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创业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并首创了“学科性公司”這一概念。
“创新创业一直以来是青岛科技大学的一个传统。”一组数据显示,青岛科技大学累计支持教师依托核心技术自主孵化了20余家企业,在校学生注册并实现良性运营的学科性公司已达到120余个,由学校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已经成功上市的公司达到了7家。这种在高校鲜见的创业精神被叫做“青科大现象”。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在青科大创业,与500强为邻”“敲敲邻居的门,生意送上门”成为青科大学科创业“创客”们口口相传的佳话。
学科创业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并首创了“学科性公司”这一概念。
“青科大现象”的背后
近年来,青科大聚焦创新驱动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发师生全员参与,推动师生创新创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并形成了“协同创新学科创业生态创赢”的创新创业工作特色体系。
“青科大现象” 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褚庆柱告诉记者,学校设有独立的创新创业办公场所,配有专职人员,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此外,学校设有纳入学校年度预算的大学生创业经费、科技创新经费、孵化基地建设费等专项经费。“学校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5220平米‘三创’中心大楼,很好地满足了创新创业工作需要。”褚庆柱说。
创新创业工作不是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教育。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积极鼓励师生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2006年、2009年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实施意见》,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创业活动;随后,建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橡胶谷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获批山东省首批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政策、搭建了平台。
据介绍,学校通过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及校企合作、中外合作互动办学的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5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6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受理,获评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4个,含18个本科专业,立项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还依托特色学科优势,新成立“大数据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微电子学院”“机器人学院”4个新型学院;开设工商管理(创新与创业方向)辅修专业;依托“英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首创“学科性公司”
为了激发师生创业的热情,学校鼓励教师牵头注册“学科性公司”,吸引学生加入,学生注册“学科性公司”,聘请教师担任顾问。“学科创业”是依托一流学科优势,支持大学生借助教师科研成果、自身专业知识等资源优势,注册学科性公司进行学科创业,或者参与到教师学科性公司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出“项目+公司+创业人”的学科性公司孵化路线,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学科性公司的孵化提供场所、政策等方面的服务,学校目前已建成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
据介绍,学校鼓励学生从二年级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参与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主持的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或者在教师合作单位兼职甚至自己注册公司创业。
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化”建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带领下,通过校内大型实验创新中心开放共享、校外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等实践历练。
学校推出了《青岛科技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制度30余个。建立创新创业专门场所24000余平米,设立创新创业扶持资金近1000万元,搭建政产学研及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平台理念打造化工橡胶行业的生态圈。
通过学校孵化的7个上市公司创业经历、15项国家科研大奖创新实践以及学生身边的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激励大学生让锐意创新踊跃创业成为实际行动。
此外,学校还开展“一院一赛”,强化“赛学相促、赛教相促、赛业相促”,学校每年积极组织超过5000余名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120余项,形成了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为龙头赛事,“数学建模”等学科基础竞赛和“电子设计”“广告艺术”等学科专业竞赛为两翼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
学校建立了集教学、导师、平台、网络、文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学校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各方资源,依托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培育“海鸥行动”,提供“全程化”学科创业服务;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按每创业团队8000元的标准出资购买企业管理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了项目培育、管理咨询、财务代理等针对性指导和一站式服务。“在青科大创业,与500强为邻”“敲敲邻居的门,生意送上门”成为青科大学科创业“创客”们口口相传的佳话。
实验室变“孵化器”
学校实行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制度,出台《实验室开放实施办法》,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现有教学实验室(中心)共计66个,全校各类教学实验室总房间数达680间,使用面积达5.2万余平方米,实验室年度承担实验项目3112项,开放使用人数达320余万。
据了解,学校通过建立“空圃孵”学科创新创业平台,推进“一院一空间”建设。其中建成“校级创客空间(创意培养转化区)、创新创业苗圃(学科创业初创试水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科创业孵化区)”递进式创新创业功能区。已建立14个校级创客空间,3个创新创业苗圃,1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总面积达25000余平方米。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专题讲座为拓展、网络慕课为辅助,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明确了成绩记录、学分认定等。 学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出台《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意见》等文件,创业团队主要成员研究生可获10个科研成果量化分,本科生可获12个创业实践学分,免修公共选修类课程,本科生在推荐本校免试研究生时,可作为“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学生”推荐。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允许创新创业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学校还设立了1000—2000元/项/年的科技創新奖学金、研究生创新实践奖学金和100万元创客基金用于奖励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创新性实验,开展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
近七成学生参与创新创业
数据显示,校企合作专业共同打造了10个基础实训室,2个方向实验室,4个研究室以及2个智慧教室,建立16门专业课程的实训案例库,17所联合培养中心,38个实训项目。与青岛海尔、齐鲁石化等500余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协议,青科大山东化工研究院一科研项目转让成交金额1.2亿元。2018年25次与地方政府、知名企业达成共建合作,吸纳社会行业企业捐赠2300余万元。校内师生协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依托学科优势,先后建成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等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获批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这些新型政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丰富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式和渠道。此外,学校拥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机构,5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中外合作办学硕士教育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达到2728人,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门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科大智慧。
学校还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建立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实施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三支队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数量达到63个,机器人中心等4个学生社团获评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定期举办“科大讲坛”“学术讲座”“创新创业零距离”“创客咖啡·面对面”,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进校园为学生提供指导。
开展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等不同层面的双创竞赛,青岛科技大学做到了前有策划方案,后有新闻总结,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覆盖面高,近70%学生参加各类双创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成效明显。
另外,学校建有信息内容丰富实用的创新创业学院网站和手机端,只要开通“科大学子之家”微信公众号,学生就能实时收到创新创业政策、新闻动态、创新创业赛事及典型宣传等相关信息。
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学校累计支持教师依托核心技术自主孵化了20余家企业,在校学生注册并实现良性运营的学科性公司已达到120余个,由学校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已经成功上市的公司达到了7家。学校创业人数逐年增加,参与创业人数由2016年31人增长到2020年的70人,42人注册实体,创业拉动就业人数累计200余人。
让双创成为一种自觉习惯。学校无论是校训、校风,还是“科大精神”“橡胶品格”,都蕴含了创新创业的要素。加上多年形成的政产学研融合模式,师生协同创新创业,形成了蕴含科大家风的创新创业文化。
“创新创业一直以来是青岛科技大学的一个传统。”一组数据显示,青岛科技大学累计支持教师依托核心技术自主孵化了20余家企业,在校学生注册并实现良性运营的学科性公司已达到120余个,由学校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已经成功上市的公司达到了7家。这种在高校鲜见的创业精神被叫做“青科大现象”。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在青科大创业,与500强为邻”“敲敲邻居的门,生意送上门”成为青科大学科创业“创客”们口口相传的佳话。
学科创业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并首创了“学科性公司”这一概念。
“青科大现象”的背后
近年来,青科大聚焦创新驱动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发师生全员参与,推动师生创新创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并形成了“协同创新学科创业生态创赢”的创新创业工作特色体系。
“青科大现象” 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褚庆柱告诉记者,学校设有独立的创新创业办公场所,配有专职人员,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此外,学校设有纳入学校年度预算的大学生创业经费、科技创新经费、孵化基地建设费等专项经费。“学校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5220平米‘三创’中心大楼,很好地满足了创新创业工作需要。”褚庆柱说。
创新创业工作不是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教育。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积极鼓励师生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2006年、2009年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实施意见》,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创业活动;随后,建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橡胶谷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获批山东省首批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政策、搭建了平台。
据介绍,学校通过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及校企合作、中外合作互动办学的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5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6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受理,获评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4个,含18个本科专业,立项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还依托特色学科优势,新成立“大数据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微电子学院”“机器人学院”4个新型学院;开设工商管理(创新与创业方向)辅修专业;依托“英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首创“学科性公司”
为了激发师生创业的热情,学校鼓励教师牵头注册“学科性公司”,吸引学生加入,学生注册“学科性公司”,聘请教师担任顾问。“学科创业”是依托一流学科优势,支持大学生借助教师科研成果、自身专业知识等资源优势,注册学科性公司进行学科创业,或者参与到教师学科性公司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出“项目+公司+创业人”的学科性公司孵化路线,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学科性公司的孵化提供场所、政策等方面的服务,学校目前已建成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
据介绍,学校鼓励学生从二年级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参与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主持的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或者在教师合作单位兼职甚至自己注册公司创业。
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化”建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带领下,通过校内大型实验创新中心开放共享、校外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等实践历练。
学校推出了《青岛科技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制度30余个。建立创新创业专门场所24000余平米,设立创新创业扶持资金近1000万元,搭建政产学研及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平台理念打造化工橡胶行业的生态圈。
通过学校孵化的7个上市公司创业经历、15项国家科研大奖创新实践以及学生身边的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激励大学生让锐意创新踊跃创业成为实际行动。
此外,学校还开展“一院一赛”,强化“赛学相促、赛教相促、赛业相促”,学校每年积极组织超过5000余名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120余项,形成了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为龙头赛事,“数学建模”等学科基础竞赛和“电子设计”“广告艺术”等学科专业竞赛为两翼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
学校建立了集教学、导师、平台、网络、文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学校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各方资源,依托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培育“海鸥行动”,提供“全程化”学科创业服务;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按每创业团队8000元的标准出资购买企业管理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了项目培育、管理咨询、财务代理等针对性指导和一站式服务。“在青科大创业,与500强为邻”“敲敲邻居的门,生意送上门”成为青科大学科创业“创客”们口口相传的佳话。
实验室变“孵化器”
学校实行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制度,出台《实验室开放实施办法》,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现有教学实验室(中心)共计66个,全校各类教学实验室总房间数达680间,使用面积达5.2万余平方米,实验室年度承担实验项目3112项,开放使用人数达320余万。
据了解,学校通过建立“空圃孵”学科创新创业平台,推进“一院一空间”建设。其中建成“校级创客空间(创意培养转化区)、创新创业苗圃(学科创业初创试水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科创业孵化区)”递进式创新创业功能区。已建立14个校级创客空间,3个创新创业苗圃,1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总面积达25000余平方米。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专题讲座为拓展、网络慕课为辅助,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明确了成绩记录、学分认定等。 学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出台《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意见》等文件,创业团队主要成员研究生可获10个科研成果量化分,本科生可获12个创业实践学分,免修公共选修类课程,本科生在推荐本校免试研究生时,可作为“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学生”推荐。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允许创新创业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学校还设立了1000—2000元/项/年的科技創新奖学金、研究生创新实践奖学金和100万元创客基金用于奖励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创新性实验,开展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
近七成学生参与创新创业
数据显示,校企合作专业共同打造了10个基础实训室,2个方向实验室,4个研究室以及2个智慧教室,建立16门专业课程的实训案例库,17所联合培养中心,38个实训项目。与青岛海尔、齐鲁石化等500余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协议,青科大山东化工研究院一科研项目转让成交金额1.2亿元。2018年25次与地方政府、知名企业达成共建合作,吸纳社会行业企业捐赠2300余万元。校内师生协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依托学科优势,先后建成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等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获批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这些新型政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丰富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式和渠道。此外,学校拥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机构,5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中外合作办学硕士教育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达到2728人,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门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科大智慧。
学校还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建立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实施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三支队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数量达到63个,机器人中心等4个学生社团获评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定期举办“科大讲坛”“学术讲座”“创新创业零距离”“创客咖啡·面对面”,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进校园为学生提供指导。
开展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等不同层面的双创竞赛,青岛科技大学做到了前有策划方案,后有新闻总结,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覆盖面高,近70%学生参加各类双创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成效明显。
另外,学校建有信息内容丰富实用的创新创业学院网站和手机端,只要开通“科大学子之家”微信公众号,学生就能实时收到创新创业政策、新闻动态、创新创业赛事及典型宣传等相关信息。
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学校累计支持教师依托核心技术自主孵化了20余家企业,在校学生注册并实现良性运营的学科性公司已达到120余个,由学校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已经成功上市的公司达到了7家。学校创业人数逐年增加,参与创业人数由2016年31人增长到2020年的70人,42人注册实体,创业拉动就业人数累计200余人。
让双创成为一种自觉习惯。学校无论是校训、校风,还是“科大精神”“橡胶品格”,都蕴含了创新创业的要素。加上多年形成的政产学研融合模式,师生协同创新创业,形成了蕴含科大家风的创新创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