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多读能加深理解。朗读是学生理解语言的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呢?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以读促悟;读书时间;以技助读激发兴趣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为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要求目、口、耳、心紧密配合,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文本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意蕴,既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锻炼了用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情感的理解倾和认识水平,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其实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不要忘了我们的语文课姓“语”,朗读是突出“语文味”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以技助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小学生朗读主要抓语调、重音、停顿、语气几方面。
  1.语调。要让学生知道朗读时句子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也就是朗读、说话的腔调,举例说明语调中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如何去把握它们,朗读时应怎么处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开头描写环境的部分,应该用轻缓、低沉、伤感的语气;朗读出现幻象的部分,则应该用充满希望、欣喜的语气;而当幻想破灭,又回到残酷现实时,又应该转回失望、低沉、伤感的语气。
  2.重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还要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处理。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重音就是读得大声、快而激昂。其实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3.停顿。朗读中的停顿,指的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朗读虽有停顿,但需要紧连的时候,应缩短标点的停顿时间。这种紧连并不是完全没有停顿,只是停顿后迅速衔接,甚至不偷气、不换气。同时,紧连并不意味着把每一个音节都缩短音长,一味地加快语流速度,应当成此处虽连,彼处有停,连中有停,停中有连的语流,使连接与停顿参差交错。如《飞夺泸定桥》中有一段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这段话中,“千钧一发”四个字要停一停,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以产生悬念的效果。“同志们”三个字要紧而相连,坚决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英雄们”和“听”、“激烈的”和“搏斗”之间要适当停顿,使有声语言紧张而不仓促,动作感强而有层次。
  4.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如《笋芽儿》一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在春天里的成长过程。文中笋芽儿被叫醒后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啊?”此处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家里跟妈妈撒娇的语气,再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立刻将笋芽儿撒娇的语气读出来了。
  但不管怎样,我们在授以学生朗读技巧时,一定要联系课文内容,不得单纯地追求技巧,在朗读过程中也要保持“因声示义”的心理活动,让思维活动积极参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朗读能力的目的.
  三、激发兴趣,积极创设朗读情境
  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如在教学二年级《我是一只小虫子》一文第四自然段时,老师将本段改为诗歌,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老师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小虫子,入情入境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沉浸在美好的大自然当中,深刻地感受到小虫子的快乐和自由。
  总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的学生朗读能力并不是一件难事。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读书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词、短语、句子甚至是语篇都是语言的构式研究范围,并且目前构式语法已经成为影响语篇连贯和衔接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英语语篇还是在汉语语篇中,连贯和衔接都是十分重要的地方,所以构式语法理论为英语语篇和汉语语篇的连贯和衔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以前无法用语法来解释的内容如今变得有章可循。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构式语法理论对英汉语篇的启示,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对比探究,即衔接和连贯。  ◆关键词:构式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点零散、范围广泛,使得课程学习难度增加,对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文中以核心素养落实为背景,探讨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提问方式,旨在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升学生地理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提问措施  核心素养落实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合理利用课堂提问措施,活跃课堂氛围,改善传统教学方法不足,大幅度提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英语教学的目标有了明确规定,即注重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核心素养的发展也需要以此为基础。阅读是高中英语中的重要学习内容,但是多数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都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实现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核心素养框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也面临着相应的改革,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受到广泛重视。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多种手段;设置和利用多种场景;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平時还要特别注意方法;编写校本教材,供小学生们学习、参考。  ◆关键词:培养;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最基本的一项能力就是口语交际。新课改也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我们都知道,无论怎样改革,语文教学的目的始终都没有改变,
◆摘 要: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一直是外语社区比较关注的话题讨论。近年来,对于蒙古族学生英语教育研究中的大多数热门话题都与语言的负迁移有关,而且对蒙语产生的积极作用有所忽视,缺少对母语的积极影响的关注。本文分析了蒙英在发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有的语言特点,侧重于母语正迁移对蒙古族大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通过对正迁移的积极总结,帮助蒙古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正迁移;蒙古族;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