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了解肾炎宁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4例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70.37%),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炎宁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临床效果颇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肾炎宁 气阴两虚型IgA肾病
【中图分类号】 R2-031 ; R6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237-01
本文主要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4例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肾炎宁在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与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吻合,均经由肾穿刺活检确诊,其中男性占有34例,女性有20例,年龄(22-64)岁,平均(38.67±4.23)岁;病程1个月-13年,平均为(35.67±2.01)个月。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54例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每组2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血压控制、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及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肾炎宁治疗,由本院自行煎制,组方:黄芪、白茅根各15g,党参、旱莲草、茯苓、白花蛇舌草、仙鹤草、女贞子、生地、川芎、白术各10g,每袋150ml,2袋/d,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执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证候积分下降至95%及以上,尿常规红细胞恢复正常,尿蛋白呈阴性;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下降至70%及以上,尿沉渣红细胞计数下降至40%及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明显好转,证候积分下降至30%及以上,尿沉渣红细胞计数下降40%以下;无效:以上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37%,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肾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多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上升,伴有大量尿蛋白、高胆固醇血症、低蛋白血症及全身水肿等。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持续性尿蛋白属于IgA肾病病情恶化的关键诱因,当尿蛋白在1.0g/24h以上时,易加重病情,故减少尿蛋白已成为了控制IgA 肾病进展的关键[1]。据中医观点认为,IgA肾病多因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肾阴亏虚,邪气入机,共同瘀积于肾部,导致脾肾功能失衡,往往伴有湿热、淤血等症状,故中医理论认为治疗目的是化瘀祛湿、健脾益气[2]。
肾炎宁药方涵盖川芎、黄芪、旱莲草、白茅根、白术、党参、仙鹤草、茯苓、女贞子等,黄芪扶正祛邪、益氣固表、补宗气、旺血行;茯苓、党参、甘草、川芎益气祛湿、活血行气;仙鹤草、白茅根、女贞子凉血止血、养阴补肾。诸药联用,可达活血止血、健脾益肾之功效[3]。现代药理学理论认为,黄芪可促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增强,调节免疫反应,利尿功效显著,而川芎、女贞子、旱莲草抗病毒、抗菌作用显著,同时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4]。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实肾炎宁在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基于常规治疗前提下应用肾炎宁治疗IgA肾病临床疗效确切,可降低尿红细胞数与尿蛋白定量,维护患者肾功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综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高松,刘建华,曾金雄.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气阴两虚型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1):79-80.
[2]金周慧,陈月琴,彭文等.益气养阴方联合蚓激酶胶囊防治IgA肾病气阴两虚型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12):2822-2824.
[3]马红珍,陈红波,何灵芝等.加减参芪地黄汤治疗IgA肾病“气阴两虚”证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5):491-493.
[4]朱亚瑾,包胜梅,祝国宁等.补肾益气方对原发性IgA肾病患者气阴两虚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06):539-540.
【关键词】 肾炎宁 气阴两虚型IgA肾病
【中图分类号】 R2-031 ; R6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237-01
本文主要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4例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肾炎宁在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与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吻合,均经由肾穿刺活检确诊,其中男性占有34例,女性有20例,年龄(22-64)岁,平均(38.67±4.23)岁;病程1个月-13年,平均为(35.67±2.01)个月。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54例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每组2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血压控制、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及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肾炎宁治疗,由本院自行煎制,组方:黄芪、白茅根各15g,党参、旱莲草、茯苓、白花蛇舌草、仙鹤草、女贞子、生地、川芎、白术各10g,每袋150ml,2袋/d,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执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证候积分下降至95%及以上,尿常规红细胞恢复正常,尿蛋白呈阴性;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下降至70%及以上,尿沉渣红细胞计数下降至40%及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明显好转,证候积分下降至30%及以上,尿沉渣红细胞计数下降40%以下;无效:以上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37%,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肾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多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上升,伴有大量尿蛋白、高胆固醇血症、低蛋白血症及全身水肿等。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持续性尿蛋白属于IgA肾病病情恶化的关键诱因,当尿蛋白在1.0g/24h以上时,易加重病情,故减少尿蛋白已成为了控制IgA 肾病进展的关键[1]。据中医观点认为,IgA肾病多因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肾阴亏虚,邪气入机,共同瘀积于肾部,导致脾肾功能失衡,往往伴有湿热、淤血等症状,故中医理论认为治疗目的是化瘀祛湿、健脾益气[2]。
肾炎宁药方涵盖川芎、黄芪、旱莲草、白茅根、白术、党参、仙鹤草、茯苓、女贞子等,黄芪扶正祛邪、益氣固表、补宗气、旺血行;茯苓、党参、甘草、川芎益气祛湿、活血行气;仙鹤草、白茅根、女贞子凉血止血、养阴补肾。诸药联用,可达活血止血、健脾益肾之功效[3]。现代药理学理论认为,黄芪可促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增强,调节免疫反应,利尿功效显著,而川芎、女贞子、旱莲草抗病毒、抗菌作用显著,同时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4]。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实肾炎宁在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基于常规治疗前提下应用肾炎宁治疗IgA肾病临床疗效确切,可降低尿红细胞数与尿蛋白定量,维护患者肾功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综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高松,刘建华,曾金雄.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气阴两虚型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1):79-80.
[2]金周慧,陈月琴,彭文等.益气养阴方联合蚓激酶胶囊防治IgA肾病气阴两虚型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12):2822-2824.
[3]马红珍,陈红波,何灵芝等.加减参芪地黄汤治疗IgA肾病“气阴两虚”证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5):491-493.
[4]朱亚瑾,包胜梅,祝国宁等.补肾益气方对原发性IgA肾病患者气阴两虚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06):53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