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近期内收治的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并观察患者的CT成像特点。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现患者局部的腹主动脉、腹腔动脉干、脾动脉、肝总动脉、肝左右动脉等;其中有6例异常动脉、7例门静脉癌栓、9例动静脉分流。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可以对肝脏及其周围的血管走向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从而可以清晰地了解血管的走向、血管与周围脏器间的关系,可为临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内科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致残率以及复发率,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采取手术切除的方法,尤其是对于部分局部病灶较小的患者,实施早期的病灶切除术,更是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早期的明确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医学影像学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而也使得临床应用影像学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56例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均经临床诊断、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原发性肝癌。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33~79岁,平均52.1岁;病程0.5~3年,平均1.7年。
1.2 检查方法
嘱患者至少在行CT检查前6 h开始实施禁食、禁水,并于实施检查前0.5 h服用500~800 ml的温开水以达到对胃、十二指肠充盈的目的。选取由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6层螺旋CT机对患者实施CT检查,将初始参数调整至:电压、电流为120 kV、250 mA;层厚为0.75 cm;螺旋距离1.375∶1。先对患者的腹部进行5~10 min的扫描,腹部扫描完成后,应用高压注射器由肘前静脉对患者实施速率为3 ml/s左右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的注射,注射剂量为100 ml。注射完毕后对患者实施血管成像的检查,方法为:先给予患者实施动脉期的扫描,间隔12 s后对患者实施门脉期的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5 s、45 s,对有需要的患者可在实施完上述两种扫描后,以实施平衡扫描作为补充。
2 结果
2.1 动脉期成像结果
本组56例患者CT影像显示,可见局部的腹主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腹腔内动脉干、肝左右动脉均可清晰显现,但肝段以下的动脉分支显示效果较差。检出异常动脉6例、其中包括4例迷走肝右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肠系膜上动脉分支2例;且检出28支肿瘤供血动脉。
2.2 门静脉期成像结果
本组56例患者CT影像显示,可见患者的门静脉、肝脏内部分支等均可较为清晰的显现,但对于远端的分支,显示效果较差。合计检出7例门静脉癌栓,其中包括2例主干癌栓、1例左支癌栓、1例右支癌栓;3例患者为动静脉分流,其中包括下腔静脉内瘤栓形成及下腔静脉肝段狭窄各1例、1例门静脉系统血管变粗、弯曲异常,异常血管周围的组织可见迂曲的侧支循环血管发生门脉高压。
3 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多层螺旋CT得以在临床广泛的应用,该种诊断检查具有扫描快、扫描面积大、图像清晰丰富等特点,同时可以对肝脏的动脉期、门静脉期进行全面的扫描,可显著地提高肝癌的诊断符合率。笔者就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临床诊断意义进行了如下总结:(1)多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空间、密度的分辨力,因此可对各个方向的同性体素进行采集,且其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及较广的扫描平面的优点,可以较好地避免各类自主与非自主运动对检查结果的干扰,因此可以较为清晰、准确地对病灶进行性质、部位的判断。(2)肝动脉具有较高的变异率,约占全部血供的20%左右。因此就导致了临床应用传统的DSA技术进行诊断时遇到难度大、创伤大以及使用受限等问题。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是利用MIP、MPR、VR等后续技术对扫描影像进行处理,这样就显著地提高了临床检查时的速度及影像的处理能力,从而可以方便、快捷、清晰、准确地对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进行扫描检查。因此可以更加明确对癌症病灶进行判断,清晰地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及血管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从而显著地提高了诊断的符合率及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3)多层螺旋CT可以将肝部的血流动力学较为清晰地呈现,可以对动静脉、门静脉进行判断,从而了解门脉高压的程度。此外在加入造影剂后对患者实施扫描,可以更加清晰地对肿瘤、肝内病灶进行判断。同时可根据对肿瘤被膜、癌边界、癌栓等情况对肿瘤的生长方式进行判断,以及根据癌变病灶的形态、大小、血供等情况对肿瘤的类型进行初步判断。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呈现腹部扫描范围内的血管及其分支病变,同时还可以对血管的走向、血管与周围脏器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制定后续合理的治疗以及对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阚军,徐坤.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的研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2,23(4):223.
[2]劉有恒,费洪新,吕艳欣,等.多西紫杉醇对缺氧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26-28.
[3]周翔平,陈卫霞.原发性肝癌的影像诊断[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8(4):439.
[4]黄娟,周祥平,刘荣波,等.原发性肝癌血供特点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与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34(11):753-756.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内科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致残率以及复发率,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采取手术切除的方法,尤其是对于部分局部病灶较小的患者,实施早期的病灶切除术,更是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早期的明确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医学影像学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而也使得临床应用影像学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56例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均经临床诊断、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原发性肝癌。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33~79岁,平均52.1岁;病程0.5~3年,平均1.7年。
1.2 检查方法
嘱患者至少在行CT检查前6 h开始实施禁食、禁水,并于实施检查前0.5 h服用500~800 ml的温开水以达到对胃、十二指肠充盈的目的。选取由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6层螺旋CT机对患者实施CT检查,将初始参数调整至:电压、电流为120 kV、250 mA;层厚为0.75 cm;螺旋距离1.375∶1。先对患者的腹部进行5~10 min的扫描,腹部扫描完成后,应用高压注射器由肘前静脉对患者实施速率为3 ml/s左右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的注射,注射剂量为100 ml。注射完毕后对患者实施血管成像的检查,方法为:先给予患者实施动脉期的扫描,间隔12 s后对患者实施门脉期的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5 s、45 s,对有需要的患者可在实施完上述两种扫描后,以实施平衡扫描作为补充。
2 结果
2.1 动脉期成像结果
本组56例患者CT影像显示,可见局部的腹主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腹腔内动脉干、肝左右动脉均可清晰显现,但肝段以下的动脉分支显示效果较差。检出异常动脉6例、其中包括4例迷走肝右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肠系膜上动脉分支2例;且检出28支肿瘤供血动脉。
2.2 门静脉期成像结果
本组56例患者CT影像显示,可见患者的门静脉、肝脏内部分支等均可较为清晰的显现,但对于远端的分支,显示效果较差。合计检出7例门静脉癌栓,其中包括2例主干癌栓、1例左支癌栓、1例右支癌栓;3例患者为动静脉分流,其中包括下腔静脉内瘤栓形成及下腔静脉肝段狭窄各1例、1例门静脉系统血管变粗、弯曲异常,异常血管周围的组织可见迂曲的侧支循环血管发生门脉高压。
3 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多层螺旋CT得以在临床广泛的应用,该种诊断检查具有扫描快、扫描面积大、图像清晰丰富等特点,同时可以对肝脏的动脉期、门静脉期进行全面的扫描,可显著地提高肝癌的诊断符合率。笔者就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临床诊断意义进行了如下总结:(1)多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空间、密度的分辨力,因此可对各个方向的同性体素进行采集,且其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及较广的扫描平面的优点,可以较好地避免各类自主与非自主运动对检查结果的干扰,因此可以较为清晰、准确地对病灶进行性质、部位的判断。(2)肝动脉具有较高的变异率,约占全部血供的20%左右。因此就导致了临床应用传统的DSA技术进行诊断时遇到难度大、创伤大以及使用受限等问题。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是利用MIP、MPR、VR等后续技术对扫描影像进行处理,这样就显著地提高了临床检查时的速度及影像的处理能力,从而可以方便、快捷、清晰、准确地对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进行扫描检查。因此可以更加明确对癌症病灶进行判断,清晰地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及血管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从而显著地提高了诊断的符合率及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3)多层螺旋CT可以将肝部的血流动力学较为清晰地呈现,可以对动静脉、门静脉进行判断,从而了解门脉高压的程度。此外在加入造影剂后对患者实施扫描,可以更加清晰地对肿瘤、肝内病灶进行判断。同时可根据对肿瘤被膜、癌边界、癌栓等情况对肿瘤的生长方式进行判断,以及根据癌变病灶的形态、大小、血供等情况对肿瘤的类型进行初步判断。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呈现腹部扫描范围内的血管及其分支病变,同时还可以对血管的走向、血管与周围脏器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制定后续合理的治疗以及对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阚军,徐坤.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的研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2,23(4):223.
[2]劉有恒,费洪新,吕艳欣,等.多西紫杉醇对缺氧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26-28.
[3]周翔平,陈卫霞.原发性肝癌的影像诊断[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8(4):439.
[4]黄娟,周祥平,刘荣波,等.原发性肝癌血供特点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与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34(11):75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