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市政建设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管理;现状;改进;分析
近几年,市政建设管理者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赶超发展”的总体目标,不断改革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配套完善市公共生活设施,提高设施水平,加强管理,规范服务,努力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和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加以改进。
1 市政建设现状
近年来,市政建设管理者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市政建设与管理各项工作,强化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城市亮点建设等民生工程,为提高城乡建设水平,为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好了局。
1.1以生态环保为重点,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实施生态环保工程,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设,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1.2 以道路改造为重点,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实施道路综合改造工程,完成主要街道设施综合改造,改造道路总长 4.9 公里。在改造路段,构筑了宽阔的地下通道,所有管线全部下埋;人行道铺设全部用步道板铺设,并增设文化板和专用盲道板;配套完善了交通监控指挥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路面刷黑全部以玄武岩和改性沥青为材料,路面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全面改善,彻底解决了城区主干道路基础软化、路面破损、年年开挖、重复建设以及市政建设不配套、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
1.3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丰富城市综合功能
实施了城市供水、燃气、公交客运、背街小巷道路等一系列惠民利民工程。
1.4 以绿化亮化为重点,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实施了城区增绿补绿工程、景观亮化工程。
2 市政管理中的现状
2.1 执法模式的转变
“法”与“罚”一直以来被人们笼统的等同起来,特别是在市政管理过程中,过分的强调行政处罚,是人们对市政管理的理解发生了一定扭曲,错误的认为,市政执法等同于“收罚款”。这种意识的产生,间接反映了市政管理对行政处罚的过渡依赖,从而造成了市民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其中一些市政管理部门,将处罚力度的强弱看做是执法严格的象征,一味的追求重罚以求惩戒的结果,最后往往得到的是市民心理上的抵制与反感。由此看来,履行市政管理职能,并不能够过分注重法律效果,而更多的需要注重管理中产生的社会效果。忽视了社会效果的存在,只能将市政管理架空为脱离了市民真实反映与需求的冷酷执法,同时也容易造成执法过程中的偏差。因此,将市政管理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起来,首先要实行执法模式上的转变,从简单的惩罚模式向治理模式转移,以服务市民为中心。
2.2 执法标准的转变
“法律”固然是严肃的、不容侵犯的,然而市政管理法令法规与刑法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面向广大普通市民,而后者是面向威胁他人与社会安全的犯罪分子。由此看来,在执法的标准上也应当针对不同的对象,而掌握适度的原则。受市政管理部门绩效考评机制的影响,市政管理的执法人员将“从严执法”作为面向广大市民的工作宗旨,无形中给政府与市民之间筑起一道高墙,使服务型政府的思想没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同时为了追求执法的轰动效应,或是以个人工作能力的施展为出发点,也常常会造成执法人员与相对人的矛盾冲突,甚至以过激的行为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法“一律从严”并不能够得到良好的市政管理效果,反而“宽严相济”更适合与面向市民开展的执法活动。
3 存在问题及原因
3.1资金瓶颈有待突破
许多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投资单一,缺乏稳定、规范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融资新机制,造成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目前,许多城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管理,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加之财政投入有限,有心而力不足,相对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总量不足,人均享用的设施水平不高,特别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城市园林绿化总量不够,规划、配套设施不足,仅靠政府筹集建设资金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3.2 共建共管格局有待加强
市民群众的社会公共意识与其他发达城市有一段距离,认为市政设施的好坏与自身利 益关系不大,市民参与市政建设公共意识较低。
4 对策与思考
4.1 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监管。资金是市政建设的瓶颈,在依靠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增加公共设施建设、维护经费的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有钱办事、多办事、办好事”,提高设施的配套水平和质量,不断推进“百姓路”“、百姓灯”等各项工程的建设力度。
4.1.1吸引民间资金。积极吸引民资参与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内部分民间资本实力雄厚的优势,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引导市内建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参与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另外,也可以通过其他多种灵活的资产运作方式,如租赁等形式,引入民间投资,建立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4.1.2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城建投入效益。要把可以投入市场流动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收费道路、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公交线路等的使用权和经营权,逐步推向市场,或将某个市政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向民间投资者包括上市公司有偿转让,经营性地增加收入,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市政设施建设。
4.1.3加强对城建税、城市建设管理费、城市公用事业附加以及国债资金等资金的管理,保证资金专项用于城市维护以及道路、污水垃圾处理、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杜绝非法挪用、占有或者用作他用的现象。
4.2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共建共管氛围。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倾听群众呼声,贴近群众需求,满足群众意愿,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生计问题,让市民从心底理解、支持市政设施建设、管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市政设施建设管理。
4.2.1提高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培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管理氛围。将城市管理、公民道德、相关法规的宣传与落实纳入政府各部门目标管理,确保层层宣传、教育到位。调动所有宣传教育资源,通过长时间、全覆盖来扩大影响,对一些不文明、违反城市管理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曝光,营造自觉爱护城市、主动参与管理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培养市民的城市情结,提升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使城市管理得到市民的真切理解、广泛支持。
4.2.2强化联合执法。加大对破坏、盗窃市政公共设施行为的打击整治力度,公安、工商、交警等部门要加强与城市管理部门的配合,依法依规处罚。
4.2.3技术上要有创新。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提高防范水平,市政设施建设、养护的发展要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在市政设施建设、养护中的应用,加大科技创新力量的投入。
5 结束语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城市建设管理作为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日益提升,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然到来!如何充分运用这一良好优势,更好的服务我市经济发展?关键是坚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破解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管理难题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崔瑞.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的保护问题浅析[J].科技传播,2010,(17).
[2]迟战捷.努力开创市政管理工作新局面明[J].中国政治学术论坛,2009.12;7:12—14
关键词: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管理;现状;改进;分析
近几年,市政建设管理者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赶超发展”的总体目标,不断改革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配套完善市公共生活设施,提高设施水平,加强管理,规范服务,努力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和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加以改进。
1 市政建设现状
近年来,市政建设管理者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市政建设与管理各项工作,强化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城市亮点建设等民生工程,为提高城乡建设水平,为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好了局。
1.1以生态环保为重点,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实施生态环保工程,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设,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1.2 以道路改造为重点,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实施道路综合改造工程,完成主要街道设施综合改造,改造道路总长 4.9 公里。在改造路段,构筑了宽阔的地下通道,所有管线全部下埋;人行道铺设全部用步道板铺设,并增设文化板和专用盲道板;配套完善了交通监控指挥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路面刷黑全部以玄武岩和改性沥青为材料,路面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全面改善,彻底解决了城区主干道路基础软化、路面破损、年年开挖、重复建设以及市政建设不配套、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
1.3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丰富城市综合功能
实施了城市供水、燃气、公交客运、背街小巷道路等一系列惠民利民工程。
1.4 以绿化亮化为重点,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实施了城区增绿补绿工程、景观亮化工程。
2 市政管理中的现状
2.1 执法模式的转变
“法”与“罚”一直以来被人们笼统的等同起来,特别是在市政管理过程中,过分的强调行政处罚,是人们对市政管理的理解发生了一定扭曲,错误的认为,市政执法等同于“收罚款”。这种意识的产生,间接反映了市政管理对行政处罚的过渡依赖,从而造成了市民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其中一些市政管理部门,将处罚力度的强弱看做是执法严格的象征,一味的追求重罚以求惩戒的结果,最后往往得到的是市民心理上的抵制与反感。由此看来,履行市政管理职能,并不能够过分注重法律效果,而更多的需要注重管理中产生的社会效果。忽视了社会效果的存在,只能将市政管理架空为脱离了市民真实反映与需求的冷酷执法,同时也容易造成执法过程中的偏差。因此,将市政管理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起来,首先要实行执法模式上的转变,从简单的惩罚模式向治理模式转移,以服务市民为中心。
2.2 执法标准的转变
“法律”固然是严肃的、不容侵犯的,然而市政管理法令法规与刑法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面向广大普通市民,而后者是面向威胁他人与社会安全的犯罪分子。由此看来,在执法的标准上也应当针对不同的对象,而掌握适度的原则。受市政管理部门绩效考评机制的影响,市政管理的执法人员将“从严执法”作为面向广大市民的工作宗旨,无形中给政府与市民之间筑起一道高墙,使服务型政府的思想没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同时为了追求执法的轰动效应,或是以个人工作能力的施展为出发点,也常常会造成执法人员与相对人的矛盾冲突,甚至以过激的行为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法“一律从严”并不能够得到良好的市政管理效果,反而“宽严相济”更适合与面向市民开展的执法活动。
3 存在问题及原因
3.1资金瓶颈有待突破
许多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投资单一,缺乏稳定、规范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融资新机制,造成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目前,许多城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管理,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加之财政投入有限,有心而力不足,相对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总量不足,人均享用的设施水平不高,特别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城市园林绿化总量不够,规划、配套设施不足,仅靠政府筹集建设资金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3.2 共建共管格局有待加强
市民群众的社会公共意识与其他发达城市有一段距离,认为市政设施的好坏与自身利 益关系不大,市民参与市政建设公共意识较低。
4 对策与思考
4.1 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监管。资金是市政建设的瓶颈,在依靠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增加公共设施建设、维护经费的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有钱办事、多办事、办好事”,提高设施的配套水平和质量,不断推进“百姓路”“、百姓灯”等各项工程的建设力度。
4.1.1吸引民间资金。积极吸引民资参与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内部分民间资本实力雄厚的优势,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引导市内建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参与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另外,也可以通过其他多种灵活的资产运作方式,如租赁等形式,引入民间投资,建立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4.1.2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城建投入效益。要把可以投入市场流动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收费道路、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公交线路等的使用权和经营权,逐步推向市场,或将某个市政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向民间投资者包括上市公司有偿转让,经营性地增加收入,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市政设施建设。
4.1.3加强对城建税、城市建设管理费、城市公用事业附加以及国债资金等资金的管理,保证资金专项用于城市维护以及道路、污水垃圾处理、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杜绝非法挪用、占有或者用作他用的现象。
4.2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共建共管氛围。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倾听群众呼声,贴近群众需求,满足群众意愿,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生计问题,让市民从心底理解、支持市政设施建设、管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市政设施建设管理。
4.2.1提高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培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管理氛围。将城市管理、公民道德、相关法规的宣传与落实纳入政府各部门目标管理,确保层层宣传、教育到位。调动所有宣传教育资源,通过长时间、全覆盖来扩大影响,对一些不文明、违反城市管理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曝光,营造自觉爱护城市、主动参与管理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培养市民的城市情结,提升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使城市管理得到市民的真切理解、广泛支持。
4.2.2强化联合执法。加大对破坏、盗窃市政公共设施行为的打击整治力度,公安、工商、交警等部门要加强与城市管理部门的配合,依法依规处罚。
4.2.3技术上要有创新。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提高防范水平,市政设施建设、养护的发展要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在市政设施建设、养护中的应用,加大科技创新力量的投入。
5 结束语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城市建设管理作为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日益提升,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然到来!如何充分运用这一良好优势,更好的服务我市经济发展?关键是坚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破解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管理难题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崔瑞.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的保护问题浅析[J].科技传播,2010,(17).
[2]迟战捷.努力开创市政管理工作新局面明[J].中国政治学术论坛,2009.12;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