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营造出信息超载时代,为新闻专业主义架起了涅槃的火堆。但新媒体同时也营造出受众对专业新闻作品的需求,为新闻专业主义提供重生的无限可能。
在一个人人皆可成为传播者的网络时代,新闻活动正变得不专业。新闻采集和发布似乎越来越不需要传统媒体和训练有素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正在演变为一场充斥着各种噪音的新媒体狂欢。传统媒体没落,根植于其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必然式微。但是《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以下简称《真相》)一书的作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坚持认为,这一新闻思想在信息时代不会消失,相反,传媒的变革是这一新闻思想得以修正,重获新生的契机。而其重生的依据,则是新媒体时代深陷信息噪音的受众对真相的渴望和需求。
火堆的搭建者:“搅局”的新媒体
要了解一部作品,必须将其放置于产生的时代背景之中。在《真相》一书的创作背景中,“新媒体”是一个关键词。包括信息超载、信息阅读和消费方式的一系列变革,正挑战着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价值观。
首先,新媒体挑战传统媒体,冲击新闻专业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新媒体蓬勃发展,纸媒经营状况不佳已有时日,颓势显露是当下新媒体搅动传媒格局变革的必然反映。传统媒体要承担市场竞争压力,导致市场利益观侵蚀传统媒体及新闻工作者,新媒体的快速成长也在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微博、微信等媒介产品不断创新信息推送方式,网络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一体的复合型传播模式让传统媒体显得僵化;新媒体和多媒体视听符号让受众有了更好的新闻体验。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传统媒体的媒介产品(包括专业新闻产品)滞销,企业广告营业额下滑,传媒企业经营困难甚至被迫停刊。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传统新闻实践活动,并在新闻实践活动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实则是对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思想的冲击。
其次,对“把关人”地位的消解。新闻专业主义主张新闻工作的专业和权威,集中反映在对大众媒体“把关人”及其功能的界定上。“把关人”通过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决定哪些信息与受众见面。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媒介的公信力。但是新媒体正在消解这种以“把关人”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真相》第一章通过“互联网时代三哩岛核事故现场”对新媒体时代混乱的新闻场面进行描述,该场面具备网络传播扩散性、无中心化的特征。新媒体传播具有网络形态,这一传播网络由无数节点构成,信息由任意一个节点发出向周边扩散到下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中心。新媒体无中心的网络扩散让新闻发布过程变得更加随意,且这种随意正在消解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应由专业人员通过专业渠道完成的新闻专业主义观。
新媒体海量即时交互式传递的特征让信息有了超载的机会,人们普遍认识了新媒体并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变得不再轻易相信传统媒体和把关人,通过传统媒体获取的新闻往往还要在网上寻找佐证,这种现状由国内普通受众热衷于网上小道消息可见一斑。该书英文原版将受众面对新媒体时代乱而繁杂的传播比喻成信息迷雾。人们渴望通过网络来知道更多,却不了解自己该知道什么。真相隐藏在不能辨别的信息迷雾中,这句话是对《真相》一书创作时代背景的最好注脚。
重生的依据:受众的需求
正是因为具有价值的信息隐藏在信息迷雾中,所以信息超载时代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需要新闻专业主义。受众的需求与新闻专业主义思想所推崇的一致。
受众需要真相,什么是真相?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认为,真相就是用新闻专业主义的态度所生产的、能够帮助受众消除某种不确定性的新闻信息,也就是在新闻专业主义指导下完成的新闻作品。作者对这一观点的证明在如何提升新闻素养与媒介的过程中完成。作者用大部分篇幅用来论述新闻素养的六个方面,每一方面配有在传统新闻活动中记者采访的相应案例,这六个方面被视为受众面对网络信息时进行识别的重要步骤。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有长达几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长期的新闻职业生涯,让他们在完成此书时将秉承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贯穿其中,这也是该书与一般的新闻素养普及类读物最大的区别。两位作者讲述这些案例时,无不透露出作者对传统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规范流程的推崇,以及对新闻工作者严谨、认真、求实新闻信念的激赏,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生产出可以被称为“真相”的新闻产品。
信息超载时代的受众需要真相,更需要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信息社会的信息鸿沟不再只表现为信息量拥有的差别,更表现为对信息的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差距,于是在书中,两位作者站在受众的立场,从普通受众的角度对超载的信息提出了问题,包括内容的辨别、报道是否完整、信源是什么、证据以及检验的过程、有无其他解释、是否需要六个方面。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新闻专业主义指导下的新闻工作流程。通过论述,作者帮助受众揭开新闻的面纱,知晓新闻产品的制作流程,帮助他们总结新闻手法,从而让受众建立起一个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框架。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这实际上是新闻业向普通受众赋权的过程。既然新媒体将信息意义重组的主导权交给受众,那受众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处理能力。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作者对于提升受众新闻素养运用了“双胞胎”观点。一个是“姐姐”,明显而又张扬;另一个是“妹妹”,低调而又隐藏,但是同等重要。关注受众即是关注市场,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可扩大称为“真相”新闻作品的市场需求量,从而培育起“真相”的消费市场。当今普通受众在信息的选择上拥有更多自主权,正如作者所言,每一个人都是信息超载时代“自己的编辑、自己的把关人和自己的新闻聚合器”。增强受众的新闻素养,可提高其对新闻信息的鉴别能力,培养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增大“真相”的市场需求。同时,受众新闻素养的提高,也会促进新闻质量的提升。“培养口味更刁的新闻消费者,有助于促使新闻生产者提高新闻质量,从而改善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
下一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在书中,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表达了对传统新闻工作方法,以及和这种工作方法相联系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坚持。这在“现实新闻发生转折,新闻记者掉进全民记者的海洋”的今天似乎有“落伍”和“不识时务”之嫌。但是作者在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的同时,也并不反对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其进行修正。在第九章,作者写道:“为确保传统新闻基本原则永存,新闻工作者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新技术所导致的新闻分配方式和内容组织方式不可逆的改变”。在这一章,作者在展望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业时,对新闻专业主义中传媒角色、新闻人的作用以及新闻的定义等诸多的传统新闻观,都提出了全新见解。 传媒超越“把关人”概念,将具有更加精细的功能。作者在书中将其概括为鉴定者、释义者等八个方面。并且认为受众可以参与建构传媒的这些功能。书中的这一新观念在操作层面已有现实案例。爱尔兰的社交新闻网站Storyful充当信息超载时代的新闻鉴定者角色并取得成功。创始人马克从信息超载时代受众需要信息确认过程中找到Storyful的商机。Storyful并未发布信息,而是将确认过的受众发布信息售卖给传统媒体,由其再次发布。并通过这种方式在网络信息与传统媒体之间架起桥梁,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传媒盈利模式。Storyful并非从事传统新闻采编工作,只是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然后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发布,这种经营模式成为传媒新的角色定位和利润增长点。
对于新闻机构与新闻人的关系,两位作者认为新闻人在新媒体时代的作用会大于新闻机构。其实新闻人的作用历来有之,并未发生质的改变,只不过在大众传播时代,由于传播通道狭窄,新闻发布必须通过传统传媒,新闻人的作用一直隐藏在“把关人”的概念之下并不突出。新媒体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产品让新闻人在信息发布渠道上有了更多选择(国内很多记者上传自己的稿件到网络进行再次传播即是最好的例证),人的作用更加明显,而全民记者会涌现出一批独立的新闻人,未来对新闻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某个新闻机构,而是特定的新闻从业人员。
新闻制作手法的多样性会完善“新闻”这一基本概念。倒金字塔等新闻的叙事不再适合新的媒体,这两年兴起的“数据新闻”“图表新闻”等新的制作手法,强调一种全新的新闻呈现。新闻的信息量增大,变得更加透明。在书的背后,作者罗列了50种新闻事件的网络报道工具 ,用以提供“你所知道的所有信息”。作者还借用了“原子新闻”的概念,描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未来的新闻不会仅停留在对事件的报道,而是采用一种动态的描述,在以原子为单位的新闻颗粒间建立链接,受众将被赋予更多的信息选择权力,未来的新闻将是活的不断增长的信息群。
新媒体营造出信息超载时代,为新闻专业主义架起了涅槃的火堆。但新媒体同时也营造出受众对专业新闻作品的需求,为新闻专业主义提供重生的无限可能。未来的新闻专业主义将是加以修正的更具生命活力的新闻思想,时代不同,但是严肃对待新闻,致力于对公众负责的新闻态度不能变。由此,不由想到事件频发的国内新闻业,2013年上海《新闻晚报》停刊让人唏嘘,围观罗昌平新媒体实名举报的网络人潮还未散去,临近记者节,新闻业又给大众端上新快报事件大餐,事件中陈永洲及媒体表现折射出这个时代的传媒人素质及媒介权力滥用问题。2014年年初中国媒体打输马航MH370失联新闻战,面对笼罩在我国新闻媒体之上的迷雾,以及身处迷雾中缺乏专业表现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人,虽然成书的新闻环境与国内存有差异,但书中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持以及对其的修正,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在一个人人皆可成为传播者的网络时代,新闻活动正变得不专业。新闻采集和发布似乎越来越不需要传统媒体和训练有素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正在演变为一场充斥着各种噪音的新媒体狂欢。传统媒体没落,根植于其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必然式微。但是《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以下简称《真相》)一书的作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坚持认为,这一新闻思想在信息时代不会消失,相反,传媒的变革是这一新闻思想得以修正,重获新生的契机。而其重生的依据,则是新媒体时代深陷信息噪音的受众对真相的渴望和需求。
火堆的搭建者:“搅局”的新媒体
要了解一部作品,必须将其放置于产生的时代背景之中。在《真相》一书的创作背景中,“新媒体”是一个关键词。包括信息超载、信息阅读和消费方式的一系列变革,正挑战着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价值观。
首先,新媒体挑战传统媒体,冲击新闻专业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新媒体蓬勃发展,纸媒经营状况不佳已有时日,颓势显露是当下新媒体搅动传媒格局变革的必然反映。传统媒体要承担市场竞争压力,导致市场利益观侵蚀传统媒体及新闻工作者,新媒体的快速成长也在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微博、微信等媒介产品不断创新信息推送方式,网络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一体的复合型传播模式让传统媒体显得僵化;新媒体和多媒体视听符号让受众有了更好的新闻体验。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传统媒体的媒介产品(包括专业新闻产品)滞销,企业广告营业额下滑,传媒企业经营困难甚至被迫停刊。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传统新闻实践活动,并在新闻实践活动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实则是对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思想的冲击。
其次,对“把关人”地位的消解。新闻专业主义主张新闻工作的专业和权威,集中反映在对大众媒体“把关人”及其功能的界定上。“把关人”通过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决定哪些信息与受众见面。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媒介的公信力。但是新媒体正在消解这种以“把关人”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真相》第一章通过“互联网时代三哩岛核事故现场”对新媒体时代混乱的新闻场面进行描述,该场面具备网络传播扩散性、无中心化的特征。新媒体传播具有网络形态,这一传播网络由无数节点构成,信息由任意一个节点发出向周边扩散到下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中心。新媒体无中心的网络扩散让新闻发布过程变得更加随意,且这种随意正在消解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应由专业人员通过专业渠道完成的新闻专业主义观。
新媒体海量即时交互式传递的特征让信息有了超载的机会,人们普遍认识了新媒体并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变得不再轻易相信传统媒体和把关人,通过传统媒体获取的新闻往往还要在网上寻找佐证,这种现状由国内普通受众热衷于网上小道消息可见一斑。该书英文原版将受众面对新媒体时代乱而繁杂的传播比喻成信息迷雾。人们渴望通过网络来知道更多,却不了解自己该知道什么。真相隐藏在不能辨别的信息迷雾中,这句话是对《真相》一书创作时代背景的最好注脚。
重生的依据:受众的需求
正是因为具有价值的信息隐藏在信息迷雾中,所以信息超载时代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需要新闻专业主义。受众的需求与新闻专业主义思想所推崇的一致。
受众需要真相,什么是真相?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认为,真相就是用新闻专业主义的态度所生产的、能够帮助受众消除某种不确定性的新闻信息,也就是在新闻专业主义指导下完成的新闻作品。作者对这一观点的证明在如何提升新闻素养与媒介的过程中完成。作者用大部分篇幅用来论述新闻素养的六个方面,每一方面配有在传统新闻活动中记者采访的相应案例,这六个方面被视为受众面对网络信息时进行识别的重要步骤。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有长达几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长期的新闻职业生涯,让他们在完成此书时将秉承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贯穿其中,这也是该书与一般的新闻素养普及类读物最大的区别。两位作者讲述这些案例时,无不透露出作者对传统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规范流程的推崇,以及对新闻工作者严谨、认真、求实新闻信念的激赏,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生产出可以被称为“真相”的新闻产品。
信息超载时代的受众需要真相,更需要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信息社会的信息鸿沟不再只表现为信息量拥有的差别,更表现为对信息的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差距,于是在书中,两位作者站在受众的立场,从普通受众的角度对超载的信息提出了问题,包括内容的辨别、报道是否完整、信源是什么、证据以及检验的过程、有无其他解释、是否需要六个方面。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新闻专业主义指导下的新闻工作流程。通过论述,作者帮助受众揭开新闻的面纱,知晓新闻产品的制作流程,帮助他们总结新闻手法,从而让受众建立起一个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框架。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这实际上是新闻业向普通受众赋权的过程。既然新媒体将信息意义重组的主导权交给受众,那受众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处理能力。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作者对于提升受众新闻素养运用了“双胞胎”观点。一个是“姐姐”,明显而又张扬;另一个是“妹妹”,低调而又隐藏,但是同等重要。关注受众即是关注市场,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可扩大称为“真相”新闻作品的市场需求量,从而培育起“真相”的消费市场。当今普通受众在信息的选择上拥有更多自主权,正如作者所言,每一个人都是信息超载时代“自己的编辑、自己的把关人和自己的新闻聚合器”。增强受众的新闻素养,可提高其对新闻信息的鉴别能力,培养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增大“真相”的市场需求。同时,受众新闻素养的提高,也会促进新闻质量的提升。“培养口味更刁的新闻消费者,有助于促使新闻生产者提高新闻质量,从而改善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
下一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在书中,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表达了对传统新闻工作方法,以及和这种工作方法相联系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坚持。这在“现实新闻发生转折,新闻记者掉进全民记者的海洋”的今天似乎有“落伍”和“不识时务”之嫌。但是作者在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的同时,也并不反对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其进行修正。在第九章,作者写道:“为确保传统新闻基本原则永存,新闻工作者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新技术所导致的新闻分配方式和内容组织方式不可逆的改变”。在这一章,作者在展望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业时,对新闻专业主义中传媒角色、新闻人的作用以及新闻的定义等诸多的传统新闻观,都提出了全新见解。 传媒超越“把关人”概念,将具有更加精细的功能。作者在书中将其概括为鉴定者、释义者等八个方面。并且认为受众可以参与建构传媒的这些功能。书中的这一新观念在操作层面已有现实案例。爱尔兰的社交新闻网站Storyful充当信息超载时代的新闻鉴定者角色并取得成功。创始人马克从信息超载时代受众需要信息确认过程中找到Storyful的商机。Storyful并未发布信息,而是将确认过的受众发布信息售卖给传统媒体,由其再次发布。并通过这种方式在网络信息与传统媒体之间架起桥梁,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传媒盈利模式。Storyful并非从事传统新闻采编工作,只是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然后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发布,这种经营模式成为传媒新的角色定位和利润增长点。
对于新闻机构与新闻人的关系,两位作者认为新闻人在新媒体时代的作用会大于新闻机构。其实新闻人的作用历来有之,并未发生质的改变,只不过在大众传播时代,由于传播通道狭窄,新闻发布必须通过传统传媒,新闻人的作用一直隐藏在“把关人”的概念之下并不突出。新媒体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产品让新闻人在信息发布渠道上有了更多选择(国内很多记者上传自己的稿件到网络进行再次传播即是最好的例证),人的作用更加明显,而全民记者会涌现出一批独立的新闻人,未来对新闻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某个新闻机构,而是特定的新闻从业人员。
新闻制作手法的多样性会完善“新闻”这一基本概念。倒金字塔等新闻的叙事不再适合新的媒体,这两年兴起的“数据新闻”“图表新闻”等新的制作手法,强调一种全新的新闻呈现。新闻的信息量增大,变得更加透明。在书的背后,作者罗列了50种新闻事件的网络报道工具 ,用以提供“你所知道的所有信息”。作者还借用了“原子新闻”的概念,描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未来的新闻不会仅停留在对事件的报道,而是采用一种动态的描述,在以原子为单位的新闻颗粒间建立链接,受众将被赋予更多的信息选择权力,未来的新闻将是活的不断增长的信息群。
新媒体营造出信息超载时代,为新闻专业主义架起了涅槃的火堆。但新媒体同时也营造出受众对专业新闻作品的需求,为新闻专业主义提供重生的无限可能。未来的新闻专业主义将是加以修正的更具生命活力的新闻思想,时代不同,但是严肃对待新闻,致力于对公众负责的新闻态度不能变。由此,不由想到事件频发的国内新闻业,2013年上海《新闻晚报》停刊让人唏嘘,围观罗昌平新媒体实名举报的网络人潮还未散去,临近记者节,新闻业又给大众端上新快报事件大餐,事件中陈永洲及媒体表现折射出这个时代的传媒人素质及媒介权力滥用问题。2014年年初中国媒体打输马航MH370失联新闻战,面对笼罩在我国新闻媒体之上的迷雾,以及身处迷雾中缺乏专业表现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人,虽然成书的新闻环境与国内存有差异,但书中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持以及对其的修正,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