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溪河是一幅历史画卷
莽莽大荆山由东南向北延伸,绵延保康全境。碧绿如洗的清溪河发源于荆山北麓,蜿蜒北流,途经黄堡镇、城关镇、过渡湾镇,注南河,入汉江,汇长江,归东海。
清溪河从发源地前行大约50里,就是保康县城,城关镇11个乡村分布在清溪河流域。
盛唐诗人孟浩然曾在《山中逢道士云公》诗中写道“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荆山子”为道士云公之号,云公就居住在荆山。如依《荆州记》所言:“临沮西北三十里有溪,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处。”由此可见,清溪河不仅有着桃花源无尘惊扰之静美,更有“卞和得玉”千古流芳之美誉。
清溪河是一幅历史画卷,从洪荒绵延至今,清溪河是一部历史壮歌,气贯长虹。
2020年阳春三月,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刚过,笔者就接到城关镇党委宣传委员宋祖青的邀请。她说,城关镇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用作者的视角,把所闻所见表达出来。
小沟虽小气派大,桃李满园四季芳香
城关镇党委书记方东海站在正在兴建的小沟宾馆门前说:“2017年,全县选择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我把小溝列入其中,当时有很多人不赞成。通过几年的建设,实践证明,当初选择小沟村是正确的!”
小沟村党支部书记袁顺芝今年65岁,是保康县少有的女村支部书记,更是出类拨萃的女干部、女能人。说起小沟村的变化,她心中有许多感慨,她的经历可写成小沟村变迁的一本书。
袁顺芝是土生土长的小沟村人,从学校毕业后,上过工程、拉过板车、打过夯,当过教师、做过信用社业务员。农村体制改革允许发家致富,她买过神牛拖拉机,挣过“牛”钱。虽然小沟村与县城仅一条清溪河相隔,但小沟村的经济远远赶不上城关镇的其他村,“穷”是小沟村的代名词。其原因是自然条件差,地上有草,山上无树。麦子和玉米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就像哨兵一样,农民辛苦一年无收成。袁顺芝因为是能人才被村里选为村会计。当时她很矛盾,要是当会计就开不成神牛拖拉机,就意味着再次受穷。但她还是听了老书记的话,把自己的能力用到村里,让大家过上好日子。2002年,袁顺芝当上村书记。老书记交班那天说:“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叫花子头儿,你要把叫花子变成老板啊!”袁顺芝当时真是没有底气回答,只是对老书记说:“我一定尽力!”
老会计司国华说,当小沟村干部真不容易。他难以磨灭的记忆是2011年腊月二十六,龚清明的老婆找到袁顺芝说,龚清明得了直肠癌在市医院住院,需要五六千元做手术,一说几行泪。袁顺芝和司国华就挨家挨户借钱担保,凑够6000元,正月初六送到襄阳市中心医院,交给龚清明老婆,龚清明才得以做手术。
群众困难,集体经济空壳,当干部的没脸面,说话没底气,走出去低人一等。尤其每次在镇上表态发言,袁顺芝最为难,她说了很多“空话”,把愿望描述得很好,可落到实处还是一个梦。但就是这样一个敢说话的女人,在村里的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深得群众的拥护。她年轻时那股勇猛的闯劲依然还在,群众所需所求,只要能办到的,她一定办到。在群众眼里心里,袁顺芝是一个说实话、办实事的女能人。
袁顺芝55岁那年,按照农村干部规定年龄可以退休了。当时是换届时,袁顺芝又毅然当选为村支部书记。
方东海到城关镇任镇长不久,他来到小沟村调研,袁顺芝把自己多年的想法倾吐出来。她说:“既然组织信任我,我就是把命拼出去,也要干出个名堂来。”方东海说:“我坚决支持你。”方东海分析了小沟村的区位优势,离县城仅一水之隔,但潜在资源没有挖掘好、开发好、利用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小沟村里。他说,一定要把皇城根脚边小沟村的文章做大做强。把被人遗忘的小沟,变成一个世人向往的“金沟银沟”。要让这一片土地亮起来、响起来。
有了方镇长的支持,袁顺芝犹如即将熄灭的灯盏被篾签挑动,火苗又亮了起来。
小沟村共有215户919人,贫困户33户75人。2014年,小沟村人均收入700多元。
2015年,全国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小沟村迎来了发展的好机遇。那些生活无门路、经济无保障的贫困户在3年内彻底告别贫困,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方东海也由镇长提为镇党委书记,他在统筹全镇各项工作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小沟村的发展上。袁顺芝说,要说小沟村突飞猛进的变化,真得感谢方书记。
全县有3个美丽乡村建设试验村指标,方东海力争将小沟村纳入名额。当时有很多争议,甚至反对。都说小沟村是个穷沟沟,是破烂不堪的臭沟沟。但方东海认为,小沟村的美丽,重在“一沟一山”。“沟”即小沟,溪水潺潺,富有诗情画意;“山”即万年山,道教圣地,是香客必经之地。一张白纸,需要规划才会有动人的画卷。方东海的思路一出,袁顺芝和她的支部委员眼前赫然一亮,惊呼“原来是躺在金饭碗里饿肚子”。有了“一沟一山”的设想,美丽乡村的蓝图立刻跃然眼前。
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一场前所未有的行动开始付诸实施:投资300多万元,3.5公里环村公路顺利修建完成,格桑花、紫兰、牡丹、凤尾竹等名花异草把环村公路装扮得繁花似锦。投资100多万元在300多米长的小沟上修建了4道阶梯拦沙坝,臭气熏天的小沟得到整治。游客们在水面上清歌泛舟,其乐无穷。随墙就势的茅厕进行了“厕所革命”,全部改为水冲式,既干净又清洁,彻底扭转了生活习气。文化广场、沿途墙壁制作精美的“文化小康”建设宣传用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法制、安全内容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既装饰了村容村貌,又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作用。
人们改变了传统的种植观念,发展樱桃、紫薇、桃子、紫荆种植,小沟村变成了百果园。双休日、节假日,到小沟村赏花品果的游客络绎不绝,小沟村一下子热闹起来。
老板熊严杰投资千万元,在半山腰修建了宾馆、吊脚楼、观景亭。作家、诗人、书画家慕名而来,小沟村被附上厚厚的文化底色。 在小沟与清溪河交界处,曾是乱扔乱倒垃圾的荒滩,后来,种植50多亩苗木,现在变成了绿油葱茏、四季常青的景点。每个到小沟村游玩的人,总要在这里驻足拍照留影。
村治调主任付先立说:“光改变表面说美丽不算,重在心灵美才算。”他指着宣传橱窗说,“小沟村开展‘孝敬媳妇’‘好邻里’‘遵纪守法好公民’等评比活动,村民的素质大为提高。以前当个治调主任,成天为芝麻绿豆大小的事情忙个不停,现在邻里团结、祥和安宁,这才是小沟村美丽的核心。”
2017年,市妇联四级调研员曾一凡到小沟村担任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她说,小沟村真是民风淳朴,白天晚上不用锁门,摩托车不用拔钥匙。遇上红白喜事,全村村民相互帮忙,这在城市里是难以遇见的。
2019年7月,全县美丽乡村项目拉练,小沟村获得第一名。县委书记张世伟在视察小沟村后说:“小沟虽小,以小博大;小沟不小,小中见大。”袁顺芝说,这是方书记的眼界高,才有小沟村的今天。
小沟村因为穷,留不住人,这曾是袁顺芝苦恼的事。如今,小沟发生了变化,飞出去的金凤凰又回到老巢,杨祖进就是其中一位。
杨祖进2000年高中毕业,在二汽上班8年,后来又干起水电包工头。他算是本村的一个能人,村里也需要这样的带头人。袁顺芝就把培养杨祖进的想法告诉了方书记,经过一番明察暗访,方书记认为他是个好苗子。2018年村委换届,杨祖进被推选为村会计,成为班子成员。
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杨祖进兴趣十足地告诉我们,小沟村未来的前景在旅游,抓手在康养项目,“五位一体”“五园兴村”在他脑海里已经形成。
宋祖青说,她在城关镇工作多年,因为工作需要被调到其他乡镇工作三四年。回来一看,内心震撼,小沟村发生如此大变化,是她没有想到的。她感触最深的是,方书记的高眼界,决定了小沟村的发展变化。
陈家河的艺人多
一池温泉迎宾客
我们采访完小沟村,宋祖青带我来到陈家河。
陈家河是一条河,也是一个村。陈家河沿岸有朱家场、陈家河、刘家坪、长坪、凤凰山五个村。沿河各村都有镇干部驻村,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把优势兵力都集中在这条河上。
镇党委副书记杨俊驻朱家厂村,镇人大主席尚国功驻刘家坪村,镇委副书记张全斌驻郭家庄村,副镇长刘开创驻长坪村、四级调研员龚永生、宣传委员宋祖青驻陈家河村,组织委员何渊远驻小沟村。疫情期间,他们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等与村干部取得联系,商讨疫情后复工复产、农民外出打工问题。2020年,情况特殊,湖北外出打工受阻,这些农民留在家乡做什么?各驻村干部都在动脑筋,都在为农民着急。所以,疫情一得到有效控制,他们就戴着口罩深入到千家万户,既抓疫情防控,又抓农民增收。
陈家河发源于荆山脊梁上的凤凰山村,经过凤凰山、长坪、刘家坪、陈家河、朱家场注入清溪河。水量不大但落差大,叮当有致,弯弯曲曲,或潜或现。沿岸古树婆娑,鸟鸣花香。我说陈家河像一个歌唱家,宋祖青说我比喻得很形象。
采访时,陈家河还处在疫情刚刚解封之时,村民们都戴着口罩,进入村委会还得体温测试。
雨雪交加,寒风刺骨。我们沿着宽敞的朱九公路前行,逐户采访。村民们说方书记、杨书记、尚主席刚刚过去,正在安排复工复产,督催春耕生产。我们跟镇党委领导的脚步还是慢了两步。公路上停着几辆车,里面装满李子、梨子、桃子树苗,村民们三三两两分拣回家栽种。
村妇女主任石良菊说,方书记帮陈家河拿盘子、指路子,并把陈家河冠名为“桃李谷”。近两三年,陈家河200多户人家,种植桃子、李子420多亩。老支书种植10多亩林果,年收入3万元以上;柳发珍种植3亩多林果,年收入1万多元。因为几户村民种植林果尝到甜头,疫情一结束,他们就走出家门,荷锄上山,挖窝种树,栽下来年的幸福与希望。
上任不久的村书记陈善科介绍说,陈家河未来的发展主要靠旅游,本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地处陈家河上游的汤池峡就是闻名华中的保康温泉。保康温泉发现于明朝贞德年间,形成于寒武纪,属氡气泉,水出自地下179米青峰断裂带,水恒温39.5℃,日流量2500立方米。富含氟、镭、氡、锶、钼、硒、溴等27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具有防癌、治癌、治疗消化道疾病和皮肤病之功效,享有“华中第一泉”的美誉。
《保康县志》把它列为一景,美称为“温泉春景”。来保康的贵宾商客,总要一洗温泉澡为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吟诗弄墨作纪念,有的把这儿描写成“桃花源”再现,有的把这儿与“华清池”媲美。旧县志中就有这样的遗墨“霏霏烟草古城隈,挹得华清一线开”、“玉女不投殊惠泽,杨妃曾浴出华清”。
而陈家河温泉则是在保康温泉梯级开发的基础上建成的。方书记查看了温泉,交代陈善科,要趁疫情温泉不开放之机,抓紧维修设施设备,做好复工复产后迎接游客的准备。杨进说,温泉是陈家河的聚宝盆,是发财的长流水,是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虽然在华中名气大,但不能局限在传统的洗温泉、泡温泉,要向康养、水产养殖方向发展,拓宽思路,把温泉文章做大、做强、做好。陈善科说,正在修建新的游泳池,对外招收教练,把温泉建成儿童游泳训练、比赛基地。
陈家河其实是一条文化河,文化能人布满沿河,方东海把这些人当做宝贝,他隔三岔五到这些文化人家里,给他们出主意,解决难题。徐家平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十分聪明。他从17岁就开始盘古桩奇石,经营相当不错,在当地十分有名氣。随着全球经济下滑,经营开始不景气。方东海在他家闲聊时,徐家平说想租用本村村民的土地,种植花卉苗木,几次没谈妥。方东海就找到那一户把思想做通了,徐家平得以梦想成真。徐家坪发展苗圃6亩,租的10多亩田地用来培植蜡梅、紫薇、红叶紫兰。
柳发禄也是一个根艺奇石经营户,可以说,他和徐家平并驾齐驱,名气非常大,是保康有名的乡土文化人,作品销往全国各地。但柳发禄人生波折,几次遭遇灭顶之灾,甚至对人生失去信念。方东海每每与柳发禄交谈,总是用浅显的道理,激发他重振精神。在遭受疫情重创的情况下,方东海再次来到他家里。柳发禄说:“只要我看到方书记,我就来劲儿,他只要几句话,就能把我心头的疙瘩解开。”柳发禄对我们说,他的几个奇石放在那里很久没卖出去了,方东海去年给那几个奇石取了名字,一下子就出手了,价钱买得非常好。柳发禄摸着脑门说:“还是有文化好。”宋祖青说:“这就是文化产业要有‘文化’的道理。” 陈家河的根艺奇石近几年发展很快,方东海说,产业需要相互支撑,连体发展,连锁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气候。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卖服装的人,旁边来了个同行,先来的就想方设法把后来的赶走了。先来的生意越来越差,但不知咋回事。有人就带他去独门小店吃早餐。他死活不去独门小店,要到巷子热闹的地方去吃。那人就告诉他说,热闹就是市场,只有热闹才会招徕顾客。那人一听恍然大悟,后悔不该把邻居撵走。方东海的话就是说,无论做生意还是发展产业,都要形成规模,要把人吸引过来,像粘包谷花糖一样,抱团发展。
洪德宝本身是木匠,但依靠传统的手艺赚不了大钱,养活不了一家人,于是就到浙江、河南、广州打工,专门学习木雕技术。去年底回到陈家河,办起了木雕场,人物、动物雕刻得栩栩如生,生意相当火爆。
千年之谜“和氏”
原来藏在刘家坪
要说刘家坪的乡土文化名人,王智文算是名副其实的一个。村里的对联是他撰写的,墙上的画儿是他画的,吹拉弹唱样样会,尤其喜欢唱花鼓、打火炮,花鼓词也是自己编的。他说自己特别喜欢玩,农村好玩的没有自己不会的。就是这么一个会玩的人,玩出了大名堂。他把骨头、木片、竹筒、牛皮、石头组成敲打乐器,伴上平时村民喜欢的民歌,编成歌舞,取名《荆山盟乐》。在村里演出时,一下被县文旅局看中,推荐参加了全国农民春晚演出,拿了金奖。
《荆山盟乐》一炮走红,王智文顿时身名鹊起。
王智文与其他乡土文化人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头衔——刘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王智文信心满满地告诉我们,镇委方书记最喜欢他,疫情期间经常打电话、发信息,交流村里发展计划。疫情解封当天,方书记就来到刘家坪,详细了解复工复产规划。隐藏在大山中的农村,不像大城市那样固守屋里,单家独户只要不串门,还是可以在田间进行劳作的。生产停摆,社会就会出现不稳定。柳发宝看准疫情后出去打工受限制的实际情况,从正月初五就开始种植香菌18000袋。他说:“不凭别的,单凭种植香菌一年就可收入3万多元。”他还养了10笼蜂,一年收入1万多元,再加上他种的桃子、李子、葡萄、猕猴桃、魔芋等,一年可以保底收入5万元。
刚走出家门的村民,正在开挖李子、梨子、桃树窝子。当我问他们认不认识方东海时,一位妇女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问问我们这窝子石灰印是谁打的!大家都说,是腊月十八那天,方书记画的,那天下好大的雪呀!”
刘家坪是全县乡村振兴建设重点村,也是文化兴村的示范村。当初把刘家坪作为候选对象,方东海也是看中了王智文的独到之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而农村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垃圾处理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何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王智文结合实际,发明垃圾无害化处理法,大大减轻了劳作程度,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意想不到的是,王智文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法,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方东海把他称为“奇人”“怪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方东海对王智文的要求,既要注重传统,又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把山水文章做好。
在进入刘家坪的地界石壁上,刻着醒目的“金玉石祖”,我正为这几个字犯疑惑,尚国功说:“古书上记载‘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和氏璧就是荆山玉的一种分类。”近年来,在刘家坪发现了与历史古籍记载高度吻合的“金玉”。一时间,刘家坪迎来了无数寻宝者,河里的石头被翻了好几层,山上的石头盗挖成风,价格飞涨。面对荆山玉无尽的宝藏,刘家坪人一时头脑晕乎起来,梦想一日发财,急功近利表现得十分充分。沿河岸住户门前,码着小到几斤、大到几吨的荆山玉,石友们不吝钱囊,疯狂买卖。从表面上看,当地村民取得收入;从长远看,存在弊端。方东海担任书记后,对此问题现象进行遏制,正确引导。把刘家坪山上的石头保护起来,招商开发,有序进行。刘家坪把“卞和文化”作为品牌进行打造。开发的荆山玉产品屡屡在国家珠宝行业展览上获奖。
2019年12月,中央文明办选定荆山玉为“中国好人道德传家宝”的奖品颁发给获奖者,既看中荆山玉的石质特质,又看中了荆山玉的文化内涵。
2020年5月3日,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应邀在刘家坪演出助兴,拉动旅游。笔者偶遇镇委书记方东海,正在检查疫情后的第一个小长假疫情防控情况。他表示,刘家坪的文化就是“卞和文化”,牌子很响,又有荆山玉,把卞和与荆山玉两相结合起来,未来的刘家坪一定会成为荆山深处、清溪河畔耀眼的明珠。
卞和公园、水上乐园、漂流、农家乐已完成建设,时刻准备着迎接游客的到来。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在振兴乡村的热潮中热闹起来。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
春天的雪,怎么下得这么大?把整个村子盖得严严实实,把房子捂得严严实实。凤凰山村很静,连鸡鸣狗叫也没有,村中一条河不停地流淌,在白雪中画出一道印子。屋檐下殷红的春联,让我感受到春的气息,也让我想起,疫情尚未全部解除,大多数村民还蜗居家里。
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进凤凰山村的。
村书记郑方成拍拍身上的积雪,把我引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滔滔不绝地介绍村里近几年的发展。他說,方书记和镇上几个领导昨天刚刚来过,检查疫情后复工复产情况。他坦言,方书记是一个踏实务实的好领导,去年腊月二十五日,也是下着大雪,他带领镇领导慰问困难党员群众,顺便听取今年工作计划,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凤凰山村是个典型的高山村,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海拔1600米,以玉米为主导的农作物,是无法解决农民温饱的。方东海提出种植土豆、蔬菜、药材。几年来,村集体种植药材80多亩,年收入4万多元,每年呈递增态势。村民种植药材150多亩,每年收入15万元,最高的一户年收入达1.5万元。郑方成说,凤凰村尤其适应柴胡、天麻两种药材生长,面积逐年扩大,村民兴趣逐渐高涨起来。
凤凰山的气候土壤特别适合土豆、辣椒生长,这也是方东海带着镇上农业技术员上来调研时发现的。仅土豆一年,年销售可达15吨,村民收入3万多元,而且供不应求。 因为凤凰山村是边远村、贫困村,也是被遗忘的角落,许多地方人迹罕至。方東海就带领干部进行资源调查,爬山探险,发现了河水源头。那里瀑布连连、深潭连连,不亚于有名气的景区,一旦开发,必将成为一个新的旅游亮点。
凤凰山还有一笔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就是山里有200多只猕猴。过去一直是村民闹心的事,它们常常偷吃庄稼,成为一种祸患。方东海说,可以变患为宝。经过申请,2017年,县政府把27.5公顷山林划为“猕猴保护区”,把庙子沟、香瀑、麻园、石门、龙洞沟列为景点,凤凰沟沿河开辟烧烤基地。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凤凰山村沿岸公路已进行了硬化。凤凰山村的土豆、辣椒、山羊、猪肉,不用出门就直接销售给了游客。
我到凤凰山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看到猕猴,村书记郑方成说:“秋天来吧,那是猕猴最多的时候。”
当我要离开凤凰山的时候,郑方成带着几个老乡,背着包谷上山。他们说,大雪天猕猴没食物吃,不能让它们饿着。他们要用这种方式跟猕猴建立感情,把猕猴引到路边。这种与猕猴建立感情的做法已经坚持好几年了,目的是引来猕猴,迎来游客,把凤凰山打造成一个“猕猴观赏旅游圣地”。
五月里,当我再次来到凤凰山村时,看到游客布满沿河两岸。游客们自带烧烤工具,一家几口或朋友相约,升起炊烟,把宁静的凤凰河谷折腾得一片热闹。
后来我又了解到,凤凰山蕴藏着丰富的荆山玉资源,它为该村的发展储藏着“簿发”能量。难怪叫凤凰村呢,原来是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啊!
九皇山茶又飘香
九皇山村离县城南部不足30里,是一个以茶闻名的小山村。
县民协副主席崔道斌听说我要采访九皇山村,甘愿为我驾车同行,因为他家就在九皇山下,对九皇山的历史与现状十分了解。遗憾的是,他把我送到九皇山村委会,接到单位打来电话就返回单位了,我只好一个人继续采访。
崔道斌临走前给我甩了一句话,他说,估计在九皇山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他在国家保康电网担任党政办主任30多年,以往市以上业务单位每年都在九皇山订购茶叶,这几年没订了。
一听这话,我大失所望。
接待我的是村党支部书记陈启林,他给我泡上一杯茶说:“我们九皇山没有什么好招待客人的,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茶叶。”
一杯茶端在手,就闻到淡淡的清香,根根茶叶齐刷刷地站立在水杯中,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翘首企盼。我呷了一口,顿觉舌头到喉咙一片清爽,感到从未有过的奇妙之感。陈书记告诉我,这是清明前采的松针、毛尖,遇上一场大雪,只采了一点点,这场大雪对茶叶损失很大。他谈起保康的茶叶情况。保南的茶叶要比九皇山的早,那里海拔大多只有500~700米,而九皇山茶叶生长在800~1040米处,要知道,800~1500米是茶叶生长的最佳高度。常年处在云雾中,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而九皇山独特的土壤,也适应茶叶生长。九皇山茶园是保康海拔最高的。他说,其他地方的第一批茶,价格在300多元一斤,而九皇山的第一批茶,在1200元一斤,且供不应求,不愁销路。
听陈书记这么一说,我就单刀直入地说出了崔道斌走时留下的那句话。陈书记说,九皇山的茶,在保康开发最早、名声最大、质量最好,可中间有几年十分不尽如人意。原因是管理不善,所以名气越来越小。方东海担任城关镇镇长时到九皇山搞调研,发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没有注意生态发展,急功近利。方东海说:“这个思路不对,做法错误。首先要扭转错误思想和做法,不能使用化肥,要施有机肥、农家肥,以质量取胜,不能以数量取胜。既要新工艺,又要有传统工艺。”九皇山的茶也就是在转变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慢慢又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在全县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好酒不怕巷子深,好茶不怕山路陡。陈书记说,我们九皇山的茶不需做任何广告,不愁销路。说到底,是方书记给了九皇山茶第二次生命,九皇山茶才焕发出勃勃生机。
陈书记的话,一下解开了我的疑惑。
陈书记亲自驾车,带我沿着茶园,绕着盘山公路,从海拔大约600米的村委会一直到山顶。他说这是全县最早的一片茶园之一,海拔1040米,也是全县海拔最高的茶园。站在这里,俯瞰茶园,如碧波荡漾,春雪覆盖下的茶园,犹若翻滚的浪花。凌冽的寒风,扫得眼睛睁不开。
陈书记带我来到茶场,带我认识一位开辟茶园的元老——李天宝。李天宝13岁时参加九皇山茶园建设。那是1967年9月1日,村里选派十几个男人来到1040米处,开出3亩多荒地种下茶籽。他说,当年这个地方经常有虎豹出没,晚上在窝棚里睡觉,老虎舔脚丫子,动都不敢动,大气不敢出,吓得尿到床上。当第一批茶叶采摘后泡成茶,全村人眯着,心里高兴的滋味比茶还甘甜。历来,茶只有皇宫里的人才有资格品尝,他们能够品尝到茶的滋味,自然高人一等。九皇山茶开始传遍全县,九皇山的茶园一年比一年多。李天宝等人从种茶到采茶、炒茶,成为远近闻名的师傅。南漳、远安、谷城、神农架都请他们去当师傅。保康的茶发展到今天,就数他们劳苦功高。1983年,土地已经下放,靠种粮食解决不了贫困。李天宝就把自己的责任田改为茶园。第三年就见收成,每年收入2万多元,上缴农业税1700多元。这些数字现在看来很小,但在20世纪80年代,这可是天文数字。由于李天宝的带头,村民慢慢把责任田改为茶园。如今,95%的农户种茶,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村。
但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没有形成品牌,一个老字号的茶园,就这样被保康新发展的其他茶园所湮没。
针对九皇山落后的现状,早在方东海担任城关镇镇长来到九皇山时,就提出了精耕细作的管理方式,杜绝化肥,生态种植,重塑品牌。经过一两年的努力,九皇山茶的品牌又重新叫响。九皇山茶重新迎来供不应求的新商机。九皇山办起了茶叶合作社,每年产茶40多吨,产值达700万元,每户平均收入3万多元。仅付给村民茶园管理费就达150多万元,采茶劳务费达200万元。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产业振兴,九皇山村依靠茶叶产业,走上了村民不出家门就能挣大钱的致富之路。
2014年,襄阳卫东控股集团落户九皇山,收购880亩茶园,以新的经营理念,拓展市场,为九皇山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展望春天,风光无限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整体部署,全县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如期摘掉贫困帽子,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进入提档升级阶段。
寒冬腊月,荆山绽开第一支蜡梅。我接到方东海的电话,邀我到乡下去,来一次一年一度的“回头看”,我欣然答应。我们沿着玉泉河向上走,途经朱家场、陈家河、刘家坪三个村,方东海说:“城关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乡村振兴‘五大振兴’和‘二十字方针’,结合城关镇实际,定好位起好步;一村一品,扎实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理念,实施“五镇战略”,即“党建引领建设先锋镇、小康建设先行镇、旅游服务中心镇、社会治理平安镇、环县城融合经济镇”;城关镇以自己的优势,形成“一圈三带”,建成党建基层引领示范圈;形成以官山、九皇山、黄土岭、白果园为中心的茶旅融合示范带;以万年山为依托,覆盖小沟、堰塘、万年山乡村休闲旅游观光带;以荆山玉、温泉核心资源覆盖朱家场、陈家河、刘家坪、长坪、凤凰山贯穿玉泉河流域生态康养带。
在刘家坪,我们看到投资600多万元的果蔬花卉智能大棚沿山坡而建,里面培植了名贵的非洲菊和香椿。方东海介绍说:“农村产业一定要错峰发展,不能一哄而上,猴子跟到马跑。比如说香椿,保康人特别喜欢这道菜,产业就要补位。春节期间,一斤香椿可卖五六十元,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大棚旁边的陡坡地种上李子,市场特别看好,既起到绿化美化作用,又增添了旅游采摘项目。在外发展的村里能人王智武、王智斌见家乡旅游发展起来,回乡投资办起了农家乐、岩屋酒吧、水上乐园。外乡人高忠明、高洪群在村里办起了蔬菜大棚,种植花卉苗木,还办起了电商平台,尤其把快递业务办到村里,方便物资快速流通。”
方书记接着说,乡村振兴要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不折腾,不搞花样,不标新立异;不能拆的坚决不拆,不该建的坚决不建,要建的必须尊重传统。“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厕所、小庭院”以小见大,“扫干净、码整齐、清沟渠、分垃圾、保常态”,这些通俗易懂的要求,群众听得懂、看得见、做得到,具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
方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城关镇乡村振兴取得了很好成绩,各项工作在全县排名前列,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表扬,群众满意度高,驻村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
镇人大主席尚国功常年驻守刘家坪,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我三次到刘家坪采访,想从他那里挖一点先进事迹,他却婉言道:“我只求把工作做好,做到群众满意,做到镇党委满意,做出样板,做出示范。”也正是尚主席的努力,刘家坪才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杜程飞是2019年4月从县局调到城关镇担任镇长的,他把精力集中到乡村振兴上,每一个项目从规划到启动,再到最后驗收,都亲自过问。他表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不能搞面子工程,不搞劳民伤财的豆腐渣工程,不能让群众在背后指指点点。既要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面子,又要搞家风家教、传统美德、家庭增收的里子工程。
副镇长刘开创已经55岁,他所负责的三道峡村交通不便,集体经济薄弱,农民产业增收缺少项目,但他认真、热情、勤奋,为三道峡村找到了产业项目,该村如期脱贫。三道峡风景优美,吸引着县城周围的游客,农家乐里飘出幸福的歌声。
镇人大副主席肖定志负责全镇的精准扶贫工作,要说忙,他是最忙的一个,双休日几乎没有休息过,精准扶贫是考核镇党委、镇政府业绩的一项硬指标,不能有丝毫的闪失。他有着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在迎接国家、省、市明察暗访时从没有出现过问题。他说,只要工作不出问题,就是再累也值得。
2020年11月18日,全市乡村振兴项目拉练来到陈家河,各县领导对陈家河的村容村貌、产业发展、文化小康、基层党建等给予很高评价。县委书记张世伟、县长冯云波对城关镇党委和各村干部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给予很高评价。全市拉练现场会,将陈家河沿岸五个村纳入3A级乡村振兴旅游发展规划。这条被誉为“玉河”的黄金小河,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栖息的凤凰,张开了腾飞的翅膀。
这里班子过硬、群众相信、党员带头、聚力成绳。
城关镇党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全镇人民,众志成城,奋勇拼搏,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热潮中,走上了幸福小康的金光大道,清溪河畔奏响了一曲振兴歌。
责任编辑/卢旭
莽莽大荆山由东南向北延伸,绵延保康全境。碧绿如洗的清溪河发源于荆山北麓,蜿蜒北流,途经黄堡镇、城关镇、过渡湾镇,注南河,入汉江,汇长江,归东海。
清溪河从发源地前行大约50里,就是保康县城,城关镇11个乡村分布在清溪河流域。
盛唐诗人孟浩然曾在《山中逢道士云公》诗中写道“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荆山子”为道士云公之号,云公就居住在荆山。如依《荆州记》所言:“临沮西北三十里有溪,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处。”由此可见,清溪河不仅有着桃花源无尘惊扰之静美,更有“卞和得玉”千古流芳之美誉。
清溪河是一幅历史画卷,从洪荒绵延至今,清溪河是一部历史壮歌,气贯长虹。
2020年阳春三月,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刚过,笔者就接到城关镇党委宣传委员宋祖青的邀请。她说,城关镇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用作者的视角,把所闻所见表达出来。
小沟虽小气派大,桃李满园四季芳香
城关镇党委书记方东海站在正在兴建的小沟宾馆门前说:“2017年,全县选择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我把小溝列入其中,当时有很多人不赞成。通过几年的建设,实践证明,当初选择小沟村是正确的!”
小沟村党支部书记袁顺芝今年65岁,是保康县少有的女村支部书记,更是出类拨萃的女干部、女能人。说起小沟村的变化,她心中有许多感慨,她的经历可写成小沟村变迁的一本书。
袁顺芝是土生土长的小沟村人,从学校毕业后,上过工程、拉过板车、打过夯,当过教师、做过信用社业务员。农村体制改革允许发家致富,她买过神牛拖拉机,挣过“牛”钱。虽然小沟村与县城仅一条清溪河相隔,但小沟村的经济远远赶不上城关镇的其他村,“穷”是小沟村的代名词。其原因是自然条件差,地上有草,山上无树。麦子和玉米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就像哨兵一样,农民辛苦一年无收成。袁顺芝因为是能人才被村里选为村会计。当时她很矛盾,要是当会计就开不成神牛拖拉机,就意味着再次受穷。但她还是听了老书记的话,把自己的能力用到村里,让大家过上好日子。2002年,袁顺芝当上村书记。老书记交班那天说:“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叫花子头儿,你要把叫花子变成老板啊!”袁顺芝当时真是没有底气回答,只是对老书记说:“我一定尽力!”
老会计司国华说,当小沟村干部真不容易。他难以磨灭的记忆是2011年腊月二十六,龚清明的老婆找到袁顺芝说,龚清明得了直肠癌在市医院住院,需要五六千元做手术,一说几行泪。袁顺芝和司国华就挨家挨户借钱担保,凑够6000元,正月初六送到襄阳市中心医院,交给龚清明老婆,龚清明才得以做手术。
群众困难,集体经济空壳,当干部的没脸面,说话没底气,走出去低人一等。尤其每次在镇上表态发言,袁顺芝最为难,她说了很多“空话”,把愿望描述得很好,可落到实处还是一个梦。但就是这样一个敢说话的女人,在村里的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深得群众的拥护。她年轻时那股勇猛的闯劲依然还在,群众所需所求,只要能办到的,她一定办到。在群众眼里心里,袁顺芝是一个说实话、办实事的女能人。
袁顺芝55岁那年,按照农村干部规定年龄可以退休了。当时是换届时,袁顺芝又毅然当选为村支部书记。
方东海到城关镇任镇长不久,他来到小沟村调研,袁顺芝把自己多年的想法倾吐出来。她说:“既然组织信任我,我就是把命拼出去,也要干出个名堂来。”方东海说:“我坚决支持你。”方东海分析了小沟村的区位优势,离县城仅一水之隔,但潜在资源没有挖掘好、开发好、利用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小沟村里。他说,一定要把皇城根脚边小沟村的文章做大做强。把被人遗忘的小沟,变成一个世人向往的“金沟银沟”。要让这一片土地亮起来、响起来。
有了方镇长的支持,袁顺芝犹如即将熄灭的灯盏被篾签挑动,火苗又亮了起来。
小沟村共有215户919人,贫困户33户75人。2014年,小沟村人均收入700多元。
2015年,全国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小沟村迎来了发展的好机遇。那些生活无门路、经济无保障的贫困户在3年内彻底告别贫困,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方东海也由镇长提为镇党委书记,他在统筹全镇各项工作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小沟村的发展上。袁顺芝说,要说小沟村突飞猛进的变化,真得感谢方书记。
全县有3个美丽乡村建设试验村指标,方东海力争将小沟村纳入名额。当时有很多争议,甚至反对。都说小沟村是个穷沟沟,是破烂不堪的臭沟沟。但方东海认为,小沟村的美丽,重在“一沟一山”。“沟”即小沟,溪水潺潺,富有诗情画意;“山”即万年山,道教圣地,是香客必经之地。一张白纸,需要规划才会有动人的画卷。方东海的思路一出,袁顺芝和她的支部委员眼前赫然一亮,惊呼“原来是躺在金饭碗里饿肚子”。有了“一沟一山”的设想,美丽乡村的蓝图立刻跃然眼前。
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一场前所未有的行动开始付诸实施:投资300多万元,3.5公里环村公路顺利修建完成,格桑花、紫兰、牡丹、凤尾竹等名花异草把环村公路装扮得繁花似锦。投资100多万元在300多米长的小沟上修建了4道阶梯拦沙坝,臭气熏天的小沟得到整治。游客们在水面上清歌泛舟,其乐无穷。随墙就势的茅厕进行了“厕所革命”,全部改为水冲式,既干净又清洁,彻底扭转了生活习气。文化广场、沿途墙壁制作精美的“文化小康”建设宣传用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法制、安全内容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既装饰了村容村貌,又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作用。
人们改变了传统的种植观念,发展樱桃、紫薇、桃子、紫荆种植,小沟村变成了百果园。双休日、节假日,到小沟村赏花品果的游客络绎不绝,小沟村一下子热闹起来。
老板熊严杰投资千万元,在半山腰修建了宾馆、吊脚楼、观景亭。作家、诗人、书画家慕名而来,小沟村被附上厚厚的文化底色。 在小沟与清溪河交界处,曾是乱扔乱倒垃圾的荒滩,后来,种植50多亩苗木,现在变成了绿油葱茏、四季常青的景点。每个到小沟村游玩的人,总要在这里驻足拍照留影。
村治调主任付先立说:“光改变表面说美丽不算,重在心灵美才算。”他指着宣传橱窗说,“小沟村开展‘孝敬媳妇’‘好邻里’‘遵纪守法好公民’等评比活动,村民的素质大为提高。以前当个治调主任,成天为芝麻绿豆大小的事情忙个不停,现在邻里团结、祥和安宁,这才是小沟村美丽的核心。”
2017年,市妇联四级调研员曾一凡到小沟村担任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她说,小沟村真是民风淳朴,白天晚上不用锁门,摩托车不用拔钥匙。遇上红白喜事,全村村民相互帮忙,这在城市里是难以遇见的。
2019年7月,全县美丽乡村项目拉练,小沟村获得第一名。县委书记张世伟在视察小沟村后说:“小沟虽小,以小博大;小沟不小,小中见大。”袁顺芝说,这是方书记的眼界高,才有小沟村的今天。
小沟村因为穷,留不住人,这曾是袁顺芝苦恼的事。如今,小沟发生了变化,飞出去的金凤凰又回到老巢,杨祖进就是其中一位。
杨祖进2000年高中毕业,在二汽上班8年,后来又干起水电包工头。他算是本村的一个能人,村里也需要这样的带头人。袁顺芝就把培养杨祖进的想法告诉了方书记,经过一番明察暗访,方书记认为他是个好苗子。2018年村委换届,杨祖进被推选为村会计,成为班子成员。
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杨祖进兴趣十足地告诉我们,小沟村未来的前景在旅游,抓手在康养项目,“五位一体”“五园兴村”在他脑海里已经形成。
宋祖青说,她在城关镇工作多年,因为工作需要被调到其他乡镇工作三四年。回来一看,内心震撼,小沟村发生如此大变化,是她没有想到的。她感触最深的是,方书记的高眼界,决定了小沟村的发展变化。
陈家河的艺人多
一池温泉迎宾客
我们采访完小沟村,宋祖青带我来到陈家河。
陈家河是一条河,也是一个村。陈家河沿岸有朱家场、陈家河、刘家坪、长坪、凤凰山五个村。沿河各村都有镇干部驻村,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把优势兵力都集中在这条河上。
镇党委副书记杨俊驻朱家厂村,镇人大主席尚国功驻刘家坪村,镇委副书记张全斌驻郭家庄村,副镇长刘开创驻长坪村、四级调研员龚永生、宣传委员宋祖青驻陈家河村,组织委员何渊远驻小沟村。疫情期间,他们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等与村干部取得联系,商讨疫情后复工复产、农民外出打工问题。2020年,情况特殊,湖北外出打工受阻,这些农民留在家乡做什么?各驻村干部都在动脑筋,都在为农民着急。所以,疫情一得到有效控制,他们就戴着口罩深入到千家万户,既抓疫情防控,又抓农民增收。
陈家河发源于荆山脊梁上的凤凰山村,经过凤凰山、长坪、刘家坪、陈家河、朱家场注入清溪河。水量不大但落差大,叮当有致,弯弯曲曲,或潜或现。沿岸古树婆娑,鸟鸣花香。我说陈家河像一个歌唱家,宋祖青说我比喻得很形象。
采访时,陈家河还处在疫情刚刚解封之时,村民们都戴着口罩,进入村委会还得体温测试。
雨雪交加,寒风刺骨。我们沿着宽敞的朱九公路前行,逐户采访。村民们说方书记、杨书记、尚主席刚刚过去,正在安排复工复产,督催春耕生产。我们跟镇党委领导的脚步还是慢了两步。公路上停着几辆车,里面装满李子、梨子、桃子树苗,村民们三三两两分拣回家栽种。
村妇女主任石良菊说,方书记帮陈家河拿盘子、指路子,并把陈家河冠名为“桃李谷”。近两三年,陈家河200多户人家,种植桃子、李子420多亩。老支书种植10多亩林果,年收入3万元以上;柳发珍种植3亩多林果,年收入1万多元。因为几户村民种植林果尝到甜头,疫情一结束,他们就走出家门,荷锄上山,挖窝种树,栽下来年的幸福与希望。
上任不久的村书记陈善科介绍说,陈家河未来的发展主要靠旅游,本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地处陈家河上游的汤池峡就是闻名华中的保康温泉。保康温泉发现于明朝贞德年间,形成于寒武纪,属氡气泉,水出自地下179米青峰断裂带,水恒温39.5℃,日流量2500立方米。富含氟、镭、氡、锶、钼、硒、溴等27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具有防癌、治癌、治疗消化道疾病和皮肤病之功效,享有“华中第一泉”的美誉。
《保康县志》把它列为一景,美称为“温泉春景”。来保康的贵宾商客,总要一洗温泉澡为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吟诗弄墨作纪念,有的把这儿描写成“桃花源”再现,有的把这儿与“华清池”媲美。旧县志中就有这样的遗墨“霏霏烟草古城隈,挹得华清一线开”、“玉女不投殊惠泽,杨妃曾浴出华清”。
而陈家河温泉则是在保康温泉梯级开发的基础上建成的。方书记查看了温泉,交代陈善科,要趁疫情温泉不开放之机,抓紧维修设施设备,做好复工复产后迎接游客的准备。杨进说,温泉是陈家河的聚宝盆,是发财的长流水,是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虽然在华中名气大,但不能局限在传统的洗温泉、泡温泉,要向康养、水产养殖方向发展,拓宽思路,把温泉文章做大、做强、做好。陈善科说,正在修建新的游泳池,对外招收教练,把温泉建成儿童游泳训练、比赛基地。
陈家河其实是一条文化河,文化能人布满沿河,方东海把这些人当做宝贝,他隔三岔五到这些文化人家里,给他们出主意,解决难题。徐家平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十分聪明。他从17岁就开始盘古桩奇石,经营相当不错,在当地十分有名氣。随着全球经济下滑,经营开始不景气。方东海在他家闲聊时,徐家平说想租用本村村民的土地,种植花卉苗木,几次没谈妥。方东海就找到那一户把思想做通了,徐家平得以梦想成真。徐家坪发展苗圃6亩,租的10多亩田地用来培植蜡梅、紫薇、红叶紫兰。
柳发禄也是一个根艺奇石经营户,可以说,他和徐家平并驾齐驱,名气非常大,是保康有名的乡土文化人,作品销往全国各地。但柳发禄人生波折,几次遭遇灭顶之灾,甚至对人生失去信念。方东海每每与柳发禄交谈,总是用浅显的道理,激发他重振精神。在遭受疫情重创的情况下,方东海再次来到他家里。柳发禄说:“只要我看到方书记,我就来劲儿,他只要几句话,就能把我心头的疙瘩解开。”柳发禄对我们说,他的几个奇石放在那里很久没卖出去了,方东海去年给那几个奇石取了名字,一下子就出手了,价钱买得非常好。柳发禄摸着脑门说:“还是有文化好。”宋祖青说:“这就是文化产业要有‘文化’的道理。” 陈家河的根艺奇石近几年发展很快,方东海说,产业需要相互支撑,连体发展,连锁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气候。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卖服装的人,旁边来了个同行,先来的就想方设法把后来的赶走了。先来的生意越来越差,但不知咋回事。有人就带他去独门小店吃早餐。他死活不去独门小店,要到巷子热闹的地方去吃。那人就告诉他说,热闹就是市场,只有热闹才会招徕顾客。那人一听恍然大悟,后悔不该把邻居撵走。方东海的话就是说,无论做生意还是发展产业,都要形成规模,要把人吸引过来,像粘包谷花糖一样,抱团发展。
洪德宝本身是木匠,但依靠传统的手艺赚不了大钱,养活不了一家人,于是就到浙江、河南、广州打工,专门学习木雕技术。去年底回到陈家河,办起了木雕场,人物、动物雕刻得栩栩如生,生意相当火爆。
千年之谜“和氏”
原来藏在刘家坪
要说刘家坪的乡土文化名人,王智文算是名副其实的一个。村里的对联是他撰写的,墙上的画儿是他画的,吹拉弹唱样样会,尤其喜欢唱花鼓、打火炮,花鼓词也是自己编的。他说自己特别喜欢玩,农村好玩的没有自己不会的。就是这么一个会玩的人,玩出了大名堂。他把骨头、木片、竹筒、牛皮、石头组成敲打乐器,伴上平时村民喜欢的民歌,编成歌舞,取名《荆山盟乐》。在村里演出时,一下被县文旅局看中,推荐参加了全国农民春晚演出,拿了金奖。
《荆山盟乐》一炮走红,王智文顿时身名鹊起。
王智文与其他乡土文化人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头衔——刘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王智文信心满满地告诉我们,镇委方书记最喜欢他,疫情期间经常打电话、发信息,交流村里发展计划。疫情解封当天,方书记就来到刘家坪,详细了解复工复产规划。隐藏在大山中的农村,不像大城市那样固守屋里,单家独户只要不串门,还是可以在田间进行劳作的。生产停摆,社会就会出现不稳定。柳发宝看准疫情后出去打工受限制的实际情况,从正月初五就开始种植香菌18000袋。他说:“不凭别的,单凭种植香菌一年就可收入3万多元。”他还养了10笼蜂,一年收入1万多元,再加上他种的桃子、李子、葡萄、猕猴桃、魔芋等,一年可以保底收入5万元。
刚走出家门的村民,正在开挖李子、梨子、桃树窝子。当我问他们认不认识方东海时,一位妇女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问问我们这窝子石灰印是谁打的!大家都说,是腊月十八那天,方书记画的,那天下好大的雪呀!”
刘家坪是全县乡村振兴建设重点村,也是文化兴村的示范村。当初把刘家坪作为候选对象,方东海也是看中了王智文的独到之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而农村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垃圾处理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何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王智文结合实际,发明垃圾无害化处理法,大大减轻了劳作程度,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意想不到的是,王智文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法,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方东海把他称为“奇人”“怪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方东海对王智文的要求,既要注重传统,又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把山水文章做好。
在进入刘家坪的地界石壁上,刻着醒目的“金玉石祖”,我正为这几个字犯疑惑,尚国功说:“古书上记载‘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和氏璧就是荆山玉的一种分类。”近年来,在刘家坪发现了与历史古籍记载高度吻合的“金玉”。一时间,刘家坪迎来了无数寻宝者,河里的石头被翻了好几层,山上的石头盗挖成风,价格飞涨。面对荆山玉无尽的宝藏,刘家坪人一时头脑晕乎起来,梦想一日发财,急功近利表现得十分充分。沿河岸住户门前,码着小到几斤、大到几吨的荆山玉,石友们不吝钱囊,疯狂买卖。从表面上看,当地村民取得收入;从长远看,存在弊端。方东海担任书记后,对此问题现象进行遏制,正确引导。把刘家坪山上的石头保护起来,招商开发,有序进行。刘家坪把“卞和文化”作为品牌进行打造。开发的荆山玉产品屡屡在国家珠宝行业展览上获奖。
2019年12月,中央文明办选定荆山玉为“中国好人道德传家宝”的奖品颁发给获奖者,既看中荆山玉的石质特质,又看中了荆山玉的文化内涵。
2020年5月3日,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应邀在刘家坪演出助兴,拉动旅游。笔者偶遇镇委书记方东海,正在检查疫情后的第一个小长假疫情防控情况。他表示,刘家坪的文化就是“卞和文化”,牌子很响,又有荆山玉,把卞和与荆山玉两相结合起来,未来的刘家坪一定会成为荆山深处、清溪河畔耀眼的明珠。
卞和公园、水上乐园、漂流、农家乐已完成建设,时刻准备着迎接游客的到来。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在振兴乡村的热潮中热闹起来。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
春天的雪,怎么下得这么大?把整个村子盖得严严实实,把房子捂得严严实实。凤凰山村很静,连鸡鸣狗叫也没有,村中一条河不停地流淌,在白雪中画出一道印子。屋檐下殷红的春联,让我感受到春的气息,也让我想起,疫情尚未全部解除,大多数村民还蜗居家里。
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进凤凰山村的。
村书记郑方成拍拍身上的积雪,把我引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滔滔不绝地介绍村里近几年的发展。他說,方书记和镇上几个领导昨天刚刚来过,检查疫情后复工复产情况。他坦言,方书记是一个踏实务实的好领导,去年腊月二十五日,也是下着大雪,他带领镇领导慰问困难党员群众,顺便听取今年工作计划,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凤凰山村是个典型的高山村,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海拔1600米,以玉米为主导的农作物,是无法解决农民温饱的。方东海提出种植土豆、蔬菜、药材。几年来,村集体种植药材80多亩,年收入4万多元,每年呈递增态势。村民种植药材150多亩,每年收入15万元,最高的一户年收入达1.5万元。郑方成说,凤凰村尤其适应柴胡、天麻两种药材生长,面积逐年扩大,村民兴趣逐渐高涨起来。
凤凰山的气候土壤特别适合土豆、辣椒生长,这也是方东海带着镇上农业技术员上来调研时发现的。仅土豆一年,年销售可达15吨,村民收入3万多元,而且供不应求。 因为凤凰山村是边远村、贫困村,也是被遗忘的角落,许多地方人迹罕至。方東海就带领干部进行资源调查,爬山探险,发现了河水源头。那里瀑布连连、深潭连连,不亚于有名气的景区,一旦开发,必将成为一个新的旅游亮点。
凤凰山还有一笔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就是山里有200多只猕猴。过去一直是村民闹心的事,它们常常偷吃庄稼,成为一种祸患。方东海说,可以变患为宝。经过申请,2017年,县政府把27.5公顷山林划为“猕猴保护区”,把庙子沟、香瀑、麻园、石门、龙洞沟列为景点,凤凰沟沿河开辟烧烤基地。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凤凰山村沿岸公路已进行了硬化。凤凰山村的土豆、辣椒、山羊、猪肉,不用出门就直接销售给了游客。
我到凤凰山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看到猕猴,村书记郑方成说:“秋天来吧,那是猕猴最多的时候。”
当我要离开凤凰山的时候,郑方成带着几个老乡,背着包谷上山。他们说,大雪天猕猴没食物吃,不能让它们饿着。他们要用这种方式跟猕猴建立感情,把猕猴引到路边。这种与猕猴建立感情的做法已经坚持好几年了,目的是引来猕猴,迎来游客,把凤凰山打造成一个“猕猴观赏旅游圣地”。
五月里,当我再次来到凤凰山村时,看到游客布满沿河两岸。游客们自带烧烤工具,一家几口或朋友相约,升起炊烟,把宁静的凤凰河谷折腾得一片热闹。
后来我又了解到,凤凰山蕴藏着丰富的荆山玉资源,它为该村的发展储藏着“簿发”能量。难怪叫凤凰村呢,原来是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啊!
九皇山茶又飘香
九皇山村离县城南部不足30里,是一个以茶闻名的小山村。
县民协副主席崔道斌听说我要采访九皇山村,甘愿为我驾车同行,因为他家就在九皇山下,对九皇山的历史与现状十分了解。遗憾的是,他把我送到九皇山村委会,接到单位打来电话就返回单位了,我只好一个人继续采访。
崔道斌临走前给我甩了一句话,他说,估计在九皇山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他在国家保康电网担任党政办主任30多年,以往市以上业务单位每年都在九皇山订购茶叶,这几年没订了。
一听这话,我大失所望。
接待我的是村党支部书记陈启林,他给我泡上一杯茶说:“我们九皇山没有什么好招待客人的,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茶叶。”
一杯茶端在手,就闻到淡淡的清香,根根茶叶齐刷刷地站立在水杯中,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翘首企盼。我呷了一口,顿觉舌头到喉咙一片清爽,感到从未有过的奇妙之感。陈书记告诉我,这是清明前采的松针、毛尖,遇上一场大雪,只采了一点点,这场大雪对茶叶损失很大。他谈起保康的茶叶情况。保南的茶叶要比九皇山的早,那里海拔大多只有500~700米,而九皇山茶叶生长在800~1040米处,要知道,800~1500米是茶叶生长的最佳高度。常年处在云雾中,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而九皇山独特的土壤,也适应茶叶生长。九皇山茶园是保康海拔最高的。他说,其他地方的第一批茶,价格在300多元一斤,而九皇山的第一批茶,在1200元一斤,且供不应求,不愁销路。
听陈书记这么一说,我就单刀直入地说出了崔道斌走时留下的那句话。陈书记说,九皇山的茶,在保康开发最早、名声最大、质量最好,可中间有几年十分不尽如人意。原因是管理不善,所以名气越来越小。方东海担任城关镇镇长时到九皇山搞调研,发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没有注意生态发展,急功近利。方东海说:“这个思路不对,做法错误。首先要扭转错误思想和做法,不能使用化肥,要施有机肥、农家肥,以质量取胜,不能以数量取胜。既要新工艺,又要有传统工艺。”九皇山的茶也就是在转变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慢慢又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在全县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好酒不怕巷子深,好茶不怕山路陡。陈书记说,我们九皇山的茶不需做任何广告,不愁销路。说到底,是方书记给了九皇山茶第二次生命,九皇山茶才焕发出勃勃生机。
陈书记的话,一下解开了我的疑惑。
陈书记亲自驾车,带我沿着茶园,绕着盘山公路,从海拔大约600米的村委会一直到山顶。他说这是全县最早的一片茶园之一,海拔1040米,也是全县海拔最高的茶园。站在这里,俯瞰茶园,如碧波荡漾,春雪覆盖下的茶园,犹若翻滚的浪花。凌冽的寒风,扫得眼睛睁不开。
陈书记带我来到茶场,带我认识一位开辟茶园的元老——李天宝。李天宝13岁时参加九皇山茶园建设。那是1967年9月1日,村里选派十几个男人来到1040米处,开出3亩多荒地种下茶籽。他说,当年这个地方经常有虎豹出没,晚上在窝棚里睡觉,老虎舔脚丫子,动都不敢动,大气不敢出,吓得尿到床上。当第一批茶叶采摘后泡成茶,全村人眯着,心里高兴的滋味比茶还甘甜。历来,茶只有皇宫里的人才有资格品尝,他们能够品尝到茶的滋味,自然高人一等。九皇山茶开始传遍全县,九皇山的茶园一年比一年多。李天宝等人从种茶到采茶、炒茶,成为远近闻名的师傅。南漳、远安、谷城、神农架都请他们去当师傅。保康的茶发展到今天,就数他们劳苦功高。1983年,土地已经下放,靠种粮食解决不了贫困。李天宝就把自己的责任田改为茶园。第三年就见收成,每年收入2万多元,上缴农业税1700多元。这些数字现在看来很小,但在20世纪80年代,这可是天文数字。由于李天宝的带头,村民慢慢把责任田改为茶园。如今,95%的农户种茶,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村。
但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没有形成品牌,一个老字号的茶园,就这样被保康新发展的其他茶园所湮没。
针对九皇山落后的现状,早在方东海担任城关镇镇长来到九皇山时,就提出了精耕细作的管理方式,杜绝化肥,生态种植,重塑品牌。经过一两年的努力,九皇山茶的品牌又重新叫响。九皇山茶重新迎来供不应求的新商机。九皇山办起了茶叶合作社,每年产茶40多吨,产值达700万元,每户平均收入3万多元。仅付给村民茶园管理费就达150多万元,采茶劳务费达200万元。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产业振兴,九皇山村依靠茶叶产业,走上了村民不出家门就能挣大钱的致富之路。
2014年,襄阳卫东控股集团落户九皇山,收购880亩茶园,以新的经营理念,拓展市场,为九皇山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展望春天,风光无限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整体部署,全县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如期摘掉贫困帽子,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进入提档升级阶段。
寒冬腊月,荆山绽开第一支蜡梅。我接到方东海的电话,邀我到乡下去,来一次一年一度的“回头看”,我欣然答应。我们沿着玉泉河向上走,途经朱家场、陈家河、刘家坪三个村,方东海说:“城关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乡村振兴‘五大振兴’和‘二十字方针’,结合城关镇实际,定好位起好步;一村一品,扎实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理念,实施“五镇战略”,即“党建引领建设先锋镇、小康建设先行镇、旅游服务中心镇、社会治理平安镇、环县城融合经济镇”;城关镇以自己的优势,形成“一圈三带”,建成党建基层引领示范圈;形成以官山、九皇山、黄土岭、白果园为中心的茶旅融合示范带;以万年山为依托,覆盖小沟、堰塘、万年山乡村休闲旅游观光带;以荆山玉、温泉核心资源覆盖朱家场、陈家河、刘家坪、长坪、凤凰山贯穿玉泉河流域生态康养带。
在刘家坪,我们看到投资600多万元的果蔬花卉智能大棚沿山坡而建,里面培植了名贵的非洲菊和香椿。方东海介绍说:“农村产业一定要错峰发展,不能一哄而上,猴子跟到马跑。比如说香椿,保康人特别喜欢这道菜,产业就要补位。春节期间,一斤香椿可卖五六十元,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大棚旁边的陡坡地种上李子,市场特别看好,既起到绿化美化作用,又增添了旅游采摘项目。在外发展的村里能人王智武、王智斌见家乡旅游发展起来,回乡投资办起了农家乐、岩屋酒吧、水上乐园。外乡人高忠明、高洪群在村里办起了蔬菜大棚,种植花卉苗木,还办起了电商平台,尤其把快递业务办到村里,方便物资快速流通。”
方书记接着说,乡村振兴要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不折腾,不搞花样,不标新立异;不能拆的坚决不拆,不该建的坚决不建,要建的必须尊重传统。“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厕所、小庭院”以小见大,“扫干净、码整齐、清沟渠、分垃圾、保常态”,这些通俗易懂的要求,群众听得懂、看得见、做得到,具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
方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城关镇乡村振兴取得了很好成绩,各项工作在全县排名前列,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表扬,群众满意度高,驻村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
镇人大主席尚国功常年驻守刘家坪,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我三次到刘家坪采访,想从他那里挖一点先进事迹,他却婉言道:“我只求把工作做好,做到群众满意,做到镇党委满意,做出样板,做出示范。”也正是尚主席的努力,刘家坪才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杜程飞是2019年4月从县局调到城关镇担任镇长的,他把精力集中到乡村振兴上,每一个项目从规划到启动,再到最后驗收,都亲自过问。他表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不能搞面子工程,不搞劳民伤财的豆腐渣工程,不能让群众在背后指指点点。既要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面子,又要搞家风家教、传统美德、家庭增收的里子工程。
副镇长刘开创已经55岁,他所负责的三道峡村交通不便,集体经济薄弱,农民产业增收缺少项目,但他认真、热情、勤奋,为三道峡村找到了产业项目,该村如期脱贫。三道峡风景优美,吸引着县城周围的游客,农家乐里飘出幸福的歌声。
镇人大副主席肖定志负责全镇的精准扶贫工作,要说忙,他是最忙的一个,双休日几乎没有休息过,精准扶贫是考核镇党委、镇政府业绩的一项硬指标,不能有丝毫的闪失。他有着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在迎接国家、省、市明察暗访时从没有出现过问题。他说,只要工作不出问题,就是再累也值得。
2020年11月18日,全市乡村振兴项目拉练来到陈家河,各县领导对陈家河的村容村貌、产业发展、文化小康、基层党建等给予很高评价。县委书记张世伟、县长冯云波对城关镇党委和各村干部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给予很高评价。全市拉练现场会,将陈家河沿岸五个村纳入3A级乡村振兴旅游发展规划。这条被誉为“玉河”的黄金小河,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栖息的凤凰,张开了腾飞的翅膀。
这里班子过硬、群众相信、党员带头、聚力成绳。
城关镇党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全镇人民,众志成城,奋勇拼搏,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热潮中,走上了幸福小康的金光大道,清溪河畔奏响了一曲振兴歌。
责任编辑/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