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来,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调查发现学生把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老师的课堂教学,通过反思发现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考试而忽视了学生的需求。笔者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兼顾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需求,适当改变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学习现状;反思;应对策略
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特别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都关系到地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我校(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地处苏州市,技术工人需求量巨大,自然责任更加重大,政府也更为关注。所以作为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我也在不停地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对使用了十几年的母语教育失去了兴趣呢?
一、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新生入学一个月后,通过对自己所带的2个班级上课情况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上课容易走神,不愿意回答问题,更加不会提出问题。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进行了一次关于语文教学常规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语文课堂教学的多个方面,如教材、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效果、课后阅读现状等。调查对象是五年制高职的4个高一班级的学生,共133位学生,发放问卷133份,回收130份,回收率97.7%,有效问卷128份,有效率98.5%。
本次调查反馈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如下:①在调查中,对语文学习感到很有兴趣的占7.8%,有兴趣的占16.4%,兴趣一般的占69.5%,完全没有兴趣的占6.3%。②39.1%的同学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考试,35.2%的同学选择了未来职业需要。③认为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接受的占9.4%,认为“呆板,但能接受”的占11.7%,认为需要改进的占78.9%。④对语文教学的效果感到基本满意的占17.2%,不满意的占43.8%,没感觉的占39%。⑤对于教材的选用84.4%的同学表示无所谓。
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和2008年、2010年问卷调查的结果相比,学生更加关注语文在未来职业中的需要,但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却不断下降,对于现在的课堂模式更加反感,对于教学效果满意度下降迅速,对于教材的关注度持续走低。由此可见,现在的学生把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老师的课堂教学。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我召开了两个非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座谈会。座谈会上,学生发言出乎意料地积极。这让我认识到现在的学生是一群个性张扬、自我意识特强的年轻人,他们其实敢于也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此种情形下,我也找了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座谈,虽然发言没有其他班级积极,但还是有不少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然,乍一听到那些话,我也觉得这是一些学生的借口,我可以找出很多的理由来反驳他们。但是随着交流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老师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地方。有一个学生事后和我私下交流,他就直接提到我刚上完的《故乡的榕树》。他说一看题目就知道这篇文章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因而觉得主题的探讨就是浪费时间,自然也没有兴趣;至于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学生真的体会不出来,回答问题就是按固有模式进行撒谎。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我不得不反思现在的学生,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在职业学校,学生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他们的思维探索是爆炸式的,因而热衷于手机上网,阅读网络作品,流连于各大贴吧,频繁使用百度等网络工具。这些现象也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特点,要想改变,靠老师个人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职校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这是事实。这些年,我也在改进自己的语文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创设情境,精心策划活动,认真设计问题。但现在想想,课堂只是形式丰富了,内容还是对照大纲按部就班。职业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由于考试的存在,作为教师依然还是按照初高中的上课模式来处理教材,这难道不是一种问题吗?
二、语文教学应对策略探索
针对诸上原因,我认为当前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适应学生需求,适当改变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为此,我决定重上《故乡的榕树》。
第一步要考虑的就是讲什么,因为课文上过了,学生知道的就不需要讲了。
这时,学生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什么是思乡之情,我们为何缺乏生活体会?我也是一个身在苏州的异乡人,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没有那么浓郁的思乡情结,这是为何呢?我决定上课就要解决自己和学生的这个疑问。
为此我上网查询了大量的资料,这才发现不仅现在的人迷茫,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就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这里面就有对思乡情结的思考。我也逐渐明白思乡不仅仅是思念亲人、朋友,还有所谓的故土情结:对自己成长、奋斗过的地方的怀念,祭奠逝去的青春;对家乡人的思念,寻找心灵的归属感。我也在阅读中逐渐明白现代交通和通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追求让人主动寻求离开,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无暇细细思考,城市文明深入人心,这些都让现代人对于家乡的概念越来越淡化。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课文本身也有了新的认识,备课思路也慢慢清晰。
第二步是教学手段的思考,除了多媒体的运用,我还可以怎么做。
要想加深学生对思乡情结的认识,就必然要进行拓展阅读,按照惯例我会印发一些文章让学生阅读,考虑到这样做其实也是变相限制学生的思路,根据学生的习惯和现状,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搜索文章,以教师推荐和学生自由阅读相结合。
解决了以上问题,备课就很迅速了。形式没有大的变化,只是讨论重点变了一下。重上的效果也不错,学生更加愿意讨论了,也愿意说出心中的疑惑了。在课后还有学生对上完的第一单元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诗经》和《楚辞》为何风格迥然不同?陶渊明的归隐就是消极的吗?儒家思想为何在先秦时期不受重视?柳永不上班如何能流连于烟花之地?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为何怀念三国的周瑜……这些都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重新组织了答疑和讨论。我深深意识到学生的讨论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时刻闪现出思想的交锋和智慧的火花,他们潜在的创造智能就会跃跃欲试。
三、后续思考
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我们都需要面对如何应对考试这个现实问题,这也是我的忧虑。但我相信如果老师能够通过一篇篇文章唤醒每个学生以及老师自己心灵深处的生命激情,在对生活的追求中获得学习的快乐,那么也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建筑知识的高台,考试当然也就不会困难了。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事,也是老师的事,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事。我们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兼顾现在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需求,适当改变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许就帮助学生推开了一扇求知的大门。
参考文献:
[1]付 娜.一曲绝望的乡村挽歌——寻根文学对于现代性的批判[J].沈阳大学学报,2004(5).
[2]杨华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文学教育(中),2012(7).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学习现状;反思;应对策略
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特别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都关系到地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我校(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地处苏州市,技术工人需求量巨大,自然责任更加重大,政府也更为关注。所以作为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我也在不停地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对使用了十几年的母语教育失去了兴趣呢?
一、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新生入学一个月后,通过对自己所带的2个班级上课情况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上课容易走神,不愿意回答问题,更加不会提出问题。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进行了一次关于语文教学常规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语文课堂教学的多个方面,如教材、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效果、课后阅读现状等。调查对象是五年制高职的4个高一班级的学生,共133位学生,发放问卷133份,回收130份,回收率97.7%,有效问卷128份,有效率98.5%。
本次调查反馈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如下:①在调查中,对语文学习感到很有兴趣的占7.8%,有兴趣的占16.4%,兴趣一般的占69.5%,完全没有兴趣的占6.3%。②39.1%的同学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考试,35.2%的同学选择了未来职业需要。③认为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接受的占9.4%,认为“呆板,但能接受”的占11.7%,认为需要改进的占78.9%。④对语文教学的效果感到基本满意的占17.2%,不满意的占43.8%,没感觉的占39%。⑤对于教材的选用84.4%的同学表示无所谓。
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和2008年、2010年问卷调查的结果相比,学生更加关注语文在未来职业中的需要,但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却不断下降,对于现在的课堂模式更加反感,对于教学效果满意度下降迅速,对于教材的关注度持续走低。由此可见,现在的学生把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老师的课堂教学。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我召开了两个非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座谈会。座谈会上,学生发言出乎意料地积极。这让我认识到现在的学生是一群个性张扬、自我意识特强的年轻人,他们其实敢于也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此种情形下,我也找了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座谈,虽然发言没有其他班级积极,但还是有不少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然,乍一听到那些话,我也觉得这是一些学生的借口,我可以找出很多的理由来反驳他们。但是随着交流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老师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地方。有一个学生事后和我私下交流,他就直接提到我刚上完的《故乡的榕树》。他说一看题目就知道这篇文章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因而觉得主题的探讨就是浪费时间,自然也没有兴趣;至于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学生真的体会不出来,回答问题就是按固有模式进行撒谎。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我不得不反思现在的学生,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在职业学校,学生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他们的思维探索是爆炸式的,因而热衷于手机上网,阅读网络作品,流连于各大贴吧,频繁使用百度等网络工具。这些现象也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特点,要想改变,靠老师个人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职校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这是事实。这些年,我也在改进自己的语文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创设情境,精心策划活动,认真设计问题。但现在想想,课堂只是形式丰富了,内容还是对照大纲按部就班。职业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由于考试的存在,作为教师依然还是按照初高中的上课模式来处理教材,这难道不是一种问题吗?
二、语文教学应对策略探索
针对诸上原因,我认为当前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适应学生需求,适当改变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为此,我决定重上《故乡的榕树》。
第一步要考虑的就是讲什么,因为课文上过了,学生知道的就不需要讲了。
这时,学生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什么是思乡之情,我们为何缺乏生活体会?我也是一个身在苏州的异乡人,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没有那么浓郁的思乡情结,这是为何呢?我决定上课就要解决自己和学生的这个疑问。
为此我上网查询了大量的资料,这才发现不仅现在的人迷茫,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就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这里面就有对思乡情结的思考。我也逐渐明白思乡不仅仅是思念亲人、朋友,还有所谓的故土情结:对自己成长、奋斗过的地方的怀念,祭奠逝去的青春;对家乡人的思念,寻找心灵的归属感。我也在阅读中逐渐明白现代交通和通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追求让人主动寻求离开,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无暇细细思考,城市文明深入人心,这些都让现代人对于家乡的概念越来越淡化。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课文本身也有了新的认识,备课思路也慢慢清晰。
第二步是教学手段的思考,除了多媒体的运用,我还可以怎么做。
要想加深学生对思乡情结的认识,就必然要进行拓展阅读,按照惯例我会印发一些文章让学生阅读,考虑到这样做其实也是变相限制学生的思路,根据学生的习惯和现状,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搜索文章,以教师推荐和学生自由阅读相结合。
解决了以上问题,备课就很迅速了。形式没有大的变化,只是讨论重点变了一下。重上的效果也不错,学生更加愿意讨论了,也愿意说出心中的疑惑了。在课后还有学生对上完的第一单元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诗经》和《楚辞》为何风格迥然不同?陶渊明的归隐就是消极的吗?儒家思想为何在先秦时期不受重视?柳永不上班如何能流连于烟花之地?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为何怀念三国的周瑜……这些都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重新组织了答疑和讨论。我深深意识到学生的讨论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时刻闪现出思想的交锋和智慧的火花,他们潜在的创造智能就会跃跃欲试。
三、后续思考
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我们都需要面对如何应对考试这个现实问题,这也是我的忧虑。但我相信如果老师能够通过一篇篇文章唤醒每个学生以及老师自己心灵深处的生命激情,在对生活的追求中获得学习的快乐,那么也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建筑知识的高台,考试当然也就不会困难了。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事,也是老师的事,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事。我们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兼顾现在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需求,适当改变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许就帮助学生推开了一扇求知的大门。
参考文献:
[1]付 娜.一曲绝望的乡村挽歌——寻根文学对于现代性的批判[J].沈阳大学学报,2004(5).
[2]杨华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文学教育(中),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