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版图上,处于长江三角洲洲头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另一个就是与其一衣带水、处于长江北岸的南通。而拥有104万亩滩涂和1872平方公里平野沃土的如东是南通六个县之一,独特的海鲜文化远近闻名,海鲜馆更是人气奇旺。一如爱吃海鲜的广东人偏爱阳江和横琴,上海人的觅鲜之路,正是从如东的文蛤开始。
挑鲜挑鲜,小钱儿三千
过去,如东海边的交通运输极为不便,海里捞上来的鱼虾蟹贝,须经牛车拉至岸边,再由挑夫用鲜篮挑到大小集镇出售。“挑鲜”这个活儿十分劳累辛苦,为使鱼虾能新鲜上市,牛车上的海鲜一经卸下,就要立即挑走。挑鲜者一个个结实剽悍:脚登草鞋,打着绑腿,腰束青布短围腰,夏季则赤裸着古铜色的上身,肩搭一条高丽布手巾,头戴窄沿草帽,有的腰间还斜插一杆旱烟袋。
挑鲜者的扁担很是讲究,一般为毛竹削制,也有用桑树做成,比一般扁担稍长,两头翘起,很有韧性。两只用篾条编成的鲜篮(又称“撇篮”),底儿浅浅的,口儿大大的,沿口系有四根篮绳,亦称“四根系儿”,模样有点像农家用的簸箕,只不过四围留有一个个六角形小眼,使海鲜能透气通风,不易变质。为防止鲜篮中的鱼虾被太阳直接曝晒,常用槐树枝或荷叶片遮盖。挑鲜者在海鲜装篮上路后,也不再歇脚,会一路小跑,随着脚步的节拍,扁担也有节奏地在肩头上下晃动,应着步伐,口中还“喳,喳,走——”地喊叫。如同长跑运动员临近终点作最后冲刺一般,越是接近集市,喊声越响,频率越高,脚步也随之加快。行人听到这喊声,知道是挑鲜的来了,便主动让道。
逢农历初一、月半大汛期间,既有日潮,也有夜潮,挑鲜者须起早贪黑,来回跑几趟集市,十分吃力。由于体力消耗很大,在将鱼虾卸给八鲜行之后,许多挑鲜者肩担空鲜篮,常到酒店饭馆美美地吃上一顿犒劳自己。当时有这样一首歌谣形容挑鲜者的辛劳与洒脱:
挑鲜挑鲜
小钱儿三千
怎啊(么)不发财的
我是如何的吃相?
怎啊不长肉的
我是如何的跑相?
到了夏秋季节,天气炎热,因没有任何冷冻设备保鲜,挑上来的鱼虾如不及时卖掉就会变质发臭。此时挑鲜者担着鲜篮,与八鲜行掌秤的一道沿街叫卖。掌秤的肩上斜挂一杆戥盘秤走在前面,挑鲜者挑着鱼虾尾随其后,有时由两人抬着。掌秤人用沙哑的嗓音一路喊来:“黄鱼烧烧噢——”有人买则卖,无人买就抓起一两条金闪闪、黄灿灿的黄鱼、金鱼往临街的店家或住户门里一撂,说一声:“老板,给你下酒!”不报斤两,也不说价钱,转身再往前走,但却很少有人回说不要的。这种沿街挨户丢鱼卖的海边习俗,俗称“撂街”。家庭主妇见有鱼撂进,便挽起衣袖,抓过鲜鱼进入厨房,去鳞剖洗去了。而小孩则兴高采烈地去打酱油或料酒。不一会儿,厨房里便飘出浓浓的鱼香味。
百万亩滩涂上的踩蛤狂欢
如东滩涂面积有104万亩,滩涂上因为盛产着文蛤、四角蛤、西施舌、竹蛏等数十种珍稀贝类和其他海产,这几年尤以“海上迪斯科”这一滩涂踩蛤特色旅游项目声名鹊起。这种富有海边情趣的滩涂踩蛤,是从南通的长沙镇北渔村起始的。渔民或游人按照古老的踩蛤方法,两脚分开,晃动腰肢,用力踩踏均匀移动,待沙土踩活之后,脚板底下那滑溜溜、泥乎乎的文蛤便一只只露出滩面,俯拾皆是。当你将泥沙洗去,壳上精美的花纹便显露出来。广东也不缺蛤,可是只有南通的大人小孩才敢于说自家碗里的蛤是“天下第一鲜”。南通的蛤是文蛤,这一带海滩独有,一只可重达半公斤以上,往往是渔民正在采捕,小贩已经来到海滩与你商谈价钱,而在远处的公海上,日本、韩国的船早已停在那里,在等小贩的船送货上门了。
南通文蛤从隋时起就做贡品,南通人个个都是文蛤专家,他们总结出文蛤的烹调方法最好是爆炒。爆炒文蛤特别要控制好火候,以保持其鲜度和嫩度,往往需要旺火急炒,使其骤然受热,表面蛋白迅速凝固,形成蛋白膜包裹在外面,而其内部的养分和鲜汁不易渗出,这样菜肴才能饱满含液,口感滑嫩。
坐在如东人声嘈杂的海鲜馆里,一盆盆端上来的海鲜样子真的不怎么讲究。其实只要有了鲜,其他都退而求其次,讲究大可不必,只有一点很重要——一定要就着白酒吃。所以同桌的如东人与我们素昧平生,仍然一脸真诚又不失热情地从对面将倒满了白酒的杯子递过来。
那意思是:来,一口白酒一口海鲜吧!
Tips
踩文蛤“秘诀”
踩文蛤目的地在南通市如东县,到达如东后可乘公交车前往东凌镇,而前往赶海活动的目的地则需在当地包车前往。赶海活动一般在早上用拖拉机(15元/人)或牛车载游客下海,只要两脚轮流踩,沙土里的文蛤就冒出来了。踩文蛤须讲究方法,在某一地点持续踩踏一段时间,使海泥进一步松动,文蛤受泥沙的挤压往外移动,每踩一下就上移一点,脚底感到有一个个光滑的硬物时,继续踩动,文蛤就会显露出来。作为一个合格“踩手”,一个小时大约就能收获1~2斤的文蛤(10元/斤)。考虑到海水涨潮的时间,若早晨7点30分到达目的地,则至少有两个小时来踩文蛤,收获2斤以上肯定不成问题。
挑鲜挑鲜,小钱儿三千
过去,如东海边的交通运输极为不便,海里捞上来的鱼虾蟹贝,须经牛车拉至岸边,再由挑夫用鲜篮挑到大小集镇出售。“挑鲜”这个活儿十分劳累辛苦,为使鱼虾能新鲜上市,牛车上的海鲜一经卸下,就要立即挑走。挑鲜者一个个结实剽悍:脚登草鞋,打着绑腿,腰束青布短围腰,夏季则赤裸着古铜色的上身,肩搭一条高丽布手巾,头戴窄沿草帽,有的腰间还斜插一杆旱烟袋。
挑鲜者的扁担很是讲究,一般为毛竹削制,也有用桑树做成,比一般扁担稍长,两头翘起,很有韧性。两只用篾条编成的鲜篮(又称“撇篮”),底儿浅浅的,口儿大大的,沿口系有四根篮绳,亦称“四根系儿”,模样有点像农家用的簸箕,只不过四围留有一个个六角形小眼,使海鲜能透气通风,不易变质。为防止鲜篮中的鱼虾被太阳直接曝晒,常用槐树枝或荷叶片遮盖。挑鲜者在海鲜装篮上路后,也不再歇脚,会一路小跑,随着脚步的节拍,扁担也有节奏地在肩头上下晃动,应着步伐,口中还“喳,喳,走——”地喊叫。如同长跑运动员临近终点作最后冲刺一般,越是接近集市,喊声越响,频率越高,脚步也随之加快。行人听到这喊声,知道是挑鲜的来了,便主动让道。
逢农历初一、月半大汛期间,既有日潮,也有夜潮,挑鲜者须起早贪黑,来回跑几趟集市,十分吃力。由于体力消耗很大,在将鱼虾卸给八鲜行之后,许多挑鲜者肩担空鲜篮,常到酒店饭馆美美地吃上一顿犒劳自己。当时有这样一首歌谣形容挑鲜者的辛劳与洒脱:
挑鲜挑鲜
小钱儿三千
怎啊(么)不发财的
我是如何的吃相?
怎啊不长肉的
我是如何的跑相?
到了夏秋季节,天气炎热,因没有任何冷冻设备保鲜,挑上来的鱼虾如不及时卖掉就会变质发臭。此时挑鲜者担着鲜篮,与八鲜行掌秤的一道沿街叫卖。掌秤的肩上斜挂一杆戥盘秤走在前面,挑鲜者挑着鱼虾尾随其后,有时由两人抬着。掌秤人用沙哑的嗓音一路喊来:“黄鱼烧烧噢——”有人买则卖,无人买就抓起一两条金闪闪、黄灿灿的黄鱼、金鱼往临街的店家或住户门里一撂,说一声:“老板,给你下酒!”不报斤两,也不说价钱,转身再往前走,但却很少有人回说不要的。这种沿街挨户丢鱼卖的海边习俗,俗称“撂街”。家庭主妇见有鱼撂进,便挽起衣袖,抓过鲜鱼进入厨房,去鳞剖洗去了。而小孩则兴高采烈地去打酱油或料酒。不一会儿,厨房里便飘出浓浓的鱼香味。
百万亩滩涂上的踩蛤狂欢
如东滩涂面积有104万亩,滩涂上因为盛产着文蛤、四角蛤、西施舌、竹蛏等数十种珍稀贝类和其他海产,这几年尤以“海上迪斯科”这一滩涂踩蛤特色旅游项目声名鹊起。这种富有海边情趣的滩涂踩蛤,是从南通的长沙镇北渔村起始的。渔民或游人按照古老的踩蛤方法,两脚分开,晃动腰肢,用力踩踏均匀移动,待沙土踩活之后,脚板底下那滑溜溜、泥乎乎的文蛤便一只只露出滩面,俯拾皆是。当你将泥沙洗去,壳上精美的花纹便显露出来。广东也不缺蛤,可是只有南通的大人小孩才敢于说自家碗里的蛤是“天下第一鲜”。南通的蛤是文蛤,这一带海滩独有,一只可重达半公斤以上,往往是渔民正在采捕,小贩已经来到海滩与你商谈价钱,而在远处的公海上,日本、韩国的船早已停在那里,在等小贩的船送货上门了。
南通文蛤从隋时起就做贡品,南通人个个都是文蛤专家,他们总结出文蛤的烹调方法最好是爆炒。爆炒文蛤特别要控制好火候,以保持其鲜度和嫩度,往往需要旺火急炒,使其骤然受热,表面蛋白迅速凝固,形成蛋白膜包裹在外面,而其内部的养分和鲜汁不易渗出,这样菜肴才能饱满含液,口感滑嫩。
坐在如东人声嘈杂的海鲜馆里,一盆盆端上来的海鲜样子真的不怎么讲究。其实只要有了鲜,其他都退而求其次,讲究大可不必,只有一点很重要——一定要就着白酒吃。所以同桌的如东人与我们素昧平生,仍然一脸真诚又不失热情地从对面将倒满了白酒的杯子递过来。
那意思是:来,一口白酒一口海鲜吧!
Tips
踩文蛤“秘诀”
踩文蛤目的地在南通市如东县,到达如东后可乘公交车前往东凌镇,而前往赶海活动的目的地则需在当地包车前往。赶海活动一般在早上用拖拉机(15元/人)或牛车载游客下海,只要两脚轮流踩,沙土里的文蛤就冒出来了。踩文蛤须讲究方法,在某一地点持续踩踏一段时间,使海泥进一步松动,文蛤受泥沙的挤压往外移动,每踩一下就上移一点,脚底感到有一个个光滑的硬物时,继续踩动,文蛤就会显露出来。作为一个合格“踩手”,一个小时大约就能收获1~2斤的文蛤(10元/斤)。考虑到海水涨潮的时间,若早晨7点30分到达目的地,则至少有两个小时来踩文蛤,收获2斤以上肯定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