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教育资源和手段也变得更为丰富,如今信息化教育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本文从“结合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导入”“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融入微课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三个方面出发,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导入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数学学习也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果教师采取单一的授课模式,一味地教授小学生数学理论知识,很可能就导致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足,导致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更为广泛,数学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下面,本文就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结合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导入
大多数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从导入的部分出发,去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只能运用口头语言进行导入,难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不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鉴于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多样的图片、视频和声音等进行数学课堂导入,满足小学生的兴趣需求,为课堂教学开个好头。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上网搜集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物体图片,如小汽车的图片,美丽房子的图片等,然后在课堂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的图片情境中,小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视觉感官,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再请学生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图片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的形状。这样一来,课堂氛围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做好了一定的准备。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使用黑板、粉笔和教科书来教小学生,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但是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也不轻松。尤其是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图形几何知识和建模知识的时候,教师如果只在黑板上画图,很难做好演示,还可能导致座位较远的小学生都看不清。为此,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呈现一些教学重难点,促使学生更为直观、有效地理解。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单凭教学工具去让学生观察,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不同角度的图形,效率较为低下,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从侧面、正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又如,在教学“图形的運动”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图形的运动过程(如旋转)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全体学生都可以看到旋转的过程,并且教师可以在动画中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轴等,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如,在教学“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的绘制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让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得到更为有效的培养。由此可见,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可以将数学知识以更为灵活的形式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很好地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融入微课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微课的运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其能够促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为灵活。小学生可以借助微课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有效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在利用微课引导学生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整合将知识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并利用信息技术将该模块知识内容纳入微课教育中,传输到互联网教育平台,供小学生学习。小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知识薄弱点进行独立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例如,以“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制作一个“往长方体游泳池注水”的微课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总结长方体的体积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掌握“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可以结合微课去进行课后学习。在设计微课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将微课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以方便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内容。小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暂停、播放视频,学习更为灵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促使教与学的模式更为灵活,促使教学针对性也更强。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也能够很好地吸引住小学生的目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姣术,朱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11):95-96.
[2]董立花.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7(36):151-152.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导入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数学学习也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果教师采取单一的授课模式,一味地教授小学生数学理论知识,很可能就导致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足,导致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更为广泛,数学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下面,本文就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结合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导入
大多数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从导入的部分出发,去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只能运用口头语言进行导入,难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不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鉴于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多样的图片、视频和声音等进行数学课堂导入,满足小学生的兴趣需求,为课堂教学开个好头。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上网搜集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物体图片,如小汽车的图片,美丽房子的图片等,然后在课堂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的图片情境中,小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视觉感官,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再请学生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图片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的形状。这样一来,课堂氛围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做好了一定的准备。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使用黑板、粉笔和教科书来教小学生,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但是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也不轻松。尤其是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图形几何知识和建模知识的时候,教师如果只在黑板上画图,很难做好演示,还可能导致座位较远的小学生都看不清。为此,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呈现一些教学重难点,促使学生更为直观、有效地理解。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单凭教学工具去让学生观察,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不同角度的图形,效率较为低下,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从侧面、正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又如,在教学“图形的運动”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图形的运动过程(如旋转)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全体学生都可以看到旋转的过程,并且教师可以在动画中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轴等,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如,在教学“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的绘制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让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得到更为有效的培养。由此可见,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可以将数学知识以更为灵活的形式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很好地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融入微课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微课的运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其能够促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为灵活。小学生可以借助微课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有效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在利用微课引导学生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整合将知识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并利用信息技术将该模块知识内容纳入微课教育中,传输到互联网教育平台,供小学生学习。小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知识薄弱点进行独立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例如,以“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制作一个“往长方体游泳池注水”的微课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总结长方体的体积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掌握“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可以结合微课去进行课后学习。在设计微课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将微课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以方便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内容。小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暂停、播放视频,学习更为灵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促使教与学的模式更为灵活,促使教学针对性也更强。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也能够很好地吸引住小学生的目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姣术,朱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11):95-96.
[2]董立花.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7(36):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