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就数学教学而言,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为例,提出如下策略:
一、吃透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预设教学的终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即终点),是教师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教学过程之中,若缺少了明确的目标,犹如航行大海的船只缺少罗盘。倘若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就确实地知道他要得到怎样的果效,那他就能把握到明确的教学方向了。例如P45-50《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可定为: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认识乘号,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情感目标——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了解学生,把握知识经验,确定教学的起点
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是确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选取的教学起点准确与否,对学生认知发展、探索热情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
起点的选择原则,首先要努力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状况展现出来。让他们面对新知识时,自己主动去回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新知产生探究的需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所设定的教学起点,要尽量与实际的教学起点吻合。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创设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生活情境,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我们在确定新知识学习的起点时,还应从教材的知识体系等方面整体考虑,对教学起点进行把脉,准确地把握住“质”的起点,更多地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基于学生已能理解加法的意义并熟练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之上而设计的。
三、组织引导,激发创新思维火花,迁移教学的拐点
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表现为一种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研究指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经过启发也许明天他能独立完成任务。”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循环往复,在两种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推动着儿童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发展。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在教学例1时,当学生能根据主题图分别写出3 3 3 3 3 3=18,10 10 10=30,5 5 5 5 =20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
师:你也能说出这样的例子吗?比一比,谁说的长,
(为了实现目标,抓住学生好胜心理,说的越长越好)
生1:2 2 2(3个2相加)。
生2:3 3 3 3(4个3相加)
生3:6 6 6 6 6……
师:请你重复一下。
生:我说的太长了,忘记了几个6相加。
师:看来要想记住几个6相加,必须数一数说了几个6。老师这里有20个2相加呢,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吗?
生: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师:用加法算式太麻烦了。你有简便的算法吗?(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小结)
……
这样,在教师正确的、恰当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探究自己获得知识,达到了“最近发展区”,体验了成功,突破了理解中的难点,水到渠成地建立了系统、有效的知识架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练习总结,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占领教学制高点
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技巧、培养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发展数学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当教学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巩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1)出示气球图,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A、列出算式:5×3=15 3×5=15
B、 学生板书各部分名称。
(2)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几?
(3)3个8相加,和是几?
2、基本练习
(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 5个3相加 2和6相乘
(2)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3 3 3 2 2 2 2 2 5 5 5 5 5 4 4 4-4
(3)课本P50:第10、11题。
(4)想一想:1只、2只、3只小鸡分别有几只脚?
3、综合提高
(1)思考,下面哪些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
①7 7 7 7 7 ②2 3 9 5 ③1 4 9
④4 4 4 4-4 ⑤△ △ △ △ ……△ ⑥100个△相加
(2)黄绿两种颜色的正方形分别有多少块?(有3个大正方形,每个大正方形里有4个绿、5个黄的小正方形)
(3)大小正方形共有多少个?(4个小正方形组成一个大正方形,共3个大正方形)
课堂总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对所教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回顾、整理、归纳、深化。它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再现,又是对课堂内容的高度提炼、精要概括和系统整理,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成功的课堂总结能加深学生理解,以巩固当前所学知识,使学生统揽知识要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又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能保持和升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练习、反馈后,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运算是什么运算?(乘法)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求几个几是多少的时候可以用乘法)同学们不仅认识了乘法,而且还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还可以用乘法解决。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课堂练习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发展思维,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整体,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如同在战场上控制了制高点,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从山小”的感觉。而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将在课堂练习与总结中等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就数学教学而言,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为例,提出如下策略:
一、吃透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预设教学的终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即终点),是教师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教学过程之中,若缺少了明确的目标,犹如航行大海的船只缺少罗盘。倘若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就确实地知道他要得到怎样的果效,那他就能把握到明确的教学方向了。例如P45-50《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可定为: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认识乘号,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情感目标——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了解学生,把握知识经验,确定教学的起点
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是确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选取的教学起点准确与否,对学生认知发展、探索热情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
起点的选择原则,首先要努力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状况展现出来。让他们面对新知识时,自己主动去回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新知产生探究的需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所设定的教学起点,要尽量与实际的教学起点吻合。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创设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生活情境,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我们在确定新知识学习的起点时,还应从教材的知识体系等方面整体考虑,对教学起点进行把脉,准确地把握住“质”的起点,更多地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基于学生已能理解加法的意义并熟练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之上而设计的。
三、组织引导,激发创新思维火花,迁移教学的拐点
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表现为一种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研究指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经过启发也许明天他能独立完成任务。”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循环往复,在两种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推动着儿童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发展。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在教学例1时,当学生能根据主题图分别写出3 3 3 3 3 3=18,10 10 10=30,5 5 5 5 =20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
师:你也能说出这样的例子吗?比一比,谁说的长,
(为了实现目标,抓住学生好胜心理,说的越长越好)
生1:2 2 2(3个2相加)。
生2:3 3 3 3(4个3相加)
生3:6 6 6 6 6……
师:请你重复一下。
生:我说的太长了,忘记了几个6相加。
师:看来要想记住几个6相加,必须数一数说了几个6。老师这里有20个2相加呢,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吗?
生: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师:用加法算式太麻烦了。你有简便的算法吗?(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小结)
……
这样,在教师正确的、恰当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探究自己获得知识,达到了“最近发展区”,体验了成功,突破了理解中的难点,水到渠成地建立了系统、有效的知识架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练习总结,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占领教学制高点
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技巧、培养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发展数学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当教学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巩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1)出示气球图,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A、列出算式:5×3=15 3×5=15
B、 学生板书各部分名称。
(2)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几?
(3)3个8相加,和是几?
2、基本练习
(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 5个3相加 2和6相乘
(2)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3 3 3 2 2 2 2 2 5 5 5 5 5 4 4 4-4
(3)课本P50:第10、11题。
(4)想一想:1只、2只、3只小鸡分别有几只脚?
3、综合提高
(1)思考,下面哪些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
①7 7 7 7 7 ②2 3 9 5 ③1 4 9
④4 4 4 4-4 ⑤△ △ △ △ ……△ ⑥100个△相加
(2)黄绿两种颜色的正方形分别有多少块?(有3个大正方形,每个大正方形里有4个绿、5个黄的小正方形)
(3)大小正方形共有多少个?(4个小正方形组成一个大正方形,共3个大正方形)
课堂总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对所教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回顾、整理、归纳、深化。它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再现,又是对课堂内容的高度提炼、精要概括和系统整理,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成功的课堂总结能加深学生理解,以巩固当前所学知识,使学生统揽知识要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又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能保持和升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练习、反馈后,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运算是什么运算?(乘法)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求几个几是多少的时候可以用乘法)同学们不仅认识了乘法,而且还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还可以用乘法解决。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课堂练习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发展思维,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整体,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如同在战场上控制了制高点,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从山小”的感觉。而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将在课堂练习与总结中等到提高。