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玉就读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一小学。2011年底,她所在的班进行一次语文单元测验,最后一道题是作文题,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好人好事的作文。余玉在作文中虚构了一个故事情节:一天,70多岁的老大爷在马路上不慎摔倒,手肘磕破了皮,流了血。这个时候来来往往的车很多,躺在地上的老大爷很危险,我就跑上前去,将老大爷扶了起来,路上的行人都夸我是好孩子……虽然此次作文中的事和人并非真事真人,却是这个9岁女孩的率真想法。 不料30分的作文只得了5分。老师的评语是:“现在这个社会,老人摔倒了还有人敢扶吗?”这让她感到很茫然。(据1月4日《江西日报》)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本中一直这样告诉我们,在学校里老师也一直这样教育我们,但是,现在,让我们不敢相信的是,面对学生在作文中所描述的一起完全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助人为乐、帮扶老人的情景,教师竟然毫不留情地给了学生最低分,而且还用“现在这个社会,老人摔倒了还有人敢扶吗?”如此醒目的评语给学生作评定,这是在怎样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呢?
固然,现在社会生活中的确出现了一些做好事反而不得好报,好人难做的不良现象,有“不敢扶、扶不起”的极端事件,尤其是南京“彭宇案”等新闻事件在被媒体的宣传和放大之后,扶不扶摔倒的老人成了一个社会热议的话题,一些人在面对“老人跌倒受伤,扶还是不扶?”之类的本不该是问题的问题面前,甚至选择了冷漠的回避和走开。但是,毕竟这样的事件并不代表社会的全部,这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正义价值还是存在,还是需要被肯定的。我们绝不能因为正义遭到了误解或者损害就因此否定正义,更不能把成人的这种困惑和顾虑不负责任地传递给学生。毕竟,越是现实生活中出现问题和争议诸多的时候,越是需要我们更多的弘扬正义,宣扬正义,倡导正义,大肆宣传正确的价值观的时候。特别是学校作为教育场所,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更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保护学生的善良想法,让学生看到积极向上的一面,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种下善良和正义的种子,就像北大副校长的“撑腰体”:“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况且,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帮助别人、做好事时可能会遭遇那些碰瓷的,可能会遇到一些风险,我们也绝不能因此就否认好人的价值,就因此让学生选择拒绝做好事,从此不敢帮助别人。相反,教师要做的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恰当的助人的本领,让学生学会在有效的帮助别人的同时而又保护好自己,避免可能会对自己造成的潜在伤害,而绝不是因为教师个人的思想受到了某一舆论或某一事件的影响,就把不良的信息不负责任地传递给学生。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副主任杜志强说,“向善价值追求是主流道德观的积极表现,在孩子面前,老师的评价是孩子道德养成的重要因素。这时候,应尽量向善的方向引导,对好人好事给予鼓励”。毕竟,孩子们的道德观决定着社会的未来,道德建设必须要从孩子们抓起。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道德养成起着潜移默化、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句灰颓消极的话,一个不良的动作,很可能就会误害学生,而一句健康向上的话,一个有益的动作,就可能会对孩子形成良性的示范启迪,因而,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道德的提升,为了社会生活的进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定要慎重,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学生起到典范作用。
特别是,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形成,心灵就宛如一张张纯洁无瑕的白纸,正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如果教师把自己个人的疑虑和彷徨传递给学生,甚至是因为个人的一孔之见就对学生纯洁、率真的想法武断的否定,甚至是批评打击,恐怕不仅会影响和伤害学生的感情,而且还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影响学生对事情的认知,让学生因此对善良和正义产生误解和怀疑,让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偏差和扭曲。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的,更是和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相悖的,是和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宗旨相偏离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作为弘扬正气的地方,教师的评价作为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因素,不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应该忽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引导。教师教给学生的,一定应是美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价值观,决不能把不良的道德观传授给天真无邪的学生。让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都能够学会正确的做人,这无疑是教师任何时候都应该牢牢铭记于心中的。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关址学校)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本中一直这样告诉我们,在学校里老师也一直这样教育我们,但是,现在,让我们不敢相信的是,面对学生在作文中所描述的一起完全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助人为乐、帮扶老人的情景,教师竟然毫不留情地给了学生最低分,而且还用“现在这个社会,老人摔倒了还有人敢扶吗?”如此醒目的评语给学生作评定,这是在怎样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呢?
固然,现在社会生活中的确出现了一些做好事反而不得好报,好人难做的不良现象,有“不敢扶、扶不起”的极端事件,尤其是南京“彭宇案”等新闻事件在被媒体的宣传和放大之后,扶不扶摔倒的老人成了一个社会热议的话题,一些人在面对“老人跌倒受伤,扶还是不扶?”之类的本不该是问题的问题面前,甚至选择了冷漠的回避和走开。但是,毕竟这样的事件并不代表社会的全部,这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正义价值还是存在,还是需要被肯定的。我们绝不能因为正义遭到了误解或者损害就因此否定正义,更不能把成人的这种困惑和顾虑不负责任地传递给学生。毕竟,越是现实生活中出现问题和争议诸多的时候,越是需要我们更多的弘扬正义,宣扬正义,倡导正义,大肆宣传正确的价值观的时候。特别是学校作为教育场所,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更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保护学生的善良想法,让学生看到积极向上的一面,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种下善良和正义的种子,就像北大副校长的“撑腰体”:“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况且,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帮助别人、做好事时可能会遭遇那些碰瓷的,可能会遇到一些风险,我们也绝不能因此就否认好人的价值,就因此让学生选择拒绝做好事,从此不敢帮助别人。相反,教师要做的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恰当的助人的本领,让学生学会在有效的帮助别人的同时而又保护好自己,避免可能会对自己造成的潜在伤害,而绝不是因为教师个人的思想受到了某一舆论或某一事件的影响,就把不良的信息不负责任地传递给学生。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副主任杜志强说,“向善价值追求是主流道德观的积极表现,在孩子面前,老师的评价是孩子道德养成的重要因素。这时候,应尽量向善的方向引导,对好人好事给予鼓励”。毕竟,孩子们的道德观决定着社会的未来,道德建设必须要从孩子们抓起。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道德养成起着潜移默化、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句灰颓消极的话,一个不良的动作,很可能就会误害学生,而一句健康向上的话,一个有益的动作,就可能会对孩子形成良性的示范启迪,因而,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道德的提升,为了社会生活的进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定要慎重,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学生起到典范作用。
特别是,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形成,心灵就宛如一张张纯洁无瑕的白纸,正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如果教师把自己个人的疑虑和彷徨传递给学生,甚至是因为个人的一孔之见就对学生纯洁、率真的想法武断的否定,甚至是批评打击,恐怕不仅会影响和伤害学生的感情,而且还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影响学生对事情的认知,让学生因此对善良和正义产生误解和怀疑,让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偏差和扭曲。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的,更是和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相悖的,是和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宗旨相偏离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作为弘扬正气的地方,教师的评价作为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因素,不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应该忽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引导。教师教给学生的,一定应是美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价值观,决不能把不良的道德观传授给天真无邪的学生。让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都能够学会正确的做人,这无疑是教师任何时候都应该牢牢铭记于心中的。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关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