母离异后,情绪很不稳定,一次因家庭原因而出走,左老师找了三天才找到。见面时,左老师不是批评而是紧紧抱着这位学生,整整拥抱了10分钟。这位学生心灵受到了震撼,并把老师的爱视为母爱,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中考考取了重点中学。
刘新泉校长把德育个性化形象地比喻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围绕着个性化德育,学校开发了健康教育、乐器、微机、篮球四门校本课程,构建个性化德育的载体。
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该校创造了“示范项目+专题课+校本课”的新模式。2005年该校被确定为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示范校。学校通过课堂教育、宣传栏、手抄报、同伴教育活动、夏令营等形式,让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2007年7月,该校承办了全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夏令营。该校的学生志愿者纷纷走向街头向市民宣讲预防艾滋病知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07年11月,该校举行了第三轮同伴教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骨干,让他们把知识、技能传递给同龄人、朋友、家人,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萍乡四中还是公安部百所禁毒教育示范校。单亲家庭子女教育课题是该校承担的省级研究课题,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通过个案辅导、结对帮助等形式,弥补了单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纠正了他们的不良行为。
“家长对孩子学乐器很感兴趣,但就是热不起来,原因是部分学生参加了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而对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家长来说,学费昂贵负担不起。为什么不能够进入课程满足家长、学生的需求呢?5年前,学校开设了乐器课并作为校本课程的重头戏。5年来,萍乡四中的毕业生都会演奏一门乐器。”刘新泉校长介绍了学校开设乐器课的背景。
不单是乐器课,还有计算机课、篮球课都成为该校的一种普及性的课程,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大,成为个性化德育的有力抓手。素质教育之花在这里灿烂开放!
□本栏责任编辑谢爱林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