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孩子的童年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fan555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这个月份,可以称为“教育月”。从2003年高考,由7月调整为6月以来,这个月份,牵动了千万家庭的视线。而我将其归为“教育月”,原因还不止高考,在这个月里,太多人的“命运”,被教育改变:初中毕业生中考,小学毕业生上初中,适龄儿童上小学,家庭送幼儿上托儿所、幼儿园。
  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并于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的福禄培尔(F.W.A.Froebel,1782-1852),去世的月份正是6月。如果他能从18世纪活过来,到中国,来看看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情景,也许他会感慨,160多年前他创办幼儿园的理念,在某些地方,已随他而去。
  福禄培尔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一个牧师家庭,不到1岁时母亲病逝。父亲终日忙于教区事务,几乎无暇照顾孩子。早年的不幸对于他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有一定影响。1799—1801年,他在耶拿大学习数学和自然哲学,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很大影响。
  1805年,福禄培尔受到裴斯泰洛齐的学生,法兰,克福模范学校校长格吕纳(G.A.Gruner)的影响,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806年-1811年,他在法兰克福贵族冯·霍尔茨豪森(Von Holzhausen)家担任其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其间,他叉到瑞士跟随裴斯泰洛齐学习了两年,受到多方面启发,致力于儿童教育方法(如游戏)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究人的教育及其发展规律,福禄培尔于1811年和1812年先后进入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
  1816年,福禄培尔在格利斯海姆创办“德国普通教养院”。1826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人的教育》。1837年,福禄培尔完全转向学前教育。他在卡伊尔霍开办一所教育机构,专门招收3-7岁儿童。三年后,他把这所幼儿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
  1851年,由于宗教和政治的原因,普鲁士政府下令禁止设立福禄培尔式的幼儿园,他因此遭受沉重打击。他曾打算继续去美国发展幼儿园事业,终因年迈体弱未遂。一年后,他在马林塔尔逝世。
  福禄培尔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并非“高深”,比如:儿童好比花木,教师如同园丁,学校就是儿童自由活动的园地,教师要像园丁一样为儿童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使其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再比如,他曾这样描绘一个学校的情景:“两天内我在上课时间和课外的愉快的喧嚣中,都未听到出自教师口中的叱责。上课结束后,在全体儿童一起蹦蹦跳跳的最愉快的活动中,丝毫未看到真的不规矩、粗野的、无礼的和一点儿不道德的举动。孩子无论大小,完全是相互平等而自由地生活着和游戏着,看不到受拘束。”
  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福禄培尔以降,幼儿教育家们,努力把这个温馨的画面,搬入更多的地方,让更多幼儿,像花木一样,在园丁的精心呵护下成长。中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先驱们也是如此。1903年,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在湖北武昌创办,1923年,陈鹤琴先生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1927年,陶行知身体力行地推行平民的、乡村的教育,开办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儿园,还创建了乡村幼儿师范教育、农村幼教研究会等。幼儿教育事业可谓方兴未艾。
  在福禄培尔的名著《人的教育》一书中l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充分论述。而于时下的我国教育而言,幼儿教育,却成为整个教育的“短板”。据统计,2008年在园幼儿数约为2475万,不到全国3—6岁幼儿的50%。其中没有享受到公共幼儿教育的主要是农村和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幼儿。
  这是由幼儿园的办园体制所致。幼儿教育不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之列。70年代、80年代初,幼儿教育主要依托单位供给。此后,福利保障进行社会化改革,幼儿园也开始市场化,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注册幼儿园12.9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7.76万所,占全国总数的60.12%。上幼儿园难、“天价”幼儿园的困境由此出现。当然,福禄培尔所谈之“相互平等而自由”,远不止这些。而更反映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可是,具体的幼儿园教育,却在对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以及幼儿教师的地位等问题纠缠中。发生变异。
  今天的幼儿园,质量“差”一些的,还可以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习得一些习惯。而质量好的幼儿园,则成为小学预备班,所谓科技特色、双语教育、数学兴趣,重在培养孩子的识字、拼音、英语和算术,因为在小学入学时,一些小学要求孩子能会1000汉字,能流利地说英语,这根本就不是顺立天性,而是拔苗助长了。
  这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近年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将幼儿园回归本质,不是成为“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高大学”升学链条中的一环,也被纳入教育改革的视野。
  但在这宏观的改革之下,我们每个家长,不要忘记福禄培尔的呼吁,他呼吁:“母亲啊,培养孩子游戏吧!父亲啊,注意保护孩子的游戏吧!”我们更要一起呼吁,把孩子从应试中拯救出来,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其他文献
在风景如画的千岛湖下,沉睡着两座千年古城:贺城(淳安县原县城)和狮城(原遂安县县城)。1959年,为了建造当时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新安江水电站,浙江省原淳安县、遂安县两县合并为现在的淳安县,29万人从此离乡移居,两座古城从此深埋水底。      1949年1月,24岁的应美君抱着幼子离开了自己在淳安古城的家。  她没有对淳安城多看两眼。淳安贺城,始建于公元208年。古钱币状精工细琢的“商”字形门廊下
期刊
《荣誉》  导演:凯文坦彻伦  演员:凯尔西格莱默、毕比诺维尔什、梅根莫莱利  每年,无数妙龄男女都会携着纯真梦想报考纽约市一所著名艺术高中的表演专业。然而,考试总会有人落榜,挑战总会有人失败。影片描摹了最原初的信仰与最真挚的追求。每个人都曾怀揣美好梦想,所有的梦想都值得尊重值得鼓掌。    《罪恶部队》  导演:罗伯特格迪基扬  主演:西蒙阿布卡瑞安  片名“罪恶部队”源于纳粹对移民抵抗组织的称
期刊
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赞助下发现新大陆,导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对新大陆的主权之争。早在1454年,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布圣谕,从博哈尔多尔角以东和以南直到印度新发现陆地的主权归葡萄牙所有。1479年,西班牙国王确认了葡萄牙的主权范围。哥伦布发现“印度”后,葡萄牙人根据前罗马教皇的圣谕提出对“印度”的主权要求;而西班牙人则以自己是新大陆的发现者要求新大陆的主权。当时,罗马教皇是西方宗教的
期刊
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第一条网络专线的建成,今天看来那么简单的事,当初难得“超乎想象”。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1987年的时候,全中国的人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除了极少数的几个人。9月14日的这一天,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人,王运丰教授,坐在北京的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一间办公室里,身边,有他的同事李澄烔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教授措恩(Zorn)。他们郑重地在计算机上敲下了一行英文
期刊
出任皇家铸币局局长,是大科学家牛顿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也引发了英国乃至世界货币发展进程中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    1693年,伦敦,三一学院。    数学系办公室的一张软椅中,躺着年过半百的剑桥大学首席教授艾萨克牛顿。他手里攥着瑞士数学家丢勒寄给他的信,沮丧和绝望击中了他——结束了,他们之间,一切都结束了。  24年前,他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被天才数学家巴鲁教授视为掌上明珠,他在剑桥大学一众学
期刊
主讲人: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制度,农村政治与文化,著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学术著作,以及《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底稿》等历史文化随笔)  时间:2009年4月29日下午14:00  地点:北京105中学礼堂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90年过去了,对于这一事件的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后来走向影响的解读已经汗
期刊
中国的西北——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仍然能不时看到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兴建的农村供销社或合作社,或完好或废弃或已经坍塌。当然,它们今天的名称、形式或用途很多已经被改变。但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门楣上都有一颗五角星,相信它们当年都有着鲜红的颜色,并绽放黄色的光芒——那是一个通常的装饰样式,只可惜除了少数重新装修过的,基本上大多只能见到水泥的苍白。以致我出于好奇心,拍下它们并用图像处理软件试着找回了一些退去
期刊
“兰芳”,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热带海洋岛屿上建立的自治体。他们在完全没有祖国支持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求生。  公元1777年,中国的乾隆42年。罗芳伯站在西婆罗帅i(今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省)东万律的“兰芳大总制”府邸前,接受弟兄们的朝贺。离开祖国已是第六年,脚下这块土地,距离他的故乡广东嘉应府(今梅州市)有三千公里之遥,但这里的一切礼仪规制都是
期刊
马玉崑一定是经过了相当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决心帮助日本人的,这固然有上峰的密令,但更多的是他也如同那个年代大多数中国一样,坚信日本人总要比老毛子好些。  作为一位68岁的老人,马玉崑还得继续带兵上前线。虽说是前线,可马玉崑和他的部下们并不需要参加任何战斗,因为他们只是这场战争的旁观者:日本和沙俄在中国东北大打出手。大清政府已宣告局外中立,并且划定了交战区和中立区。马玉崑的任务,就是带兵驻守交战区和中
期刊
在一个长期以来主张“文字传道”,视摄影技术为舶来品的国度,摄影不可避免地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也缺乏全面客观的摄影史,更别提从文化的层面上思考与反省中国摄影问题。近十年来,一方面是由于域外摄影文论的传入与流播,如罗兰·巴特及嫡系弟子苏珊·桑塔格的摄影文化评论,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迈进“图像时代”,对摄影的关注度水涨船高,关于摄影的高水平论著已然多了起来,但却从此出现了一个怪圈:这些“新文本”似乎都把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