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创业”到“学科性公司”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c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创业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并首创了“学科性公司”這一概念。
  “创新创业一直以来是青岛科技大学的一个传统。”一组数据显示,青岛科技大学累计支持教师依托核心技术自主孵化了20余家企业,在校学生注册并实现良性运营的学科性公司已达到120余个,由学校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已经成功上市的公司达到了7家。这种在高校鲜见的创业精神被叫做“青科大现象”。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在青科大创业,与500强为邻”“敲敲邻居的门,生意送上门”成为青科大学科创业“创客”们口口相传的佳话。
  学科创业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并首创了“学科性公司”这一概念。
  “青科大现象”的背后
  近年来,青科大聚焦创新驱动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发师生全员参与,推动师生创新创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并形成了“协同创新学科创业生态创赢”的创新创业工作特色体系。
  “青科大现象” 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褚庆柱告诉记者,学校设有独立的创新创业办公场所,配有专职人员,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此外,学校设有纳入学校年度预算的大学生创业经费、科技创新经费、孵化基地建设费等专项经费。“学校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5220平米‘三创’中心大楼,很好地满足了创新创业工作需要。”褚庆柱说。
  创新创业工作不是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教育。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积极鼓励师生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2006年、2009年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实施意见》,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创业活动;随后,建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橡胶谷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获批山东省首批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政策、搭建了平台。
  据介绍,学校通过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及校企合作、中外合作互动办学的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5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6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受理,获评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4个,含18个本科专业,立项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还依托特色学科优势,新成立“大数据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微电子学院”“机器人学院”4个新型学院;开设工商管理(创新与创业方向)辅修专业;依托“英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首创“学科性公司”
  为了激发师生创业的热情,学校鼓励教师牵头注册“学科性公司”,吸引学生加入,学生注册“学科性公司”,聘请教师担任顾问。“学科创业”是依托一流学科优势,支持大学生借助教师科研成果、自身专业知识等资源优势,注册学科性公司进行学科创业,或者参与到教师学科性公司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出“项目+公司+创业人”的学科性公司孵化路线,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学科性公司的孵化提供场所、政策等方面的服务,学校目前已建成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
  据介绍,学校鼓励学生从二年级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参与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主持的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或者在教师合作单位兼职甚至自己注册公司创业。
  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化”建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带领下,通过校内大型实验创新中心开放共享、校外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等实践历练。
  学校推出了《青岛科技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制度30余个。建立创新创业专门场所24000余平米,设立创新创业扶持资金近1000万元,搭建政产学研及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平台理念打造化工橡胶行业的生态圈。
  通过学校孵化的7个上市公司创业经历、15项国家科研大奖创新实践以及学生身边的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激励大学生让锐意创新踊跃创业成为实际行动。
  此外,学校还开展“一院一赛”,强化“赛学相促、赛教相促、赛业相促”,学校每年积极组织超过5000余名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120余项,形成了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为龙头赛事,“数学建模”等学科基础竞赛和“电子设计”“广告艺术”等学科专业竞赛为两翼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
  学校建立了集教学、导师、平台、网络、文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学校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各方资源,依托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培育“海鸥行动”,提供“全程化”学科创业服务;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按每创业团队8000元的标准出资购买企业管理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了项目培育、管理咨询、财务代理等针对性指导和一站式服务。“在青科大创业,与500强为邻”“敲敲邻居的门,生意送上门”成为青科大学科创业“创客”们口口相传的佳话。
  实验室变“孵化器”
  学校实行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制度,出台《实验室开放实施办法》,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现有教学实验室(中心)共计66个,全校各类教学实验室总房间数达680间,使用面积达5.2万余平方米,实验室年度承担实验项目3112项,开放使用人数达320余万。
  据了解,学校通过建立“空圃孵”学科创新创业平台,推进“一院一空间”建设。其中建成“校级创客空间(创意培养转化区)、创新创业苗圃(学科创业初创试水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科创业孵化区)”递进式创新创业功能区。已建立14个校级创客空间,3个创新创业苗圃,1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总面积达25000余平方米。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专题讲座为拓展、网络慕课为辅助,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明确了成绩记录、学分认定等。 学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出台《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意见》等文件,创业团队主要成员研究生可获10个科研成果量化分,本科生可获12个创业实践学分,免修公共选修类课程,本科生在推荐本校免试研究生时,可作为“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学生”推荐。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允许创新创业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学校还设立了1000—2000元/项/年的科技創新奖学金、研究生创新实践奖学金和100万元创客基金用于奖励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创新性实验,开展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
  近七成学生参与创新创业
  数据显示,校企合作专业共同打造了10个基础实训室,2个方向实验室,4个研究室以及2个智慧教室,建立16门专业课程的实训案例库,17所联合培养中心,38个实训项目。与青岛海尔、齐鲁石化等500余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协议,青科大山东化工研究院一科研项目转让成交金额1.2亿元。2018年25次与地方政府、知名企业达成共建合作,吸纳社会行业企业捐赠2300余万元。校内师生协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依托学科优势,先后建成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等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获批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这些新型政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丰富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式和渠道。此外,学校拥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机构,5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中外合作办学硕士教育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达到2728人,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门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科大智慧。
  学校还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建立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实施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三支队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数量达到63个,机器人中心等4个学生社团获评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定期举办“科大讲坛”“学术讲座”“创新创业零距离”“创客咖啡·面对面”,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进校园为学生提供指导。
  开展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等不同层面的双创竞赛,青岛科技大学做到了前有策划方案,后有新闻总结,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覆盖面高,近70%学生参加各类双创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成效明显。
  另外,学校建有信息内容丰富实用的创新创业学院网站和手机端,只要开通“科大学子之家”微信公众号,学生就能实时收到创新创业政策、新闻动态、创新创业赛事及典型宣传等相关信息。
  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学校累计支持教师依托核心技术自主孵化了20余家企业,在校学生注册并实现良性运营的学科性公司已达到120余个,由学校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已经成功上市的公司达到了7家。学校创业人数逐年增加,参与创业人数由2016年31人增长到2020年的70人,42人注册实体,创业拉动就业人数累计200余人。
  让双创成为一种自觉习惯。学校无论是校训、校风,还是“科大精神”“橡胶品格”,都蕴含了创新创业的要素。加上多年形成的政产学研融合模式,师生协同创新创业,形成了蕴含科大家风的创新创业文化。
其他文献
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座城市,对于一个产业,高校的价值在哪里?在美国,我们看到了斯坦福与硅谷的成功;在中国,我们有青科大与橡胶产业的实践。  高校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但其科研成果的转化难、产业化难等问题,长久横亘在从“策源”到应用之间。  青岛却有这样一所学校,成功蹚出了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之路,样本意义十分亮眼。在2020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百强名单中,这所高校既非985也非211,却以
期刊
上市公司中报披露正式收官。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全部Am3975家上市公司,共有3972家上市公司披露完2020年上半年财务数据。从已披露的财报来看,全部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经历2020年一季度快速回落之后,在2020年二季度出现明显回升。  从山东资本市场上来看,胶东经济圈仍然是省内最受青睐的地区。截至目前,山东A股上市公司共计有220家,其中万华化学、海尔智家、歌尔股份、山东
期刊
海洋牧场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工程,涉及政策、环境、科技、投融资、管理等多方面问题,需要几代人持续努力与持久付出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1964年,杨红生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杨红生的童年常以红薯果腹,碰到收成不景气时,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在那时,稻田里的黄鳝鱼就成了村民们不可多得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儿时的杨红生常常想,“要是能让大家都吃上鱼就好了。”  怀揣着这
期刊
创新活动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赛轮集团董事长袁仲雪曾讲道:“赛轮集团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创新基因。”  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产业创新是一条革命性的道路,在突破发展的道路上,袁仲雪的一番话道出了背后的逻辑:“我们的项目转化不仅是要转化成一个产品,而是要转化成一个产业。”  从1988年至今,
期刊
到2023年,青岛市当年新开工的民用建设项目中,将有一半是装配式建筑,这一比例走在了全国前列。装配式建筑不是某个部件的更新换代,而是整个建设行业的新旧动能转换。  未来,造房子就像是搭积木一样。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加速发展,这样的“想象”正在成为现实。日前,青岛市出台了《关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简称通知),其中提到,到2023年青岛市装配式建筑占比要达到50%。据了解,目前除了外界
期刊
今后好赛道上面要选的是优秀的企业和龙头企业。市场层面,要选择那些相对被低估的好企业。  2020年,资本市场带来了很多“惊喜”:注册制稳步导入创业板,全年A股募集资金4699.63亿元,创下2011年以来新高,上市新股396只;A股开户数突破1.7亿户,机构投资者迎来跨越式发展,截至2020年11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逼近1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展望整个2021年,随着新冠疫苗出炉,海外疫情望
期刊
因高铁汇聚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促使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进一步推动沿线站点城市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新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和动力已发生重大变革。交通运输网络成为形成区域经济网络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交通连接对于促进区域间经济联系与空间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08 年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通车以来,我国高铁营业里程不断
期刊
这7家“青科大系”企业,依靠细分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快速在众多细分行业里占据头部位置,整体呈现出“小而精,精而强”的特点。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家,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期刊
尽管疫情笼罩,青岛橡胶行业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依然风光无限,轮胎三巨头均有亮眼表现。  先是青岛民营制造业新晋“老大”——赛轮于轻描淡写中使出大杀器,在2020年6月11日,发布全球首个投入使用的橡胶工业互联网平台——“橡链云”,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从软控到赛轮,青岛都执橡胶产业数字化之牛耳。  老牌轮胎巨头双星在2020年7月16日混改签约,成为青岛首家在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以增
期刊
2020年,建设银行青岛市分行将金融服务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城市发展、民生需求,企业市场竞争力、价值创造力、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一家企业有一家企业的使命与担当。  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关头,面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双重大考,金融业需要主动适应数字化时代变革,承担更大使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