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课堂上难免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不合拍”的声音。但是只要教师直面“意外”带来的尴尬,把意外当成可生成资源,灵活地应变,巧妙地应对学生的思考与发现,就能让课堂生成更多的精彩,让课堂魅力无穷。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仍有不少教师忽视或回避意外生成资源,把生成扼杀在萌芽状态,让“花自飘零水自流”。在教学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问题作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生成性资源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自身失误造成的。
教师在教学中因准备不足或临堂发挥不好,很可能出现一些失误,如口头语言的失误、板书失误、教态失误、教法或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失误。在教学中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错误,碍于面子,将错就错,不加纠正,或回避是绝对要不得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借”错生智,来个将“错”就“措”,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机智。出现这些情况,要想方设法巧妙处理,一般可采取坦率纠错、妙语补失等方法来化解尴尬。
在一次试卷讲解时,多选试题中列举了社会中存在对跌倒老人不扶的一些现象,选项中有一选项是“生活中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一答案显然是错误的,不能入选。但有一学生对一道试题的答案提出了异议,认为现实中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应该入选,有部分学生在不停地点头,表示赞同,说明这一观点还是有一定的市场,不是个别现象,若简单表示“对”或“错”,不能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未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只见课堂上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同学们列举了大量的好人好事,最后得出结论:“在当今的社会上还是好人多”,“我们不能以社会上个别不和谐的因素,就否认整个和谐社会”,“为了避免更多的类似情况发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创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因此,有效地挖掘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去学习研究,就不失为实现思品课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学生质疑问难或突发奇想。青少年学生思维敏捷,具有发散性特点,在课堂上,他们往往会突然想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或怪想。
案例:在学习第五课《小康家园》第三框《还是很多人的梦想》时,我从概念定义入手告诉学生我们现阶段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然后逐一对着三个情况进行详细讲解。在讲到“低水平”时,我给学生列举了"2007年我过GDP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排名却在世界100名以后了”,通过这个数据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呢?学生很快都能想到因为“人口众多”。我就又追问一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有学生说“发动战争,战争会死很多人”,紧跟着就有学生附和这一观点了,“对,杀死点人就行了!”学生这样对战争的理解,对“杀死人”的理解,可以说是价值取向的错误了。而且还有起哄的嫌疑。我就说:“好,那我们,讨论一下看发动战争是不是可以减少人口促进经济的发展呢?”
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有些赞同这些观点了,也沉下心来思考了。有同学说了:“战争是减少了人口,但是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对啊,我就又给学生举例:抗日战争结束后,我国人口减少很多,但我们的经济呢,也接近崩溃的边缘,包括现在中东地区的一些冲突,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说我们想通过战争来减少人口,提高我们的人均水平,那可算是杀鸡取卵啦!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们有办法解决我们的人口问题吗?那就是从根源抓起,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课堂上面对这样无谓又调皮捣蛋的问题,倘若老师置之不理,那么肯定有部分学生心理会想也是啊,战争不就是减少了人口吗,他反而会记住这样错误的答案;也或许这学生真有起哄心理的话,他会觉得他的问题老师解决不了,会因此而纠缠不清,不如老师拿出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
(三)影响和干扰教学进程的行为。这些行为有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看其他书籍、吵闹及恶作剧、说话、传纸条等影响课堂教学的问题。对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一般可采取借题发挥、婉转批评、幽默转移等应变策略。
案例:一次上课时发现一个学生往后传纸条,我就边讲边走了过去,结果发现上面全是怎么玩游戏,放学去哪个网吧玩。学生都看我有什么反应,我说:“某某(没说名字)上课谈游戏,老爱上网不学习。黄金光阴错过去,等你后悔来不及。”学生都笑了,那两个学生也不好意思笑了。他们从“弦外之音”中受到启示,悄悄地改正了错误,教学过程继续有序进行。这种方式幽默诙谐,有刺但不伤人,既给学生善意的批评,又使学生在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二、反思与收获
在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但是,正是这种意外,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思想政治课应变“意外”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切忌动怒。不急不躁,可以使我们在难堪的处境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依然能作出冷静准确的判断,教育教学的智慧或许就会在这一瞬间闪现,这就为以后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赢得了主动。
其二,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只要老师们善于抓住时机,善于把课堂的意外转变成创设情景的活教材,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使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学生也在这种轻松无压力的氛围中这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其三,要有爱心。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注意把严肃、善意的批评与信任、鼓励结合起来,把“尽量多地要求”与“尽可能多地尊重”结合起来,切不可感情用事,用训斥加批评甚至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方法简单粗暴地处理,以免激起师生之间的矛盾,造成师生之间对立情绪的扩大。
总而言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使自己的课堂美丽无穷!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仍有不少教师忽视或回避意外生成资源,把生成扼杀在萌芽状态,让“花自飘零水自流”。在教学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问题作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生成性资源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自身失误造成的。
教师在教学中因准备不足或临堂发挥不好,很可能出现一些失误,如口头语言的失误、板书失误、教态失误、教法或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失误。在教学中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错误,碍于面子,将错就错,不加纠正,或回避是绝对要不得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借”错生智,来个将“错”就“措”,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机智。出现这些情况,要想方设法巧妙处理,一般可采取坦率纠错、妙语补失等方法来化解尴尬。
在一次试卷讲解时,多选试题中列举了社会中存在对跌倒老人不扶的一些现象,选项中有一选项是“生活中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一答案显然是错误的,不能入选。但有一学生对一道试题的答案提出了异议,认为现实中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应该入选,有部分学生在不停地点头,表示赞同,说明这一观点还是有一定的市场,不是个别现象,若简单表示“对”或“错”,不能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未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只见课堂上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同学们列举了大量的好人好事,最后得出结论:“在当今的社会上还是好人多”,“我们不能以社会上个别不和谐的因素,就否认整个和谐社会”,“为了避免更多的类似情况发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创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因此,有效地挖掘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去学习研究,就不失为实现思品课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学生质疑问难或突发奇想。青少年学生思维敏捷,具有发散性特点,在课堂上,他们往往会突然想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或怪想。
案例:在学习第五课《小康家园》第三框《还是很多人的梦想》时,我从概念定义入手告诉学生我们现阶段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然后逐一对着三个情况进行详细讲解。在讲到“低水平”时,我给学生列举了"2007年我过GDP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排名却在世界100名以后了”,通过这个数据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呢?学生很快都能想到因为“人口众多”。我就又追问一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有学生说“发动战争,战争会死很多人”,紧跟着就有学生附和这一观点了,“对,杀死点人就行了!”学生这样对战争的理解,对“杀死人”的理解,可以说是价值取向的错误了。而且还有起哄的嫌疑。我就说:“好,那我们,讨论一下看发动战争是不是可以减少人口促进经济的发展呢?”
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有些赞同这些观点了,也沉下心来思考了。有同学说了:“战争是减少了人口,但是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对啊,我就又给学生举例:抗日战争结束后,我国人口减少很多,但我们的经济呢,也接近崩溃的边缘,包括现在中东地区的一些冲突,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说我们想通过战争来减少人口,提高我们的人均水平,那可算是杀鸡取卵啦!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们有办法解决我们的人口问题吗?那就是从根源抓起,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课堂上面对这样无谓又调皮捣蛋的问题,倘若老师置之不理,那么肯定有部分学生心理会想也是啊,战争不就是减少了人口吗,他反而会记住这样错误的答案;也或许这学生真有起哄心理的话,他会觉得他的问题老师解决不了,会因此而纠缠不清,不如老师拿出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
(三)影响和干扰教学进程的行为。这些行为有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看其他书籍、吵闹及恶作剧、说话、传纸条等影响课堂教学的问题。对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一般可采取借题发挥、婉转批评、幽默转移等应变策略。
案例:一次上课时发现一个学生往后传纸条,我就边讲边走了过去,结果发现上面全是怎么玩游戏,放学去哪个网吧玩。学生都看我有什么反应,我说:“某某(没说名字)上课谈游戏,老爱上网不学习。黄金光阴错过去,等你后悔来不及。”学生都笑了,那两个学生也不好意思笑了。他们从“弦外之音”中受到启示,悄悄地改正了错误,教学过程继续有序进行。这种方式幽默诙谐,有刺但不伤人,既给学生善意的批评,又使学生在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二、反思与收获
在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但是,正是这种意外,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思想政治课应变“意外”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切忌动怒。不急不躁,可以使我们在难堪的处境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依然能作出冷静准确的判断,教育教学的智慧或许就会在这一瞬间闪现,这就为以后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赢得了主动。
其二,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只要老师们善于抓住时机,善于把课堂的意外转变成创设情景的活教材,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使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学生也在这种轻松无压力的氛围中这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其三,要有爱心。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注意把严肃、善意的批评与信任、鼓励结合起来,把“尽量多地要求”与“尽可能多地尊重”结合起来,切不可感情用事,用训斥加批评甚至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方法简单粗暴地处理,以免激起师生之间的矛盾,造成师生之间对立情绪的扩大。
总而言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使自己的课堂美丽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