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外语教师应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加强品德修养、业务学习,以及与学生课堂内外的互动,以推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外语教师 师德建设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1.10.004
人文素养指正确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富有高尚的思想意识、理想情操、心理性格、价值观念和文化修养。高校外语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理念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行为方面。本文试对高校外语教师的师德建设作初步探讨。
一、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高校的很多大学生为了毕业后更快更好就业,只关心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即使就读了外语专业也只是注重提升语言技能,而对人文素养的课程或课程中涉及的人文关怀、品格塑造、价值观探讨等内容有所忽视。另外,外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一般是通过教学内容去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然而,当前一些外语教学只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造成学生文化底蕴不足,文化识别能力不强。
造成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本身人文素养不高,因此无法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正确的人文教育;二是教师没有意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只关注语言技能的教授,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强调了教师素养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人文素养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师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语教师的师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课堂上,教师不但教授外国语言技能,同时也传递外国文化。不可否认,国外一些不好的价值观会对学生造成侵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使命感,因此,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要有正确的认识,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与人交往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教师必须教育学生以正确的认识方法去理解西方文化,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
二、外语教师师德建设的要素
师德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思想品德;二是人格魅力;三是学识魅力。思想品德为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高尚的思想品德首先体现在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其次要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即心理健康,掌握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讲诚信,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最后是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表现在为人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集体,严于律己,有进取精神、开朗豁达、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等品质。在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比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更重要。复旦大学曾对学生选课作调查,发现选课的依据按学生的关注度依次为:课程的实用(27.2%)、教师的人格魅力(15.2%)、教师的学术水平(11.4%)、教师的教学艺术(9.3%)、教师的给分情况(8.6%)、课程内容具有挑战性(4.3%)。除了课程的实用性,排列第二的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可见该要素对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尤其会凸现其独特的魅力。一般情况下,学生通常会因先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他的讲课。正如教育家乌申基斯所言:“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复读机发明者钟道隆认为,外语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培养人格的过程,需要勤奋、积极主动、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
学识魅力指的是教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精湛的教学方法。学有所长和善于传授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立足之本。作为外语教师,其专业所长首先为拥有标准的语音语调、正确的语言形式;其次是要掌握娴熟的语言教学规律和语言教学教法,熟悉语言教学规律,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并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最后,外语教师必须深刻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与语言对象国的文化,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世界各国文化对比,了解不同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培养学生较好的国际交往能力。
三、加强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的举措
(一)加强品德修养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品德的写照,也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外语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反思,加强品德修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首先,教师应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其次,教师应自觉培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只有这样充分发挥传道授业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外语教师,应在教授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的同时,时刻注意弘扬祖国的文化,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文化价值观,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公德,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加强业务学习
加强业务学习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同时知识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必须更新知识观,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思维能力,加强修养。唯有这样,才能始终与时俱进,做合格的教师。
作为外语教师,面临的挑战更大。首先,随着社会发展,语言每天都在更新,新词每天都在产生。其次,计算机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也变革了语言教与学的模式。外语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语言敏感性,时刻关注新词汇的产生和使用,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教师也必须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语言学习。
(三)加强与学生课堂内外的互动
不少高校教师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专业教师的任务是上专业课,除了上课,不需要跟学生有其他接触,思想教育由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教育的本质对教师的要求远远不止这些。美国学者Chickering和Gamson早在1987年就提出了“本科教学优秀实践的七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师生课内外要经常交流。因为课堂内外师生经常接触是影响学习动机和参与的重要因素。教育部第二轮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也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二级指标,进一步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内外指导,也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时刻把握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意识,把教书育人的责任放在一个更为宽广的环境中进行,并不断加大课外的辅导。
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产生互动和交流,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使用语言,最后达到熟练掌握语言技能。然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过去面对面的交流,已经发展到更多地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教师们通过写信、答疑、在线对话、开通个人博客或网站等形式,欢迎学生访问、提问、对教学进行评价。这样的沟通可以使胆怯的学生在实际使用语言中与教师产生交流,避免了面对面产生的焦虑。但我们更加提倡外语教师应该提供机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崇高品质,从而潜移默化,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日益国际化,外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外语教师既应加强语言技能培训,又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外语技能、人文素养较高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秀君,张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2]谭小萍.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3]王蓓.外语教师教学威信的确立及其自我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9)
[4]钟道隆.学习贵在开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孙莱祥,张晓鹏.以提高学生发展能力为目标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3)
【作者简介】刘艳萍(1971- ),女,广西容县人,广西财经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教育教学。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外语教师 师德建设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1.10.004
人文素养指正确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富有高尚的思想意识、理想情操、心理性格、价值观念和文化修养。高校外语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理念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行为方面。本文试对高校外语教师的师德建设作初步探讨。
一、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高校的很多大学生为了毕业后更快更好就业,只关心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即使就读了外语专业也只是注重提升语言技能,而对人文素养的课程或课程中涉及的人文关怀、品格塑造、价值观探讨等内容有所忽视。另外,外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一般是通过教学内容去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然而,当前一些外语教学只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造成学生文化底蕴不足,文化识别能力不强。
造成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本身人文素养不高,因此无法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正确的人文教育;二是教师没有意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只关注语言技能的教授,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强调了教师素养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人文素养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师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语教师的师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课堂上,教师不但教授外国语言技能,同时也传递外国文化。不可否认,国外一些不好的价值观会对学生造成侵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使命感,因此,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要有正确的认识,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与人交往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教师必须教育学生以正确的认识方法去理解西方文化,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
二、外语教师师德建设的要素
师德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思想品德;二是人格魅力;三是学识魅力。思想品德为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高尚的思想品德首先体现在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其次要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即心理健康,掌握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讲诚信,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最后是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表现在为人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集体,严于律己,有进取精神、开朗豁达、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等品质。在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比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更重要。复旦大学曾对学生选课作调查,发现选课的依据按学生的关注度依次为:课程的实用(27.2%)、教师的人格魅力(15.2%)、教师的学术水平(11.4%)、教师的教学艺术(9.3%)、教师的给分情况(8.6%)、课程内容具有挑战性(4.3%)。除了课程的实用性,排列第二的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可见该要素对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尤其会凸现其独特的魅力。一般情况下,学生通常会因先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他的讲课。正如教育家乌申基斯所言:“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复读机发明者钟道隆认为,外语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培养人格的过程,需要勤奋、积极主动、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
学识魅力指的是教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精湛的教学方法。学有所长和善于传授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立足之本。作为外语教师,其专业所长首先为拥有标准的语音语调、正确的语言形式;其次是要掌握娴熟的语言教学规律和语言教学教法,熟悉语言教学规律,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并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最后,外语教师必须深刻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与语言对象国的文化,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世界各国文化对比,了解不同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培养学生较好的国际交往能力。
三、加强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的举措
(一)加强品德修养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品德的写照,也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外语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反思,加强品德修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首先,教师应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其次,教师应自觉培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只有这样充分发挥传道授业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外语教师,应在教授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的同时,时刻注意弘扬祖国的文化,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文化价值观,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公德,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加强业务学习
加强业务学习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同时知识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必须更新知识观,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思维能力,加强修养。唯有这样,才能始终与时俱进,做合格的教师。
作为外语教师,面临的挑战更大。首先,随着社会发展,语言每天都在更新,新词每天都在产生。其次,计算机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也变革了语言教与学的模式。外语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语言敏感性,时刻关注新词汇的产生和使用,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教师也必须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语言学习。
(三)加强与学生课堂内外的互动
不少高校教师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专业教师的任务是上专业课,除了上课,不需要跟学生有其他接触,思想教育由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教育的本质对教师的要求远远不止这些。美国学者Chickering和Gamson早在1987年就提出了“本科教学优秀实践的七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师生课内外要经常交流。因为课堂内外师生经常接触是影响学习动机和参与的重要因素。教育部第二轮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也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二级指标,进一步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内外指导,也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时刻把握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意识,把教书育人的责任放在一个更为宽广的环境中进行,并不断加大课外的辅导。
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产生互动和交流,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使用语言,最后达到熟练掌握语言技能。然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过去面对面的交流,已经发展到更多地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教师们通过写信、答疑、在线对话、开通个人博客或网站等形式,欢迎学生访问、提问、对教学进行评价。这样的沟通可以使胆怯的学生在实际使用语言中与教师产生交流,避免了面对面产生的焦虑。但我们更加提倡外语教师应该提供机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崇高品质,从而潜移默化,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日益国际化,外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外语教师既应加强语言技能培训,又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外语技能、人文素养较高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秀君,张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2]谭小萍.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3]王蓓.外语教师教学威信的确立及其自我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9)
[4]钟道隆.学习贵在开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孙莱祥,张晓鹏.以提高学生发展能力为目标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3)
【作者简介】刘艳萍(1971- ),女,广西容县人,广西财经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教育教学。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